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应性结膜炎是眼部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目前治疗药物包括: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血管收缩剂、双效作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目前尚无一种单药能完全遏制眼部过敏性疾病的发展,因此,新型抗过敏/抗炎症反应药物有待于进一步研发.  相似文献   

2.
针对眼过敏性疾病,如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春季角膜结膜炎等病症,提出了疾病治疗的三级治疗方案,介绍了诸如局部用减充血剂、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常用治疗药物,提出免疫调节剂将是未来药物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抗组胺药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1受体拮抗剂(即抗组胺药),是季节性和持久性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治疗药物,这些药物也可用来治疗结膜炎、遗传性过敏性鼻炎、风疹、哮喘以及其他过敏性疾病。抗组胺药是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已发现的组胺受体有3种,分别为H1、H2、H3受体。其中H1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过敏性症状;H2受体拮抗剂则用于抑制胃液分泌过多;H3受体发现较晚,其拮抗剂主要是抑制交感神经传导和抑制大脑血管的扩张,其临床重要性正在研究中。我们讨论了H1受体拮抗剂的药动学性质,尤其是第2代、第3代口服抗组胺药,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4.
熊一岚  魏红  罗叶青 《中国药师》2010,13(7):1016-1019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季节性发病趋势和药物应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并及时指导医院药品储备。方法:应用我院信息系统数据库,统计2007~2009年在门诊就诊的四类典型的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湿疹)的月患儿人次及全院抗组胺药年度用药频次,根据月均人数对构成比进行季节性分析,采用用药频次排序法,分析2007—2009年抗组胺药的用药情况。结果: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人数均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我院抗组胺药的年总用药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西替利嗪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使用频次2007年住居榜首,三年来构成比分别为37.10%、33.41%和24.17%。第一代抗组胺药酮替芬因价格低廉、疗效确切,其用药频率也始终保持在前3位,且以氯苯那敏为代表的第一代传统抗组胺药在低龄患儿中使用频次相对较高。结论:我院抗组胺药的临床用药基本合理,第二、三代新型抗纽胺药已逐渐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抗组胺药的不合理使用与心脏毒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态反应是一类异常的免疫反应 ,由于反应性过强 ,可导致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临床以 型变态反应 (也称速发型变态反应 )性疾病多见。常见病如 :过敏性鼻炎(季节性、常年性 )、荨麻疹等等。由于药物治疗一般起效迅速 ,应用方便 ,不需查明过敏原 ,所以在变态反应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组胺是 型变态反应病的主要介质 ,临床在治疗这类疾病时最常用组胺 H1受体拮抗剂 (即常称的抗组胺药 )。随着抗组胺药的长期使用 ,越来越多的用药安全性问题和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传统抗组胺药 (第一代 )的主要缺点 :“…  相似文献   

6.
眼部过敏性疾病可分为四类:过敏性角结膜炎、春季角结膜炎、大乳头状结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季节性(花粉相关的)过敏性结膜炎在过敏性眼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相似,皆由肥大细胞中的IgE触发过敏反应。肥大细胞中的介质(组胺和白三烯等)引起过敏症状的发生,炎症细胞的聚集产生了后期反应。对于后期反应引起的慢性顽固性结膜炎最好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1临床症状过敏性结膜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层,但需指出的是与粉尘和动物毛发有关的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多见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季节性过敏常见于ZO~40岁年龄层,而且…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和频度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 ~2015年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过敏药销售金额及DDDs呈现波动,2015年有所下降,用药结构变化不大.结论 安全、有效的第2、3代抗组胺药将成为抗过敏治疗的主要药物,是医院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导致该疾病的患病率亦随之增加。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一种十分有效且理想的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变应原隔离、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其中减充血剂、皮质激素类、肥大细胞稳定剂、抗胆碱药、抗组胺药以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主要的治疗药物,本文将各类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06年至2010年门诊皮肤病患者抗组胺药物处方习惯及其演变。方法采用7日法对2006年至2010年中每年7月1日至7日所有门诊过敏性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患者抗组胺药物处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进一步从抗组胺药物处方中最常使用的抗组胺药物、平均处方剂量、联合用药和合并用药等方面作分析比较。结果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处方频率逐年下降,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率呈现逐年增加;同时使用2种抗组胺药频率逐年增加,少部分同时使用3种抗组胺药的情况。抗组胺药物主要合并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合并免疫调节剂处方频率逐年增加。结论本站2006年至2010年在门诊皮肤疾病患者抗组胺药物处方习惯和方式方面是比较合理和安全的,同时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临床应提高认识、规范管理、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地氯雷他定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辉传  李想  相芳 《中南药学》2010,8(1):48-51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过敏性疾病是一个日益增加的世界性问题,如过敏性鼻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等。现已阐明,组胺是各种过敏性疾病的主要介质,因而抗组胺药是目前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1.
组胺是引起炎症和过敏性疾病的一类物质,是速发型过敏反应(临床最常见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重要的化学介质之一。因而,在过去的70多年中,抗组胺药物出现了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二代的改良品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非处方药方面,该类药常与其他药物,如解热镇痛剂、去鼻塞剂等组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发热等,深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现对抗组胺药物(以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为主)的研发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过敏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约有1/3以上的人一生中曾罹患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习,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抗组胺药种类较多,发展较快,抗组胺药主要分为组胺H1受体拮抗药和H2受体拮抗药,引起变态反应疾病的为H1受体,因此组胺H1受体拮抗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上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在合理利用医药卫生资源的同时,可让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本文对2006年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院门诊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基层医疗单位门诊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组胺药和药物供应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查阅江苏省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科2008年1至12月的过敏性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门诊处方3662份,根据《门诊病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容逐项填写,汇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组胺药使用率偏高(79.93%),主要应用的是第1代和第2代H1受体拮抗剂、部分H2受体拮抗剂和少数具有抗组胺作用的药物;存在同时使用1~3种抗组胺药,未能充分利用第2代抗组胺药的特点,抗组胺药选择缺乏针对性及部分药物使用剂量偏大、疗程较长,增强了治疗效果却忽略了药物毒副作用等问题。结论基层医疗单位皮肤科抗组胺药使用率偏高,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临床应提高认识、规范管理、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氯雷他定和地氯雷他定,优于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避免镇静和抗胆碱能效应。局部过敏症状,例如眼瘁,用口服或结合鼻内给药,或滴眼经常有效。抗组胺药点眼优于全身用药,作用更快,缓解最佳,作用长于其他种类药物,如缩血管药、纯肥大细胞稳定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皮质类固醇等。缓解过敏性结膜炎,奥洛他定和依关斯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第二代抗组胺药结构和种类不同,药效和代谢特点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程度的过敏性疾病可采用加大剂量或联合用药的方法治疗;对于慢性过敏性疾病,一般采用隔日服药至间断服药等降阶梯方式逐渐停药;对于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的过敏性疾病病人,应该选择相应的安全性高的抗组胺药.  相似文献   

16.
1910年Mac Glashan等[1]首先从霉菌麦角中取得组胺从而证实了它的存在,以后逐渐认识到组胺是引起变态反应,尤其是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物质之一,它存在于组织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通过其4种组胺受体( H1、H2、H3和H4)产生效应,临床上许多变应性疾病的发生都和组胺的释放有关。抗组胺药主要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临床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线用药,被广泛用于治疗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反应性疾病。从1937年意大利的Bovet等在巴斯德研究所合成了第1个抗组胺药至今,抗组胺药的品种日见增多,疗效不断提高,不良反应也在不断地改善[2]。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13年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医院处方分析》课题数据库,调查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的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销售总金额、排序比(B/A)、药物利用指数(DUI)以及各代口服抗组胺药处方数和取药数量占比,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使用频率和销售总额排序居首位的分别为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和地氯雷他定;抗组胺药的DUI均≤1;应用最多的抗组胺药为第2代抗组胺药。结论: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使用口服抗组胺药较合理,第2代抗组胺药成为临床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8.
<正>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受到抗原性物质的刺激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抗组胺药能选择性地阻断H1受体,使组胺不能与其结合,从而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医院每年接诊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很多,抗组胺药物的用药数量和金额相当大。  相似文献   

19.
抗组胺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抗组胺药物和其他临床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第一、二代抗组胺药易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致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第三代抗组胺药联用时不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抗组胺药作为临床和OTC常用抗过敏药,应对其药物相互作用及产生的不良反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刘桦  王鹤尧  张佳丽 《首都医药》2006,13(16):45-46
目的介绍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大量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近几年来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有减充血剂、抗胆碱药、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IgE抗体等。结论各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疗效各有不同,临床应用这些药物时要针对过敏性鼻炎不同的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疗效。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我国每年至少有3~4千万人患病。过敏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目前国际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主要有远离过敏源、药物疗法、免疫疗法等。本文将就过敏性鼻炎的药物疗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