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与对侧眼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的特征性变化.方法 采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TM 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0例正常人双眼分别进行图形mVEP检测,以潜伏期和振幅为分析指标,进行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三组mVEP的对比研究.结果 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反应振幅密度较其对侧眼和正常眼均显著降低,潜伏期延长(P<0.01).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mVEP的波形异常程度均与弱视眼视力呈负相关(P<0.05),而与屈光参差度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mVEP具有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患者的视皮层与视觉传导通路均存在损害,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mVEP波形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弱视患者视力的异常程度.mVEP检查可为弱视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P波的潜时、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弱视的分度与双眼屈光参差度数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8(P<0.05).结论 (1)屈光参差性弱视存在"单眼抑制".(2)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机能及形态学异常可能存在于从神经节细胞到视皮层的整个通路中.(3)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与其他类型弱视不同.(4)屈光参差性弱视程度与屈光度有一定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用多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进一步研究儿童弱视的发病机制及两种弱视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16导视觉诱发电位仪,分别检查了2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和33例内斜视性弱视,将检查的P-VEP三个主要参数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和弱视眼对侧眼的相应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两种类型弱视的三个主要参数的平均结果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内斜视性弱视的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1、P1波的潜伏期也明显延长,振幅下降,说明内斜视对侧眼并非正常;结果还提示屈光参差性弱视其振幅比值较其对侧眼小于0.8、潜伏期大于5ms,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结论临床上根据P-VEP的检查结果来判断弱视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gaspermeablecontactlens,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干预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前后的视觉诱发电位(VEP)变化规律,探讨RPG增强常规弱视治疗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的相关机理。方法将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3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2人,B组21人,A组配戴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B组配戴框架眼镜,戴镜后两组同时进行正规弱视综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视力、立体视、VEP等的变化。结果3个月后,两组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A组有效率达77.3%,平均提高2.01行,B组有效率达14.3%。VEP异常发生率B组多于A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6个月后,A组有20例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有效率达90.91%,平均提高2.35行,B组4例矫正视力提高,有效率达19.04%,VEP异常发生率B组明显多于A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RGP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可以通过VEP等电生理手段客观评价其在弱视矫正中的作用,并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病理机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多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的特征及其检测方法在弱视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们对2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用德国罗兰公司生产的电生理仪检测了多焦图形VEP,并同时检测传统图形VEP,以其对侧正常眼为对照组,分析图形VEPP1波的振幅和潜时,分析多焦图形VEP1~5环及四个象限P1波的振幅密度值、振幅均值、潜时。将各数值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弱视眼传统图形VEP与正常组比较,其P1波潜时延长(P<0.01),振幅下降,幅度近50%(P<0.01)。弱视眼多焦图形VEP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环的振幅密度值、振幅均值均明显下降,下降幅度近50%(P<0.01),潜时延长(P<0.01)。2环的振幅密度值下降(P<0.05),振幅均值及潜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4、5环及鼻上、鼻下、颞上、颞下四个象限的各数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焦图形VEP虽然可以详细分析弱视眼在视野各部位的特征,但其波形不够稳定,必须取得患者很好的配合,保持良好固视,否则很难得到与视网膜相对应的点对点的检测结果。这都有待于我们对检测方法、刺激参数等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传统图形VEP检查时间短,波形稳定,重复性好,患者易于配合,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目前其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弱视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VERIS Science^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24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分别进行多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EP)、视网膜电图(ERG)同步记录和多焦闪光VEP、ERG同步记录,并与30例正常对照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不同视网膜区域弱视眼多焦图形VEP、ERG反应和多焦闪光VEP、ERG二阶反应振幅均降低,VEP特征峰潜时延长,ERG潜时无改变。弱视眼多焦闪光一阶反应VEP、ERG的反应振幅密度均降低,潜时无明显改变。多焦图形VEP波形异常程度中心区大于周边区,且与弱视眼的视力异常程度有相关性。弱视眼多焦图形和闪光二阶反应的视网膜.皮层传导时间(RCT)显著延长,闪光一阶反应RCT三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弱视眼的mVEP和mERG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眼的视网膜、视觉传导通路和视皮层都存在明显损害,且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中枢损害重于视网膜。(中华眼科杂志,2005,41:41-46)  相似文献   

7.
屈光参差性弱视mfVEP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的特征性变化,以探讨弱视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VERISScience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2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0例正常人进行双眼图形mfVEP检查,以潜伏期与振幅为分析指标,进行了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三组mfVEP的对比研究。结果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反应振幅密度较其对侧眼和正常眼均显著降低,潜伏期延长。弱视眼波形异常程度随离心度增加而减小,在六个离心度上弱视眼mfVEP的波形异常程度都与弱视眼的视力异常程度有相关性。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mfVEP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患者的视觉传导通路存在明显损害,在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弱视眼波形异常程度与视力异常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mfVEP检查对于弱视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对56例103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检测其立体视锐度及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基本治愈前后:同时视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立体视锐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融合功能和定性远立体视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不仅影响视力同时也影响双眼视觉发育,随着视力提高其双眼视功能也有明显改善,所以在弱视治疗时应注重双眼视觉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矫正视力情况及其与双眼视觉功能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9家医院(分布于8个区县)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106例(106眼),年龄(6.2±5.4)岁。根据屈光参差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6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组(5例)、散光性屈光参差组(12例)、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0例)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例)。对所有患者行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远近立体视等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BCVA及双眼视觉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双眼矫正视力差值程度与双眼视觉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及远近立体视情况。结果: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和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即随机点立体视,包括立体视锐度、交叉立体视、非交叉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5组间在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方面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21、5.271、3.622、3.647、3.46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立体视在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与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的远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立体视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参差程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相关,且立体视功能和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也有相关性。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损害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学龄前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屈光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82例学龄前儿童单纯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进行了屈光结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正视、近视、远视三种不同屈光状态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无显著性。两眼轴长度差和晶体厚度差随屈光参差程度而增大(远视:r值分别为0.936、0.895。近视:r值分别为0.993、0.872,P<0.01)。提示眼轴长度和晶体厚度共同参与了屈光参差的形成,其中眼轴长度起主导作用,晶体屈光度在匹配和协调中为重要成分。眼轴和晶体的发育不等以及比例失调是形成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斜视性弱视眼的多焦视诱发电位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余敏忠 《眼科新进展》2001,21(4):246-248
目的研究斜视性弱视眼视野各部位视功能的变化.方法记录和分析了5例斜视性弱视眼和45例正常对照眼的多焦VEP.刺激图形由61个六边形单元组成,每个刺激单元内有黑白格子,刺激野直径约13.6°.在VERIS系统电脑程序(伪随机双极m序列)控制下,各刺激单元同时并互相独立地进行黑白翻转刺激,通过用快速Walsh变换计算刺激与反应的互相关函数,分离提取到各自的反应波形.结果斜视性(内斜)弱视眼在中央视野和颞侧视野,多焦VEP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按不同离心度的环分组统计,斜视性弱视眼与正常对照眼比较,P1波潜伏期平均值在中央凹和第一环分别延长20.2ms和11.2ms;P1-N2振幅平均值在中央凹下降68.8%,在第一环下降52.6%,在第二环下降47.5%,N1-P1振幅平均值在中央凹下降54.4%.按鼻颞侧分组统计,斜视性弱视眼与正常对照眼比较,潜伏期平均值在颞侧视野延长10.6ms;P1-N2振幅平均值在颞侧下降66.5%,N1-P1振幅平均值在颞侧下降63.7%.斜视性弱视眼潜伏期平均值在颞侧视野比在鼻侧视野延长11.2ms;P1-N2振幅平均值在颞侧视野比在鼻侧视野下降64.2%,N1-P1振幅平均值在颞侧视野比在鼻侧视野下降64.2%.结论本研究证实,斜视性(内斜)弱视眼在中央视野和颞侧视野,视功能下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113例3~10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给予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年龄、治疗依从性、弱视程度、屈光参差程度及类型等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77只眼(68.1%).进步24只眼(21.2%),无效12只眼(10.6%).其中不同治疗依从性、弱视程度及屈光参差程度各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及屈光参差类型各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较好,其疗效与治疗的依从性、弱视的程度、屈光参差的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患儿的年龄、屈光参差的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o determin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mfVEP) test results in a clinical glaucoma setting,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variability. Methods: This was an observational case series study. The monocular mfVEP test, having a 58-sector, pattern-reversal dartboard array, was performed twice within 4 weeks in both eyes of 29 adult open-angle glaucoma (OAG) patients and suspects, using AccuMap Opera Software (ObjectiVision Pty Ltd, Sydney, Australia). The AccuMap severity index (ASI), the mean amplitude, and the individual amplitudes in each sector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2 tests using intraclass correlations (ICCs). The effects of the severity of mfVEP field defects and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on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se variabl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McNemar test and the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average ICCs of the ASI and amplitudes in the 2 tests were 0.84 and 0.87, respectively. Two sectors in the right eye and 6 in the left ey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tests (Wilcoxon signed-rank p < 0.05). Larger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having lower SNR (Spearman p = 0.022). Forty-six of the 58 eyes stayed within the same diagnosis category on repeating the test (i.e., within normal limits or outside normal limits). Interpretation: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isolated examples of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repeating the mfVEP test in our patients, our results suggest overall good repeat reliability. The variability of the test was higher in patients having high noise levels during the test.  相似文献   

14.
正常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正常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f-VEP)的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正常参考值。 方法 应用VERIS ScienceTM 4.0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37例正常人70只眼进行mf-VEP检测。刺激图形为包含60个小块的飞镖盘,对应的视角为25°,m-系列长度为214-1,电极记录采用跨枕部双极记录法,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100 K,通频带为3~100 Hz,通过VERIS软件分析mf-VEP的二阶一次 反应,并对不同刺激视野区域的mf-VEP分为上下1/2视野、4个象限视野组以及按年龄(≥5 0岁和<50岁组)、性别和眼别等分组进行比较。 结果 mf-VEP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在上下1/ 2视野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均<0.05);4个象限视野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50岁和<50岁年龄组组间比较,部分视野分区潜伏期延长(P<0.05);女性潜伏期短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均<0.05);双眼的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在各视野分区无明显差别(P均>0.05),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结论 正常人mf-VEP具有一定的特征,能客观地反映不同视野部位的视觉诱发反应,可为临床应用提供正常参考值。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15.
不同记录电极位置对多焦视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记录电极位置对多焦视诱发电位(mf-VEP)检查结果的影响。 方法 应用RETIscan多焦视诱发电位记录系统3.20对10例正常人进行检查。记录电极位置包括两组垂直通道和两组水平通道。垂直通道作用电极和参考电极分别置于枕骨隆凸上、下方各2.0 cm(Ch1)或枕骨隆凸上方3.0 cm、下方4.5cm (Ch2);水平通道作用电极和参考电极分别置于枕骨隆凸右、左侧各2.0 cm(Ch3)或4.0 cm (Ch4)。分别比较各通道记录的上半视野及下半视野mf-VEP的振幅之和有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 各通道记录的上半视野及下半视野mf-VEP振幅之和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的意义(F=20.273, P=0.000);且Ch2与Ch1、Ch3、Ch4两两之间的差异也有显著性的意义(P分别为0.000 、0.000、0.001)。对于沿水平中线分布的位点,Ch2记录的mf-VEP中振幅很小的各位点的振幅之和,与Ch3、Ch4记录的mf-VEP中相应位点的振幅之和的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F=11.304,P=0.000);且Ch4与Ch2、Ch3两两之间的差异也有显著性的意义(P均<0.05)。 结论 与Ch1、Ch3和Ch4相比, Ch2可记录到更佳的mf-VEP。水平通道可改善垂直通道对部分位点,尤其是沿水平中线分布位点的mf-VEP的引导,其中Ch4对Ch2的改善作用较Ch3更为明显。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46-348)  相似文献   

16.
屈光参差者视差诱发电位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u C  Zeng L  Yan M  Fang Q  Shou T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4):278-281
探讨屈光参差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新型静胡机点立科(random-dot stereograms,RDS)深度翻转作视刺激,对20例屈光参差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视差诱发电位(disparity evoked potentials,DEP)检测。结果屈光参差者在不同视差刺激时可记录到与立体刺激相关的波形(即P250波),但其振幅的增长与平面图形的比值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重度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