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鞠通论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独具一格。痹证寒湿固有,热湿尤多,病机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为"热痹"、"湿热痹"。吴氏遵循治疗温病的思想,对"热痹"、"湿热痹"重在清利,创立"治痹之主方"加减木防己汤,并主张宣通肺气,通利下焦,湿热具化,经络畅通。  相似文献   

2.
湿热之证总由三焦失职、气机失畅所致。因此,通利三焦、调畅气机是治疗湿热证之根本。小柴胡汤和解三焦表里之枢,三仁汤宣通三焦上下之枢,两者作用机制互补,疗效倍增,小柴胡汤与三仁汤之合方能调畅三焦内外上下之气机,使三焦气机舒畅,湿邪有出路,湿去而热孤。临床上,对于反复发热的患者,若辨证为少阳失枢、湿热内蕴,皆可用之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3.
王思艺  李冠汝  孙丽蕴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074-1077
正清热除湿汤是现代中医皮外科创始人赵炳南先生根据龙胆泻肝汤化裁而来的临床经验方,在临床诊疗中常应用于急性湿热性皮肤病和湿热蕴结型皮肤病的热重于湿证,对于急性湿疹、皮炎、痤疮、带状疱疹等多种皮肤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许多学者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对其药理、药性、组方思路进行阐释,并附临床典型病例显示其临床有效性。笔者对清热除湿汤的证治研究综述如下。1 湿热性皮肤病临床治疗思路湿热之邪是最为多见的皮肤疾病致病因素,其原因在于皮肤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辨证以湿热瘀结证多见。笔者从"瘀"、"热"、"湿"的病机入手,采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盆腔炎辨证属湿热瘀结证者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三妙丸为<医学正传>方,以黄柏200g、苍术300g、川牛膝100g,糊丸梧桐子大而成.每服50~70丸,空腹以姜、盐汤送服,可治湿热下注,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阴汗指外生殖器及其附近局部多汗,多由肝经湿热所致,症见阴冷喜热,臊臭,小便赤.东垣用疏泄清利的清震汤、固真汤(升麻、羌活、柴胡、炙甘草、龙胆草、泽泻、黄柏、知母)治疗,我们在临床上用三妙丸治疗,亦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本药有成药市售,每瓶120g,每次服6g,每日2次,一般服1~2瓶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6.
王焕生副主任医师擅于运用加味导气汤治疗多种下焦疾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运用加味导气汤治疗狐疝、腹痛、鼓胀之气滞寒凝湿聚之证,疗效明显,附验案三则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辨证以湿浊阻滞、湿热内蕴、痰瘀阻络常见,治疗以祛湿泄浊,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法,临床运用自拟三消蠲痹汤,取其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之功,配合西药治疗痛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分消是因势利导应用开上、畅中、渗下的方法祛除湿邪,通过祛湿使阳气通达;走泄是指用行气之品,宣通气机,使气行湿去。湿热病常以脾胃为中心,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湿热最易损伤脾胃,而脾胃功能失调也最易内生湿热。湿为有形之邪,湿热相合,热蒸湿动,就会弥散三焦,湿性黏腻,又很少传变,难以清除,必然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气化不行,水道不通,水液代谢障碍等变化而出现相应症状,治疗当从祛除湿邪,通利三焦水道入手。所以叶天士提出"分消上下之势"的治法。临床凡是内伤杂病属痰、饮、水、湿类疾患,都可以此法变通应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温胆汤等临床应用即其实例。  相似文献   

9.
"湿去热孤"为清代温病学家叶桂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对和法的发展。藿朴夏苓汤是治疗湿热为患的常用方剂,是"湿去热孤"治法的体现。文章以"湿去热孤"治法为理论基础,论述了藿朴夏苓汤治疗湿热病证的作用机制为分消上下之湿邪,并举病案以佐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龙胆泻肝汤治疗多种疾病在临床上的疗效.方法:对头痛、胁痛、泄泻、不孕症、眼底出血、带状疱疹用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的,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结果:因病症不同,最少服用三剂,最多服用二十余剂,临床全部有效,大部份疾病达到痊愈.疗效确切.结论:龙胆泻肝汤是治疗肝胆湿热的主要方剂,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对头晕头痛、耳鸣耳聋、眼底出血、淋证阴痒、赤白带下、不孕症、泄泻、带状疱疹等各病,临床验之确有疗效.以此得出祖国医学"异病同治"这一法则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湿热"与"阴虚"同病在临床常见。在病机演化上,不仅湿热可化燥伤阴,阴虚火动也可蒸动湿热。辨证、确认证属湿热阴虚同病后,治疗上以"祛湿热"与"养阴液"并行为总则。滋阴药宜选用清润之品,以避免滋阴而助湿生热;祛湿热药宜选用甘淡之味,以避免苦燥而伤阴助热。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之"痢疾"、"泄泻"、"肠澼"、"腹痛"、"肠风"等范畴.由于该病病因复杂,病机多端,近年中医文献中,对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很不统一.通过对近十年发表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初步探讨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及对应方药,从而形成中医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初步框架.该病病机多为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脾肾亏虚,标实乃湿、热、瘀、毒壅滞大肠.分析文献中的不同辨证分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大肠湿热、脾虚湿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寒热错杂等其他类型.治疗当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为原则,治疗选方主要以经典方剂化裁变化,最常选用"白头翁汤"、"芍药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乌梅汤"等为基础方.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缺乏合理的膳食观念,摄入了过多的油腻、辛辣食物,再加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酗酒等,极易导致机体脾胃功能失调,肝胆湿热郁结,湿热之邪侵淫于肌肤即引发湿疹,成为临床门诊常见病之一.我科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门诊143名湿疹患者按辩证分为热重于湿型、湿重于热型以及血瘀型三组进行以龙胆泻肝汤为主的治疗方案,取得了确切疗效(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14.
李翠玉 《四川中医》2008,26(2):123-124
当归拈痛汤出自<医学启源>,用以治疗湿热走注遍身骨节烦痛或脚气肿痛等症,现扩展应用于临床治疗黄疸、口疮、痛风三种疾病.本文三则病例均由湿热之邪所致,用本方清除湿热、通络除痹,疗效着著.  相似文献   

15.
笔者自拟三白汤治疗胃脘痛三十余例,无论急症、慢症、虚症、实症、属寒、属热、属气、属瘀、或湿阻、或食滞,用之每能奏效。药物组成:白术、白芍、白蔻、柴胡、香附、五灵脂、甘草七药组成。应用本方的关键在于加减法:寒痛,白术增量,加良姜;寒甚加附子;热痛,柴胡增量,加黄连;热甚加大黄;食滞湿阻,白术、白蔻增量,湿热加黄连;  相似文献   

16.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田琳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26-1727
咳嗽之湿热证为该病的常见证型之一,但观现代中医教材,对此证的辨证施治多有忽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此证并非少见,且具有其病程长、症状难以缓解之特点.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滞,与热相蒸,壅滞上焦,阻遏肺气,则形成湿热咳嗽,现总结该病的用药宜忌如下. 1 选药宜轻平 湿热证的治疗以燥湿、化湿及淡渗为常法、定法,常用方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泻心汤类及平胃散等.但此治法对病位在上焦的湿热咳嗽证疗效不佳.笔者阅读文献发现是因药过病所,或化湿、淡渗药过多所致.盖陈皮、半夏、苍术、厚朴、藿香等祛湿药皆味辛而散,多归中焦,上焦肺病用之,药过病所,反伤正气,正伤则湿邪难化,故选药宜平正、轻灵,具宣透之性者为佳,如大豆黄卷、淡豆豉、紫苏叶、荷叶、芦根、栀子等,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义,否则病轻药重,药过病所,反致无效,前贤用药皆以"平正、轻灵"著称.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根据赵绍琴先生治疗湿热病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应用经验,总结出治疗湿阻热郁的有效方——和风细雨汤。此次以和风细雨汤加味,化湿开郁、利湿清热,治愈多例下肢丹毒患者。意在以开郁化湿之法,调畅三焦气机及全身气机,使邪无留滞,治疗湿阻热郁证取得良好疗效。印证了治疗疾病必须从整体考虑,勿犯"头痛治头,脚痛医脚"之弊。  相似文献   

19.
姚实林  王琦 《中医药学刊》2006,24(4):672-673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刘渡舟治疗湿热痹的经验。刘渡舟临床常将湿热痹分为三型三期。三型为①湿重型;②热重型;⑧湿热兼虚型。三期为①入络期;②热毒期;③瘀阻期。并介绍了每型每期的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