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对比研究,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凝胶剂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溶痂及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58例深Ⅱ度烧伤患者作为试验对象。男36例,女22例;年龄12~67岁,平均32.4岁。热液烫伤38例,火焰烧伤20例。受伤至治疗时间为1~3d,平均2.1d。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方法,分为给予rhGMCSF凝胶剂治疗组(试验组)及不含rhGMCSF的凝胶剂基质治疗组(对照组)。两组用药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用药后观察创面情况,于2、6、10、14、18d计算创面溶痂率,记录完全溶痂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用药4d后黄白色坏死组织或痂皮逐渐变软;6d后坏死组织易浮动而脱落或痂皮边缘翘起,基底红白相间,深层肉芽组织增长迅速;8d时痂皮基本溶解。用药2d后试验组创面溶痂率即高于对照组,除用药后18d,其余各时间点两组创面溶痂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完全溶痂时间为(7.71±2.76)d,较对照组(14.71±3.63)d明显缩短(t=13.726,P=0.000);创面愈合时间为(18.41±2.47)d,亦较对照组(23.58±3.35)d明显缩短(t=15.763,P=0.000)。结论 rhGMCSF凝胶剂与单纯凝胶剂基质相比能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脱落,加快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短波紫外线(UVC)疗法对老年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影响其剂量和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老年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58例共106个创面,患者年龄73~91岁。紫外线治疗剂量为36~1800mJ/cm^2,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创面完全上皮化。观察不同部位和不同分期创面的愈合情况和愈合时间,分析UVC治疗剂量和创面部位与创面愈合状态的关系。结果:经UVC治疗后,创面愈合77例,显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2%。不同部位创面UVC治疗剂量差异显著,手足区〉肛周会阴区〉头颈区〉四肢区〉躯干区(P〈0.01);不同部位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差异不显著(P=0.4724),但不同部位治疗次数和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显著,肛周会阴区〉躯干区〉手足区〉四肢区〉头颈区(P〈0.01)。在93个压力性溃疡创面中,52个Ⅱ期创面治疗次数[(2.71±0.68)次]及愈合时间[(7.78±2.12)d]均少于41个Ⅲ期创面[分别为(4.09±0.84)次和(13.96±2.38)d],创面愈合率(92.3%)和总有效率(100.0%)也均高于Ⅲ期创面(愈合率为61.0%,总有效率为90.2%,P〈0.01)。结论:UVC治疗老年人慢性难愈合创面疗效显著,病灶部位是影响UVC治疗剂量的重要因素,而病变分期是影响创面愈合效果和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愈烫伤油用于高频电刀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换药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2020年6月—2021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愈烫伤油换药,对照组予灭菌凡士林纱条换药。治疗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观察患者术后创面疼痛、创面渗液、肉芽形态评分情况。计算治疗后7 d、14 d创面愈合率,统计创面愈合时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于术后3、6个月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创面瘢痕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创面疼痛评分[治疗组(2.75±0.84)分vs(6.13±1.09)分、对照组(3.39±1.01)分vs(6.26±1.19)分]、创面渗液评分[治疗组(2.75±0.84)分vs (6.13±1.09)分、对照组(3.39±1.01)分vs(6.26±1.19)分]及肉芽形态评分[治疗组(2.75±0.84)分vs(6.13±1.09)分、对照组(3.39±1.01)分vs(6.26±1.19)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的创面疼痛评分[(2...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电动磨痂后结合不同种敷料覆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四肢和躯干热液烫伤患儿随机分为凡士林油纱组、生物敷料组和负压封闭引流(VSD)组,每组20例.各组患儿在磨痂后,根据分组的不同,分别应用凡士林油纱、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或VSD覆盖创面.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愈合质量、换药次数、治疗费用.结果:生物敷料组、VSD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6.3±1.9)d和(16.9±1.8)d,明显短于凡士林纱布组[(19.2±2.5)d,P<0.05];生物敷料组、VSD组反映瘢痕增生程度的温哥华评分分别为(4.5±0.7)分和(4.1±0.8)分,明显低于凡士林油纱组[(8.6±1.2)分,P<0.01];VSD组的换药次数[(3.0±0.5)次]明显低于凡士林油纱组[(6.9±0.7)次,P<0.05]和生物敷料组[(7.2±0.8)次,P<0.01];凡士林油纱组的住院费用[(6 560.34±1 230.00)元],明显低于生物敷料组[(12 028.24±1 380.00)元,P<0.01]和VSD组[(14 125.40±1 560.00)元,P<0.01].结论:早期磨痂应用异种生物敷料和VSD覆盖较普通油纱覆盖能明显促进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显著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儿痛苦,但住院费用较高,临床上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磨痂后创面覆盖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凝胶联合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治疗深Ⅱ度烧烫伤创面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深Ⅱ度烧烫伤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2~57岁,平均42.5岁。烧烫伤面积为(10%~48%)总体表面积,部位均为双上肢和/或双下肢,创面基本对称。伤后至入院时间为30min~8h。清创后行削痂手术,一侧肢体创面覆盖自体PRP凝胶和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治疗组),另一侧肢体创面覆盖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对照组)。比较两组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感染情况、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术后7d治疗组细菌检出率为6.7%(2/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8±4)d和(22±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4、21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5%±7%和88%±5%,对照组分别为62%±15%和73%±7%,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后皮肤弹性及色泽好,外观较平整,柔软度较好,无明显瘢痕,愈合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应用自体PRP凝胶与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对深Ⅱ度烧烫伤创面有良好疗效,可以加速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激反应对大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大鼠乳腺癌细胞Walker-256癌细胞株注入Wistar幼鼠腹腔,5d后抽取腹水,浓缩,经Wistar大鼠腹股沟皮下接种,建立Wistar大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选取24只荷瘤大鼠,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未烫伤)、轻度烫伤组(10%TBSA,100℃水中烫伤5s)、重度烫伤组(15%TBSA,100℃水中烫伤10s),每组8只。烫伤后12h尾静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自细胞介素-18(IL-113)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烫伤后1、7、13d测定皮下肿瘤体积,伤后13d进行肿瘤的病理学观察。结果:烫伤后大鼠血浆IL-1G水平较实验对照组[(5.01±2.51)pg/m1]明显升高(P〈O.01),重度烫伤组[(155.78±18.30)pg/ml]较轻度烫伤组[(94.12±15.31)pg/m1]升高更加明显(P〈O.01);烫伤后大鼠血清皮质醇水平也较实验对照组[(60.51±16.70)μg/L]明显升高(P〈O.01),重度烫伤组[(115.78±17.42)μg/L]较轻度烫伤组[(87.19±13.28)μg/L]升高更加明显(P〈O.05)。烫伤后1d,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7d和13d,对照组与轻度烫伤组肿瘤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烫伤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实验对照组和轻度烫伤组(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烫伤组肿瘤细胞密度均较实验对照组大;各组均有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尤以重度烫伤组为甚。结论:重度烫伤后应激反应促进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京万红软膏促进糖尿病小鼠慢性创面愈合的效果及机制.方法:清洁级、同周龄雄性C57小鼠54只,随机分为京万红软膏组、对照药物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连续3 d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60 mg/kg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然后在小鼠背部制作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形成第2日开始,京万红软膏组创面涂抹京万红软膏,厚度0.5 cm; 对照药物组创面涂抹相同厚度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剂;空白对照组不给药.3组创面均以凡士林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于给药后第3、7、10、17、21天,用塑料透明膜描记创面大小,计算创面愈合率.于给药后第7、17天各组分别随机选取3只小鼠处死,观察创面及创缘2 mm范围内全层皮肤及肉芽组织的大体形态变化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给药后7 d,两药物治疗组创面愈合率均有所升高,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给药后10、17和21 d,对照药物组创面愈合率[(81.00±0.85)%,(95.00±0.29)%,(97.00±0.37)% ]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77.00±1.35)%,(87.00±1.17)%,(90.00±0.96)%,P〈0.05],而京万红软膏组愈合率[(85.00±1.93)%,(100.00±0)%,(100.00±0)% ]明显高于对照药物组(P〈0.05).治疗17 d京万红软膏组创面全部愈合,而对照药物组和空白对照组在治疗后21 d仍未全部愈合.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京万红软膏较对照药物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剂能更早使炎症减轻、创面上皮化,而且表皮细胞复层分化良好,新生胶原排列整齐,创面组织结构恢复正常化明显,显示具有更好的愈合质量.结论:京万红软膏对于糖尿病慢性创面有良好的促进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胸腺素[34(Thymosinβ4,Tβ4)通过改善创面基质环境促进大鼠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大鼠背部制作直径8mm的全层皮肤损伤模型,动物分为对照组(PBS)、Tβ4低剂量组、Tβ4中剂量组、Tβ4高剂量组,每组5只,每天两次给药,2d、4d、7d取材,行ICAM-1(Intercellul aradhesion molecule-1)、MMP-2(Matfix metallopoproteinase-2)、LN-5(Laminin-5)的免疫组化并进行平均积分光密度(IOD)分析。结果经Tβ4处理后的创面,ICAM-1阳性表达多,早期中、高剂量组表达较强(p〈0.01),中期均减弱,高剂量组相对较强;晚期各组表达增强,高剂量组最强(p〈0.01)。MMP-2早期对照组表达最高(p〈0.01),高剂量组最弱(P〈0.01);中期中剂量组表达明显(p〈0.05);晚期基质阳性明显增多,对照组表达最强(p〈0.01),高剂量组最弱(p〈0.01)。LN-5早期各组均可见较多的阳性表达,对照组与低剂量阳性强(P〈0.01),中剂量组阳性最少;中期中剂量组表达最强(p〈0.01);晚期中剂量组仍然有较强的阳性表达(p〈0.01)。结论Tβ4可能是通过调节ICAM-1、MMP-2、LN-5的表达,改善创面基质环境,促进皮肤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9.
抗骨质疏松对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骨质疏松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4例老年原发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先测定股骨颈骨密度值,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及对照组(40例),根据病情选用手法或手术复位。治疗组予肌注鲑鱼降钙素(密盖息),口服阿仑膦酸钠片(固邦)、阿法骨化醇胶丸及钙尔奇D600片,对照组不予抗骨质疏松治疗,仅予安慰剂:肌注VitB1,口服VitC、VitE、VitAD胶丸。两组共使用药物10周,患者每15天行X线照片检查,观察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情况并进行疗效对比;治疗10周后再次测定股骨颈骨密度值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骨痂形成时间短,数量明显增加,骨皮质增厚,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治疗组(6.8±1.5)周,对照组(8.5±2.5)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骨密度治疗前(0.618±0.092)g/cm^2,治疗后(0.643±0.088)g/cm^2,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BMD(0.620±0.085)g/cm^2,治疗后BMD(0.626±0.091)g/cm^2,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能促进骨痂提早形成,增加骨痂生成数量,增加骨密度,改善骨结构,提高骨的生物力学特性和抗骨折线力,增加骨折稳定性,减少外固定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长因子凝胶剂(rhPDGF-BB)对糖尿病大鼠创面修复的作用.方法26只糖尿病大鼠在背部两侧各制备2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面积2.54cm2,随机将创面分成五组,即rhPDGF-BB凝胶剂三个剂量治疗组(rhPDGF-BB用量分别为14.0μg/cm2、7.0μg/cm2、3.50μg/cm2)、凝胶剂基质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创面面积和伤腔容积的变化.结果伤后14d rhPDGF-BB中剂量治疗组创面面积缩小到(0.05cm2±0.06cm2)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0.23cm2±0.22cm2)和空白对照组(0.22 cm2±0.25cm2),伤后7d rh PDGF-BB中剂量治疗组伤腔容积减小到(0.02ml±0.02ml)也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0.06 ml±0.03 ml)和空白对照组(0.07ml±0.05 ml).结论rhPDGF-BB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有明显的促修复作用,表现在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毛细血管胚芽形成与再上皮化.rhPDGF-BB的三种不同剂量中,以中剂量(7.0μg/cm2)组表现出促创面修复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将糖尿病足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传统VSD技术治疗,治疗组应用改良VSD技术治疗,即在VSD敷料中增加一根冲洗管,经冲洗管每日1次注入呋喃西林500 ml和表皮生长因子30 ml,30 min后关闭冲洗管,开启负压.于治疗10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藻酸钙敷料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制作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在创面局部以海藻酸钙敷料(实验组)或干棉纱布(对照组)包扎,观察伤后3、7、14 d创面愈合率的变化;于伤后3、7、14 d取创面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行HE和Masson染色,计算血管横断面面积与肉芽组织面积的比值、肉芽组织厚度和胶原蛋白含量(胶原面积与创面面积比值)。结果:术后第3天时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明显增加(P〈0.05)。术后第3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肉芽组织厚度[分别为(1 540.0±118.5)μm和(1 504.6±131.8)μm,P〉0.05]和新生肉芽组织血管面积与肉芽组织面积之比[分别为0.118±0.007和0.113±0.007,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术后3 d实验组胶原蛋白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分别为(45.7±5.3)%和(11.6±2.5)%,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14天时这种趋势依然存在(P〈0.05)。结论:海藻酸钙能提高伤口皮肤组织内的胶原蛋白含量,加速创面肉芽组织形成,促进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培养扩增过程中引起的老化对其修复糖尿病慢性创面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大鼠股骨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分析仪鉴定细胞表型,成骨、成脂诱导鉴定其分化能力。取第5、15、25、35和45代(P5、P15、P25、P35和P45)BMSCs,0.25%的胰酶消化后制备1×10^6/m1单细胞悬液。腹腔注射65 mg/kg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8周后,在SD大鼠背部左右两侧用打孔器制备直径1.2 cm的圆形创面。将70只糖尿病慢性创面模型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 ml的P5、P15、P25、P35和P45 BMSCs单细胞悬液(1×10^6/m1),1 ml成纤维细胞(Fb)悬液(1×10^6/m1)和1 ml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3、7、14、21 d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取创面组织制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糖尿病SD大鼠创面较正常大鼠创面愈合延迟(P〈0.05)。伤后14 d,各BMSCs移植组与Fb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创面收缩与再上皮化明显,镜下可见成纤维细胞生长活跃、数量多,各BMSCs移植组间无明显差异。伤后14 d,各BMSCs移植组创面愈合率较Fb组和生理盐水组增加,以P5 BMSCs移植组变化最显著(P〈0.05)。伤后7 d,各BMSCs移植组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Fb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以P5 BMSCs移植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全身注射异体BMSCs可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BMSCs在体外长期扩增传代可减少其创面修复能力,其对糖尿病创面的修复作用以P5以内干细胞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春散1号治疗头面部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头面部深Ⅱ度~Ⅲ度烧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复春散组和对照组(n=40)。两组均行头面部烧伤创面清创后,复春散组用复春散1号混悬液(10 g药粉溶于50 ml溶剂)、对照组用磺胺嘧啶铈糊剂(10 g药粉溶于50 ml溶剂)外涂创面。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局部变化、治疗前及治疗第10 d创面细菌培养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复春散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创面分别于治疗后第2天和第4天开始明显消肿,全部消肿时间分别为(4.2±1.2)d和(5.9±1.4)d(P<0.05)。治疗前复春散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2例(55.0%)和20例(50.0%)创面细菌培养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天分别为5例(12.5%)和17例(4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Ⅱ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7.2±2.1)d和(20.4±2.4)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28.4±2.5)d和(35.2±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春散1号是治疗头面部深度烧伤创面较好的外用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四肢深二度烧伤创面削痂术后应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aFG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四肢深二度创面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22例)和对照组B(16例)和对照组C(8例),治疗组A:患者削痂术后应用rh-aFGF,对照组B:患者削痂术后不用rh-aFGF,对照组C:患者削痂术后应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观察3组创面术后第10、14、18天的愈合率及平均愈合时间,治疗组的不良反应,随访愈合创面瘢痕增生的程度。结果:治疗组A、对照组B、C术后第10天愈合率分别为39.85%±12.01%,22.16%±8.86%,30.12%±8.87%。第14天愈合率分别为81.03%±16.81%,54.62±11.15%,66.21%±12.43%,3组比较显示治疗组A愈合速度更快,优于对照组B(P0.05)及对照组C(P0.05)。3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4.41±2.28)d、(20.32±1.15)d、(17.76±2.14)d,因此治疗组愈合时间最短。治疗组A、对照组B、C术后中重度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12.5%,37.5%。治疗组A水肿、渗出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C(P0.05),脓液评分3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A瘢痕量表评分、瘢痕面积、平均瘢痕高度分别为5.86±2.05,17.3±10.3,0.6±0.1,对照组B分别为8.12±1.86,33.7±19.5,1.7±0.4;对照组C分别为7.72±2.56,23.4±14.7,0.9±0.3。治疗组A与对照组B、对照组C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四肢深二度烧伤创面削痂术后应用rh-aFGF可以缩短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补肾助阳方(养精胶囊)对大鼠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大豆黄酮组、十一酸睾酮组、西地那非组及养精胶囊(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100 mg/(kg·d)大豆黄酮灌胃30d。随后各实验组在给予大豆黄酮灌胃的同时,养精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26、0.63、0.315 mg/k/d剂量的养精胶囊组方,十一酸睾酮组给予4mg/(kg·d)剂量的十一酸睾酮,西地那非组给予2.5 mg/(kg·d)剂量的西地那非。分别在实验第0、30、60天观察各组大鼠阿扑吗啡诱导的自发勃起反应,记录勃起次数及勃起潜伏期,测定大鼠血清睾酮、黄体生成素水平,并观察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切片。结果:实验第30天时,所有实验组大鼠阿扑吗啡诱导的勃起次数明显下降,勃起潜伏期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0天时,大豆黄酮组(1.39±0.42 vs 2.67±0.33)和大豆黄酮及低剂量养精胶囊组(1.33±0.49 vs 2.83±0.61)大鼠阿扑吗啡诱导的勃起次数明显下降(P0.05);阿扑吗啡诱导的大鼠勃起潜伏期只有大豆黄酮组[(16.33±3.11)min vs(8.50±0.93)min]和大豆黄酮及低剂量养精胶囊组[(15.50±3.21)min vs(8.63±1.54)min]明显延长(P0.05),其余各组变化不明显。实验第30天时,所有实验组大鼠血清睾酮、黄体生成素均有显著下降(P0.05)。实验第60d时,大豆黄酮组[(5.34±0.89)ng/ml vs(1.24±0.30)ng/ml]和大豆黄酮及低剂量养精胶囊组[(5.28±1.12)ng/ml vs(2.07±0.76)ng/ml]血清睾酮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黄体生成素由(3.62±0.37)ng/ml、(3.79±0.28)ng/ml变为(2.09±0.12)ng/ml、(2.17±0.33)ng/ml,显著下降(P0.05)。切片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内海绵窦数目多,血管清晰可见。大豆黄酮加睾酮组、大豆黄酮加西地那非组和大豆黄酮加中、高剂量养精胶囊组大鼠海绵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海绵窦数目减少。大豆黄酮组和大豆黄酮加低剂量养精胶囊组大鼠海绵体内海绵窦明显减少,血管少见。结论:使用高剂量养精胶囊治疗后,大鼠阴茎勃起功能恢复,对由植物雌激素引起的勃起功能下降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和用于创面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第二代细胞CD14、CD29、CD34、CD44、CD45和CD106抗原表达以鉴定MSCs。实验分3组:直接共培养组(n=8)为hMSCs(1×10^5/ml)与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a)直接接触共培养;间接共培养组(n=7)为在transwell透明聚碳酸酯膜上层加入hMSCs细胞悬液[(2-3)×10^5个细胞)],下层接种HEKa,间接共培养;单纯HEKa培养组(n=7)单纯培养HEKa。在倒置显微镜下刮擦生长融合成片的HEKa细胞以制备宽度为100μm的“表皮创面”模型。模型制备后24、48、72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每高倍视野越过创缘迁移到创面的HEKa数,并用SigmaScan Pro5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检测HEKa细胞吸收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的放射活性,判定HEKa细胞的分裂增殖活性。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第二代hMSCs CD29、CD44和CD106抗原阳性(分别为94.81%、95.38%、97.40%),CD14、CD34、CD45抗原阴性(分别为1.23%、3.05%、2.64%);直接培养组、间接培养组和单纯HEKa培养组越过创缘进入创面的细胞伤后24h分别有(10.00±0.25)、(5.50±0.20)和(5.20±0.35)个/高倍视野;48h分别有(55.30±0.22)、(27.00±0.34)和(26.50±0.25)个/高倍视野;72h分别有(110.50±0.45)、(42.50±0.50)、(40.20±0.38)个/高倍视野。3组伤后72h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0.00±0.04)%,(35.00±0.01)%、(33.00±0.05)%。脱氧胸腺嘧啶苷掺入培养基法表明hMSCs对体外共培养HEKa细胞的增殖作用分别为(1650±270)cpm/10^5 cell、(1240±210)cpm/10^5 cell、(1180±220)cpm/10^5 cell。上述各指标直接共培养组与单纯HEKa培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间接培养组与单纯HEKa培养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型(AT2R)在创面肉芽组织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探讨其影响新血管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打孔器在小鼠背部制成直径6.0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24只C57BL/6J小鼠分成两组(n=12):PD123319处理组腹腔注射特异性AT2R阻断剂PD123319(10 mg·kg-1·d-1),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创面形成后第3、5、7、和14天取创面组织标本,每个时间点3只小鼠.另有6只作为正常对照.采用HE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和新血管形成的情况,应用ELISA法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局部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小鼠皮肤与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局部组织AT2R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小鼠皮肤AT2R在整个表皮层均有阳性表达,在真皮层,AT2R主在微血管内皮细胞,皮肤附件如毛囊、汗腺、皮脂腺有阳性表达.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局部组织AT2R产生逐渐增加,第7天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在伤后第5天和第7天,对照组创面肉芽组织的面积分别为(9.37±0.53)mm2和(7.15±0.42)mm2,PD123319处理组创面肉芽组织面积分别为(11.51±0.98)mm2和(9.32±0.67)m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23319可随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肉芽组织中VEGFR1的表达和血管形成的组织学评分,在第7天达到峰值,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然后均逐渐下降.结论:在创面愈合过程中,AT2R可能参与创面的愈合及其后期的塑性改建,并通过调节VEGFR1水平影响肉芽组织中微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