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例蕈样霉菌病(MF)和1例弥漫性大细胞性淋巴瘤(DLCL)的皮损中细胞浸润为不同的抗T淋巴细胞和它的亚型,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皮损的冰冻切片应用间接免疫氧化酶技术进行检查,显示MF主要由Leu_4 Leu_3细胞浸润,具有Ia抗原阳性,而1例MF则为Leu_2~+型;DLCL病人皮损则为Lyt_2 Lyt_3 Leu_4 Leu_3 Ia~+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应用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Complex)方法与单克隆抗体标记67例恶性淋巴瘤。对照组标记了24例包括慢性淋巴结炎,何杰金病、转移性癌等。34例淋巴结内淋巴瘤中,16俐被证实为T细胞性淋巴瘤,占淋巴结内淋巴瘤的47.1%。16例T细胞性淋巴瘤中15例是属于辅助型T细胞的亚群(Leul~+、Leu4~+、Leu3a~+),16例的Ⅰ_a均阳性。其余18例被证实为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K阳性的有14例,λ阳性的有4例。10例皮肤淋巴瘤中肯定是CTCL的有8例,这8例的Ⅰ_a均阳性,8例中有1例M阳性,其他7例是属于辅助性T细胞的亚群。7倒中有2例较为罕见,他们的T_6阳性,有1例皮肤与淋巴结的肿瘤显示相同的标记结果。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白血病病因研究白血病的病因至今尚未解决。当前对成人T 细胞白血病病毒的研究,已引起世界血液学家的极大关注,为人类白血病病毒病因增添了新的资料,同时也是本病病毒病因研究上的重要进展。1977年Uchi-yama 等报道16例成人T 细胞白血病(ATL)。其特点是:(1)成年人发病,(2)为亚急性或慢性白血病(终末期发展迅速);(3)白血病细胞可被抗T 细胞特种抗血清(ATS)所杀灭,并能形成E 花结;(4)白血病细胞多为多形性改变,常伴有锯齿状或小叶状核;(5)常伴皮肤损害;(6)常伴有淋巴结、肝脾肿大;(7)无纵隔肿块;(8)患者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研究12例淋巴结外Ki一1阳性闻变性大细胞淋巴瘤(Ki一1positive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Ki一1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性。初步探讨其临床病理诊断要点。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并随访,应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和方法对12例Ki一1阳性闻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瘤临床炳理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并设置阴性对照组。结桑淋巴结外l(j一1ALcL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12例淋巴结外ALcL均为Ki~1阳性(CD30或BerH2)。其中5例为LCA、EMA阳性;2例LCA阴性、EMA阳性;1例LCA阳性、EMA阴性;其余4例LCA、EMA均为阴性。T、B细胞标记表明7例(58.3%)为B细胞性,2例(16.7%)为T细胞性,另3例(25%)为非T非B细胞性。结论淋巴结外Ki一1阳性ALCL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学上有一定特异性,与其它肿瘤能够进行鉴别诊断。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其临床病理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形态学、酶组化及免疫学包括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研究10例T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7例原发于淋巴结及扁桃体,形态上依据核的外形分为圆型和曲核型,免疫表型Leu,7例均(+),Leu3a 5例(+),Leu2a均为(—)。3例为OKT3(+),OKT8(+),OKT4(—),OKT6(—),OKB7(—)。讨论了此型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命名、分型及我们对分型的新建议。其中1例皮肤淋巴瘤的形态变化,可能说明T细胞的形形态转化。  相似文献   

6.
<正> 人类T淋巴细胞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结合形成花结。称为E花结。近年来E花结试验已被用于人外周血液T细胞计数,作为反映人体内细胞免疫水平的一种方法,但影响E花结试验的因素较多,测定的数值往往波动较大。本文主要综述E受体的演变及影响E受体动态变化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检测人类T细胞E花结试验已广泛应用,但试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有报导用测定α—醋酸萘酯酶(以下简称酯酶)可作为T细胞的标记,但对此还有不同看法.本实验为了提高检出率用2—氨乙基异硫尿溴化物(AET)作为稳定剂处理SRBC同时结合酯酶染色作双标记测定,以了解B受体与酯酶活性在正常PB1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EBV-positive T-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 childhood,儿童EBV+ T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儿童EBV+ TLPD进行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比较,EBV原位杂交和T细胞受体γ(T cell receptor γ,TCRγ)基因重排检测。结果:3例儿童EBV+ TLPD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2岁、7岁和10岁。就诊时均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例2患儿伴有皮疹症状。实验室检查证实体内存在EBV感染。病理组织形态:淋巴结结构破坏,扩张副皮质区内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树枝状增生,伴多量小至中等大异型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细胞毒T细胞相关标记:CD3、CD5、T-bet和TIA-1均阳性,粒酶B 2例阳性,CD4和CD8 2例双阳性、1例双阴性,CD56、CD21和CXCL13均阴性;原位杂交检测3例均EBV阳性;TCRγ基因PCR检测2例阳性。结论:儿童EBV+ TLPD是一种少见的活化细胞毒T细胞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EBV原位杂交和分子克隆技术分析有助于诊断。我国病例与国际报道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部分性癫痫患者近正中颞叶和皮质下信号异常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方法:在3T M RI扫描机上获得50例癫痫患者和55例对照者的T2弛豫时间图。22例患者有海马硬化(H S),16例有皮质发育畸形(M CD),12例无明显的M R异常(正常M R)。对以下8个区域进行双侧测定:海马、前颞叶(A TL)白质、杏仁体、额叶白质、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和丘脑。结果:H S患者中,在同侧海马和A TL发现T2弛豫时间增加,皮质下核的弛豫时间没有增加;M CD患者中,在颞叶(海马、A TL)和皮质下区域(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发现T2弛豫时间增加;M R正常的患者中,在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房性肾囊性透明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多房性肾囊性透明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细胞主要由透明细胞组成。癌细胞免疫表型透明细胞角蛋白(CK)、AE1/AE3、EMA阳性表达,波形蛋白(Vim)、增殖细胞抗原(ki67)癌胚抗原(CEA)、P53、CD68阴性。结论多房性肾囊性透明细胞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1.
Granzyme B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9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之瘤细胞表达 granzymeB的情况及其与该肿瘤的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GranzymeB ,CD15 ,CD30 ,CD3,CD8,CD4 5R ,CD4 5RO ,CD2 0 ,CD6 8,CD79a和EMA ,还与 5例鼻NK/T细胞淋巴瘤和 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了比较。结果 :9例ALCL呈CD30 ,CD4 5R阳性 ,5例EMA阳性。T细胞源性 7例 (78% ) ,Null细胞性 2例 (2 2 % ) ,8例(89% )ALCL呈 granzymeB阳性 ,granzymeB阳性病例的免疫学表型为T细胞性 7例和Null细胞性 1例。所有病例不表达CD15 ,CD2 0 ,CD6 8,CD79a。结论 :绝大多数ALCL瘤细胞 (T细胞性和Null细胞性 )表达granzymeB ,其瘤细胞源自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相似文献   

12.
酯酶染色作为测定T细胞的方法尚有不同看法,本实验用Et(AET)—C_3花结—酯酶染色三标法,对外周血液的T、B、D(Double)、N(Null)淋巴细胞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比较了补体C_3花结、鼠花结和间接荧光SPA法对B细胞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用间接免疫酶标法检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单)、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粒)、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淋)患者外周血细胞表面的运铁蛋白受体(TR)。47例患者中43例阳性,4例阴性;而48例正常血象者及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的TR均为阴性。表明白血病细胞表面TR增加。用此法检测2例白血病及5例正常骨髓片TR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与形态检查幼稚细胞总数的百分率基本相符,而1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及1例急淋骨髓片TR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幼稚细胞,提示白血病细胞TR表达可能较早于形态变异。  相似文献   

14.
Yin HF  Li T  Li J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8):1556-1560
目的 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0)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法的适用性,观察淋巴瘤不同类型的发生率以及淋巴瘤类型分布的地域人群特点。方法 对已经病理证实的304例恶性淋巴瘤(ML),复习其组织学、免疫组化标记和临床特点,按WH0新分类标准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 304例中霍奇金淋巴瘤占6.6%,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93.4%,其中发生于淋巴结者41.8%,结外为58.2%。284例NHL中B细胞肿瘤60.2%,T和NK细胞肿瘤39.1%;前6位最常见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L)、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FL),共占NHL的88.03%。本组与欧美等地区发病相比,NK/T-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明显较高,而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和FL明显较低。结论 使用新分类使ML病理诊断变得较为简便易行,大多类型依据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标记特征即可作出相应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按照WHO关于B细胞淋巴瘤的新分类,对我省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形态学、免疫学表型及基因重排的研究。探讨三结合方案在DLBCL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同时采用PCR扩增对其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β基因(TCR-β)克隆性重排的研究。结果28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有四种变型,分别为中心母细胞型17例(60.7%),免疫母细胞型5例(17.8%),间变性大细胞型4例(14.3%),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型2例(7.1%)。免疫组织化学标记:28例DLBCL肿瘤细胞CD20均阳性表达(100%);4例间变性大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CD30阳性表达(14.3%);1例中心母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CD5阳性表达(3.5%);1例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Lysozyme阳性表达(3.5%)。PCR扩增检测结果:DLBCL中IgH重排9例(32.1%),TCR重排10例(35.7%),双阳性2例(7.1%),总的阳性率为75.0%。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长期以来一直是病理工...  相似文献   

16.
任玉楼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0,30(2):98-99,103,F0003
目的:探讨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的病理特征。方法:对5例小细胞性PTCL,NOS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免疫组化分析采用SP法。组织学分类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淋巴造血组织分类标准。结果: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5~77岁,平均58.4岁。临床1期4例,病灶局限于局部淋巴结肿大、鼻咽部斑块、结肠肿块。临床3期1例,有脾肿大,骨髓肿瘤累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肿瘤增生的淋巴结结构破坏,为单一的小淋巴细胞取代。图像中见有少量大细胞混杂3例,同时伴有小血管增生2例。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有2种以上T细胞标记表达、CD43阳性、CD20和CD46阴性。有4例CD99阳性。随访:死亡1例,存活2例,失访2例。结论:小细胞性PTCL,NOS少见,组织学形态表现为惰性淋巴瘤,当本病进入高临床分期时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MRI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我院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OCC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分析其MRI特点,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11例均单侧发病,在MRI上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6例(6/11,54.5%)以囊性成分为主,5例(5/11,45.5%)以实性成分为主,囊腔多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其中3例患者囊腔内见少许稍短T1信号影;实性成分均呈等T1稍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病理特征:病灶呈片状、巢状或腺泡状,部分呈腺样,部分呈乳头状,细胞多角形或鞋钉状,细胞核异型性较明显,胞浆丰富,大部分胞浆透明,部分胞浆嗜酸性,核大、深染,核不规则,并可见核分裂像,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并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肿瘤组织中可见大量坏死。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提高对其术前诊断,降低误诊风险。最后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 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 JM分泌的抑制因子 (TL SFJM)在体外对 T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 以 TL SFJM作用于有丝分裂原 PHA、蛋白激酶 C(PKC)活化剂 PMA和同种异体抗原 (alloantigen)活化的人或小鼠 T细胞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 .结果  TL SFJM在体外可诱导 PHA/IL - 2活化的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 .TL SFJM在体外可诱导 alloantigen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凋亡 ,且把细胞周期阻遏在 G1期 .TL SFJM对 PMA诱导的人 PBMC活化抗原 CD2 5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也不引起凋亡 .结论  TL SFJM在体外可诱导 PHA、alloantigen活化的 T细胞凋亡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VEGF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血管计算其微血管密度(MVD),用SPSS10.0软件分析VEGF表达与该肿瘤微血管密度、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20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有14例(70.0%)VEGFmRNA表达上调,13例(65.0%)肿瘤细胞VEGF蛋白表达阳性;(2)VEGF表达与该肿瘤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8,p=0.0270);(3)VEGF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分期、B症状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有关(p=0.034,p=0.013和p=0.007);(4)Cox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VEGF表达上调为预后不良因素(p=0.040和p=0.027)。结论VEGF在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广泛表达,可能与该肿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报告24例经光镜检查及上皮性免疫标记证实的食管小细胞癌,根据其细胞形态可分为(1)小细胞型12例;(2)中间细胞型8例;(3)混合细胞型4例,其中14例伴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对各型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组织来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