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魏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550-551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所致肠道菌群紊乱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96例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非轮状病毒肠炎腹泻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儿均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及大便细菌化验,比较两组患儿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条件致病菌菌株阳性87例,阳性率为90.6%;对照组患儿条件致病菌菌株阳性24例,阳性率为24.0%。两组患儿致病菌菌株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4.215,P<0.01)。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菌群紊乱率较高,临床应根据检验结果应用益生菌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改善临床症状,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肠道外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治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肠道外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2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同期收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无轮状病毒感染25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肠道症状、肠外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组发生肠道外损伤共18例,比例较高,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道外损伤中,以心肌损害最高为11例,其次为呼吸系统受累5例、肝脏受累3例。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肠道外损伤的表现较多,需要在工作中重视肠道外脏器是否有受损,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9~2011年收治的122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22例RV肠炎患儿经治疗1~2d后体温下降,3~5d腹泻呕吐停止,平均住院6d;心肌酶谱异常者占25.4%(31/12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者占8.2%(10/122),心肌酶及肝酶异常均为一般性,可随病情好转而渐恢复正常。结论轮状病毒仍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应用调节肠道菌群和对症处理、防治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多脏器损害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肠黏膜保护剂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干扰素、西咪替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热、腹泻、呕吐及脱水等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颖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04-305
目的对2010年~2012年来自我院的140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分析了解。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来自我院的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急性腹泻的粪便做标本进行常规的检查,对大便潜血检查、细菌培养和轮状病毒的检测。对不到1周岁的患儿的喂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率比较高,尤其在10~12月份的发病率是高峰期。合并条件致病菌的生长率高达24%,在1岁以内的婴儿腹泻的程度与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之间进行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在秋冬季的腹泻主要是轮状病毒所导致的,母乳喂养婴儿会降低轮状病毒所导致的腹泻程度。轮状病毒腹泻的时候存在着菌群的紊乱,应该对肠道的菌群进行调节,对症处理才能达到最好的治愈效果,治疗中应该避免对抗生素的滥用。  相似文献   

6.
鼠李糖乳杆菌片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桂英 《药学进展》2009,33(5):218-222
目的:考察微生态制剂鼠李糖乳杆菌片对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高、中、低3个剂量的鼠李糖乳杆菌片实验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抗生素(氨苄青霉素)联合致病菌(鼠伤寒沙门菌)诱发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实验组分别灌胃不同剂量(1.0×10^8、1.0×10^7和1.0×10^6CFU·kg^-1)的鼠李糖乳杆菌片,阳性对照组灌胃使用丽珠肠乐胶囊0.3g,连续给药7天,通过对小鼠腹泻程度的观察和肠道菌群分析,考察该活菌制剂的干预作用。结果:用药7天后,鼠李糖乳杆菌片高、中剂量组小鼠的腹泻程度显著改善,量效关系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该制剂高、中剂量组小鼠盲肠内容物中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降低,且下降的乳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也恢复正常。结论:鼠李糖乳杆菌片可有效改善抗生素及致病菌诱发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及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婴儿肠道优势菌的生理及致病意义,指导临床治疗婴儿腹泻、肠炎等肠道病并观察疗效.方法分别对216例患腹泻、肠炎等肠道病的婴儿和200例健康婴儿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查和分析.结果216例患儿有21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慢性腹泻、肠炎)存在不同程度菌群失调(占有97.2%),6例为不明病因,其中,Ⅰ度占19.0%,Ⅱ度占42.9%,Ⅲ度占38.1%;200例健康婴儿有198例的肠道菌群存在正常,2例表现为Ⅰ度失调.结论肠道菌群的检测对治疗婴儿的腹泻、肠炎等肠道病和观察疗效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关系及干预肠道菌群对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学的影响。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确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100例,其中85例完成试验,将85例完成试验者完全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②入选后,每4—6周检测粪便菌群,出现菌群失调的患者,干预组给予菌群调节制剂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治疗。③当出现症状时,记录患者IBS症状学积分,未出现症状要做无症状记录。结果①对照组发生菌群失调27例,其中出现腹泻症状者24例,症状发生率为88.9%(24/29),干预组发生菌群失调29例,干预后出现腹泻症状者15例,症状发生率为51.7%(15/27),对照组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5);②对照组发生症状时症状学总分、腹痛时间、腹痛频率及腹胀比例症状学积分明显高于干预组[分别为(10.4±3.3)分比(6.8±2.8)分、(2.0±1.0)分比(1.2±1.1)分、(2.0±1.0)分比(1.2±1.0)分、2分(1,3)比0分(0,1)],而大便形状异常、排便过程异常及黏液便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存在一定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IBS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因此,恢复正常肠道菌群有助IBS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症状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琦  陈雨  仇妍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122-123
目的为了提高诊治水平,研究分析轮状病毒(RV)肠炎的肠道外症状和损害情况。方法对100例RV肠炎患儿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100例RV肠炎患儿中有12例(12%)肝功能异常,有28例(28%)心肌酶谱异常,36例合并鼻塞、流涕、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7例,支气管炎7例,肺炎2例。结论轮状病毒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以引起肠道外症状和损害,对于RV肠炎患儿在诊治时应注意肠道外症状,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本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9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外症状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的肠道外症状和损害情况。方法对98例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98例RV肠炎患儿中有13例(13.3%)肝功能异常,有28例(28.6%)心肌酶谱异常,44例(44.9%)有鼻塞、流涕、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0例,支气管炎11例,肺炎3例。结论轮状病毒不仅能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和损害,在诊治时应注意肠道外症状,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本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琥宁联合山茛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119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34例,给予病毒唑注射液10mg/ (kg/d)治疗;炎琥宁组38例,给予炎琥宁10mg/(kg/d)治疗;炎琥宁联合山茛菪碱组47例,给予炎琥宁10mg/(kg/d),联合山茛菪碱0.2 mg/(kg/d)治疗。根据急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判断疗效。结果三组的疗效经X2检验,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炎琥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有良好疗效,而联合山茛菪碱协同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无乳糖饮食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病程的影响。方法:选取仪征市人民医院儿科2008年10月~2010年12月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补液等常规处理,继续食用平时正常饮食,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无乳糖饮食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P〈0.05);观察组患儿在止吐、止泻、脱水纠正时间及腹泻总病程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无乳糖饮食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联合左卡尼汀对菌群失调腹泻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益生菌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70 mg/mL)、左卡尼汀组(左卡尼汀注射液50 mg/mL)和左卡尼汀+益生菌组(左卡尼汀注射液50 mg/mL+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70 mg/mL)。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灌胃50 mg/mL克林霉素磷酸酯(2 mL/只,每天1次,连续4天)以建立菌群失调腹泻模型。实验第5天起进入恢复期,各给药组大鼠开始灌胃相应药物,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体积均为1 mL/只,每天1次,连续给药7天。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收集造模期结束时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的粪便以及恢复期末次给药后各组大鼠的粪便,分别进行肠道菌群基因组DNA提取与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文库构建和高通量测序,并对处理后的有效数据进行操作分类单元聚类、物种注释以及肠道菌群的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造模期结束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开始出现1级和2级粪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以及肠道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和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阿克曼氏菌属等益生菌的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而肠球菌属等致病菌的丰度显著升高(P<0.05)。恢复期结束时,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组、左卡尼汀组和左卡尼汀+益生菌组大鼠的活动量和粪便的形态、颜色恢复至正常,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肠道中乳杆菌属的丰度有一定提高,且左卡尼汀+益生菌组大鼠肠道中阿克曼氏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双歧杆菌联合左卡尼汀虽对提高菌群失调腹泻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著效果,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肠道中益生菌的丰度。  相似文献   

14.
李宏  张飞 《安徽医药》2006,10(9):657-658
目的观察非那根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快速法检测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门诊就诊的急性水样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确诊轮状病毒感染的120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n=60)和联合非那根治疗组(n=60)。结果联合非那根治疗组止泻时间为43.37±12.32 h,退热时间34.10±11.92 h;对照组止泻时间为52.63±16.44 h,退热时间为42.23±12.53 h,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效果明显,而且未见任何毒副作用。治疗72 h后,联合非那根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则为83.33%,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228)。结论非那根辅助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可显著缩短发热和腹泻时间。该方法简单易行,经济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筛选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方法:本实验利用盐酸林可霉素制备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选择补益类中药三补、肉苁蓉、香砂六君子汤、三泻进行肠道菌群调整。结果:发现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其中中药三补疗效最佳,且其对大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明显优于丽珠肠乐阳性对照组。结论: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三补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刘长青 《中国当代医药》2012,(29):46+48-46,48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心肌、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105腹泻患儿按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轮状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非轮状病毒感染组)。对两组心肌及肝脏主要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组心肌、肝脏损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CK、CK-MB、AST、ALT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易致心肌和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叶酸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叶酸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20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叶酸口服组、叶酸保留灌肠组及利巴韦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叶酸口服组给予叶酸5 mg/次,3次/d,连服3~5 d;叶酸灌肠组将叶酸片剂10~15 mg溶于15 mL生理盐水保留灌肠,1次/d,连用3 d;利巴韦林组将利巴韦林10~15 mg/(kg.d)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观察各组发热、呕吐、腹泻、脱水等临床表现消失时间,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72 h后对照组、叶酸口服组、叶酸灌肠组及利巴韦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9.6%、73.9%、91.4%及65.9%。其中,叶酸保留灌肠组总有效率均较其他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叶酸保留灌肠可明显缩短患儿退热、止吐、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叶酸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比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配合口服叶酸或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08例婴幼JLRV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RV肠炎组208例RV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活性均明显高于196例急性腹泻组患儿.伴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失衡的98例RV肠炎患儿心肌酶谱较其他110例RV肠炎患儿升高明显.治疗7天后复查心肌酶谱,多数患儿恢复正常.结论:心肌酶谱测定对婴幼儿RV肠炎的诊断、监测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