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方式及右室起搏比例不同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新发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心内科过去5年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DDD组,根据右室起搏比例(Cum%VP)不同分为:DDD1组(Cum%VP≥50%)和DDD2组(Cum%VP<50%)两个亚组。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年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AF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符合入选标准且完成随访的患者共计147例,新发AF病例VVI组14例(24.14%),DDD1组5例(11.11%),DDD2组3例(6.82%)。DDD2组与VV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术后3年超声参数比较,DDD2组与VVI组、DDD1组相比,LAD、LVED明显缩小,LVEF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D起搏模式加低右室起搏比例与VVI模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减少AF的发生,DDD起搏模式加最优右室起搏管理应用于临床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右房右室双部位,双房右室双部位及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4例患者中,2例植入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双室(四腔)起搏,行房室顺序,心室同步起搏,起搏前后观察LVEF,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左室舒张末直径,结果:心房,心室各导线起搏参数均符合标准,随访中亦未发现导线移位等并发症,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QRS间期较术前缩窄LVEF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直径较术前缩小,结论: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伴有QRS波增宽的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 ,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慢-快综合征)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快综合征,术后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双心房-右室起搏(起搏频率7-80次/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心功能恢复,结论: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的治疗除药物外,三腔起搏及右室双部位起搏均能有效改善心功能,但右室双部位起搏能否真正取代双心室起搏的临床地位,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6.
三腔起搏器CRT与右室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力衰竭的治疗除药物外,三腔起搏及右室双部位起搏均能有效改善心功能,但右室双部位起搏能否真正取代双心室起搏的临床地位,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7.
Toff  W.  D.  Camm  A.  J.  Skehan  J.  D.  姜朝晖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20-21
背景:与单腔心室起搏相比,双腔起搏被认为在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中能取得更大的临床益处,而其支持证据主要来自回顾性研究。双腔起搏的真正益处仍然不是很明确,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双腔起搏在老年人中的使用往往比在年轻患者中要少。方法:在一个多中心、随机平行试验中,纳入2021例≥70岁、由于高度房室阻滞而第一次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单腔心室起搏(n=1009)或双腔起搏(n=1012)。单腔心室起搏组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固定频率起搏组(n=504)和频率适应性起搏组(n=505)。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包括房颤,心力衰竭,卒中、短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 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RVA起搏;RVS起搏组(简称RVS组)10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RVS起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年超声参数: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情况、因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RVA组与RVS组比较,术后3年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D、LVESD较RVS组明显扩大,LVEF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为临床更为接近生理性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生理性起搏治疗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共310例,其中植入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78例,双腔(DDD)起搏器164例,心室抑制型频率应答(VVIR)起搏器16例,双腔频率应答型(DDDR)起搏器5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1.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心功能.结果:除去由于房颤伴心室率过缓或长间歇而仅可植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外,本组病例DDD(R)起搏器植入率达82.4%.DDD起搏器(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缺血症状全部消失,心功能不全明显改善,运动耐量也明显提高,无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非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脑缺血症状消失率为84.2%,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生理性起搏组,12.3%的患者有起搏器综合征.结论: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李俊  柏战  李际瞻  杨颖 《疑难病杂志》2010,9(10):755-756
目的比较房室顺序生理性与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老年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9年12月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器30例,其中DDD 7例,DDDR 23例。同期40例患者接受非生理性心室按需起搏(VVI)。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术后超声法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分级法评定心功能。记录术后症状改善率、起搏器综合征(PMS)、房颤、栓塞发生率、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显著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和减少房颤发生率,但在减少PMS、栓塞、死亡发生率方面和非生理性心室按需起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多数合并心功能减退,为保护心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应尽可能采用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功能影响。方法:入选住院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患者68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SA)起搏组(36例)与右室间隔部(nVS)起搏组(32例),观察起搏参数、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1)RVA起搏与RVS起搏阈值、R波感知、阻抗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RVA组术后射血分数明显减少(P〈0.05)、血清脑钠肽较术前增高,RVS组术后射血分数减少,但减少程度较RVA组小(P〈0.05)。(3)起搏器植入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与RVS起搏组心电图在QRS时程均较术前明显增宽,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增加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室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从1990年5月~2004年12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89例。其中(AAI)起搏器组44例,(DDD)起搏器组45例,合并房颤41例,术前房颤发生率46.1%,男性50例、女性41例,年龄63.9±8.64(18~84)岁。置入后即刻实施连续超速抑制频率心房起搏,使用高于基础心率15~20次/min频率起搏,多数设置在70~75次/min之间,随访中根据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VVl)46例,合并房颤18例,房颤发生率39.1%,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64.6±9.12(36~81)岁。两组年龄、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较低。术后心房起搏组房颤发生率10.1%(9例),心室起搏组术后阵发性房颤45.7%(21例),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36%,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0,心力衰竭2.2%(2例)及死亡率2.2%(2例),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分别为10.8%(5例)、26.1%(12例)和13.0%(6例)。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表现为心律失常减少,尤其房颤发生明显下降,使用药物减少或停用所有药物;运动量与同年龄组相比保持正常,参加部分体育活动,生活能完全自理;部分患者每年均外出观光旅游,能胜任乘机、乘车等旅途颠簸和疲劳。结论:本研究经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得出: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减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顺保  刘鹏  王山岭  朱好辉 《医学争鸣》2009,(23):2838-2840
目的:观察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所选患者均植入人工双腔永久起搏器.据右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常规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室间隔厚度;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基底段、心尖段的收缩达峰时间;BNP的变化.随访时间18个mo.结果:两组间比较,LVEF,CO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间隔厚度出现差异(P≤0.05).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两组间不同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存在差异(P≤0.05).间隔部起搏组BNP低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心尖部起搏较易引起心室重构,BNP的升高,在观察过程中尚未发现心功能的下降.目的:观察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所选患者均植入人工双腔永久起搏器.据右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和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常规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室间隔厚度;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基底段、心尖段的收缩达峰时间;BNP的变化.随访时间18个mo.结果:两组间比较,LVEF,CO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间隔厚度出现差异(P≤0.05).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两组间不同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存在差异(P≤0.05).间隔部起搏组BNP低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心尖部起搏较易引起心室重构,BNP的升高,在观察过程中尚未发现心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对老年病态宴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安装双腔起搏器的老年SSS患者,据起搏器的类型分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DDDR)组35例和双腔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器(DDD)组33例。采用心脏超声、运动耐量测定及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调查,综合评估2组生活质量。结果DDDR组的运动耐力指标高于DDD组,且前者的生理功能、角色限制、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多项指标得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可明显提高老年SSS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丁军 《医学综述》2011,17(19):2949-2952
最小化心室起搏是当前生理性起搏的方向。频繁的和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能产生不利的长期影响,增加房颤及心力衰竭加重发生的概率。因此,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应尽量减少不必要右心室起搏的比例。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和心房基础双腔最小化心室起搏是最小化心室起搏的两种策略。在此综述这两种策略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及新近的临床应用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 (慢 -快综合征 )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 ,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 ,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 -快综合征。术后随访 8个月 ,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 :双心房 -右室起搏 (起搏频率 70 - 80次 /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 ,心功能恢复 级。结论 :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慢 -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从1990年 5月~ 2 0 0 3年 7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 5 9例 ,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 4 2例 ,两组性别比例 ,年龄 ,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低于心室起搏组 ,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 ,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 39% ,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 (P <0 . 0 1) ,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结论 :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 ,改善临床症状 ,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 ,减少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VVI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研究植入VVI起搏器患者112例,按起搏部位随机分为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54例,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58例,观察两组间LVESV,LVEDV、LVEF、SV等指标变化。结果54例RVS组患者中14例LVEDV和(或)LVESV术后有增加趁势,RVA起搏组58例中18例LVEDV和(或)LVESV术后有增加趋势,但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相比也无显著差异性;RVS起搏组54例心功能无明显变化,RVA起搏组58例LVEF和SV较术前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RVS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保证双心室电激动同步性,且对患者心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世蓉  陈勇  赵超美 《西部医学》2006,18(4):401-401,403
目的探讨安置非生理起搏器(VVI)与生理性起搏器(DDD、DDDR)术后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置入起搏器患者,其中VVI48例,为非生理性起搏组;DDD27例、DDDR5例为生理性起搏组,每例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年内做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的变化。结果术后非生理性起搏组与生理性起搏组较术前,左房、左室内径增大,LVEF、CO降低,而右心室起搏次数增加,左心功能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在术后左心功能影响方面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右心室起搏次数增加,左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