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胃癌患者术前、术后和21例消化性渍疡患者的血液纤维蛋白原(Fg)、Ⅷ因子促凝活性(FⅧ: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并以30例健康成人体检者作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渍疡组Fg,FⅧ:c,vWF,AT-Ⅲ:a和D-D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胃癌组AT-Ⅲ:a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Fg,FⅧ:c,vWF和D-D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溃疡组比较,胃癌组的AT-Ⅲ:a差异无显著性(P>0.05),Fg,FⅧ:c,vWF和D-D均明显高于溃疡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术前比较,胃癌组除AT-Ⅲ:a外,FⅧ,FⅧ:c,vWF和D-D术后1W均明显升高,术后3个月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胃癌患者的血液Fg,FⅧ:c,vWF和D-D明显升高,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易形成癌栓,这可能与胃癌细胞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生物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3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及20例正常非孕妇女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ɑ-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血酶(AT-Ⅲ)、蛋白C依赖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CAT)、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vWF含量、GMP-140、AT-Ⅲ、PLG、PAI、D-二聚体均比对照组高(P<0.01),而术后升高更明显;PCAT手术前、后均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则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提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液呈血栓前状态,术后呈更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健康体检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35例ACS患者的循环内皮细胞(CE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纤溶酶原(PL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测定值.结果 ACS患者的tPA、PLG及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但CEC、vWF及PAI、D-D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1).CEC与vWF、D-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vWF=0.68, rD-D=0.68,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是ACS患者凝血-纤溶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CEC、vWF及D-D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后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30例无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无起搏器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凝血因子VmC舌性(FⅧ:C)、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植入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1、7 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起搏器组和无起搏器组FⅧ:C、VWF和D-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起搏器组FⅧ:C、VWF和AT:A变化更甚.起搏器植入后第1天PT和PTT明显延长,FⅧ:C、VWF、FIB和D-D明显升高,AT:A和PLG:A明显降低(P<0.01):到第7天时PT明显缩短,AT:A和PLG:A明显升高,FIB和D-D还处于明显升高状态(P<0.01).结论:缓慢型心律失常惠者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植入起搏器手术时会使这一状况加深,但随后可有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凝血-纤溶功能变化探讨老年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2例老年肿瘤患者和20例良性疾病患者分为肿瘤组和非肿瘤,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vWF:Ag,FⅧ:C、AT-Ⅲ、D-Dimer的水平。结果老年肿瘤患者的vWF:Ag、FⅧ:C、D-Dimer水平比非肿瘤患者和正常人明显增高(P&lt;0.01),AT-Ⅲ水平比非肿瘤患者和正常人降低(P&lt;0.05);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87%。结论老年肿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非肿瘤者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标志物对血管疾病预测价值.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9例,心血管疾病非维持性血液透析组23例(C组),正常对照3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心血管疾病组17例(A组)和非心血管疾病组32例(B组),检测血TG、TC、HDL-C、LDL-C、Fg、D-D、vWF、CRP.结果:心血管疾病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P<0.01);A组患者TG、TC、HDL-C、LDL-C、Fg、D-D、vWF、CRP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及B组、C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Fg、D-D、vWF、CRP是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与Fg、D-D、vWF、CRP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杨学敏  张润玲 《医学争鸣》2005,26(18):1691-1694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在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患者及20 例正常人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imer)、血栓前体蛋白(TpP)、t-Hcy含量. 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分析各项指标在诊断血栓前状态时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并进行比较. 结果:① 60例患者血浆中vWF,GMP-140, t-PA, PAI, TAT, TpP, t-Hcy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01);TpP, Hcy异常升高患者通过跟踪随访更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AMI)、脑梗死. ② TpP, t-Hcy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③ PT, APTT在心、脑血栓形成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vWF, t-PA, PAI, GMP-140, TAT, PAP, D-Dimer, Fg, TpP, t-Hcy均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心、脑血管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而TpP, t-Hcy灵敏度、特异性高于其他各项,在早期判断血栓前状态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聚集实验(PAgT)、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的血浆含量与糖尿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15例患者根据有无血管病变分成两组,分别测定上述4项血栓与止血相关的检测指标。结果:有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vWF、PAgT、D-D imer升高明显,而AT-Ⅲ显著降低。结论:测定上述4项指标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的病情及血管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正常组30例、慢性特发性房颤组30例、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组30例的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1)慢性特发性房颤组和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组GMP140、vWF及Fg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慢性特发性房颤组GMP140、vWF及Fg却低于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组(P<0.05)。结论:慢性特发性房颤患者和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一样具有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由房颤本身所致,慢性特发性房颤患者亦需积极的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实验组2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7、14天晨取血浆或血清进行血液学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von Wille-brand factor抗原(vWF抗原)、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ig)、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抗原)、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其中前4项采用ELISA方法检测,Fig和AT-Ⅲ抗原采用免疫浊度法,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PT和KPTT.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Fig、FDP、D-D、vWF抗原和AT-Ⅲ抗原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患者术后Fig、FDP和D-D含量术后均升高,术后第7天水平最高,术后第14天仍未恢复至正常;vWF抗原含量围手术期均显著升高;AT-Ⅲ抗原术前最高,术后降至正常范围.GMP-140在术后第1天水平最高,PT和KPTT手术前后变化不大,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存在高凝状态,术后早期凝血功能下降,术后第7天再次出现高凝状态,至术后第14天仍未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