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对82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共扩张血管96支及病变106处,总成功率为95%。术后追踪平均8个月,临床有效率87%,潘生丁核(99mTC)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追踪有效率85%,3例冠脉造影证实再狭窄,2例再次PTCA成功。  相似文献   

2.
<正> 临床资料证实冠状动脉腔内狭窄超过75%以上时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腔内狭窄超过80%以上时,心脏功能和患者的运动能力明显下降,如有各种诱因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和腔内血栓形成将会导致心肌梗塞的发生。根本的治疗方法是尽早解除冠状动脉腔内狭窄,解救缺血的心肌,提高心脏功能和患者的运动能力。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就是一种以球囊导管扩张冠状动脉内狭窄,治疗冠心病的非手术疗法,经过临床近10年的应用.已经证实疗效与冠状动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证明这一治疗方法在提高客观生理指标的同时,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从医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来说,都是冠心病治疗的理想方法。方法: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的成功病例62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选用国际上流行的简短表格-36(SF-36)和自行设计的针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情况的随访表。术前资料于手术前-晚采集,术后3月及6月以信访、门诊复查的方式发放问卷。同时比较了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测量的LVEF。结果:术后发生心绞痛的病例数减少(P<0.001),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较术前增加(P<0.01)。简短表格-36中各项计分除总体健康感觉外,手术前后均有显著差异,术后3月及术后6月计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01,精力及活力为P<0.005),但术后3民术后6月之间无显著差别。心绞痛迅速而可靠地缓解是术后早期生活质量的提高的主要原因。半数以上患者术后体力恢复较慢,大部分在随访期间恢复正常工作。结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可减少心绞痛的发生,改善客观的心脏功能指标,显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当前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标准来看是冠心病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心脏病介入治疗学的发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地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再通的治疗。血管内支架由于其良好的弹性记忆力,几何稳定性和相对的组织稳定性,不但扩大了PTCA的适应症,同时减少了PTCA后再狭窄及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两种合用是目前治疗冠心病较为成熟、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1998-2000年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地为13例冠心病患者施行了PTCA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82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共扩张血管96支及病变106处,总成功率为95%。术后追踪平均8个月,临床有效率87%,潘生丁核(99mTC)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追踪有效率85%,3例冠脉造影证实再狭窄,2例再次PTCA成功。  相似文献   

6.
报告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39例,其中单支病变69例(49.6%),双支病变47例(33.8%),三支病变23例(16.5%)。PTCA共扩张151处病变,A型病变55处(36.4%),B型变68处(45.1%),C型病变28处(18.5%)。5例采用双导丝技术,6例采用灌注球囊导管,32例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1例进行了冠状动脉内膜斑块定向切除术。PTCA的病例成功率95.7%,病变成功率95.4%,术前平均狭窄88.4±8.4%,术后平均狭窄11.5±1.5%。2例死亡,无急性心肌梗塞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者。讨论了PTCA的适应证、影响成功的因素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88年9月,完全依靠本院人员成功地进行了2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例1,男,48岁.劳生心绞痛1月余。术前安静心电图ST段水平下降 0.5mm,B超潘生丁试验阳性;诱发心绞痛伴心尖部运动减弱。冠状动脉造影为单支病变- 右冠状动脉发出后降支前有1段90%狭窄处。PTCA术中经过顺利,扩张后遗留30%狭窄。术后心绞痛消失。5d安静心电图正常,完成次极量运动试验,但ST段仍水平下降1mm;B超潘生丁试验转为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5例冠心病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即B型或C型病变者,采用Gruentzig等建立的方法进行PTCA。结果12处冠状动脉病变扩张成功10处,成功率为83.3%,其余两处病变一处因球囊未能通过狭窄部,另一处因术中患者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未行扩张。术后患者的症状均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PTCA也适用于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且疗效较好,但危险性较大,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0.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u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是指采用经皮穿刺动脉径路,以球囊将冠状动脉狭窄段扩张开的手术。IqCA由于手术创伤小,效果好,术后病人恢复快,住院期短,近年来迅速普及,已大部取代了冠状动脉搭桥术。每年接受PTCA手术的患者在美国已逾20万,全球已逾80万。I适应证与禁忌症PTCA手术早期的适应证为单支、单处。向心性、非钙化性病变,病变长度<20mrn。开口处病变、左主干病变、分叉处病变、心肌梗塞的急性期、不稳定性心绞痛均为禁忌症。由于器械的改进和手术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胡少东  郝恒剑  徐东  许骥  李静 《北京医学》2011,33(7):529-532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STE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替罗非班组在PCI前,在常规给药基础上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3min内注完。后予0.15μg/(kg.min)替罗非班静脉滴注36h,对照组只常规给药,不予替罗非班。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术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90min计算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术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PCI术后TIMI0~2级者,对照组29例,替罗非班组1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IMI3级者,对照组21例,替罗非班组4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替罗非班组术后心电图ST段迅速回落者17例,对照组1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替罗非班组LVEF(6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0)(P〈0.05)。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改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及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于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患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76例介入治疗后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经验体会。方法:1999年8月至2002年4月共完成介入治疗后的CABG手术76例,占同期CABG手术的14.0%。单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39例,合并支架置人术37例,合并斑块旋切术2例,二次介入治疗史5例。介入治疗相关血管再狭窄46例,新产生的其他冠脉病变6例,介入治疗不成功者4例,介入治疗后残留严重血管病变11例,介入治疗急性并发症9例。介入治疗组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高于非介入治疗组,而三支病变患者的比例低于非介入治疗组。结果:介入治疗组急诊手术比例为27.6%,高于非介入治疗组的13.3%,而OPCAB实施率为91.3%,低于非介入治疗组的97.2%。介入治疗组远端吻合口数目少于非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手术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泵衰竭,1例死于心室纤颤,1例死于脑部并发症,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其手术死亡率(7.9%)高于非介入治疗组(1.9%)。介入治疗组发生围术期心梗4例(5.3%),其发生率高于非介入治疗。随访远期死亡1例,复发心绞痛1例。结论:对于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不能达到完全再血管化和引起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常常是最为有效而必要的治疗方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介入治疗急性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冠状动脉心肌桥(MB)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分析1 500例CAG结果,记录MB的位置及长度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的位置及程度。结果检出MB179例(11.9%),其中165例(92.2%)为单发肌桥,14例(7.8%)为多发肌桥,以左前降支(LAD)为最多,共152例(84.9%)。Ⅱ~Ⅲ级狭窄的MB患者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级狭窄的M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多为LAD单发,有加促其近段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可能,MB的狭窄程度越严重,引起心肌缺血越严重;对于有缺血症状的MB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并接受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88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38例。术前及术后通过监测患者的高敏感肌钙蛋白水平,观察两组患者PCI手术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的危险因素。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PCI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率分别为62.04%与68.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应用负荷量瑞舒伐他汀进行术前治疗、术前他汀治疗的时间、应用支架的长度及载脂蛋白A的水平均是围手术期冠心病患者PCI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负荷量及长时间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载脂蛋白A的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围术期的心肌损伤;应用支架的长度能增加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围术期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71例肺心病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后5d、10d和15d测心肌酶谱。入院后均给予吸氧、抗生素、解痉化痰等综合治疗。出院后系统随访1年。结果随着NYHA心功能级别的增高.肺心病患者心肌酶谱LDH、α-HBDH、CK和CKMB的值均相应增高。心功能Ⅳ级组心肌酶谱升高尤为明显。肺心病治疗有效的患者心肌酶谱有明显的下降;治疗好转的患者心肌酶谱在治疗后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不明显;而治疗无效的患者,心肌酶谱在治疗后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随访1年内,心肌酶谱正常的患者再入院率为5.3%,而心肌酶谱异常患者的再人院率为28.9%。入院心肌酶谱是影响肺心病患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心病患者的心肌酶谱与病情密切相关,并且能够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铊 2 0 1(2 0 1Tl)负荷心肌洗脱率在冠心病筛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 5 0 %)住院患者 34例 ,以 2 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 <5 0 %者作为对照组。行2 0 1Tl双嘧达莫负荷心肌显像检查 ,处理出靶心图后 ,计算局部室壁洗脱率。洗脱率 =(负荷态放射性计数 -延迟态放射性计数 ) /负荷态放射性计数× 10 0 %。在核素检查前、后 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狭窄组室壁洗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 ,前者前壁为 (2 6 .89± 4.39) %、下壁为 (16 .81± 6 .13) %、侧壁为 (2 7.76± 9.0 1) %,后者分别为 (43.5 4± 9.0 8) %、(45 .0 4± 9.6 6 ) %和 (43.87± 9.17) %。前壁洗脱率与前降支狭窄程度及侧壁洗脱率与回旋支狭窄程度不相关 (r =- 0 .46 9,P =0 .0 5 ;r =- 0 .394,P =0 .16 4) ;下壁洗脱率与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r =- 0 .6 6 1,P =0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明显狭窄患者的2 0 1Tl洗脱率显著下降 ,洗脱率可作为冠心病筛选的一种无创方法。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室壁洗脱率之间的相关性需要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择期完全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策略和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策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4月—2013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行急诊PCI的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59例。根据是否在同次住院期间择期行非梗死相关血管PCI分为2组:择期完全PCI组25例和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34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情况,记录3个月内相关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结果择期完全PCI组和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冠状动脉造影(包括每支血管植入支架数、支架长度、支架直径等)和PCI情况(包括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介入操作时间、围术期用药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用药情况(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α-受体阻滞剂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择期完全PCI组失访1例,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失访3例。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总不良事件比例高于择期完全PCI组(38.7%vs.12.5%,x2=4.685,P<0.05)。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出现顽固性心绞痛的比例高于择期完全PCI组(32.3%vs.8.3%,x2=4.685,P<0.05)。仅梗死相关血管PCI组出现顽固性心绞痛的比例高于择期完全PCI组(32.3%vs.8.3%,x2=4.539,P<0.05)。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择期完全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策略能够改善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预后,预防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合并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冠脉病变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DM组),对比分析其冠脉病变特点、临床症状和梗死部位。结果 DM组血糖(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均高于NDM组(P〈0.05或P〈0.01);DM组患者冠状动脉双支、三支病变和中度、重度狭窄程度发生率明显高于NDM组(P〈0.05或P〈0.01);DM组患者高血压、非典型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DM组(P〈0.05或P〈0.01);DM组心肌多部位梗死和无Q波型发生率与N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和临床症状比非糖尿病心肌梗死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疹患者心肌酶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住院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成人麻疹心肌酶谱异常与儿童心肌酶谱异常存在差异(P<0.01);麻疹发热期与出疹期心肌酶谱异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期与恢复期、出疹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麻疹患者心肌酶谱异常与心电图异常无明显相关性;麻疹患者极化液治疗组与观察组心肌酶恢复情况无差异。结论①儿童麻疹患者的心肌损害较成年麻疹患者更普遍,故心肌酶的监测对儿童麻疹患者的临床意义更大。②麻疹患者心肌损害的出现多发生在发热期、出疹期,一定程度上与麻疹患者的病情成正相关,可以反映麻疹病情的临床进展。③麻疹患者心肌酶升高到严重程度时才会出现心电图的异常改变。④麻疹患者的心肌损害随着病情的恢复有自愈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T-proBNP与冠心病心肌缺血间的关系。方法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73例冠心病患者入院NT-proBNP浓度,对其中37例行择期PCI的患者再检测术前、术后24小时NT-proBNP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血NT-proBNP浓度随着临床分型、冠脉受累支数、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择期PCI术后血NT-proBNP浓度降低,术前lg(NT-proBNP)为(2.85±0.74)pg/ml,术后lg(NT-proBNP)为(2.64±0.77)pg/ml(P〈0.01)。结论NT-proBNP与冠心病心肌缺血间存在密切的关系,NT-proBNP是冠心病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的一个有效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