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伤寒论》中煎煮方法多样,先煎是其中较为特殊的煎法。药物先煎的原因包括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增强药效;降低药物的毒性;合理配伍增强药效。阐述先煎药物的分类、先煎方法以及中药煎煮的智能化,并为中药先煎的智能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先煎”、“后下”之我见湖南省临澧县药检所(415200)杨松林主题词煎药法根据某些中药的特有性质和临床用药的需要,在中药汤剂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先煎"、"后下"等特殊煎法,对保证药物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工作中的观察,中药配...  相似文献   

3.
对中药汤剂“先煎后下”药进行用药方式的变革探讨。中药饮片处方中有“先煎后下”等药品种,患者不易掌握,可用单味中药浓缩颗粒来取代,直接加入煎的汤剂中,或全方用单味颗粒组方,会更科学,更方便,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4.
聂安政  高梅梅  朱春胜  张冰 《中草药》2018,49(13):3153-3161
"后下"是中药汤剂特殊煎法的一大特色,然而一些患者对中药煎煮时需后下的中药、后下的原因以及如何后下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出现因中药煎煮不当导致的临床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古今文献,尝试剖析中药后下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并对如何后下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为中药后下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临证施治时药物特殊制法的经验、认识,归纳、整理包括先煎、后下等方剂,为现代药物炮制、临床调剂等提供参考。方法:立足中药特殊用法,从"先煎与后下"入手,对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进行了摘录、分类、总结与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方剂进行剖析,并与现代研究展开对比、讨论。结论:共得到含有先煎制法的方剂4首、后下的12首,包括麦秆或稻秆、菱角、牛肉等先煎药物,动物脂膏、厚朴、食醋、烧酒、蜂蜜、水银等后下药物,厘清了本书中药物先煎与后下的内容。其中"真伪"与"去存"尚需深入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聂安政  赵雪睿  王雨  凡杭  朱春胜  张冰 《中草药》2019,50(3):767-771
"包煎"是中药汤剂特殊煎法的一大特色,而一些人对需包煎的中药、包煎的原因以及如何包煎缺乏基本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出现因中药煎煮不当导致的临床疗效不佳或副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结合古今文献,尝试剖析中药包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并对如何包煎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为中药包煎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谢若男 《中药材》1997,20(9):483-484
中药的特殊煎法在临床上给患者暨调配处方的药师带来困难。为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论述了中药特殊煎法(先煎、后下、冲服、烊化、包煎、另煎)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佩英 《世界中医药》2011,6(2):150-151
中药汤剂是由1种或多种中药混合加水,经过煎煮后去渣取汁而成的液体制剂,是中医药史上应用最早的剂型。在临床应用中,有些中药汤剂要求用特殊的煎药方法制备,包括合煎、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后下药大都质轻,含有挥发性成分,有效成分在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宜久煎,因此需后下,  相似文献   

9.
历代本草对中药的用法均有详细的论述。汉代名医张仲景对中药用法的认识更深刻透彻,《伤寒论》把中药的煎煮分为先煎后煎、轻煎重煎、去渣再煎、酒煮、水酒煮、水蜜煎、苦酒煎等不同方法。随着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单体被分离提纯及药理临床的验证,说明历代累积的对中药用法的认识大多科学合理,但也有不尽完善之处。有的中药按临床惯常用法难以发挥疗效而不能物尽其用,有的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使药源性疾病增多而事与愿违。下面探讨几种常用中药的用法,旨在抛砖引玉以达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医门诊病员对中药汤剂煎煮法中先煎及后下法不易掌握,或嫌麻烦的问题,笔者提出由药材加工厂或医院中药制剂室将常用先煎及后下药煎制成浓缩药汁备用的设想。这样可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又可避免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同时还可节约人力物力,造福于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药配方颗粒的现状与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军  朱旭江  杨平荣  宋平顺 《中草药》2018,49(20):4717-4725
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中药饮片、汤剂的改良产品,其最突出的优点是使用方便,但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一致性基础研究不系统、难以评价单煎的配方颗粒与合煎的传统汤剂的等效性是最突出的问题和争议。因此,建立统一、完善的国家标准,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开展系统的合煎和分煎等效性对比研究,开发经方(复方)颗粒,加强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实现产地化提取将有利于保证中药配方颗粒的安全有效,有利于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通过了解中药配方颗粒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对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顾根网 《西部中医药》2011,24(12):21-22
探讨中药煎煮方法与汤剂疗效的关系.从煎煮的容器、中药饮片浸泡,加水量、煎煮火候、时间、煎煮次数、先煎、后煎、包煎、烊化、贵重药材用法等多方面分析了中药的煎煮方法.说明服用中药汤剂要掌握好煎煮方法,才能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密闭式煎药机煎药加液量公式,以利于准确计算加液量,从而保证中药汤剂煎煮质量。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临床50张中药饮片处方,随机分为两组,各25张,分别为新加液量组和厂家公式组。先浸泡饮片,使其充分浸润后,再计算加液量的方法;测量密闭式煎药机的水分蒸发量;参考相关文献的平均挤压功能参数;结合上述参数建立密闭式煎药机煎药加液量公式,并采用实际的临床代煎处方,与厂家的加液公式相对比,验证该加液量公式的准确性。结果:建立加液量公式为Q=F×180×2+1000-W×32%-G(Q为加液量,F为剂量,W为饮片总质量,G为泡药后水的质量);两组处方的液体差值和差值与所需出液量的百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值<0的次数与处方数的百分比,新加液组为16%,而厂家公式组为80%。两组的合格率分别为88%和76%。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加液量公式用于煎煮中药时可提高加液准确性,保证中药汤剂质量。  相似文献   

14.
常压与高压煎药机制备汤剂的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常压与高压煎药机制备中药汤剂的质量优劣.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两种制备方法所得汤药成分基本一致,但芍药苷的含量高压煎煮法比常压煎煮法高.结论高压煎药机所煎汤剂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不同煎煮条件下黄连解毒汤有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黄连解毒汤为例说明不同煎煮条件对中药汤剂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首先建立黄连解毒汤中多种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煎煮条件下(时间、煎煮次数)中药汤剂中有效成分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水溶性苷类成分(黄芩苷、栀子苷)煎煮20min溶出基本达到平衡,溶出率分别达到82%和60%左右;水溶性生物碱类(小檗碱、巴马汀碱)煎煮30min溶出基本达到平衡,溶出率为45%左右;脂溶性汉黄芩素的溶出较慢,煎煮60min其溶出率仅为31%;西红花苷-Ⅰ煎煮20min含量达到最大,继续煎煮则含量降低。煎煮次数对水溶性成分溶出影响不大,而对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影响较大。结论煎煮条件对黄连解毒汤中各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及稳定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药汤剂(也称煎剂)是中医师最常用的中药复方剂型,也是中药历史上应用最久和最广的制剂。药材是饮片的原料,饮片是制备提取物、构成中医处方和中药制剂的原料,更体现了传承发展中药的重要性。基于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科学认识汤剂质量,提高药典饮片和中成药质量评价研究理论和方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开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临床应用为基础的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饮片和煎煮工艺的影响,形成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体系,既有利于确保中医处方用药的安全和疗效,也有利于认识标准汤剂在"药材-饮片-中成药"的质量及其标准的差异和价值,提升国家对中药饮片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和有效;还有利于认识标准汤剂在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配方颗粒及经典名方的传承研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月  罗云  谭婷  廖正根  杨明 《中草药》2020,51(24):6405-6413
煎煮时间对于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成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一直是困扰人们的技术难题。对中医药典籍《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的煎煮时间及其煎煮终点的判断经验进行了整理,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认为影响煎煮时间的因素主要有病证、方剂功效、药物药性、药材性状等;通过对其总结,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传统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以期能为中药汤剂煎煮时间及现代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寻求合理的科学依据,为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从历史渊源、煎药方法、汤剂质量三个方面比较煎药机与传统制备汤剂的方法,探析二者的差异,以帮助临床治疗时尽可能在药物煎煮的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使汤剂的药效得到最大的发挥。对比显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现有研究较薄弱,急需加大二者的综合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