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6例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6例均行手术治疗, 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9%、45.5%和13.6%。单因素分析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饮酒史、AFP≥200 ng/ml、肿瘤切除联合胆管切开癌栓取出、肿瘤未分化/低分化、肿瘤直径≥50 mm、AJCC 8th Ⅲ/Ⅳ期、病灶数目≥2是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饮酒史、肿瘤未分化/低分化、肿瘤直径≥50 mm、AJCC 8th Ⅲ/Ⅳ期是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HCC合并胆道癌栓患者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道癌栓的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并胆道癌栓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总结其诊断的规律。方法 分析近4年来我院收治的肝癌并胆道癌栓42例病人的一般情况,病人入院后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及B超、CT、MRI、ERCP、PTC等检查。结果 本组术前正确诊断率为71.8%。临床表现为肝癌及梗阻性黄疸症状。实验室检查AFP阳性27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8主前血清胆红素增高者33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19例,白细胞增高18例。影像学特点为:肝内肿瘤,胆道扩张,胆道内占位。要中见癌栓组织松脆易碎,多与胆道壁无相连,与肝内原发病灶相连或不相连。B超、CT、MRI、ERCP、PTC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11%、2.63%、10.00%、69.70%、100%。结论 肝脏占位,肝炎病史,AFP升高同时出现胆道扩张、黄疸,应考虑到本病存在,并选择多种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道癌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一旦出现黄疸往往被认为是肿瘤晚期,预后较差。然而一部分由胆道癌栓引起黄染的病人,经积极治疗后往往可取得较长期的生存。本文就原发性肝癌并发胆道癌栓的临床特点、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道癌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一旦出现黄疸往往被认为是肿瘤晚期,预后较差。然而一部分由胆道癌栓引起黄染的病人,经积极治疗后往往可取得较长期的生存,本文就原发性肝癌并发胆道癌栓的临床特点、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原发性肝细胞癌在我国的恶性肿瘤发生率排在第四位(29/10万),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肝癌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属晚期,预后不甚理想,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是肝癌治疗的难点。PVTT可引起肿瘤细胞的肝内外播散和转移,还会引起或加重门静脉高压,严重的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甚至死亡。如果不治疗,此类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2-4个月[3]。本文对原发性肝癌并发门静脉癌形成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5例HCC合并PVTT患者的资料,其中475例接受TACE治疗(TACE组),210例接受支持治疗(支持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生存时间,采用Cox模型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685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6.3个月,其中TACE组和支持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1个月、5.2个月(P=0.002)。TACE组和支持治疗组患者6、12、24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7.30%、27.30%、12.10%和37.90%、12.20%、3.10%。单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HCC病灶最大径、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癌栓分型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元Cox风险比例模型显示,Child-Pugh分级和癌栓分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Ⅰ、Ⅱ型癌栓患者中,TACE组和支持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8个月、5.5个月,2组6、12、24个月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Ⅳ型癌栓患者中TACE治疗组和支持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个月、4.5个月,2组6、12、24个月累计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2)。结论对HCC合并PVTT患者行TACE治疗有效,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Child-Pugh分级和癌栓分型;对Ⅲ、Ⅳ型癌栓患者TACE未见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叶切除及经门静脉残端或主干切开取癌栓治疗32例PHCC合并PVTT,12例术后联合门静脉、肝动脉介入化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肝门阻断次数时间、并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与同期50例无癌栓肝癌切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访26例,术后复发时间为2m~28m,术后是否化疗对复发时间有显著影响;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6.2%、38.5%、15.4%;术后化疗、术前肝功能状况对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肝叶切除+经门静脉断端或/和主干切开取癌栓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最有效的方法,改善术前肝功能及术后联合化疗对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意义重大;对于难以切除的PHCC合并PVTT应争取行TACE术,仍有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正大部分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病人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极易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文献~([1])报道PVTT发生率高达44.0%~62.2%,此类病人若不接受治疗,自然生存期仅为2.7~4.0个月~([2-3])。PVTT一方面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出现难治性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伴胆管癌栓临床少见,肝炎、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的升高以及肝癌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但术前漏诊、误诊率高,误诊原因多是片面强调影像学检查结果,忽视了对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并非晚期表现,胆管癌栓并没有增加手术的风险,也没有明显降低术后存活率,因此对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行合理术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肝移植作为一种极端的手术方式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150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对各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其中术后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34.8%、21.7%。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浓度、肿瘤大小、肿瘤包膜、卫星灶、微血管侵犯、PVTT类型、术后病理分级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论对于术前血清AFP≥400 μg/L,肿瘤直径≥5 cm,肿瘤无包膜、有卫星灶及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当门静脉癌栓累及到主干时,手术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伴有癌栓形成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过去曾认为不宜行手术治疗,本文总结国内外近期临床研究发现,多数肝细胞癌合并癌栓患者应采用积极的外科治疗措施。如果肝功能储备良好,积极的外科治疗辅以非手术措施,对肝细胞癌合并癌栓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道癌栓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肝癌胖胆道癌栓的认识,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病人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 根治性手术疗效较好。结论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的诊断以B超为较好的诊断方法。ERCP和MRCP对明确本病的分型有一定帮助。而根治性手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伴有癌栓形成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过去曾认为不宜行手术治疗 ,本文总结国内外近期临床研究发现 ,多数肝细胞癌合并癌栓患者应采用积极的外科治疗措施。如果肝功能储备良好 ,积极的外科治疗辅以非手术措施 ,对肝细胞癌合并癌栓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Wang Y  Chen H  Wu MC  Sun YF  Lin C  Jiang XQ  Wei GT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3):165-16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简称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肝切除 腔静脉取栓治疗4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3例),后者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2例)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1例)。结果 4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除l例发生中等量胸水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中3例已死亡,分别生存30、10和14个月;1例尚存活,已生存7个月。结论 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 下腔静脉切开取栓。  相似文献   

15.
病例资料 我院自1989年以来收治肝细胞癌126例,其中肝癌组织侵犯胆管导致梗阻性黄疸6例(占4.7%);男5例,女1例.年龄26~62岁.平均45.2岁.肝脏肿瘤及胆道癌栓均经手术及组织学检查确诊.临床上有肝癌与梗阻性黄疸的常见症状及体征.其中3例有反复发作畏寒、发热,并有上腹疼痛;3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肝肿大.实验室检查:6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为214±135μmol/L(正常值1.7~17.1μmol/L);直接/总胆红素≥65%者2例,≥70%者4例;AKP升高者4例;AFP≥400μg/L者4例;HBsAg阳性3例;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酸肽酶和乳酸脱氢酶均呈轻度至中度升高.影象学检查:本组B超检查6例CT扫描3例,ERCP检查1例.上述检查结果提示肝癌3例.6例均提示有高位或低位胆道梗阻,表现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胆管内示有高密度影,ERCP检查发现胆道内充盈缺损病灶1例.由此而误诊为高位胆管癌、胰头癌、胆石症各1例,无1例诊断肝癌合并胆道癌栓.  相似文献   

16.
新理念、新技术、新药物正在改变肝癌的治疗模式,尤其对争议较大的中晚期肝癌病人。外科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一直备受争议,但现有证据表明外科治疗病人获益最大。当前,PVTT的外科治疗日益规范精准。肝癌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转化治疗的应用势必会提升肝癌合并PVTT的外科治疗空间,从而推动肝癌整体诊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细胞癌癌栓致梗阻性黄疸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19%~4 0 %的病例因黄疸就诊且多属晚期〔1〕。多数情况下 ,黄疸是由肿瘤肝内广泛转移、侵犯肝门或由终末期肝功能衰竭引起 ,因此常为死亡先兆。然而 ,极少数情况下 ,肝细胞癌癌栓侵犯导致胆道也可引起梗阻性黄疸〔1~ 4〕。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 18例上述病人的资料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我院于 1981年 9月至 1996年 9月共收治肝癌90 0例 ,发现原发性肝细胞癌癌栓致阻塞性黄疸 18例 (2 .0 % ) ,均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其中男 14例 ,女 4例 ,年龄 2 4~ 6 8岁 ,平均 50 .5岁。所有病例均行B超及CT检查…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癌栓引起的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癌癌栓引起的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陈剑秋朱春山李庆瑞秦书铭沈洪汪立今刘铁丁守成魏云志例1男,49岁。肝区隐痛、乏力3个月,继而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发冷发热伴黄疸1个月入院。B超:肝右叶有直径7cm不均质回声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内有密集光团。HB...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实施手术切除联合术后门静脉化疗加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化前瞻性临床试验方案,选取术后确诊为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及第一级分支癌栓患者随机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行肿瘤切除+癌栓取出术,研究组术后经门静脉途径行PIAF(5-FU、阿霉素、顺铂,α-IFN)方案化疗,对照组术后仅行常规治疗.随访观察复发或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中位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12.5个月vs.7.0个月,P=0.007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法选择(是否化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研究组肿瘤中位复发时间较对照组延长(7.0个月vs.3.0个月,P=0.0089);Cox多因素分析表明仅治疗方案的不同(手术后化疗与否)和AFP值对患者的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HCC合并PVTT患者,行肿瘤切除+癌栓取出术,手术后辅以经门静脉+皮下的PIAF免疫化疗是有效治疗HCC合并PVTT患者的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伴有癌栓形成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过去曾认为不宜行手术治疗,本文总结国内外近期临床研究发现,多数肝细胞癌合并癌栓患者应采用积极的外科治疗措施.如果肝功能储备良好,积极的外科治疗辅以非手术措施,对肝细胞癌合并癌栓患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