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性疾病,由其引起的死亡率占到所有死因的第一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病)多种进行性表现的常见基础过程。抗血小板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石。过去20年来,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在冠状动脉疾病上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缺血和出血的风险增加,因此用于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组合的风险和益处是不确定和复杂的。本文提供了目前关于抗血小板治疗最前沿的证据,抗血小板药物用于二级预防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病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事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出血患者院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内出血患者出院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共入选AMI患者234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血分为非出血组和出血组。随访出院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使用情况。结果:院内发生出血共36例,出血发生率15.4%,其中消化道出血14例(6.0%),皮肤黏膜出血9例(3.8%),深部组织出血7例(3.0%),生殖泌尿系出血5例(2.1%),颅内出血1例(0.4%)。高龄、伴发高血压、伴发慢性肾功能不全(CRI)出血发生率高。与非出血组相比,出血组阿司匹林使用率在出院时、1个月和6个月降低(P<0.01),但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使用率在出院时和1个月降低(P<0.01),但6个月和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住院期间出血患者出院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使用率降低,可能与其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去50年中,随着对心力衰竭(心衰,HF)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药物治疗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从最初的“钠、水潴留”模式给予利尿剂治疗,以及随后的“血液动力学异常”模式给予强心和扩血管治疗,到最近几年才认识的“神经内分泌”模式给予神经内分泌阻滞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抗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4.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较常用,可充分体现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特征,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对动物品系、性别、体质量及造模成功标志指标的选择尚未统一。综述心肌梗死后建立心力衰竭动物(主要是大鼠)模型的特点,总结造模成功标志的指标,以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严谨的实验设计方法,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科研证据。  相似文献   

5.
抗血小板药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在动脉血栓性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释放前列腺素类物质和生长因子,形成血管内血栓等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神经体液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造成血小板功能增强和(或)生存期缩短可促进或加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进展和发作。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后易发心力衰竭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糖尿病的患者,如果不合并冠心病心肌缺血,基本均处于亚临床状态的心肌损害,心功能表现为早期舒张功能不全以及晚期合并收缩功能不全,其机制是心肌能量代谢的异常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糖类代谢紊乱、脂肪酸的氧化和心肌脂质聚集等,也就是目前常说的糖尿病心肌病。对于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如果遭遇心肌缺血的打击,其更加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和死亡,拥有明显更差的预后,其机制是什么呢?现将详细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兆钺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1):958-959
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是这类疾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近年来对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了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使我们能更客观与可靠地评估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一些新的特异的抗血小板药物已试用于临床。这对于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保护人民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研究的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目  的 为了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tPA、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时 ,联用血小板抑制剂粘合素对再灌注、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事件的影响。设  计 安慰剂对照 ,剂量递增 ,多中心。病人资料  180例病人 ,18~ 75岁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 6h内。排除标准 :体重 >12 5kg ,出血体质 ,严重高血压 ,当前华法林治疗 ,贫血 ,血小板减少 ,肾功能衰竭 ,最近非加压性血管穿刺 ,2周内≥ 10min的心肺复苏 ,6月内的严重创伤 ,或者脉管炎。随  访 第一个 2 4h内连续 12导联数字心电图监测 ,在开始溶栓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开展,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抑制血小板活性的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不可逆抑制腺苷二磷酸  相似文献   

10.
11.
从一般治疗、透析治疗、电生理治疗、外科手术治疗、针灸治疗几方面综述慢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进展.一般治疗、透析治疗、生理治疗仅是作为辅助手段;外科手术则有着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针灸治疗心力衰竭尚无足够证据支持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血栓以及血栓-栓塞性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抗栓治疗越来越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重视.但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人群,抗栓治疗的策略较难制定.尤其是血栓风险高或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应用的患者,抗栓治疗不足将难以遏制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而抗栓过度则会导致出血事件的风险增加.因此,对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原则的把握和对出血缺血风险的评估及其平衡的考量至关重要.而对抗栓药物的正确应用要求我们了解动、静脉及心腔内血栓形成的机制以及相对应的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13.
1999年第一枚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巴西被植入人体,截至2005年,药物支架的使用率在欧洲达到40%,而在北美则高达80%,全球估计已有500万名冠心病患者植入了DES,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已经来临。虽然DES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显著地降低到10%以内,但药物洗脱支架并非是完美的支架。荟萃研究分析结论认为,植入DES患者1年期的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与植入BMS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甚至高于BMS患者。  相似文献   

14.
杨平 《内科》2008,3(3)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复杂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病死率高,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20%,病死率高达40%,而心力衰竭因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占心力衰竭总死亡40%~50%^[1,2],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提示60%-90%心力衰竭患者有频发的或复杂的室性早搏,40%~62%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0%~20%有危及生命的症状性、  相似文献   

15.
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持续性心力衰竭的病人,比处理一般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更为困难。AMI后持续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程特点之一是不稳定性,临床状态可在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迅速恶化。需要数天或数周才能发挥疗效的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迅速发挥其临床疗效。MI者对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也表现的非常敏感。因此,口服药物要非常小心,一旦出现副作用,体内的药物不能迅速消除。同一般慢性心力衰竭相比较,同样的药物对M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及对左室功能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标题 低分子量肝素(dalteparin)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一种辅助治疗的指导性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生物化 学标记物(BIOMACS Ⅱ)。作者 Frostfeldt G,Ahlberg G,Gustafasson G,et al  相似文献   

17.
<正>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与胃肠道出血显著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LGIB)的风险。本文对抗血小板药物相关LGIB的现状、发病机制、药物治疗、预后做一综述,拟为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相关LGIB的诊治提供参考。1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相关LGIB1.1单一用药抗血小板药物种类繁多,临床常用的有环氧化酶抑制剂如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ADP)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不同抗血小板方案所致LGIB风险也有所不同。长期连续低剂量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Chen等[1]研究显示阿司匹林组1年内LGIB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0.20%∶0.06%,P<0.0001),该研究证明阿司匹林是LGIB的独立危险因素。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抑制ADP受体预防动脉血栓形成,Lin等[2]通过Cox风险回归分析发现使用氯吡格雷会增加LGIB风险(HR:3.52,95%CI:2.74~4.52)。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8岁,因劳累再发胸痛7d入院,高脂血症及2型糖尿病史3年,23年前服用阿司匹林半月导致血小板减少,停用后血小板数目在50×109/L左右波动,未行诊治。3年前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回旋支植入2枚支架,右侧冠脉植入2枚支架(支架类型不详),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氢氯吡格雷75mg/d,共20d,血小板降至20×109/L,咨询医生停药。无胸痛,检测血小板波动于40×109/L~50×109/L。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死(心梗)后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上心衰发生的常见类型。虽然心梗诊疗手段的进步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且一些研究报道心梗后心衰的发生率有所减少[1],但是心梗后心衰的发生与患者的预后联系紧密,往往导致预后不良[2]。因此,有必要对心梗后心衰的发生机制及诊治进展加以阐述。心梗后心衰发生机制一、心室重构心梗后心肌和细胞外基质(ECM)发生适应不  相似文献   

20.
正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发表研究,认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的标准治疗方法~([1])。随着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和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的公布,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和年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同时更加强调静脉溶栓的重要性~([2-3])。近年来,动脉内取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被新版美国卒中协会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所推荐~([4]),但动脉内取栓是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进行,且仅能在部分有条件的医疗中心完成。因此,对于大多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