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ICU 9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CRAB感染暴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3月17日—4月12日我院ICU收治的9例CRAB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史,应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ERIC-PCR)分析其同源性,监测ICU环境卫生学情况。结果?我院ICU A4、A6、B3及C2床患者临床样本检出的CRAB为同一疑似克隆株;B5、C1床患者样本检出的CRAB为同一疑似克隆株;B2、B2加床患者临床样本检出的CRAB为同一疑似克隆株。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分别从病房的空气滤网、床栏、呼吸机按钮和护士手等部位分离出50株CRAB,其中23份样本检出与患者有相同耐药谱的CRAB。ERIC-PCR结果显示,9例临床分离菌株与25例环境菌株为克隆株。手术、气管插管和前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是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ICU患者、工作人员感控管理不到位以及空气、环境和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清洁消毒措施不严格可能是此次CRAB感染传播的原因,为了减少此类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建议加强对ICU患者与工作人员管理、加强环境及物体表面的彻底消毒、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某院重症医学科(ICU)耳念珠菌患者感染/定植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价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 2022年6月某院ICU 1例长期住院患者血培养检出耳念珠菌,立即对该科住院患者不同体表部位及病区环境进行多次采样和细菌培养(频率为每间隔一周采样一次),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分析。对检出耳念珠菌的患者采取单间隔离、温水冲浴、洗必泰擦洗等措施,对病区环境采取擦洗、消毒等措施,采取主动筛查的方法评估防控措施效果。结果 第一次主动筛查ICU 14例在院患者,其中8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9株;首次检出耳念珠菌前一周内转出ICU的3例患者,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第二次主动筛查ICU 13例在院患者,其中2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2株;第三次主动筛查ICU 8例在院患者,仅在1例患者的腹股沟和腋下检出耳念珠菌,余患者筛查均为阴性;第四、五次主动筛查均未再检出耳念珠菌。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第一次主动筛查采集80份环境标本,分别在地面、医疗设备检出耳念珠菌6株,第二、三次筛查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14例在院患者仅1例发生耳念珠菌败血症医院感染,其余患者均确定为耳念珠菌定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重症患者救治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医院感染暴发原因,分析事件危险因素。方法 对2023年1月12日-1月31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冠重症ICU的8例CRAB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结果 该院新冠重症ICU短期内出现8例患者CRAB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述患者均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基础病情重,存在住院时间重叠、床单元面积不足、护工存在交叉、保洁员为新员工,物表擦拭消毒不规范;环境微生物调查中,共采集65份环境表面和医务人员手标本,3份检出CRAB,检出率为4.62%(3/65),异常部位分别为患者床栏、监护仪面板、营养泵,其药敏结果与8株患者检测出的CRAB基本一致;通过采取暂停收治患者、加强多药耐药菌防控培训、规范工作人员手卫生、加强落实消毒隔离等干预措施后,该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新冠重症ICU应急扩容改造,布局流程不尽合理,环境物表清洁消毒不及时不彻底,CRAB感染医务人员接触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可能是导致此次CRAB医院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下呼吸道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与控制。方法对2013年10月27日—12月27日该院ICU5例XDRAB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传播途径,采取干预措施。结果 5例患者痰标本和环境物体表面采样均分离出XDRAB,分离的菌株及其耐药谱基本一致,推断为同一病原体污染环境导致的XDRAB医院感染暴发。消毒前采集标本54份,26份阳性,ICU门把手、床单、电话等均检出XDRAB。通过调查,确定室内环境及仪器设备的污染、清洁消毒措施执行不力、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足等是造成此次XDRAB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针对感染环节,积极落实防控措施,之后多次采样均无XDRAB检出,亦无新发感染病例。结论 ICU内环境污染是此次XDRAB医院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隔离防控措施能有效控制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医院ICU环境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污染情况及感染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ICU患者CRAB医院感染提供环境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对ICU环境进行大面积卫生学采样监测,并随机抽取10株菌与临床分离的23株CRAB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采集的环境标本共145份,检出CRAB73份,检出率50.3%,其中患者床单位及周围物品,检出率为100.0%;所有检测出的CRAB均为泛耐药菌株;DNA图谱显示与患者医院感染的CRAB为同一克隆菌株.结论 ICU环境中CRAB污染情况严重,加强ICU环境的清洁、消毒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是防止CRAB在ICU暴发流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某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一起由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引起的疑似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原因,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3月4-23日该综合ICU CRAB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环境卫生学监测,并积极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结果共发生CRAB医院感染7例,流行期间总住院日数160 d,下呼吸道CRAB医院感染发病密度为43.75‰(7/160),02床收治的5例患者中4例发生CRAB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常规吸痰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合格率为31.75%(20/63)。02床吸引装置外架培养出CRAB,该菌与7例患者痰培养CRAB耐药谱相同。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2014年3月24日后未再出现CRAB感染病例,此次CRAB暴发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此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可能原因为吸引装置外架污染CRAB后消毒不彻底,通过医务人员吸痰操作水平传播。ICU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血流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某院2010—2013年CRAB血流感染患者163例,并以同期68例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CSAB)血流感染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结果 CRAB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感染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OR及OR95%CI:1.27(5.55~22.89)]及入住过急诊室[OR及OR95%CI:3.57(1.67~7.62)]。鲍曼不动杆菌(AB)血流感染患者28 d生存率CRAB为66.17%,而CSAB为96.95%,CRAB组患者的生存率低于CSAB组(χ2=15.71,P0.001)。影响AB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感染CRAB(HR95%CI:3.01~67.28)、血液病(HR95%CI:3.77~25.97)、心功能不全(HR95%CI:2.10~20.41)、入住ICU(HR95%CI:1.01~5.28)及年龄(HR95%CI:1.01~1.04)。结论感染前入住ICU以及入住过急诊室是CRAB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CRAB血流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一起疑似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cter baumannii, CRAB)医院感染暴发进行调查,为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对2022年12月—2023年1月某医院神经内科ICU的5例CRAB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并采取针对性防控策略。结果 5例CRAB患者中,1例为医院感染,4例为社区感染。病例1、2、3、4的药敏结果一致,除对多粘菌素敏感外,其他测试抗菌药物全耐药。环境卫生学监测显示,神经内科ICU环境中CRAB检出率为18.52%(5/27),分别从床尾摇柄、医务人员及医工手中检出。通过接触隔离措施落实、监护室物体表面环境彻底清洁消毒、医护人员及医工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的培训及督查等针对性干预措施,至2023年2月5日,无新发CRAB感染患者。结论 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及重症高峰的到来,医疗工作负荷量显著增加,危重患者增多,保洁人员人手紧缺,手卫生及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可能是导致此次疑似CRAB医院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识别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医院感染的风险关键控制点,为有效预防控制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CRAB医院感染患者37例以及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氏不动杆菌(CSAB)医院感染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构建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测CRAB医院感染风险。结果 68株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中CRAB 38株占55.88%;CRAB感染的科室及感染部位分布均比较集中,ICU及神经外科在48.64%和43.24%,下呼吸道感染占71.05%;入住ICU(OR=26.244)和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9.488)与CRAB医院感染之间存在关联(P<0.05)。结论入住ICU和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CRAB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强化ICU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合理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预防CRAB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某院发生的一起疑似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暴发事件,并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对2022年2月9-14日该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院感监测软件预警的6例检出CRAB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可能污染的环境样本进行微生物采样、培养、鉴定及药敏检测,同时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并持续监测干预后患者及环境CRAB检出情况。结果 6例检出CRAB的患者,其中医院感染4例,定植2例。病例1、3、4、5来源CRAB,除对替加环素和左氧氟沙星中介外,其他全耐药,耐药谱一致。环境卫生学监测显示,暴发时CRAB检出率为20.00%(40/200),分别从床单元、设备仪器、医务人员及保洁员手中检出CRAB,且药敏结果与患者来源菌株一致。采用提高接触隔离落实率,严格执行手卫生,采取全院多科室联合的感染防控培训及督导等针对性干预措施,持续3个月对该科室进行CRAB目标监测,结果发现3-5月CRAB感染率分别为25.00%(12/48)、18.75%(9/48)、12.50%(6/48),呈下降趋势(χ趋势2=56.00,P<0.05);连续环境卫生学采样,均未分离出CRAB,此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接触隔离落实不足、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手卫生执行不到位,以及环境清洁不彻底可能是导致此次CRAB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及时识别,调查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是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mNGS及传统病原学培养方法对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23年6月8—22日5例检出CRAB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对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微生物采样及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同时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结果 mNGS结果回报所需时间短于培养所需时间[(3.92±1.05)d VS (6.24±0.25)d,P<0.001]。5例患者的标本培养分离出CRAB,mNGS检测结果显示均检出OXA-23耐药基因,经专家综合判断4例患者为医院感染,1例患者为标本污染。依据《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中的医院感染暴发定义,此事件考虑为医院感染暴发。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显示,暴发时环境中CRAB检出率为51.30%(59/115),主要集中在医务人员手与呼吸机表面,实施多学科联合感染控制措施后,医生手卫生依从率及呼吸机消毒落实率分别由40.83%(49/120)、33.33%(16/48)提高至82.61%(95/115)、83.33%(30/36)。患者预后良好,后续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对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效果。 方法 2018年9—11月为基线调查期;2018年12月—2019年8月为干预期,干预期每季度进行常规筛查,及时反馈,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及相关知识培训;比较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MRSA、CRAB的检出情况。 结果 基线调查共采集标本896份,干预后共采集标本2 880份,其中MRSA检出率由18.08%下降至0,CRAB检出率由4.46%下降至0.83%;基线调查时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48.86%、36.08%,干预后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37.42%、27.27%;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住院患者的MRSA、CRAB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每季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环境中检出MRSA、CRAB最常见的位置分别为:床周地面(34/168,20.24%)、头部垫巾(19/168,11.31%)、呼吸机面板(13/168,7.74%)、床头柜(12/168,7.14%)、吊塔(12/168,7.14%)。基线调查时呼吸内科ICU MRSA、CRAB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75.00%(24/32)、25.00%(8/32),干预后呼吸内科ICU未检出MRSA,CRAB检出率干预后为3.13%(3/96)。 结论 对重点部门进行常规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可以有效降低ICU物体表面多重耐药菌的定植,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与控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暴发,并采取有效控制感染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9年11月ICU住院的32例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区内环境卫生学检测分析;采取环境消毒、隔离防护、加强手卫生等一系列感染控制措施控制感染暴发。结果耐碳青酶烯类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或定植10例,患者罹患率达31.25%,例次感染率为50.00%,日感染率28.74‰;患者基础疾病严重、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呼吸机辅助呼吸、住院时间长等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病房空气、地面、部分公用医疗器械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50.00%,医务人员手和工作服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30.00%。结论病房环境鲍氏不动杆菌污染严重、医务人员接触传播可能是造成此次鲍氏不动杆菌流行的重要原因;彻底病房环境消毒、手卫生依从性提高等消毒隔离防护措施的长期执行,在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暴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起疑似轮状病毒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21年3月26日—4月5日某三级医院发现的6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进行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其发生的主要环节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结果 2021年3月26日—4月5日入住儿内科>48 h的患者共59例,6例患者感染轮状病毒,罹患率为10.17%。6例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1.61±1.21)岁;患儿入院时间集中在3月19—30日,均在入院第5~7天检出轮状病毒,6例患儿分别为同一责任护理组,且22、23、25床为同一病室。对6例患儿住院期间的环境物体表面、医护及患儿陪护人员的手进行轮状病毒筛查,共采样22份,结果阴性20份,弱阳性2份(床头柜和床栏),检出率9.09%。该事件共持续11 d,自4月5日采取控制措施后未发现相关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是发生在儿内科的一起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通过采取加强患者及陪护管理,固定医护治疗人员,加强病区环境清洁消毒,提升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重视保洁流程等多项措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收治单位的消毒隔离措施及效果。方法2015年5月28日某院ICU负压病房收治中国首例输入性MERS患者,医院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消毒隔离措施,以治疗和预防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 CoV)感染。结果2015年5月28日2:30该院收治1例经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国家CDC确诊的MERS患者:患者咽拭子、血液样本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检测均为MERS CoV阳性。患者入院后第3天咽拭子即转阴,入院后第8天血转阴,入院2周后粪便转阴,6月21日痰转阴,出院前连续2次咽拭子、痰、血、粪便检测均为阴性,连续10 d无发热,临床症状好转, 6月26日康复出院。采集所有参与人员的鼻拭子、咽拭子、血标本,检测均为MERS CoV阴性;从患者6月26日出院至7月10日对所有参与救治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均未出现不适,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入院后第7天、第13天,以及终末消毒后采集环境和物体表面标本,检测均为MERS CoV阴性。结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可有效切断MERS的传播途径,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暴发原因, 为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21年6—7月某院神经内科ICU检出CRKP的患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并采取控制措施, 评价防控效果。 结果 共发生CRKP医院感染7例, 罹患率为12.28%(7/57), 与2019、2020年同期罹患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境卫生学监测显示: 手标本CRKP检出率为6.67%(1/15), 为1名保洁员手; 环境物体表面CRKP检出率为5.45%(3/55), 分别为19床床头柜、19床输液泵、1号床手持电脑(PDA)。在采取集中隔离CRKP感染患者, 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病区清洁与消毒, 加强手卫生监管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后, 此次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此次可判定为一起CRKP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推测CRKP感染患者未采取集中隔离措施、环境消毒不彻底及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是此次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早期识别感染暴发, 调查原因, 及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是控制感染暴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We had for aim to describe the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 14-clonal 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 outbreak, following admission of a known CRAB-infected patient in an ICU.

Methods

We reviewed the carriers’ files and outbreak management procedures.

Results

The index patient was admitted with strict isolation precautions. The outbreak started 2 months after his discharge. It persisted despite reinforcement of strict isolation precautions, staff and patient cohorting, and extensive environmental decontamination including 2 rounds of routine terminal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or 1 round of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followed by hydrogen peroxide treatment. A second epidemic peak, after 4 weeks without any case, led to another wide environmental sampling and decontamination rounds. The source of the CRAB outbreak was suspected to be the blood pressure cuffs Velcro. Switching to cuffs submersible in a disinfectant stopped the outbreak.

Conclusions

CRAB outbreaks are difficult to manage and sources of persistent colonization can be unexpected.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n length of sta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effect of other factors on extra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DESIGN: Prospective cohort multicenter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VIN-UCI project. SETTING: Medical or surgical ICUs of 49 different hospitals in Spain. METHODS: All consecutive patients (N = 6,593) admitted to ICUs of the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who stayed for more than 24 hours during a 3-month period (from January 15 to April 15, 1996) were included. Length of ICU stay was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nosocomial infections. RESULTS Uninfected patients (N = 5,868) had a median stay in the ICU of 3 days, whereas the median for infected patients (N = 725) was 17 days (P < .001). The median for infected patients with one episod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was 13 days. The greatest length of stay (40 days) was among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CU because of medical diseases, with an infection acquired before admission to the ICU, and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episodes. In extended stays, nosocomial inf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day 21; odds ratio, 22.3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6.6 to 30.4), whereas an effect of variables related to severity of illness on admission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 score, urgent surgery, and infection prior to ICU admission) was not found. CONCLUSIONS: The pres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the number of infection episodes were the variables with the strongest association with prolonged hospital stay among ICU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