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丁坤  王和平 《首都医药》2005,12(1):25-26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6例患者进行了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术。结果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急性和慢性起搏参数均良好,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方法 将68例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随即分成2组,应用主动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电极植入心尖部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数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植入即刻起搏阈值比被动电极组要偏高,无显著差异.主动电极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有显著差异.两组感知阈值无明显差异.随访1个月,两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明显差异.结论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临床应用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心脏起搏适应证患者8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100%,起搏参数达到起搏标准。结论临床应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张丽梅  陈宗宁  杨雪花  赵渊  魏引 《医药世界》2010,(10):1334-1335
由于右室间隔部起搏电极采用螺旋固定其脱位率低,效果好,操作安全,费用相对较低,据研究右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由于起搏位点距离希氏束较近,具有改善心室间电和机械活动同步性的潜在优势,并且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后植入过程简单、阈值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入道起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心功能恶化,故临床医师在不断寻找更合理的右室起搏部位。目前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及间隔部起搏的研究较多,关于右室流人道起搏的研究罕见,本研究对24例患者采用右室流人道起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超声心动图定位右室起搏电极不同部位的影像学及心电图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双腔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超声定位分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组、右室流出道前臂组、中间隔部组、前间隔部组4组,对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前斜45°时,右室流出道前壁及前间隔部电极头段与水平线夹角显著大于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及中间隔部大(P0.05);左侧位时,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以及中间隔部电极指向脊柱比例较右室流出道前臂以及前间隔部大(P0.05);正位时,右室流出道前臂以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高度角中间隔部、前间隔部高(P0.05);右室流出道前臂及前间隔部起搏QRS波时限、下壁导联存在切迹比例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中间隔部大(P0.05)。结论: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在影像、心电图上存在明显特征,对间隔定位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及如何鉴别左室流出道摩性早搏。方法:体表心电图12导联定位,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QRS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呈高幅R形态)36例。结果:36例射频消融成功率100%。体表心电图可初步判断其发生部位。34例在右室流出道消融成功,2例R波移行在V2,右室流出道消融未成功,后在左室流出道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早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复发率低,明显改善症状。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大部分可在右室流出道消融成功,但如果胸前导联R波移行≥V2,注意左室流出道起源可能。  相似文献   

8.
传统右室起搏为翼状电极右室心尖部起博(RVA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相比,电极导管容易到达、方便圊定、不易脱位。近年来随着起搏器治疗适应证范围的不断扩大.大量高龄、严重心力衰竭和心脏明显扩大的患者入选本治疗方法,为了更好地固定电极防止其脱位,更大程度恢复心室生理激动顺序从而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传统的起搏方式和电极导管已不能满足需要,螺旋电极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近期我科选择80例双腔起搏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螺旋电极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越性,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心力衰竭患者4例,其中心房纤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纤颤并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采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替代双室同步起搏的方法,寻求心室再同步。结果:双部位起搏较单纯心尖部或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输出量增加(P<0.05);3~10个月随访发现其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右室双部位起搏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易于临床掌握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e,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起搏参数与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分RVOT间隔部起搏和RVA起搏两组,分析两组起搏参数、标Ⅱ导联QRS宽度。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3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73.80±5.42)ms,RVOT组为(118.35±3.0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室起搏比率在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能保证左心室与右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8例病窦或Ⅱ°AVB、Ⅲ°AVB行RVOT间隔部埋藏式起搏术患者,26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上述患者术后7~10d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54例行RVA埋藏式起搏术患者(其中42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进行对比;同时对上述2组患者行RQS间期(QRSd)测试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充盈时间(LVFT)、6MWT均有明显的提高,QRSd有显著的减少。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能获得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液氮冻存活性同种带瓣补片重建右室流出道后对右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2 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人行RVOT重建术,按跨环补片方法加宽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实验组(11例)采用同种带瓣补片,对照组(11例)采用心包补片,术毕测中心静脉压,术后用超声心动图测右心功能主要参数等指标。结果 两组手术均无死亡,主要临床资料两组间比较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P<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液氮冻存的活性同种带瓣补片跨肺动脉瓣环加宽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可取得满意的防止肺动脉瓣反流效果,术后早期右心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玉露  丁坤  孙春启  关欣 《淮海医药》2009,27(3):193-195
目的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均成功植入房、室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前所测定的LVEF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OTS组起搏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RVA组和RVOT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RVOT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lw)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75例AMlw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其中85例患者急诊PCI治疗(急诊PCI组),90例患者给予择期PCI治疗(非急诊PCI组)。所有患者于术后1天、1周及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比较右心室流出道缩短分数(RVOT)、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以评价两种治疗对右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PCI治疗后第1天,右心功能指标RVOT、FAC、RVEF均有明显下降,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急诊PCI组患者右心功能指标明显升高,RVOT、FAC、RVEF分别为(45±7)、(44±6)、(46±7)%,与术后第1天[依次为(38±8)、(32±7)、(34±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非急诊PCI组患者右心功能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右心功能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lw早期及晚期行PCI治疗,最终都可以使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得到恢复,但早期行急诊PCI治疗,可能使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恢复更早、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置入VVI/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RVOT组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A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的宽度,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的差异。结果RVA组起搏心电图QRS时限明显长于RVOT组〔(0.20±0.01):(0.12±0.02),P〈0.01〕;术前2组LVEF、FS、CI、SV和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RVA组3个月随访的LVEF、FS、CI、SV和E/A均有所降低〔(61.4±6.5):(54.2±4.3)%,(30.5±3.1):(26.5±2.8)%,(2.69±0.31):(2.34±0.24),(83.6±9.7):(68.3±11.3),(1.76±0.47):(1.29±0.38),均P〈0.05〕,RVOT组无明显变化〔(58.6±7.2):(57.7±6.8)%,(29.5±2.4):(28.7±2.1)%,(2.62±0.29):(2.59±0.28),(80.3±9.4):(79.6±9.1),(1.68±0.49):(1.66±0.48),均P〉0.05〕。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较RVA起搏能保证心室正常的激动和收缩顺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7.
成人法洛四联症根治术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勇  卢海彬  王峰  姬德宇  李睿  孙荣贵 《安徽医药》2010,14(10):1178-1179
目的总结10例成人TOF根治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带垫片平行褥式间断缝合法修补室间隔缺损。使用经戊二醛处理的牛心包修补缺损和重建右室流出道。9例需要跨瓣环补片,1例采用右室流出道补片。结果 10例均存活,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3例发生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应用肾上腺素效果良好。结论室间隔缺损修补完善和充分疏通右心室流出道是TOF根治术成败的关键。肾上腺素对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对35例右室流出道性早搏患者,给予稳心颗粒口服治疗,剂量为每次9g,每日3次,4周为一疗程。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动态心电图结果及临床症状评定。结果:稳心颗粒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7%,治疗前QTd:59.44±17.32ms.治疗后QTd:30.52±18.41ms(P<0.01),无心功能恶化,不良反就轻微。结论:稳心颗粒能改善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状态,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鼻咽癌后复发或病变残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或病变残存的疗效。方法 对5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或病变残存的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X-刀)。按1992年福州会议分期,Ⅰ期0%,Ⅱ期10.5%,Ⅲ期69.2%,Ⅳ期20.3%,外照射鼻咽部DT6800-7000cGY/7-8周。Ⅲ,Ⅳ期病例(89.5%)加用化疗VF或POF方案2-4周期。X-刀治疗患者的选择为经足量外照射后2-4周鼻咽部及咽旁间隙仍有肿瘤残存的或治疗半年后发现鼻咽部复发的各期患者。采用西门子MD-77直线加速器及深圳柯瑞特XST-SYSX线立体定向治疗系统进行治疗。一般600-800cGY/次,共3次,间隔7天。结果 1年生存率为100%,3年生存率为94%。生存质量评定KPS评分无明显下降。肿瘤总控制率88%(44/50),其中完全消失46%(23/50),明显缩小26%(13/50),缩小16%(8/50)。结论 鼻咽癌的分次性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采用高精度、高剂量的治疗方式作为一个“挽救性治疗”的手段,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残存或肿瘤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