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基于任务态fMRI的针刺临床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试验的组织与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7个数据库中检索近5年基于任务态fMRI的针刺研究,共纳入文献66篇,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受试对象特征、研究设计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的66篇文献受试对象以健康人为主,平均样本量为18.5例/组;针刺干预以手针为主,53.0%(35/66)的研究为单穴刺激,仅28.7%的研究记录了患者得气情况;针刺任务设计以组块设计和非重复事件相关设计应用最广。结论:任务态fMRI针刺研究在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分析方法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建立规范、切合临床实际的针刺任务态fMRI研究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研究方案的规范化和结果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穴对烦躁焦虑患者脑功能的调节,为针刺太冲穴治疗中医"郁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招募中医烦躁焦虑状态受试者24例,随机平均分成针刺组和对照组各12例,对照组接受一次静息态fMRI扫描,针刺组在针刺太冲穴后即刻行一次静息态fMRI扫描.结果:针刺太冲穴即刻针刺组双侧梭状回低频振荡振幅(ALFF)信号较对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静息态fMRI探讨针刺治疗下腰痛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小世界拓扑特性.方法:纳入下腰痛患者20例,针刺委中及大肠俞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行静息态fMRI扫描,构建全脑功能网络,分析针刺前后聚类系数(CP)、最短路径长度(LP)、局部信息交换效率(Elocal)和全局信息交换效率(Eglobal)的拓扑特性...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安全无创且经济,但其中枢机制尚不明确.当前,静息态fMRI已被广泛应用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研究,但仍存在样本量小、治疗参数与对照方法无统一标准、不够全面及深入等局限性;需不断改进及完善,如建设针刺治疗偏头痛fMRI研究的共享平台,建立大样本偏头痛脑功能数据库,优化相关参数,建立假针刺对照、...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探讨针刺健康受试者单穴和组穴后静息态下脑活动变化.方法:57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针刺单穴(右侧百劳)、组穴一(右侧百劳+右侧合谷)、组穴二(右侧百劳+右侧中渚),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后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应用局部一致性方法对fMRI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与针刺前相比,单穴组钎刺后右侧中央前回的ReHo值降低,组穴一针刺后右侧扣带回中部ReHo值增高且右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ReHo值减低,组穴二针刺后左侧前扣带回、左侧额上回内侧、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的ReHo值增高且左侧后扣带回、双侧辅助运动区的ReHo值降低.与单穴组相比,针刺组穴一导致双侧额上回内侧、右侧中央后回ReHo值减低;与单穴组相比,针刺组穴二导致双侧额上回内侧的ReHo值减低且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的ReHo值增高.结论:针刺单穴、组穴可引起不同脑区的局部一致性改变,两者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钎刺组穴可引起更多的脑区发生改变,涉及到感觉、运动、疼痛矩阵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目前运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研究针灸效应较多的有针灸方法和参数对激活脑功能区的影响,以及腧穴和脑功能区的特定联系,包括针刺镇痛中枢机制,针灸语言、听觉或运动相关腧穴在中枢的反应等。但fMRI对针刺穴位的研究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脑皮层下功能及脊髓功能活动显示等方面,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综述相关文献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刺足三里穴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采用磁共振功能成像 (fMRI)技术了解针刺足三里穴时脑的反应 ,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fMRI -BOLD技术 ,获取脑血流变化的实验数据 ,利用感兴趣区 (ROI)分析方法 ,获得针刺足三里穴时脑功能变化正相关系数(CC)的脑功能图。结果 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视丘下部 ,同侧室旁核和双侧颞叶、中央后回脑血流增加 ,且右侧感兴趣区范围较左侧广。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变化 ,与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足三里穴有治疗胃肠疾病和改善精神及睡眠状态的作用密切联系。针刺足三里穴时能引起双侧特定脑皮层的反应 ,但以同侧为主 ,表明经络独特感传道的存在 ,且与周围神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际上fMRI针刺研究采用组块或事件相关任务设计,静息态扫描越来越普及,数据处理新方法应用广泛,多个研究组提出了自己的假说。已发现穴位刺激激活的脑区或者脑网络具有相对特异性,真针刺较假针刺产生了更多的脑激活区或更强更广的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脑区负激活;可见针刺镇痛穴位作用于痛觉的识别、情感及认知脑区;fMRI已初步应用于针刺中风后遗症等病症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在不同针刺方法、手法,得气及针刺安慰剂效应方面已有初步研究结果。但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有待进一步规范,结果诠释有待多学科知识的有机综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对提高老年性痴呆认知能力和改善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双侧合谷和太冲穴 ,进针 2cm ,捻转 180° ,频率为 6 0次 /min ,持续捻转 5min ,间歇 1min ,共 2 0min。结果 :针刺可以明显提高老年性痴呆的认知能力 ,改善PET和fMRI脑功能。结论 :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捻针时真、假穴不同中枢激活效应的脑功能MRI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捻针针刺方法对大脑的作用。方法用盲法随机分别针刺13例正常人左侧太冲、丘墟和假穴,手法采用捻针和不捻针,利用1.5TMR仪行全脑功能成像,用SPM99b分析图像。结果发现只在真穴捻针针刺时有更强的激活效应,有显著性意义的Brodmann激活区域为:针刺太冲穴激活了左右顶叶BA40区,右额叶BA47和10区,右丘脑,左小脑;针刺丘墟穴激活了左右顶叶BA40区,右顶叶BA2区,左额叶BA9、10、44区,左岛叶BA13区,左颞叶BA22区,右颞叶BA42区,右壳核,左小脑。两真穴激活部位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在假穴捻针对不捻针的研究中,未见到有显著性意义的激活区。结论真穴捻针时可能对皮层神经活动有较特异的作用,而假穴未观察到此种现象,推测这可能是针刺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显示针刺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客观的可视性依据,难以揭示针刺作用的具体机制。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能够为研究针刺治疗AD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对近年来fMRI在阿尔茨海默病针刺作用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fMR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影像技术,其通过对大脑的功能变化进行可视性研究,从而为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fMRI在针刺领域研究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直接影响到针刺脑功能成像的实验结果。本文综述了数据采集参数、实验设计方案、数据后处理方法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对针刺脑功能成像的影响,提出在针刺脑功能成像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更好地利用fMRI研究针刺的作用机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fMRI具有无创性和时间、空间分辨力高的特点,其在中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针刺治疗脑病的疗效机制方面。fMRI为脑梗死、认知障碍、失眠症、偏头痛、吞咽障碍、周围性面瘫、抑郁症等脑病研究提供了客观化手段。随着MRI的普及和fMRI数据新型算法的发展,fMRI虽在中医脑病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针刺治疗中医脑病的fMRI研究进展及常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静息态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任务态fMRI和静息态fMRI.任务态fMRI,即常规的fMRI技术凭借其自身无创、实时监测、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可准确定位脑功能区等特点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针刺中枢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中.但任务态fMRI需要特定的实验任务或实验刺激,实验本身需要较为复杂的实验任务方案设计,实验结果也只是反映与实验任务相关的脑功能激活区的情况,不能反映某一特定状态下的脑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包括逻辑、语言、记忆、执行、注意等功能中一项或多项受损,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头针治疗PSCI效果确切,但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将近年来基于静息态fMRI、DTI及MRS对头针治疗PSCI中枢效应的文献予以综述,发现头针可通过调整PSCI患者认知相关脑区自发神经元活动强度、功能连接状态、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和脑内代谢物质浓度,进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太冲穴得气及针刺疼痛时所激发的脑功能网络效应异同。方法:47例初次接受针刺的志愿者参加手针右侧太冲穴fMRI实验。针刺时脑fMRI扫描10min,共2次捻针,各2min,间隔3min。其中17例接受体表触觉刺激作为针刺对照,分为3组:①针刺得气组;②针刺得气合并尖锐性疼痛组(简称针刺疼痛组);③触觉对照组。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和t检验分析感觉频率及强度;用AFNI处理fMRI数据,得到激活、负激活脑区;用种子相关分析法,以前扣带回膝部为种子点,分析其与全脑的功能网络联系图谱,并比较得气与疼痛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针刺2组的酸痛、酸感、压感、麻感、钝痛等得气感觉的频率和强度均明显强于触觉刺激组;针刺2组间除尖锐性疼痛及酸痛外,各种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得气及疼痛2组均激活了体感及丘脑岛叶皮层,重要的是,针刺得气时在大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LPNN)产生了较强而广泛的负激活区,加强了负激活区之间的脑功能网络联系。此网络包括杏仁核、海马、旁海马、颞极、前额叶腹内侧回、前扣带回膝及下部、前楔叶内侧回和后扣带回(BA31,23_腹侧核,29,30),另外,小脑蚓部、导水管周围灰质及脑干网状结构也见负激活现象。然而,在针刺疼痛时,这些脑区负激活程度减低且区域缩小,大部分脑区fMRI信号逆转为激活信号,被疼痛激活的脑区之间功能网络明显增强。这些脑区参与了疼痛、镇痛(如感觉、情感、认知、自主性、内源性镇痛)功能调制环路。结合既往研究表明,负激活与脑血氧消耗及血流量下降呈正相关。本结果支持针刺通过调制LPNN和疼痛中枢网络的活动,产生其镇痛、抗焦虑和其他调节效应的假说。结论:针刺得气及针刺得气伴随疼痛产生了相对抗的脑功能网络效应。针刺得气对LPNN及疼痛脑中枢网络(Pain matrix)的负激活效应,可能与针刺镇痛脑中枢机制相关。LPNN和静息态默认网络(Default mode)之间的相似性,提示针刺需通过这一内在脑功能网络系统发挥其广泛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一经络内2个相邻穴位针刺的联合效应,为针刺的中枢机制和经络学说提供一定证据。方法:5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右侧梁丘穴+足三里穴和足三里穴+上巨虚穴脉冲电针治疗仪针刺。采用区块设计模式行fMRI,分析针刺过程中的脑活动模式,并比较2组的差异。记录2组针刺感觉类型和强度,评估针刺感觉与脑活动的关系。结果:梁丘穴+足三里组和足三里穴+上巨虚穴组共同激活区集中在右侧额上回眶缘、左侧额下回盖部、左侧前扣带回和左侧眶前回,2组共同负激活区则集中在右侧缘上回、右侧尾状核、右侧壳核和左侧岛叶。梁丘穴+足三里穴组在左侧额下回盖部、左侧前扣带回等区域更活跃,而足三里穴+上巨虚穴组在右侧缘上回、左侧岛叶和左侧壳核等区域更活跃。结论:同一经络内2个相邻穴位的针刺刺激可产生协同效应,不同穴位组合对大脑活动的影响也有差异。这些结果可为针刺的中枢机制和经络学说提供一定证据,为针刺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灸是中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疗效确切已被国内外医学界认可,但其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等神经影像技术已广泛用于脑功能研究,为针刺作用机制的探讨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针刺腧穴的特异性、针灸的治病机制、针刺效应的影响因素、腧穴配伍的效应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前,运用fMRI技术探索针刺作用机制已经成为一大热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运用fMRI研究针刺机制的现状,从以下5个方面作一综述:①穴位主治功能;②针刺镇痛机制;③不同针刺刺激方式;④穴位-大脑联系;⑤经络-大脑联系。  相似文献   

20.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老年人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语言和视空间等认知功能不同程度的下降,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前期阶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fMRI技术探讨MCI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并已取得重大进展.针刺治疗MCI疗效显著,但其治疗机制尚不明确.通过近年针刺治疗MCI的脑功能fMRI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