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和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CSVD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 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文章对CSVD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包括慢性脑灌注不足、血脑屏障功能障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组织间液回流障碍、炎症反应和遗传因素, 以期为CSVD的及早干预和治疗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脑小血管病累及脑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与老年患者步态异常、认知功能障碍、情绪 障碍等相关,给家庭社会造成经济负担。脑小血管病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栓治疗、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生活方 式的干预等,部分治疗方式仍处于研究阶段,建议临床医生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大类脑血管疾病,主要影响穿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 脉,具有多种不同的病因。尽管发病机制不同,CSVD具有相似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血管 源性腔隙、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和脑萎缩。CSVD作为老年时期认知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影像学特征对预测认知障碍的进展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总结CSVD的影像学特征及描述不同亚型认知 受损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血管病变引起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虽然人们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仍不明确.文章从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受损、缺血和低灌注、淀粉样物质沉积和遗传因素等方面对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脑小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与痴呆、卒中等有密切的关系,早期发现和处理血管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总结近年来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组好发于老年人群,主要累及颅内小血管,出现各种临床表现的一类综合征,是卒中和 血管性痴呆的常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文章对目前主要的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阐述,为临 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年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包括脑白质病变和腔隙性脑梗死,其中脑白质病变与认知损害、痴呆、步态不稳、跌倒相关,是致残的预测指标。病因方面,除了年龄和高血压,其他致病因素尚不清楚。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在影像和组织病理学方面与年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非常相似,是由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的NOTCH3基因突变所致。NOTCH3基因可能在年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异常与脑小血管病(CSVD)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4例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临床资料,其中腔隙性梗死(LI)103例,脑白质病变(WML)101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为对照,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异常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 CSVD患者血清Hcy水平[(17.24±7.37)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70±7.0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ML组Hcy水平[(18.66±7.06)μmol/L]显著高于LI组[(16.14±7.2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水平与CSVD发病密切相关(OR=1.11,P〈0.01),Hcy水平与WML及LI发病密切相关(OR=1.10、1.07,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异常与脑小血管病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在脑白质病变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脑小血管病是指脑小动脉及微动脉病变引起的一类脑血管病。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是指有明确遗传学机制的家族性脑小血管病[1]。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脑血管病已经归入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病(Fabry病)、伴有视网膜病-肾病-卒中的遗传性内皮细胞病(HERNS)等[2]。本文以目前研究较多的CARASIL、CADASIL和  相似文献   

10.
脑微出血(CMBs)是一种脑小血管病变,因其不同机制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且缺乏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在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脑淀粉样血管病病人以及一些正常老年人群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CMBs病灶,CMBs已成为影响卒中复发、预后、出血转化以及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关注脑卒中病人CMBs的存在以及负担情况,对于选择病人后续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估远期病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现就脑微出血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征、临床意义、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脑小血管病目前已成为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病因。脑小血管病可导致认知功能、情绪及运动的障碍。近年来,脑小血管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从脑小血管病的定义、常见分类、病理学、影像学及认知损害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动脉和做动脉病变引起脑的缺血或出血损害,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亚型。其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和脑做出血。脑小血管病的临床分类主要包括腔隙综合征、Binswanger脑病、脑淀粉样血管病、伴有皮质下腑梗死和白质肭痫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有皮质下脑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及其它较少见的小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则丰要为静灶腑血管病(静灶腔隙性脑梗化、脑微出血和部分白质疏松)、各类腔隙综合征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CSV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指内径50—400μm的脑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一组病理过程。CSVD是导致脑卒中、残障和痴呆的重要因素,在西方国家,CSVD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的25%,而国内高达46%。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脑小血管病越来越多关注,成为临床治疗与科研的热点。梳理中西医关于脑小血管病研究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成果,提出脑小血管病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及完善补充相关诊断标准的4条观点。同时梳理中医脑病各家病机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肾虚-痰瘀互结-毒损脑络”过程是脑小血管病的病机。从动态的、进展的、多维立体的角度描述脑小血管病无症状期、慢性进展期、急性发病期的病理要素,提出脑小血管病以肾虚为本;痰瘀为脑小血管由功能性损伤到器质性损伤的病理关键;痰瘀蕴毒、毒损脑络造成脑小血管的直接损伤,以毒的阴阳、寒热性质不同产生的阳毒(火毒)与阴毒(浊毒)形成脑小血管病急性起病或慢性进展的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15.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以隐袭起病和缓慢发展为主要特点,部分可急性发作.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特点主要包括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各种影像学表现可同时出现及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认知损害,最终导致痴呆.因此,脑小血管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评分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30例。通过磁共振影像评估脑微出血、脑白质病变、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计算获得CSVD总负荷评分,收集脑出血患者发病90 d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比较不同临床资料特征患者发病90 d mRS评分,并观察CSVD总负荷评分与脑出血患者发病90 d 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合并脑出血史、高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C-反应蛋白、高空腹血糖、高血肿体积、深部出血、合并脑室受累及蛛网膜下腔受累者发病90 d mRS评分更高(t/Z/H=-2.130、126.323、24.062、4.759、40.604、-3.377、-3.363、-3.266,P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SVD总负荷评分、年龄、入院NIHSS评分、合并脑出血史、蛛网膜下腔受累与90 d mRS评分有相关性,且呈独立正相关(B=0.091...  相似文献   

17.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其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多样。研究表明,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NVU)功能失衡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胶质细胞活化等病理生理学过程存在多向作用和反复激活现象,在炎症和免疫...  相似文献   

18.
<正>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病理改变主要累及颅内小血管(arteriole),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等。主要病理学特点为腔隙性脑梗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脑小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出于技术手段限制,目前针 对于脑小血管病诊断的方法还较局限。文章就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小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一定的帮 助。  相似文献   

20.
肠道微生物群参与维持肠道内稳态平衡。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亦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进行双向沟通, 即"菌群–肠–脑轴"。多项研究表明, "菌群–肠–脑轴"失调在一些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脑小血管病和卒中。文章介绍了肠道菌群和脑血管病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而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