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早期D-二聚体(D-D)的变化,分析D-D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IH)的相关性,评估D-D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查29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D于颅脑损伤后24 h、3 d、7 d、14 d的变化。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D-D与PIH、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92例患者中伤后24 h D-D异常发生率64.73%,明显高于伤后7 d、14 d(P〈0.01),且易发生PIH。病情重者及死亡组D-D异常更显著(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中D-D异常发生率高,血液高凝状态与纤溶亢进并存,纤溶指标升高显著时,伤情严重,PIH发生率高,死亡率高。提示D-D可作为PIH发生的预测因素,对急性颅脑损伤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亚低温与常温对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70例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组。对照组给予36.5~37.5℃常温状态下常规治疗,研究组在直肠温度(rectum temperature ,RT )32.5~34.5℃的亚低温状态下常规治疗。对2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 ,Fg)、D‐二聚体(D‐dimer ,DD)等进行72 h监测,分析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受伤后早期高凝状态的变化规律,对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 PT、APTT、TT、Fg以及DD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PT、APTT、TT、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迟发性血肿、纤溶亢进、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7%、2.86%、0%,对照组迟发性血肿、纤溶亢进、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1%、34.29%、25.7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高凝状况,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进而抑制继发的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异常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01-2012-03来本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186例为实验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PT、Fb、D-D、Plt含量.实验组患者均于入院24 h、3 d、7 d、14 d时检测凝血指标,对照组晨起抽取空腹血检测.结果 实验组患者入院24 h内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42.47%(79/186),入院3 d发生率24.19%(45/186),入院7 d发生率4.79%(8/167),入院14 d发生率3.27%(5/153).入院24 h内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7、1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PT、Fb、D-D、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14 d,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不能仅依靠影像学手段,同时要参考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LPS)、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颅脑损伤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创伤指数≥17分、GCS评分≤10分、无其它部位损伤的颅脑损伤患者65例(颅脑损伤组),在救治同时行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D-D)、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PT)等检查,并与TNF-α、LPS、IL-6、PAF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另选择同期我院体检健康成年人4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颅脑损伤患者PLT明显降低(P<0.05),而血浆D-D、APPT、TNF-α、LPS、IL-6和PAF均显著增高(P<0.01)。颅脑损伤患者PLT与TNF-α、LPS、IL-6、PAF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D-D、APTT与TNF-α、LPS、IL-6、PAF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TNF-α、LPS、IL-6、PAF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颅脑损伤后早期TNF-α、LPS、IL-6、PAF进行干预,可改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凝血功能变化对病情进展及预后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与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1例,根据GCS评分将颅脑损伤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特重型。分析颅脑损伤前后凝血功能变化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GOS评分的关系。 结果轻型、中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 d~24个月,4型颅脑损伤恢复良好率分别为93.75%、80%、55.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颅脑损伤预后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66,P<0.05)。不同颅脑损伤患者不同预后的凝血因子指标比较,INR值、PT、APTT、FIB及D-d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颅脑外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可为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指标和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进展组(32例)和非进展组(4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7例)和非预后不良组(59例);另选择同期于我院检查的健康志愿者49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凝血纤溶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Hcy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前Hcy、D-D、Fg、PAI-1显著高于对照组,tP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cy、D-D、Fg、PAI-1显著低于治疗前,tPA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Hcy、D-D、Fg、PAI-1显著高于非进展组,tPA显著低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预后组Hcy、D-D显著高于非不良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g、tPA、PAI-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cy与D-D、Fg、PAI-1呈显著正相关,而与tPA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导、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以及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012-01—2014-02收治的急性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血浆PT、APTT、TT、Fbg和D-二聚体,分析GOS评分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性颅内血肿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指标的关系,以及D-二聚体与伤情(GCS评分)、预后(GOS评分)的关系。结果 GOS评分不同组间T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性颅内出血者P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外伤性脑梗死者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GCS评分越低组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分预后不良(1~3分)组D-二聚体阳性率比预后良好(4~5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PT、APTT、TT、Fbg和D-二聚体能较好反映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状态,其中D-二聚体是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的指标。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预后越差,其可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比较亚低温治疗与未采用亚低温治疗 (常规治疗组 )颅脑损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PC)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D -二聚体 (DD)变化。结果 常规治疗组PC ,PT ,DD于伤后第 3天异常最为显著 ,第 5天异常呈减轻趋势。亚低温治疗组PC ,PT及DD伤后第 3天异常呈减轻趋势 ,伤后第 5天基本恢复正常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P <0 .0 1)。APTT异常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亚低温疗法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后高凝状态 ,是颅脑损伤后凝血与纤溶异常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颅脑损伤伤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是神经外科急诊中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56%~70%[1]。颅脑损伤后的凝血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外伤后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系统亢进,使颅脑损伤后再出血和死亡的风险大大提高,严重影响病人预后。本文就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1发病机制在生理条件下,凝血功能主要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实现,并使凝血与纤溶系统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颅脑损伤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使正常的凝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采集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其中31例同时采集脑脊液,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检测对血栓性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伤后1周)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及其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18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以及入院时GCS评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伤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患者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及凝血功能异常和外伤性脑梗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中27例伤后1周出现外伤性脑梗死;伤后3个月,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78例,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40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3 s、D-二聚体〉0.4 mg/L、DIC评分≥5分是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早期PTC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同时,它们也是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结论监测中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对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是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病人手术前后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胶质瘤120例,其中高级别60例(高级别组),低级别60例(低级别组),另选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术前、术后1 d检测凝血与纤溶指标、血小板计数。结果 术前,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小于对照组(P<0.05),高级别组明显低于低级别组(P<0.05);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高于对照组(P<0.05),高级别组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高级别组纤维蛋白原(Fig)明显高于低级别组与对照组(P<0.05)。术后1 d,高级别组、低级别组APTT、PT、血小板计数明显小于术前(P<0.05)。APTT与胶质瘤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586;P<0.05),D-D、FDP、Fig与胶质瘤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692、0.813、0.524;P<0.05)。结论 脑胶质瘤存在凝血-纤溶系统障碍,手术可加重高凝血状态,APTT、D-D、FDP、Fig与胶质瘤分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健康人和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Bβ(FgBβ)-455G/A位点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以及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新疆地区15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维吾尔族63例,汉族93例)和143例的正常人(维吾尔族63例,汉族80例),进行融Bβ-455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磁珠法测定血浆Fg水平。结果(1)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之间魄Bβ-455G/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维吾尔族、汉族脑梗死组融Bβ-455G/A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梗死组血浆(fibrinogen,F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汉族之间飑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脑梗死患者FgBβ-455G/A基因多态性存在差异,Fgβ启动区-455G/A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联关系,-455G/A+AA是脑梗死的易感基因型,-455A是易感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与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颅脑损伤组),伤后4h时内测定血清GFAP浓度;并与同期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30例和急诊科就诊的四肢外伤患者(无头部外伤)25例血清GFA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1.42±0.24)ng/L;P〈0.05]和四肢外伤患者[(1.38+0.29)ng/L;(P〈0.05)],而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水平[(1.75+0.27)ng/L;P〈0.05]显著高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1.63±0.19)ng/L;P〈0.05]。头颅CT检查阳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水平[(1.79±0.23)ng/L]显著高于阴性患者[(1.57±0.21)ng/L;P〈0.05)]。手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水平[(1177±0.25)ng,L]显著高于保守治疗患者[(1.60±0.23)ng/L;P〈0.05]。结论血清GFAP可以作为早期评估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糖皮质激素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20例)与非激素治疗对照组(22例),激素组给予地塞米松10mg/d,共7d。正常组选择健康体检者15例。采用ELSIA法检测两组患者伤后第1、2、7、14天血浆中TNF一仪、IL-1β含量。结果 在颅脑损伤第1、2天激素组血浆TNF-α、IL-1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在第7、14天明显低于非激素组(P(0.01),但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非激素组血浆TNF-α、IL-1β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糖皮质激素对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血浆TNF-α、IL-1β水平具有明显的延迟性,使损伤早期因TNF-α、IL-1β显著升高引起的有害作用未能消除,至恢复期又使TNF-α、IL-1β明显降低,其神经保护作用不能发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63例,分别于伤后1d、3d及14d三个时间段采血测定外周血PLT数量、PLT平均体积(MPV)、PLT体积分布宽度(PDW);于入院时、伤后1d、伤后7d进行GCS评分,并通过CT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PLT计数、MPV和PDW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PLT计数、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伤后1d及3dPLT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PV和PDW值明显增加(P〈0.05);伤后14dPLT计数、MPV和PDW值均恢复正常;GCS〈8分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CS≥8分者,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GCS≥8分者(P〈0.05);脑水肿体积伤后逐渐扩大,至伤后7d时水肿体积最大(P〈0.05);脑水肿体积与PLT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238,P〈0.05),与MPV和PDW的值呈正相关关系(r=642、0.593,P〈0.05);GOS评分与外周血PLIT计数呈正相关(r=0.883,P〈0.05),而与MPV和PDW值呈负相关(r=-0.235、-0.267,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PLT参数的变化可能与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对颅脑损伤伤情、预后的判断,并为颅脑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机制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经头部CT检查证实的脑出血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不同出血量、出血部位分组;正常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发病后1、3、7、14、21d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5项指标检测;24h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结果脑出血组1、3、7d FIB与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4、21d恢复至正常水平;FIB、D-D水平升高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与出血部位无关;两组比较PT、APTT、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24h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脑出血组PLT、PC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浆FIB、D-D含量增加,血小板MPV、PDW增大,提示脑出血后凝血活性代偿性升高并继发纤溶活性增强,同时血小板体积增大、新生血小板增多,促进止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ogo—A及其受体(NgR)在大鼠颅脑损伤后损伤脑组织的表达变化。方法将1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假损伤组、轻型颅脑损伤组、中型颅脑损伤组、重型颅脑损伤组,采用自制改良的Feeney’s自由落体装置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伤后12h、24h、3d、7d和14d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损伤脑组织中Nogo—A和NgR蛋白的表达。结果伤后各时间点,各型颅脑损伤组Nogo—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损伤组(P〈0.05);重型、中型、轻型颅脑损伤组之间Nogo—A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NgR的表达水平则在伤后3、7、14d各型颅脑损伤组才明显高于假损伤组(P〈0.05),各损伤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ogo—A和NgR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脑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且有各自的表达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