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5~60岁,平均39.1岁。按AO分型:A1.3型5例,A3.1型17例,A3.3型8例,C1.1型1例,C1.3型1例。载荷评分4~7分,平均5.8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14例。测量并对比其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程度,同时采用Denis评分对疼痛及劳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3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2个月(30~48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除3例为浮壁骨痂外其余病例关节突间及椎板表面植骨融合良好。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情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最后随访时脊柱矫正度较术后有部分丢失(P>0.05)。25例患者最后随访时CT扫描显示椎体前上方存在大小不一的空洞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Denis疼痛评分:P122例,P27例,P33例。Denis工作状态评分:W118例,W28例,W33例,W53例。结论:虽然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生理弧度、伤椎前缘高度及椎管容积,亦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且腰背痛获得很好缓解,但并不能改善椎体空壳现象,亦不能避免矫正度部分丢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经伤椎置钉或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法对收治57例单节段(AO分型中A型)胸腰椎骨折均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A组为伤椎置钉组,B组为伤椎植骨组。结果 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B组少(P<0.05),2组伤椎高度都得到明显恢复(P<0.05),Cobb角都得到了明显矫正(P<0.05)。随访无内固定失效。结论 2种方法均能恢复伤椎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有效防止术后伤椎高度丢失。但在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A组优于B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经伤椎植骨置钉对矫正度丢失的干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经我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其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固定组(A组)37例,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49例,所有病例按自制伤椎形态量表分为轻、中、重度。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取出内固定3 d后的矢状位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椎间隙高度,计算矫正度丢失率,并将相同程度的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3~20个月,平均16.5个月,评分轻度的患者两种手术方式后伤椎矫正度丢失无明显差别,评分为中度及重度的患者,B组矫正度丢失明显小于A组。结论自制伤椎形态量表与术后矫正度丢失存在相关性,中、重度患者应对伤椎进行干预以减少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4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26例结合伤椎置钉(经伤椎组),22例跨伤椎置钉(跨伤椎组),比较2组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压缩率以及伤椎Cobb角。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42(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棒、脱棒等并发症。跨伤椎组手术时间较经伤椎组短,术中出血量较经伤椎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跨伤椎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低于经伤椎组,伤椎Cobb角大于经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腰椎日常生理功能,但经皮椎弓根钉结合伤椎置钉能够更有效重建脊柱生理序列,维持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伤椎短椎弓根置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到2010年1月.采用后路经伤椎短椎弓根置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椎管容积率、Cobb角、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上下间隙角的变化,同时观察椎体内植骨吸收愈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5-35个月,平均20.5个月。术后椎体楔变角、上下间隙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均明显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即刻相比仅少许丢失。结论采用经伤椎短椎弓根置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内固定和传统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8-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30例采用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经皮组),30例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结果经皮组随访时间平均11.6(6~24)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平均12.3(6~23)个月。经皮组与开放组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经皮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较开放组高,矢状面Cobb角较开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皮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较开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存在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折弯连接棒联合伤椎置钉杠杆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具有术后恢复快、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矫正丢失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伤椎置钉内固定(A组,42例)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40例)治疗。观察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内固定失败率等项临床指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A组在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内固定失败率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钉内固定技术对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效,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术的疗效更好、更持久。  相似文献   

8.
经伤椎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入螺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胸腰椎骨折实施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平均36%,脊柱后凸角(Cobb角)25°,椎管正中矢状径60%,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9例,C级11例,D级10例,E级10例。结果术后随访6-30个月,42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恢复到95%,脊柱后凸角(Cobb角)为3.5°,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96%,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0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1例,B级4例,C级4例,D级5例,E级28例。术后骨折均获得复位,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和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跨伤椎组(A组)34例,经伤椎组(B组)18例。损伤节段:T114例,T1212例,L131例,L2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及CT,比较2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伤椎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率的比值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A组中有11例发生椎体前缘高度降低,4例发生内固定失败;B组有3例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结论与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经伤椎置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后凸、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以及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伤椎斜向长螺钉置钉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8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24~53岁,平均(38.52±3.25)岁。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分级:C级8例,D级40例。均采用后路减压、伤椎斜向长螺钉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比较不同时间点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结果]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2.52±2.1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92±0.87)分降低到术后(2.29±0.65)分,末次随访时为(1.23±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由术前C级8例,恢复至末次随访时E级5例和D级3例;术前D级40例均恢复至末次随访时E级。影像测量方面: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0.48±2.44)°降低到术后(1.67±0.72)°,末次随访时为(2.04±0.50)°;而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平均(37.25±4.89)%恢复到术后(88.48±3.59)%,末次随访时为(85.79±3.38)%。术前与术后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上述两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失败、无后凸畸形发生。[结论]采用伤椎斜向长螺钉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可以良好的矫正后凸、维持伤椎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双侧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76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成3组:跨伤椎4钉固定(A组)30例,伤椎单侧5钉固定(B组)16例,伤椎双侧6钉固定(C组)30例。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等。结果 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8个月。末次随访伤椎高度和后凸角的矫正丢失率:A组差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A组有3例断钉。结论与传统的后路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单、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内固定失效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附加伤椎固定的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与传统跨伤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对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Sextant固定系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式分为跨伤椎微创经皮内固定组(4钉组,21例)和附加伤椎内固定组(6钉组,14例),分析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以及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9~24个月(平均12.0个月)随访.4钉组与6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使用镇痛药比例及术后伤口疼痛评分方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矢状位指数、伤椎前缘和后缘高度的恢复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及后缘高度改善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改善度与后缘高度改善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影像学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钉组出现断钉1例,无螺钉松动;6钉组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钉现象. 结论微创经皮Sextant内固定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附加伤椎微创经皮内固定较跨伤椎的微创经皮内固定在矫正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方面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中36例行传统跨伤椎的4钉固定(A组),22例行经伤椎椎弓根5钉固定(B组)。结果 58例均获随访,时间7~32(13.5±5.4)个月。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恢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两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较传统跨伤椎固定能更好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4.
苏义拉图  杨勇  方宇  刘刚  段新民 《骨科》2013,4(2):77-79
目的 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撑开复位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5例.男18 例,女27 例;年龄49.0~ 68.0岁,平均55.3岁.Denis分型均为爆裂性骨折,据Frankel分级:D级6例;E级39例.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椎体骨折部位:T11 6例,T12 18例,L1 17例,L2 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0.5-6.0 d,平均2.8 d.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8.0-36.0个月,平均23.4个月.Frankel分级D级6例患者恢复至E级,37例E级患者无变化,与手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得到良好恢复,Cobb's角,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也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期内未出现内固定并发症.结论 应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的胸或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55.2±11.9)岁,受伤时间(5.8±4.3)d。骨折节段:T103例,T116例,T1213例,L19例,L27例,L34例。骨折Denis分型:A型9例,B型21例,C型5例,D型5例,E型2例。所有患者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对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手术前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疼痛评分及下腰痛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率(95.23±3.18)%,术后1年(94.15±2.7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由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与切开短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相比较,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前瞻性将34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n=17),分别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经皮组)和切开短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切开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的恢复情况、平均复位丢失率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3~21个月,平均18个月.经皮组手术时间平均(130±11)min,与切开组[(129±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1,P=0.870).经皮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20±37)mL,与切开组[(287±31)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41,P<0.05).经皮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平均从术前52.1%±5.8%恢复至术后95.5%±2.2%,后凸Cobb角平均从术前16.2°±1.7°恢复至术后5.7°±0.8°,平均复位丢失率为11.2%±1.2%,与切开组(13.1%±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是治疗不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的较好方法,其与传统切开短节段固定手术相比,疗效好,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轻中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64例单节段胸腰椎轻中度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按固定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采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不稳定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采用伤椎结合邻近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进行评价。方法取5具新鲜小牛的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6),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实验中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长短椎弓根螺钉的拔持力,探讨伤椎固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临床应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结果3种螺钉固定(8钉固定、6钉固定、4钉固定)方式,均能提高骨折失稳后脊柱的各向稳定性。而6钉固定(伤椎固定)与8钉固定对失稳脊柱的各向稳定性的加强程度较为接近(P〉0.05),且均高于4钉固定形式(P〈0.05)。临床观察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利于骨折复位和脊柱生理曲度恢复,同时可有效的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伤椎高度丢失。结论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应用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在技术操作上是可行的,可更好的维持骨折的稳定,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单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适应症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对14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单节段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植骨融合。经过5~29(平均16.8)个月随访,随访内容有术前后VAS疼痛评分、神经功能ASIA评分、术前、术后随访时椎体的高度、伤椎的后凸畸形,内固定物的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VAS疼痛分级平均0-1分,其中0分8人,1分6人,无需服药治疗。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X线检查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术后伤椎高度恢复了96%,随访椎体高度丢失0.4mm,丢失率为1.4%。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选择好适应证,后路单节段伤椎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