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1].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不仅造成了个人及其家庭的重大损失,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大学生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提供一定的依据.为了排除大学生因刚入校适应不良或将分配对未来的担忧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郴州市湘南学院大二本科的学生进行抽样研究,了解在一般本科大学中大学生在普通学校环境下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和自尊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高校应当在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杀防控内在教育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大学生自杀防控外在管理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大学生自杀潜在信息收集处理机制、大学生自杀重点对象跟踪监控机制和大学生自杀明显危险应急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3.
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者与自杀未遂者初期产生的心理活动.虽然自杀意念并不是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的原因,但是防止自杀意念的产生仍然是降低自杀死亡的有效措施之一.大学生日常焦虑、抑郁或神经质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合理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对预防大学生自杀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吕臻  艾明  况利  陈建梅  牛雅娟  费立鹏 《重庆医学》2014,(26):3474-3477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中自杀未遂者对自杀的态度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9808名大学生,比较有自杀未遂行为和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在自杀态度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差异。结果调查显示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7%。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比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更加肯定自杀的不可预防性、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对自杀抱有正性的态度,并认为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而相对比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而言,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更多的是歧视自杀行为、对自杀行为是负性态度、不认为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及承认自杀的社会重要性。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比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的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其自杀态度中,自杀的不可预防性、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对自杀的正性态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社会支持中各维度的分值均呈显著负相关,自杀的社会重要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的分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对自杀更倾向于肯定态度,这部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差,提醒高校教育者和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自杀相关知识的教育,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对有自杀风险的高危学生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简氏内隐联想测验(B—IAT)测量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可行性,并探讨大学生的外显自杀态度与内隐自杀态度的关系。方法外显自杀态度主要通过自杀意念问卷(SAQ)进行调查,内隐自杀态度则通过B-IAT进行试验研究。本研究的被试为50名大学生,采用被试内试验设计。结果①外显自杀态度各维度值均在2.5~3.5之间,说明被试的外显自杀态度以中立的或矛盾为主。②简式内隐联想测验的值为0.43,这表明被试的内隐自杀态度偏向消极。③大学生的外显与内隐自杀态度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相关,表明大学生的内隐自杀态度独立于外显自杀态度而存在。结论采用B—IAT程序测量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是可行的;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与外显自杀态度相互独立,同时采用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两种方式,才能对个体的自杀态度进行完整准确的描述以及解释。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自杀死亡接触流行现况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检验自杀死亡接触史在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之间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编自杀死亡接触及基本情况问卷对全国6个地区的820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⑤中国大学生近亲自杀死亡史和熟人自杀死亡史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11.8%;⑤有近亲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SBQ-R总分显著高于无近亲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得分(5.51±2.44 vs 4.68±2.11,P<0.01);有熟人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SBQ-R总分显著高于无熟人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得分(5.23±2.48 vs 4.64±2.07,P<0.01);具有自杀死亡接触史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行为率显著高于无相应经历者(P<0.05);⑤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与自杀风险呈显著正相关(0.11≤r≤0.26,P<0.01);⑤近亲自杀死亡史×熟人自杀死亡史交互项、生活事件×近亲自杀死亡史交互项对自杀风险的作用不显著(P>0.05),生活事件×熟人自杀死亡史交互项对自杀风险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生活事件水平且具有熟人自杀死亡史者自杀风险相对最高。结论中国大学生的自杀死亡接触史、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关系密切,有近亲自杀死亡史、熟人自杀史、生活事件水平越高,自杀风险越大;熟人自杀死亡史在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中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自杀意念、心理复原力的关系,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杀意念问卷及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对芜湖市两所高校54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5%。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复原力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呈正相关(r_s=0.438,P<0.05),心理复原力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呈负相关(r_s=-0.507,P<0.05);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心理复原力是影响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负性生活事件、心理复原力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提高心理复原力水平可以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某高校1 0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只有22.9%的大学生有明确的生命意义?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为6.0%?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生命价值?生活态度及生活自主三个维度对自杀意念具有预测作用,其中,生命价值维度对自杀意念最具预测力?因此,可利用生命意义感预测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提早进行自杀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自杀死亡接触流行现况及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检验自杀死亡接触史在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之间
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编自杀死亡接触及基本情况问卷对
全国6 个地区的8202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中国大学生近亲自杀死亡史和熟人自杀死亡史的发生率分别为
3.9%和11.8%;②有近亲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SBQ-R总分显著高于无近亲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得分(5.51±2.44 vs 4.68±2.11,
P<0.01);有熟人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SBQ-R总分显著高于无熟人自杀死亡史大学生的得分(5.23±2.48 vs 4.64±2.07,P<0.01);
具有自杀死亡接触史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行为率显著高于无相应经历者(P<0.05);③生活事件及其各因
子与自杀风险呈显著正相关(0.11≤r≤0.26,P<0.01);④近亲自杀死亡史×熟人自杀死亡史交互项、生活事件×近亲自杀死亡史
交互项对自杀风险的作用不显著(P>0.05),生活事件×熟人自杀死亡史交互项对自杀风险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高生活事件水平且具有熟人自杀死亡史者自杀风险相对最高。结论中国大学生的自杀死亡接触史、生活事件与自杀风
险关系密切,有近亲自杀死亡史、熟人自杀史、生活事件水平越高,自杀风险越大;熟人自杀死亡史在生活事件与自杀风险的关
系中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从1980年到2010年间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其相关研究现状.方法 对过去30年间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杀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 发现大学生自杀研究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工具不统一等问题.在大学生自杀问题上,男女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比率高(分别为8.45%和10.8%),自杀计划比率高(分别为5.7%和6.08%).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自杀意念比例(Z=20.68,p<.0001),否定的自杀态度(Z=4.47,p<.0001),同情自杀者(Z=9,p<.0001),和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Z=1.16,p>.05).也就是说,虽然女生都能客观的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消极面,但是在个人主观情感上还是认同自杀行为,是较高危的群体.结论 本文提倡关注大学生自杀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杀研究的水平,开展控制严谨的实验研究,以剖析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求助特点,为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自杀意念大学生在注意偏向上是否存在情绪干扰。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相关题目结合结构式访谈对4 669名大学生进行筛查,抽取其中一部分有自杀意念大学生(自杀意念组,n=32)及正常大学生(对照组,n=32)使用情绪图词Stroop实验范式,考察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和正常大学生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结果 2组被试的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6,P<0.05)。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对情绪词语有更加突出的反应延迟特点(F=8.20,P<0.01);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在图词一致时反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词不一致时,反应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t=3.70,P<0.01)。结论有自杀意念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相比,表现出了明显的情绪干扰,且具有更多的负性认知偏向。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图词不一致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反应延迟存在。  相似文献   

1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2):157-161
自杀意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探索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是预防自杀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自杀意念的评估和测量、危险因素、保护性因素及群体差异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自杀意念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变大学生自杀态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某医学院校大学生3 030名,用自杀态度量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Beck抑郁问卷等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于自杀的歧视(得分29.12±14.13)、自杀的社会重要性(得分25.34±15.57)持肯定态度;大学生对于自杀的不可预防性(得分71.52±13.82)、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得分65.01±18.72)、对自杀的正性态度(得分64.65±17.35),对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程度的看法(得分65.81±15.24)持否定态度;而对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相似程度的看法(得分53.70±21.48)持中立态度。单因素分析显示,自杀态度各分量表影响因素不一致。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家庭功能是保护因素,自杀意念、抑郁是危险因素。结论:需采取相关措施,改变消极的自杀态度,进而消除由此带来的伤害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大学生自杀的早期发现途径和方法。方法通过对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回顾性研究,总结出科学可操作的途径与方法。结果作者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包括自杀的生理、心理、社会成因的披露,进行大学生自杀态度的调研等,可以尽早发现有自杀意念学生。结论加强学生心理卫生骨干队伍的培养,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学生对自杀问题的四个维度的不同态度等,均不失为大学生自杀早期发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中的首位。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一直是个盲区。而大学生对生命本体是怎样认识的,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如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首先应掌握的信息。我们在对河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认知态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自杀态度的认识,分析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的主要因素。方法使用QSA及SCL-90对1000名大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结果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比较不同类别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13.7%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男生自杀意念的比例比女生高;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存在性别差异(F=0.691,P=0.015),女生对安乐死的认可、理解和宽容程度较高,而男生则持中立态度(t=2.145,P=0.032);不同性别、专业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存在差异,不同宗教信仰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存在差异(P<0.05)。大学生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亟待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探讨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在校大学生1 372人进行调查。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分别为38.99%、50.07%、8.02%。焦虑与抑郁、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46~0.517,P<0.01);抑郁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46~0.517,P<0.01)。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焦虑、抑郁均与自杀意念有一定的相关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大学生被试3097名,采用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及自杀意念量表进行调查,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杀意念(发生率3.9%)与自我分化、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均呈显著负相关(r=-0.24,-0.17,-0.29,P〈0.001)。社会适应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预测力最强(β=一0.19,P〈O.001),自我分化次之(β=一0.13,P〈0.001),社会支持最小(口=-0.08,P〈O.001)。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相比,有自杀意念组大学生的人际适应、社会支持、自我分化的总体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分化、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程度可能是预测自杀意念水平的有效因素;校园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应考虑设置人际交往训练,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减轻自杀意念的程度,对预防自杀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者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动思维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对166名研究对象施以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有自杀意念者80名为自杀意念组(研究组),86名正常大学生为无自杀意念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调查情况。结果:有自杀意念组自动思维问卷及退避、幻想、自责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0.01);求助、解决问题、合理化维度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自动思维与退避、幻想、自责呈正相关,与求助、合理化及解决问题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对于大学生自杀意念者,自动思维与自责是危险因素,求助是保护因素。结论:负性自动思维对于大学生自杀起到诱导作用,积极的求助及有效解决问题能力可预防自杀。  相似文献   

20.
郑节霞  戴哲茹  袁野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51(7):600-602,封三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生命态度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方法: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生命态度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 57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并分析结果。结果:相关分析发现,生命态度、心理健康、社会支持、自杀意念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在大学生生命态度与自杀意念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生命态度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对自杀意念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