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均超 《医药与保健》2007,15(10):46-46
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1/5。萎缩性胃炎曾被认为是胃癌前奏(癌前病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但萎缩性胃炎与胃癌  相似文献   

2.
黎立明 《职业与健康》2010,26(5):589-59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的病因,为控制和减少其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4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住院病例进行病因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平均年龄72.5岁,最小46岁,最大90岁,其中患者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年龄段,占75.51%;平日饮食无规律、辛辣饮食、喜食生冷食物、饮酒等占63.3%;情志失调占26.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年龄、饮食习惯、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和胃泌素-17(gastrin-17,G-17)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 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7例非萎缩性胃炎、37例萎缩性胃炎和65例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G-17的水平和PGⅠ/PGⅡ的比值(PGR)。 结果萎缩性胃炎组的PGⅠ水平和PGR值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5);胃癌组的PGⅠ水平和PGR值较非萎缩性胃炎组及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0.05);胃癌组的PGⅡ水平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升高(P<0.05);胃癌组的G-17水平较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升高(P<0.05);胃癌组胃窦癌比胃体癌组者的血清G-17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可以作为筛查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血清学指标,血清胃泌素-17对于鉴别胃窦和胃体癌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与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研究的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本院进行胃镜检查的140例患者,根据患者病理检查和胃镜结检查确诊的患者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34例,萎缩性胃炎组和结节状胃炎组各38例,并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治疗1个月后复查幽门螺杆菌,若治疗效果不佳,改为四联疗法治疗。结果结节性胃炎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PGⅠ值显著降低,PGⅡ值明显升高,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萎缩性胃炎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PGⅠ值明显下降,PGⅠ/PGⅡ值明显降低,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GⅡ升高不明显,两者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节性胃炎组和萎缩性胃炎组之间比较,PGⅠ值明显降低,胃蛋白酶原Ⅱ值明显升高,PGⅠ/PGⅡ值明显降低,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节性胃炎组治疗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能够成为结节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鉴别的重要血清学指标,而且也能用于观察结节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效果的依据,能够有效的减少胃镜检查次数,减轻患者胃镜检查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我国多采用胃镜肉眼观察和钳取胃黏膜病理活检两者相结合进行分类。此法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种。从病理学上讲,萎缩性胃炎比浅表性胃炎要严重得多。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病变不可逆转,浅表性胃炎病变经治疗可以消失。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疾病.根据胃镜及病理检查所见,慢性胃炎主要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前者具有粘膜充血、水肿等炎症的组织学特点,后者可见正常腺体的萎缩及消失,通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将胃炎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进行性的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与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胃炎灵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中药胃炎灵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胃炎灵胶囊口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8例,以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总有效率为91.67%,治愈率为47.22%。结论 证实了中药胃炎灵胶囊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健康世界》2010,(10):6-7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普通胃炎有什么区别吗 老爸胃一直不好,前几年去医院体检的时候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当时觉得不是大事,也就没吃什么药,没做什么治疗。但昨天老爸去医院复查胃镜.这回竟然变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两种胃炎有什么区别呢?还有人说这个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可能会变成癌症,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照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效果情况.方法:选取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的患者实施胃镜和病理学方法进行检查,对于胃镜检查下表现以及符合率展开分析及探究.结果:胃镜诊断检查的结果为:55例病例显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同时在患者中具有25例病例属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浅表性胃炎;具有65例患者经过病理诊断结果表明属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患者中涵盖了9例病患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浅表性胃炎情况,6例病患属于浅表性胃炎.经过比较胃镜下表现和病理诊断情况,获得到了84.62%的诊断符合率.结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之间具有差距性特点,所以在进行确诊期间应该联合两种手段,将确诊率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胃炎是指由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有害因子作用于人体,引起胃黏膜发生炎症性改变的一类疾病。其中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4种胃炎。浅表性胃炎据资料分析,在人群中,7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11.
熊峰 《药物与人》2006,19(10):56-57
慢性胃炎是常见多发病之一,中老年人很易患本病。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我国肥厚性胃炎少见。中青年以浅表性胃炎居多,老年则易患萎缩性胃炎。秋季是慢性胃炎患者容易复发的季节,这与秋季气候干燥缺水有关系,患者多出现胃部隐痛、大便干结等反应。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西医治疗方法效果相对较差,而且易产生副作用.此时采用我国传统针灸方法进行治疗,有利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而且副作用极小.文章阐述了通过针灸治疗方法,治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及临床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3.
66岁的李大妈不久前做了一次胃镜,发现患有萎缩性胃炎。她听说萎缩性胃炎十分难治,有人多处求医,多方治疗也未能治愈。她还听说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奏,会发展成胃癌。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在萎缩性胃炎中又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胃炎,和恶性贫血相关)和多灶萎缩性胃炎(B型胃炎、萎缩性全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临床表现为胃酸明显缺乏,胃镜检查可见胃体部黏膜显著萎缩,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的炎性浸润。在胃黏膜萎缩性病变中,病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154例中医药防治萎缩性胃炎进展的观察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在部队比较常见,并可能伴有癌前病变,因此需要注意防治。本文按照中医理论组方用药,并经胃镜活检了解病理改变。结果表明,用药前后萎缩性改变有非常的改善(P〈0.001),此外有7例非典型增生和4例肠上皮化呈好转。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山东省胃癌高发区对62例经组织学诊断的萎缩性胃炎按1:3配对,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评价指标为OR及95% CI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B1对萎缩性胃炎有保护作用,达显著水平。而饮酒年数≥5年为萎缩性胃炎的危险因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缬氨酸摄入量高趋向为保护因素;吸烟年数≥5年和色氨酸摄入量高趋向为危险因素,但都未达显著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萎缩性胃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本文阐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临床研究及其发病原因,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冬季是胃炎的多发季节,加上节假日中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亲朋相聚时的推杯换盏,更易诱发胃炎。其中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四大胃炎。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很多患者听说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癌前病变,因而顾虑重重。不少病人带着写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的病理报告,问医生:我这病不好吧?思想压力之大,溢于言表。其实,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是比较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萎缩性胃炎共90例患者,其中45例患者进行藏药(流味寒水石散/郡西周巴、帕朱丸/帕朱)治疗,设为藏药治疗观察组。同时另外45例进行西药(三钾二枸橼酸络合铋、阿莫西林、甲硝唑、叶酸)治疗,设为西药治疗对照组。治疗后,通过胃粘膜病理学检测以及胃镜检查,分析两种治疗条件下,藏药和西药分别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有效率,以此来观察和分析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为临床开展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有效率为90.56%,西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有效率为69.23%,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P〈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要明显优于西药,且无不良反应,能够避免西药抗生素大量应用导致菌株抗药性增加对治疗不利的弊端,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