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及总结其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方法对本院心血管内科2009年4月~2011年10月收诊的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所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本科治疗期间病情均有明显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8例患者转科采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23例患者采取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其余患者接受保守治疗,平均住院(25.38±10.02)d,患者平均满意度为(97.60±2.93)%,出院后随访3个月,5例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再次入院治疗,其余均病情稳定,未影响正常生活。结论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还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护理、心理干预、人性化护理和出院健康指导,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其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应用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总有效率83.3%.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的快速诊断、危险程度评估和规范化治疗.方法以近3年我院诊断为老年UAP 133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为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合并症及相关伴随疾病的联系、治疗的特殊性,并随访了部分病例.结果症状不典型者较多61例(45.9%)是较突出的特点,情绪激动31例(23.3%)、劳累30例(22.6%)为常见诱因,常见伴发病有高血压病79例(59.3%)、高脂血症60例(45.1%)、缺血性脑血管病35例(26.3%)、2型糖尿病28例(21.1%);吸烟多于20支/d并有10年以上吸烟史者87例(65%).治疗及随访情况:26例(19.5%)进行了PTCA+支架治疗,平均年龄为63.5±3.2岁.随访发现PTCA术后者因心绞痛导致的平均住院次数减少(P<0.01)、疼痛缓解率较高(P<0.05)、用药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UAP症状不典型造成诊断困难.PTCA+支架或CABG后心绞痛应高度重视.避免常见诱因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仍有很多误区,介入治疗可很好地用于老年人,但也应注意不要偏面强调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于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57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即对其应用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以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观察组6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服用1次。观察患者在3、6、12月时的心绞痛改善状况、心电图情况、血脂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经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明显下降、心肌缺血得到了改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对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疗效,能够降低血脂、改善预后状况、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一附1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的快速诊断、危险程度评估和规范化治疗。方法 以近3年我院诊断为老年UAP 133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为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合并症及相关伴随疾病的联系、治疗的特殊性,并随访了部分病例。结果 症状不典型者较多61例(45.9%)是较突出的特点,情绪激动31例(23.3%)、劳累30例(22.6%)为常见诱因,常见伴发病有高血压病79例(59.3%)、高脂血症60例(45.1%)、缺血性脑血管病35例(26.3%)、2型糖尿病28例(21.1%);吸烟多于20支/d并有10年以上吸烟史者87例(65%)。治疗及随访情况:26例(19.5%)进行了PTCA+支架治疗,平均年龄为63.5+3.2岁。随访发现PTCA术后者因心绞痛导致的平均住院次数减少(P<0.01)、疼痛缓解率较高(P<0.05)、用药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老年UAP症状不典型造成诊断困难。PTCA+支架或CABG后心绞痛应高度重视。避免常见诱因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仍有很多误区,介入治疗可很好地用于老年人,但也应注意不要偏面强调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病,由于它是介入急性心梗与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综合征,病情不稳定,可迅速发展为无Q波或有Q波的急性心肌梗塞,甚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UAP患者8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盐制剂、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3.0g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改善胸闷、胸痛及乏力症状,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P<0.01),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的有效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传统药物辅以左卡尼汀是治疗UA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可能与改善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8.
奥扎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嗅扎格雷(Ozagrel)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8例。奥扎格雷治疗组常规治疗外,给予奥扎格雷;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奥扎格雷可缓解心绞痛以及心电图缺血改变。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奥扎格雷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及评价银杏叶制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 将86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及β-受体阻滞剂。观察组46例,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滴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15天,观察临床表现、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7%,明显高于的对照组77.5%,P〈0.05,观察组治疗后比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治疗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2例,复发1例,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8例,复发8例,总有效率69.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减少复发,阻碍病情进一步进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Rho/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联合常规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痉挛)患者,年龄(61±1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法舒地尔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0例患者均接受乙酰胆碱负荷试验,于给予乙酰胆碱后、首次硝酸甘油(300g)治疗后,给予法舒地尔(30 mg,法舒地尔组)或0.9%氯化钠(对照组),再次硝酸甘油(300g)治疗后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测定痉挛冠状动脉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首次硝酸甘油治疗后痉挛冠状动脉直径改变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2±23.6)%比(42.6±17.2)%](P>0.05).法舒地尔组在给予法舒地尔和再次硝酸甘油治疗后痉挛冠状动脉直径显著扩张,与首次硝酸甘油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0.79)、(2.51±0.78)mm比(2.11±0.62)mm](P<0.01),而对照组痉挛冠状动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均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法舒地尔治疗期间血压和心率是稳定的.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硝酸甘油治疗后,给予法舒地尔可以进一步舒张痉挛的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UAP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在常规心内科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B组在常规心内科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3周抽血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A组和B组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1.2) mg/L比(5.6±1.1)mg/L和(211.9±21.2) ng/L比(209.6±19.9) ng/L,P> 0.05];术后24hA组和B组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1.1) mg/L比(8.5±1.2) mg/L和(311.1±20.9) ng/L比(313.3±18.5) ng/L,P>0.05];术后3周A组和B组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1±1.1) mg/L比(1.9±0.8) mg/L和(163.3±18.5) ng/L比(123.3±19.5) ng/L,P< 0.05],术后A组和B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肝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行PCI的UAP患者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且40 mg较20 mg治疗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伟泉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Z1)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联合卡维地洛治疗老年女性高血压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80例老年女性高血压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卡维地洛.治疗2周后观察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血压变化以及用药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38例;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3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5%(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75%(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老年女性高血压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卡维地洛治疗心绞痛效果明显,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李勇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0):19-2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 选取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每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d治疗,疗程6周,观察两组血脂、MMP-9、IL-18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6周MMP-9、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MMP-9、IL-18水平明显升高,与入院时、术前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8.47±49.15)μg/L比(237.10±57.32)、(235.97±56.24) μg/L,(218.75±38.00) ng/L比(120.42±25.50)、(115.22 ±28.93) ng/L和(330.42±50.04) μg/L比(235.98±60.36)、(236.29±53.02)μg/L,(220.16±37.12) ng/L比(119.43±24.85)、(117.14±26.80) ng/L](P< 0.05),术后6周MMP-9、IL-18水平明显下降[(152.28±43.20) μg/L、(101.36±23.67) ng/L和(150.30±44.18) μg/L、(100.45±24.58) ng/L],与人院时、术前1d、术后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周TG、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5±1.00)、(5.15±0.61)、(1.84±0.50)、(3.13±0.88) mmol/L和(1.87±1.05)、(5.52±0.84)、(2.82±0.57)、(2.61±0.79) mmol/L](P< 0.05),术后ldTG、TC、HDL-C、LDL-C水平与入院时、术前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TG、TC、HDL-C、LDL-C水平与入院时、术前ld、术后l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介入术后MMP-9、IL-18水平明显升高,采取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MMP-9、IL-18及血脂水平,两种药物降低MMP-9、IL-18效果相当,但氟伐他汀降脂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A)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住院患者行血运重建后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SUNDAY注册(The Strategies for UA/NSTEMI and Delay of Angioplasty RegistrY)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登记研究,入选2000年1月~2002年12月间首次因UA/NSTEMI在本院住院的患者,选择行血运重建的患者,分析住院期间的心性不良事件和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1013例患者,其中742例行血运重建,男性559例(75.3%),女性183例。年龄(60.03±10.03)岁,住院期间31例(4.2%)发生心性不良事件。对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入院心率、收缩压、空腹血糖、血肌酐、低密度脂蛋白、血白细胞计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入院距血运重建时间和是否完全血运重建在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越高,院内不良事件发生越低(OR0.958,95%CI0.921-0.997,P=0.034);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越高(OR1.238,95%CI1.042-1.472,P=0.015);冠脉病变越重(分为单支、双支、三支3组),不良事件发生越多(OR2.255,95%CI1.172-4,342,P=0.015)。结论UA和NSTEMI住院患者行血运重建后院内心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血白细胞计数、低LVEF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是院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及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的变化。方法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4 4例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 17例在入院次晨空腹采血 ,而健康体检人群 2 0例在当日空腹采血 ,测定vWF及Hcy水平。结果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vWF及Hcy水平 [vWF(194 .36± 32 .2 3) % ,Hcy(12 .89± 5 .18) μmol L]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 [vWF(16 9.0 0± 2 0 .6 9) % ,Hcy(7.4 0± 5 .18) μmol L]和健康体检人群 [vWF(15 3.0 0±2 4 .73) % ,Hcy(4 .98± 1.5 9) μmol L]均明显升高。 结论 vWF及Hcy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了不稳定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观察病情变化并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 两组治疗后病情较前均有好转、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为好,(P〈0.05);C反应蛋白差值较对照组大(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钠肽在心力衰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部分心衰(HF)患者与健康者(对照组)的BNP水平,同时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与健康者的BNP水平.结果心衰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的血浆BNP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钠肽不仅对HF、ACS的诊断与预测有临床应用价值,而且对它们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刘华玲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1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20mg/d。共治疗观察4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第2周及第4周进行实验室检查和不良事件评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性良好,抗炎、调脂、抗缺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斑浆啮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1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荆、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他汀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血浆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其心功能的变化,分析2组治疗前后血浆BNP、LVEF的差异。结果2组治疗6个月后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1)。2组治疗后LVEF均增加(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增加更明显(P〈0.01)。他汀组总有效率(82.4%)高于对照组(69.9%)(P〈0.05)。结论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BNP水平,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