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D-二聚体在血中含量变化,了解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病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病毒性脑炎儿童,其中重症、轻症各20例,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清晨空腹静脉血,用免疫比浊法测血浆D-二聚体,并与20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病毒性脑炎重症组D-二聚体水平较轻症组和对照组都明显升高(P<0.01),重症组急性期较恢复期高(P<0.01),轻症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重症患儿体内存在着凝血、纤溶活性的异常,D-二聚体水平对高凝状态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寇存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5):102-10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德国美创Coatrob 1800全自动血凝仪对142例各型肝病患者和125例健康体检者血浆的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肝炎患者的D-二聚体指标接近于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的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高,有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D-二聚体检测是区分各型肝癌患者的敏感指标之一,而且对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孕妇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小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6):2027-2028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整个妊娠期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对130例妇女分别在孕前、孕10~14周、孕20~24周、孕30~34周及孕37~41周检测血液D-二聚体水平。结果妊娠妇女在整个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进行性增加,孕20周起各组与孕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妊高征患者与正常孕妇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孕期D-二聚体的检测对诊断和预防妊高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9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及35例正常人进行血浆DD水平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代偿组较正常对照组DD水平明显增高,肝硬化失代偿组显著高于肝硬化代偿组和正常对照组;肝硬化腹水组和无腹水组DD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DD水平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观察血浆DD水平可早期了解肝硬化患者纤溶系统亢进的程度,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判断、出血预测、预后估计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祁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477-47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的变化。方法选取ACS患者(ACS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20例,正常人(对照组)22例,用酶联免疫法(ELASA法)检测血浆D-D含量,比较不同组间D-D含量。结果血浆D-D含量,ACS组((0.61±0.24)mg/L)高于SAP组((0.33±0.16)mg/L)和对照组((0.32±0.23)mg/L)(P<0.01),SAP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D-D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D-D是冠状动脉病变活动性的血液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脑脊液(CSF)改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9例VE患儿进行CSF常规及生化检测,观察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VE患儿CSF改变的特点。结果①VE患儿CSF异常率为74%,主要表现为压力、蛋白及白细胞数的增高,其中脑压增高42%,蛋白增高32%,细胞数增高48%,葡萄糖、氯化物未见异常。②重症VE患儿CSF压力及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患儿(P均<0.01)。③无效患儿CSF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治愈及好转患儿(P均<0.01)。结论 CSF检测对VE诊断、病情判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及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免疫比浊法检测58例UC患者的血小板(PLT)数量、血小板平均体积(MPV)、DD,分别进行患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间的指标统计学分析。结果:活动期UC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PLT(P<0.05)、MPV(P<0.01)、DD(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DD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异常可作为疾病活动期的预测指标,D-二聚体随病情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肺栓塞(PE)是指各种栓子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因PE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误治。临床上普遍认为D-二聚体对PE有较大的排除诊断价值,若其含量低于500μg/L纤维蛋白原当量(FEU),可基本排除PE。但是,近期笔者发现2例误诊为冠心病的D-二聚体阴性PE,现将病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正常组,共4组,每组各25例;再将75例冠心病患者依据病变血管数目分为一只组26例、二只组23例、三只组26例;100例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化验检查,对各结果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各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对了解冠心病的分型、危险程度及疗效均具有极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颅脑损伤诊治过程中的辅助作用。方法用日本一化D-二聚体检测试剂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颅脑损伤当天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与损伤程度相关;预后不同的患者D-二聚体含量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含量测定可对早期、快速判断伤情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血压的动态监测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将229例原发性高血压(FH)患者分为杓型组55例、非杓型组56例、深杓型组58例、反杓型组60例,均检测Hcy、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对不同分组EH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反杓型组血浆Hcy、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高于杓型组(P均<0.01),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杓型组及反杓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的PT、APTT、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H患者存在高凝状态,Hcy亦明显增高,反杓型高血压患者更为显著,传统的血液指标PT、APTT、TT不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凝血状态的敏感指标,为高血压患者需合理用药而有效地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及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D-二聚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维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20-50岁急性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测定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患者损伤后24h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损伤程度相关。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含量测定可对早期、快速判断伤情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科急重病。长期以来,单纯用西药治疗,效果多不满意。为了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1993年5月~12月,我们以中药制剂双黄连针为主治疗该病34例,并设病毒唑组25例作对照,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包括住院及观察室国观的“病脑”患j[共Sg例(其中腮腺炎脑炎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4例中,男对例,女8例;年龄2岁~G岁25例,7岁~13岁9例。对照组25例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个月~11岁。1.2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主要体征… 相似文献
15.
16.
针灸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后遗症6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0年以来 ,我们采用针灸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后遗症 6 3例 ,取得满意疗效。同时设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 4 4例 ,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差异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计 10 7例 ,分为针灸治疗组 (针灸治疗时除需紧急对症处理用药外 ,一般少用药物 ) ,单纯药物治疗组。针灸治疗组 6 3例 ,其中男 34例 ,女 2 9例 ;年龄最小 6个月 ,最大 13岁 ,平均 6岁 ;病程 7d至 6个月 ;病情轻度 15例 ,中度 36例 ,重度 12例 ;其中合并癫痫 5例 ,精神异常 3例。对照组 4 4例 ,其中男 2 9例 ,女 15例 ;年龄最小 10个月 ,最大 14岁 ,平均 6岁 … 相似文献
17.
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 (简称散脑 )的发病率高 ,病死率亦较高 ,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且复杂多变 ,后遗症常见且严重 ,是一种对儿童健康危害较大的急危重传染病。由于病原治疗上无特效药物 ,因而及时的对症处理和加强护理对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护理水平 ,现将我院近 3年 4 5例住院散脑患儿的护理情况进行初步总结。1 临床资料1.1 发病年龄及性别 :4 5例中男 34例 ,女 11例 ,~ 1岁组 2 1例 ,1~ 5岁组 11例 ,5~ 10岁组 7例 ,10~ 14岁组 6例。年龄最小者 2 6天 ,最大者 13岁 ,以 1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 ,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数减少。1…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常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不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脑实质炎症。2004年5月-2005年8月,笔者应用炎琥宁(冻干粉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8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累计114例,分为针刺治疗组,单纯药物治疗组。针刺治疗组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3岁,平均年龄5岁。病程3天~6个月。病情轻到中度13例,病情中度到重度38例,病情重度到极重度21例。其中合并癫痫者8例,精神异常者5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肺挫伤患者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80例肺挫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必净静点,两组分别在第1,3,7天抽血,比较D-二聚体、CRP及白细胞(WBC)水平的变化。[结果]肺挫伤患者D-二聚体、CRP及WBC水平升高,治疗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D-二聚体、CRP及WBC水平在3 d及7 d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有助于降低肺挫伤患者D-二聚体、CRP及WBC水平,促进肺挫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