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更符合生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1985年1月-2002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行全胃切除术胃癌病例68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682例中,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FJI)163例;袢式吻合47例,改良袢式吻合Ⅰ型和Ⅱ型340例,‘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87例、‘P’型空肠间置代胃术45例。比较其术后并发症、体重变化。结果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在Roux—en—y综合征发生率、预后营养指数、进食量、体重减轻各个方面分别优于或等于袢式吻合、改良袢式吻合I型和Ⅱ型、‘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和‘P’型空肠间置代胃术。结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保持了重建消化道神经一肌肉功能的连续性,恢复食物经过十二指肠通道,对于减少全胃术后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全胃切除术后一种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中间置空肠P袢消化道重建的效果。方法对30例符合全胃切除术条件的患者施行全胃切除、间置空肠P袢消化道重建。观察术后症状、术前术后体重、进食量、血浆营养参数(血浆总蛋白、血红蛋白)、全血细胞计数、预后营养指数(PNI)以及钡餐造影。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瘘。术后进食量、体重恢复快,血浆营养参数和PNI较高,钡餐检查P型空肠袢充盈良好,未见明显反流。结论全胃切除间置空肠P袢符合解剖生理规律,并发症少,代胃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全胃切除“B”形空肠代胃术20例报告浙江龙泉市人民医院(龙泉市323700)周大元,钱海森我院自1993年1月至1995年8月共施行胃癌全胃切除“B”形空肠代胃术2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  相似文献   

4.
全胃切除间置双腔空肠代胃术(附8例报告)杨世隆,陈乾德,邹学公,谷振省我院自1989年以来在动物(狗)实验的基础上,为8例胃癌根治病人施行间置双腔空肠代胃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8例病人中男6例,女2例。年龄50~70岁。病...  相似文献   

5.
自1990年1月至1995年1月.作者为31例胃体或累及胃体部的胃恶性肿瘤施行了根治性全胃切除,管状消化道吻合器食管-间置“0”环空肠(代胃)-十二指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术。体会是:对胃体或侵及胃体部的癌,全胃切除术是有价值的。利用国产管状消化道吻合器行间置“0”环空肠代胃术具有以下优点:①重建的消化通路符合生理,食物正常通过十二指肠而具有较好的消化吸收功能;③代胃袋够大,能满足食物的贮存作用,避免了食糜排空过快;③避免了碱性的十二指肠液向食管返流;④在使用吻合器的情况下,手术简捷易行。为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有70余种,但仍无一个较理想、统一的术式(1)。我院从1986年2月至1992年2月采取全胃切除、间置空肠代胃及人工幽门重建术治疗残胃癌13例,效果满意,现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性10例,女性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在全胃切除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间26例全胃切除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和吻合口瘘发生.随访12个月至25个月,平均17.4个月.其中钡餐检查11例,代胃容量均在300ml以上,排空时间为30min~120 mm.术后6个月、12个月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为6例和2例.与术前相比,术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结论]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是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术式,手术操作简便省时,可取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对胃癌根治的疗效。方法:对56例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23.21%,切缘癌残留率3.57%。结论:凡胃癌侵犯食管下段均宜采用胸腹联合切口。联合脏器切除应慎重。间置P形空肠袢代胃术及食管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是更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9.
张锋  任书伟  余强 《陕西肿瘤医学》2013,(11):2534-2536
目的:探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施行全胃切除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吻合口瘘发生.随访12个月至24个月,部分病例出现轻度反流性食管炎,代胃容量300ml以上,排空时间30-100min.术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结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最佳术式。方法:对148例胃癌行全胃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Roux-en-Y吻合术25例、空肠袋加Roux-en-Y吻合术30例、间置空肠代胃术23例、空肠袋加间置空肠代胃术22例、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48例;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4%,优于其他各组44%,26.7%,34.7%,22.7%,10.4%;Visick分级Ⅰ级Ⅱ级百分比为77.1%,优于其他各组48.0%,46.7%,52.2%,45.5%;在手术时间、术后生存率及体重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且手术操作安全简便,在各方面都相对于另外四种术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保留幽门全胃切除间置空肠代胃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6例贲门胃底癌及胃体上部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保留幽门问置空肠代胃术的临床效果。选择5、6组淋巴结无转移,不影响根治效果的6例病人,行保留幽门全胃切除术后,将25cm空肠间置于食管与十二指肠之间。术后通过临床观察,上消化道锁餐X线摄片、电子纤维胃镜检查及食管、问五空肠活检等证明此术式有良好的抗返流作用,并延长了食物在“代胃”内停留时间,幽门录作用正常。术后3个月、半年、1年钡餐摄片观察代胃扩张,幽门开放功能良好,无返流现象;术后半年、1年、2年电子胃镜检查并活检,无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生存期与同期不保留幽门间置空肠代胃术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手术操作时间、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6月我院施行全胃切除术的21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分别采用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PR法)(A组,96例)和改良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FJI法)(B组,44例)。记录术中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后12个月营养状况和胃肠道症状(GSRS)评分等。结果消化道重建术所需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组与A组比较,进食量明显增加(P〈0.05),而GSRS评分降低(P〈0.05)。术后12个月B组体重恢复较A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有利于维持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在每天进食量及体重恢复方面改良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优于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ttx—en—Y吻合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98例胃癌患者按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Ⅰ组,n=34)、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Ⅱ组,n=28)及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Ⅲ组,n=36)。比较3种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组,P<0.05。Ⅱ组与Ⅲ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相比,除体重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胃切除后P型空肠袢Roux-en-Y吻合术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方式较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为胃癌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较理想的术式,更有利于患者的营养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三种消化道重建术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6月我院施行全胃切除术的2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分别为常规端侧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78例(A组)、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96例(B组)和改良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FJI法)44例(C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后12个月的营养状况和胃肠道症状(GSRS)评分等。结果:术后12个月,B组与A组比较,进食量明显增加(P<0.05),而GSRS评分明显降低(P<0.05);C组与A组比较,进食量亦明显增加(P<0.05),GSRS评分则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B组与C组体重恢复较A组更佳(P<0.05),且C组患者的进食量又优于B组,B、C两组体重恢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型空肠袢和改良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均有利于维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每天进食量及体重恢复方面,改良空肠间置代胃吻合术更优于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置空肠代胃术在不同手术方法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5年8月间,本院实施间置空肠代胃术共202例,其中包括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p型间置空肠代胃术,胆总管间置空肠架桥引流术,改良间置空肠代胃术,近端胃次全间置空肠移植术等。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无明显返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发生,亦无明显吻合口瘘情况。结论:间置空肠代胃术操作简捷,易于掌握,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合理术式。方法 以 12例健康人为对照 ,对12 0例胃癌行全胃切除后 ,随机按食管空肠Roux y吻合 (A组 )、食管空肠“P”袢 +Roux y吻合 (B组 )、食管空肠Hunt Lawrence吻合 (C组 )及食管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 (D组 )等 4种术式行消化道重建 ,并比较其术后生活质量、预后营养指标 (PNI)指数、体重、血液营养学指标、胃肠激素水平、免疫功能 ,并以此判断各术式的优劣。结果 D组在PNI指数、体重变化和血液营养学指标上均优于A、B、C组(P <0 .0 5 ) ;D组餐后 30min胆囊收缩素 (CCK)水平及NK细胞、CD4 细胞、CD8细胞以及CD4 CD8值与对照组相似 ,亦均优于A、B、C组 (P <0 .0 5 ) ,差异有具著性。结论 食管空肠原位间置代胃术是一较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其空肠“P”字型构造具有代胃的功能 ;食糜通过十二指肠刺激CCK等胃肠激素的分泌 ,有利于消化及营养的吸收 ;仅切断一端空肠以及适度大小的代胃 ,保持了空肠及系膜原来的连系 ,既简化了手术 ,又保证了间置代胃空肠的血运 ,吻合口无缺血坏死之忧。  相似文献   

17.
全胃切除P袢式空肠代胃和Schlater′s改良术式的比较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漳州市363000)陈良杭曾玉芬江建兴自1897年Schlater首次采用全胃切除手术治疗胃癌以来,已有百年之久。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全胃切除术后重建消化道的术式也随之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空肠代胃术式的生理功能.方法回顾和分析1990年6月~2000年8月因胃癌手术31例.其中胃底贲门癌经胸腹联合切除8例,行间置空肠代胃(JI)SS型吻合3例,间置空肠代胃(JI)P型5例.胃体癌经腹切除者23例,其中SS型吻合13例,P型10例.两组随访6个月~5年,平均21个月.总结分析两种肖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资料.结果SS型和P型术后两组病人观察指标钡剂排空时间30~60分钟和80~120分钟分别为62.5%、66.7%和37.5%,33.3%;Visick分级指数Ⅰ~Ⅱ级分别为87.7%和86.7%;血浆总蛋白(BLA)分别为73.6±1.1%和74.4±1.3%;血红蛋白(HB)分别为15±1.3和15±1.5;PNI指数分别为54.15和56.1;SS型术后并发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12.5%.结论全胃切除术采用SS型和P型间置空肠代胃,恢复食物经过十二指肠通道,对降低全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比较胃癌全胃切除术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优缺点。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68例患者施行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分别为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Ⅰ组,n=46)、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Ⅱ组,n=12)及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Ⅲ组,n=10),探讨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优缺点。结果Ⅱ组和Ⅲ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Ⅰ组,均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组,均P<0.05。Ⅱ组与Ⅲ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相比,除体重外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胃切除后P型空肠袢Roux-en-Y吻合术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方式较Lahey+Braun式食管空肠端侧吻合术更有利于患者的营养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近端胃次全切除间置空肠移植架桥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端胃次全切除术,常规术式多为残胃与食管吻合。本文报告间置空肠代胃术移植于残胃食管间,即成为残胃食管间间置空肠移植架桥术。自1996年至1998年收治5例,施以上述术式,术后得以良好的康复,现就其术式操作及优点予以探讨。1 手技与方法贲门侧胃次全切除后予以残胃食管间行间置空肠(interposition)移植重建架桥术(图1)。操作可使用吻合器。 A、B分别为空肠与胃、食管吻合处 C系空肠间侧侧吻合处 D、 E为丝线结扎处,AD长约 15cm,AE长约 30cm C点距离屈氏韧带为 15cm图1 残胃食管间行间置空肠移植重建架桥术2 术式优点1)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