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丁酉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时间的规律。方法:采集丁酉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时辰"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的死亡频数相对较高,其中男性患者死亡时间多集中于辰时、巳时、午时,而女性患者死亡时间多集中于寅时。(2)日干"辛日"死亡频数最高,其次为"甲日、丙日",最低日为"癸日"。(3)节气"立春"死亡频数最高,以男性死亡患者比例较大,而女性患者夏至节气死亡频数较高,同时夏季死亡频数相对较高。结论:丁酉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时间在时辰、节气、季节上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真实世界结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从全国33家三甲医院提取2001-2016年结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住院信息,运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其一般信息、诊断特征,联合用药及死亡时间规律。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0.29岁,男性多于女性;西医诊断频数较高的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肝恶性肿瘤、肠梗阻及贫血;中药功效联合西药药理可见,清热解毒剂与抗代谢细胞毒类药、免疫调节药、抗生素药之间联合使用频率较高;中药品种联合西药药品可见,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奥沙利铂、胸腺肽注射液之间联合使用频率较高;死亡节气以惊蛰与冬至比例最高(5.79%),小雪最低(2.43%);死亡时辰以申时比例最高(20.37%),寅时最低(2.43%)。结论 结肠恶性肿瘤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高血压、糖尿病增加其患病风险,肠梗阻、贫血是其常见并发症,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患者在申时死亡比例最高,寅时最低。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了解死亡与时辰、节气及季节的关系,以揭示疾病的某些死亡规律,现将我们三个医院1970—1982年(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自1975年起)有死亡时刻记录者1424例总结分析于下: 一、死亡与时辰的关系在各时辰的死亡数中,最高为半夜子时(147例),最低为下午未时与酉时(各101例)。自戌时至次日卯时为夜间,共死亡779例,占54.7%,自辰时至下午酉时为白天,共死亡645例,占45.3%。在白天的死亡曲线中,午时与申时各有一小高峰(见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住院时间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期间全国20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IS)中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诊断分型、发病节气情况,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采用雷达图观察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住院时间在不同节气的分布情况。结果 共收集病毒性肝炎患者40681例,有性别记录者37378例中以男性居多,共26744例(71.55%)。有年龄记录者26394例,其中以18~44岁为主,共13330例(50.50%),其次为45~59岁共8213例(31.11%)。诊断分型以病毒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为主。有节气记录者共37650例,在夏至、小暑和大暑发病住院患者例数占有记录患者总例数分别为5.46%、6.07%和5.28%,高于其他节气。结论 夏至、小暑和大暑为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住院的高发节气,应着重在这3个节气对病毒性肝炎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049-2053
目的:旨在分析研究真实世界中肝硬化患者入院节气与死亡时辰规律,以期为临床肝硬化的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选自全国17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数据库中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35984例,采用频数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3598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260例,女性患者8532例,男女比例约为3∶1;以门诊入院患者29711例(85.26%),入院病情多为一般,占总人数的70.85%,入院科室以消化科、传染病科和肿瘤科居多,分别占53.45%,16.22%,10.18%;对入院日期为农历2008年立春开始至2010年大寒结束间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小暑(6.06%)、夏至(5.68%)、立秋(5.01%)入院率最高,对其年代进行分层后发现2008年寒露(8.39%)、大雪(7.17%)这2个节气入院率高;2009年立夏(5.51%)、小暑(5.39%)这2个节气入院率高;2010年夏至(7.62%)、立夏(7.20%)这2个节气入院率高;夏至(5.95%)、谷雨(5.79%)、大暑(5.12%)立秋(5.12%)死亡人数最多;申时、酉时、午时的死亡率分别为24.96%、16.07%、13.06%。结论:肝硬化好发于45~59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小暑、夏至、立秋为该病入院高峰节气,死亡高峰为夏至、谷雨、大暑、立秋4个节气,申时、酉时、午时为其死亡人数最多的时辰。  相似文献   

6.
肖艳  苏懿 《中医药研究》2012,(8):913-914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时间、季节及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以指导AMI的防治。方法将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住我院ICU的AMI患者315例,根据胸痛开始出现的时间进行分析,分别根据发病的时间点、发病的季节、发病的节气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315例AMI患者,按照时间点分析发病时间点高峰在07:00~12:00,其次是00:01~06:00;按照春季(1月~3月)、夏季(4月~6月)、秋季(7月~9月)和冬季(10月~12月)将一年分成4个季节进行分析,发病季节高峰在春季;按照二十四节气进行分析,发病节气高峰在清明和处暑。结论 AMI的发病的时间段、季节以及二十四节气分布均具有相应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010-201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156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出现的时辰及规律,从而为不同时间的合理用药积累依据。方法对4141例住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出现的时辰、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并进行圆分布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以戌时发生率为最高,达2.86%,高于其他时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atson-William F=17.523,P=0.000);对不同时辰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析发现,戌时和子时重度所占比例达27.27%、25.00%,严重程度较高,与其他时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9.321,P=0.000);不同时辰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不同。结论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具有时间特异性,这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测量糖尿病患者每个时辰的血糖,探讨不同空腹C肽水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分析血糖控制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的9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监测数据。按空腹C肽水平将其分为四组。依12时辰分别测量、统计平均血糖水平(Mean Blood Glucose, MBG)、血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 SDBG)、低血糖指数(Low Blood Glycemic Index, LBGI)、高血糖指数(High Blood Glycemic Index, HBGI),分析各组各时辰血糖情况、总体血糖情况与各脏腑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时辰指标比较:MBG以未时最高,为10.22 mmol/L,寅时最低,为6.95 mmol/L;HBGI以酉时最高,为1,寅时、卯时、丑时最低,均为0;LBGI亥时最高,为10.64%,辰时、午时、未时、戌时、丑时最低,均为0;SDBG以辰时最高,为1.18,丑时最低,为0.23。相关性分析:第一组,HBGI午时最高,为0.678;LBGI午时与未时最高,为0.796;M...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时辰服药法治疗胃痛的疗效。方法:80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辨证分型服用相同中药方剂,治疗组采取按子午流注时辰服药法,对照组用传统服药法,比较两组患者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结论:子午流注时辰服药法治疗胃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时间特点以指导防治。方法:采集患者具体发病日期及其对应节气以及患者在24h内发病时间点及对应12时辰。结果:24节气秋分20例(7%),寒露19例(6.6%),立冬16例(5.6%),大雪15例(5.2%),大寒13例(4.5%),从立秋至大寒之间与立春至处暑比较,前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十二天干:巳时33例(14.2%),申时29例(12.4%),辰时26例(11.2%),酉时24例(10.3%)最低为寅时5例(2.1%),与12经脉子午流注图对应发现发病率最高的两个时辰分别对应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结论:风、寒、燥邪可以导致aSAH发病率的显著增加,可考虑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aSAH。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2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查、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检测(PCR方法),经中医辨证确定205例患者的中医证型。结果研究发现各中医证型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高病毒栽量)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最高(占82.5%),与湿热中阻证组(占55.2%)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中医证型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占77.2%),与肝肾阴虚证(占27.3%)、湿热中阻证(占34.3%)、瘀血阻络证(占53.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及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治疗应注重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552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病毒型别、病因的关系,所有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均由指定的中医副主任医师专人负责。结果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甲型、丙型及戊型肝炎证型较单一,乙型及未定型肝炎证型较复杂,重叠感染证型最复杂。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单一病因与不同复合病因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不同型别病毒感染的中医证型分布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多发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为充分了解其中西药物临床使用特征及合并用药规律,该研究以17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41 180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方法对其中西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按药物种类分析,发现西药以还原性谷胱甘肽使用频率最高,共14 079例(支持度为34.61%),中药以甘草酸二胺使用频率最高,共14 058例(支持度为34.56%),中西药物联合使用以甘草酸二铵合并还原型谷胱甘肽使用频率最高,共8 607例(支持度为25.09%);按药物作用分析,中药、西药均以降酶类药物使用比例最高,中药降酶药物使用者10 983例(支持度为27.01%),西药降酶药物使用者9 595例(支持度为23.59%),中西药物合并用药以清热利湿类药合并降酶类药使用频率最高,5 621例(支持度为13.8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中药清热利湿类药物合并西药降酶类药物是临床最常出现的中西联合用药方案,中药清热利湿类药合并西药降酶类药和核苷(酸)类似物是临床最常出现的三药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
选符合诊断标准的重型肝炎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照组单予西药治疗,疗程30天。结果:治疗组死亡7人,病死率为21.9%(95%的可信区间为7.6%-36.2%);对照组死亡14人,病死率为46.7%(95%的可信区间为28.8%-64.6%),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X^2=4.2488,P=0.0414);治疗组发生死亡的危险性明显降低(OR=0.32,95%CI=0.11-0.96);治疗组每治疗4人,可较对照组减少1例死亡患者(NNT=4.95%CI=2.05-120.19)。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2例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502例患者好转所占比例最高(76.89%),其次是痊愈(14.34%),总体预后良好。2)分性别预后情况与总体预后一致。男女组间预后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33)。3)年龄<20岁组和年龄>80岁组100%好转;另三组好转率(约75%)及痊愈率相近(约14%),20~40岁组死亡率最低(2.50%);60~80岁组死亡率最高(7.44%)。各年龄段组间预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30)。4)急性肝炎组预后最好;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痊愈率逐渐下降,未愈和死亡逐渐增多,尤其是重型肝炎组预后最差。不同临床类型组间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5)无并发症组、1个并发症组、2个并发症组、3个及以上并发症组,痊愈率明显下降,未愈率及死亡率明显增加。不同并发症个数组间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6)甲型肝炎组预后最好;重叠感染组、乙型肝炎组预后差。不同病毒型别组间预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502例患者总体预后良好。乙型和重叠感染的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顸后差一些,并发症个数越多预后越差,性别和年龄对疾病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常规治疗,一组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临床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4.0%)优于对照组(82.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结合干扰素治疗对合并活动性肝炎肝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27例合并活动性肝炎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为单纯手术切除;治疗组13例,为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拉米夫定加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组的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清除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1年后HBV—DNA清除率分别为100.0o,4和5.8%(P〈O.01)。HBeAg转阴率分别为60.5%和5.5%(P〈0.05),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76.9%和92.8%(P〉0.05),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6.8个月和4.5个月(P〈0.01),中住生存时间分别为9.5个月和6.5个月(P〈0.01)。结论:拉米夫定结合干扰素治疗有助于合并活动性肝炎的肝癌患者术后清除病毒复制,延迟肿瘤复发,提高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7):612-614
目的 :通过检索获取数据库中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文献信息,总结病毒性心肌炎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文献,建立病毒性心肌炎数据库,对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 256篇,涉及用药259味,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率最高。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主要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好转386例,仅5例未愈(肝胆湿热证3例、脾虚湿困证和气虚瘀黄证各1例),3例死亡,总体预后良好;3)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组痊愈者多,其他证型组好转者多,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疾病预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预后最好(总有效率均为100.00%),其次是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总有效率分别为98.87%、97.06%),气虚瘀黄证预后相对差一些(总有效率为93.33%)但不同中医证型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不同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间可能存在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43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eAg、HBVDNA、HBV基因型检测及肝组织活检。结果:①肝组织学检查对于轻度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与否具有重要意义。②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