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66例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进行总结。患儿年龄2~34个月,平均(8.52±7.66)个月,体重4~10kg,平均(6.52±1.18)kg。患儿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1.2%),手术死亡原因是肺动脉高压危象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紊乱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64例随访2~50个月,患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和死亡。结论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防止并发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2002年2月至2004年7月,我们连续完成5kg以下小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6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婴幼儿期未经治疗的病死率较高。本文主要介绍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手术适应证和时机的选择,术式的种类等,以进一步探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本中心近年来以扩大端侧吻合法一期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手术疗效及经验。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行一期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共208例,其中男性137例,女性71例,中位年龄54(5~730)天,中位体质量4.0(1.8~9.9)kg。胸骨正中单一切口下,以扩大端侧吻合矫治主动脉缩窄,同期修补室间隔缺损。所有手术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完成。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6例(2.9%),晚期死亡3例(1.4%);再缩窄16例(7.7%),再手术19例(9.1%)。脑钠肽在术前即存在明显升高,但术后未发生明显变化;主动脉缩窄段压差在术后明显下降,经皮血氧饱和度在术后明显上升。C反应蛋白、乳酸和肌酐水平在术后明显上升。术前合并高血压104例(53.0%),术后血压降至正常30例(28.8%),术后血压继续升高35例(33.7%)。术后吻合口压差较高是术后再缩窄的高危因素。结论胸骨正中单一切口下,扩大端侧吻合法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死亡率和再缩窄率低,取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术后吻合口压差较高是主动脉缩窄复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矫治5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与正中切口手术的病例(正中组,n=113)比较,分析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右侧组,n=85)矫治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术前资料、围术期指标、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例大多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正中组体质量[(4.61±0.41)vs.(4.95±1.18)kg,P0.05]、体表面积[(0.27±0.02)vs.(0.28±0.01)m2,P0.05]、术前有肺炎史的病例所占比例(44.2%vs.64.7%,P0.05)低于右侧组。右侧组手术切口小于正中组[(6.01±0.85)vs.(9.13±1.04)cm,P0.05],手术时间[(143.64±22.41)vs.(152.12±22.80)min,P0.05]、术后住院时间较正中组短[(7.13±2.60)vs.(8.86±3.67)d,P0.05],引流量[14.6(12,16)vs.16.4(13,20)mL/kg,P0.05]和输血量[10(0,20)vs.11.1(0,20)mL/kg,P0.05]也较正中组少,两组其他围术期指标类似(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心内直视手术矫治婴儿室间隔缺损病例的效果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5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外科治疗5奴以下婴儿VSD共34例,年龄12d至9个月,体重2.8-5.5kg。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直径平均(9.1±3.4)mm,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术前予充分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降低肺动脉压力以及改善心功能不全等治疗。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VSD修补手术。术后加强处理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果全组术后无死亡。随访2-26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提高手术技巧和加强围术期处理是外科治疗5kg以下婴儿VSD并肺动脉高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巧以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总结作者自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连续7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3~12月(平均9月),体重4~10kg(平均7kg),全组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57例、肺动脉瓣下8例、肌部流出道4例、膜周干下混合型1例.67例用补片修复,3例直接缝合.结果全组均存活出院,无重要的手术并发症,心功能和健康状况恢复良好.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安全,效果良好.室间隔缺损对心肺功能和健康已造成损害以及缺损难以自愈的患儿均应在婴儿期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外科手术治疗小婴儿期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0-2005年83例<6月龄VSD患儿,年龄12 d至6(4.3±1.2)个月,体重3~6.5(5.1±0.8)kg.膜周部VSD 74例,干下型VSD 8例,膜周部并肌部VSD1例.术前中、重度肺动脉高压69例(83.1%).所有患儿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4例,手术病死率为4.8%.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动脉高压危象、肺部感染和心律失常.结论 随着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和围术期监护处理措施的进步,在小婴儿期施行VSD的外科手术已成为安全的治疗方式.术后对肺高压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总结新生儿主动脉缩窄(Co A)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新生儿期Co A的最佳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2010年7月至2014年3月,共收治新生儿Co A 31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手术年龄9~30天,平均(24.8±6.1)天,体质量2~4.1kg,平均体质量(93.2±0.7)kg。合并心内畸形者23例,合并PDA者4例,单纯Co A 4例。一期手术21例;分期手术10例,首先于非体外循环下行Co A矫治+肺动脉环缩术,随访25天~12个月后再行心内畸形矫治术。Co A矫治的方法包括:缩窄段切除行端端吻合、扩大的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术、扩大的端端吻合+补片成形术、左锁骨下动脉翻转主动脉成形术。结果:1例死于出血,病死率3.2%;1例术后心肺功能较差,无法撤离呼吸机,放弃治疗;术后无肾衰竭、左上肢缺血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全组术毕有创动脉监测上、下肢动脉平均压差7.2mm Hg(1mm Hg=0.133k Pa)较术前39.1mm Hg明显下降(P<0.05)。结论:严重的新生儿Co A,病情危重,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于合并心内畸形者,若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为Co A、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患儿行分期手术安全可靠;Co A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者,采应扩大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自1987年9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我们共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87例,其中属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者60例、膜周型者27例。手术均采用全身中度低温体外循环。4例直接修补室间隔缺损,余均采取补片修补术。对主动脉瓣病变,施行瓣膜成形术31例,10例无法做者则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其余46例单纯行室间隔补片修补术,对主动脉瓣未做特殊处理。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全组病例无死亡,心功能Ⅰ级55例,Ⅱ级32例。结论对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进行同期外科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ASD(12例)和VSD(4例)失败后需再行外科手术的16例,其中封堵器脱落7例,心脏穿孔3例,Ⅲ°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合并Ⅲ°-AVB),残余漏和封堵失败各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 mm,较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平均直径26 mm增大(P0.05)。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不相符率58.3%。VSD直径平均5 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D部位为膜部2例,流出部与肌部各1例。3例Ⅲ°-AVB患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封堵失败后并发症,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并可避免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先天性多发性室间隔缺损外科诊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本组21患者存活,1例合并多种并发症者死亡(病死率4.5%)。除3例发生残余漏,2例术后早期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多发性室间隔缺损行手术矫治疗效满意。术前详细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术中仔细探查,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预防术后残余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2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38例,年龄2个月~38岁;合并畸形有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下狭窄;瓦氏窦破裂;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等;直接分离结扎导管8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合并畸形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早期5例死亡,病死率1.9%,1例死于顽固心律失常,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手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76例病人,心导管检查的16例,平均肺动脉压力65±17mmHg,其余经多普勒测定为50mmHg。于体外循环下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术前、术后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结果 术后3例死亡,占3.9%,余73例治愈。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处理策略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中心共对261例VSD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患儿实施了矫治手术,依术中是否进行二尖瓣整形,将其分为二尖瓣整形组(n=139)和二尖瓣未整形组(n=122).术后随访1~28个月,主要监测心脏射血分数、术前/术后的二尖瓣反流程度改变等指标.结果:本组病例无死亡.二尖瓣整形组89例(64.03%)患儿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41例(29.50%)患儿反流程度无变化,9例(6.47%)患者反流程度加重;二尖瓣未整形组73例(59.84%)二尖瓣反流减轻,37例(30.33%)反流程度无变化,12例(9.84%)出现加重.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二尖瓣反流状况改变无差异.结论:对于VSD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婴幼儿,术中采取保守的二尖瓣处理策略,也可起到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10月,21例AMI后室间隔穿孔行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全组围术期及中长期生存状况,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评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期末内径(LVEDD)。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2/21)。随访(36±13)个月,死亡3例,全组5年生存率为(76.8±13.5)%。全组患者手术前射血分数为(45.1±9.1)%,术后6个月随访期,射血分数为(51.3±4.3)%,P<0.05。结论:心肌梗死(MI)合并室间隔穿孔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围术期和中长期效果,并显著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1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在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根据二尖瓣病变作相应处理,行交界折叠术7例,环缩后瓣瓣环6例,2例未加处理。结果15例患无手术并发症,无早期死亡。术后心脏超声检查发现3例二尖瓣有微一少量反流,余12例处理无反流,恢复顺利。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进行相应处理可改善术后近期恢复及远期效果,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8.
Clinical and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39 infants with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an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31 of whom were initially managed only by surgical repair of coarctation. Data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mortality, morbidity, outcome and factors that might predict survival or the need for septal defect closure. Of the eight patients who did not require surgical treatment before 3 months of age, seven underwent coarctation repair alone at a mean age of 2.3 years. Of the 23 infants managed with coarctation repair alone, before age 3 months, 9 needed no ad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and 6 required early and 8 required late repair of th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Seven infants underwent coarctation repair and simultaneous pulmonary artery banding and one eventually required debanding after spontaneous closure of the septal defect. The overall mortality rate in this series was 10.3% (mean follow-up time 5.7 years). Of 39 infants, 16 (41%) never required a second operation fo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losure. For patients who had only coarctation or coarctation repair with pulmonary artery banding at less than 3 months of ag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size was categorized as small (less than 0.5 cm/m2), moderate (less than 1 cm/m2) or large (greater than 1 cm/m2) on the basis of defect size at operative repair or echocardiographic or angiographic assessment. Defect size did not necessarily correlate with the need for operative repair.(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9.
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婴幼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共425例3岁以下婴幼儿纳入本研究,其中136例采用微创经胸封堵术,289例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无死亡病例.封堵组134例成功,2例转为修补术,手术组全部成功,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心胸比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组手术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01),封堵组费用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 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