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循环血中白细胞附壁,聚积,渗出血管而浸润心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已被诸多研究所证实[1,2]。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细胞粘附分子与缺血再灌注损伤(RI)的关系受到关注,现就主要问题作一简要综述。1 粘附分子的分类,结构和功能1.1免疫球蛋白超族(Ig superfamily):该族包括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2(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and -2, ICAM-1.ICAM- 2),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ascu… 相似文献
2.
细胞粘附分子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最近发现,细胞粘附分子通过介导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在再灌注损伤中起关键作用[12]。本文就细胞粘附分子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一、细胞粘附分子分类[3]细胞粘附分子包括整合素家族(IF)、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选择素家族... 相似文献
3.
吴付轩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83-87
自五十年前人们认识到冠心病与炎症有关以来,大量的基础研究表明,心肌缺血能够引起急性炎症反应,而再灌注后加剧。炎症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的产生、钙超载及无再流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粘附分子则在介导炎症细胞沿内皮滚动、着边、穿内皮迁移及与靶细胞的结合中起着关键作用。应用粘附分子拮抗剂取得了明显的心脏保护效应,本就粘附分子的概念、分类及生物学性状、功能、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粘附分子是细胞表面的一类糖尿白,在白细胞渗出,游走及浸润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上有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的低表达,在肝脏缺血再灌注(I/R后),两者CAM表达上调,引起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渗出增多,通过释放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损伤肝组织。阻断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肝细胞的粘附对保护I/R后的肝组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肺再灌注损伤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膜CD18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肺再灌注损伤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S)膜CD18的变化。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组、再灌注30min组及再灌注60min组,测定各组左肺湿/干质量(mW/mD)比及肺动脉压,取颈动脉血观察PMNS CD18水平的变化,计数PMNS。结果:再灌注30min组与60 min组左肺mW/mD比及肺动脉压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再灌注30min组PMNS膜CD1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再灌注60min组较再灌注30min组又进一步增高(P<0.01);再灌注60min组外周血PMNS计数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大鼠肺再灌注损伤早期外周血PMNS膜CD18水平增高,PMNS计数减少。 相似文献
6.
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 (preservationreperfusoninjure)是肝移植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过程 ,是引起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 (primarygraftnonfunction) ,导致肝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1,2 ] ;因而一直是肝移植领域的研究难题。近年来 ,对粘附分子(adhesionmolecules)的研究表明 ,粘附分子参与和介导了白细胞 (主要是中性粒细胞PMN)与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细胞的粘附过程 ,在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此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粘附分子的种类、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PTCA、血栓溶解等技术的建立和运用,组织和器官的血供得到重新灌注,但随之而来的再灌注损伤逐渐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缺血_再灌注(IschaemiaReperfusion,I/R)是一个多因素病理过程,近20年的研究发现,除自由基产生、钙超负荷等因素引起I/R损伤外,粘附分子及其所介导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PMN)粘附、聚集、渗出在I/R损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 参与心肌I/R过程的粘附分子的分类及特性yh粘附分子是多细胞生物的重要功能分子,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粘附,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8.
吸入NO对体外循环术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体外循环手术中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无保护作用。方法:将2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O组,术中观察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阻力(PVR)、气道峰压(PAP)、动脉血氧分压(PaO2)、环磷酸鸟苷(cGMP)、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黄嘌呤氧化酶(XOD)及丙二醛含量(MDA),并记录术后应用人工呼吸时间。结果:与NO组相比,对照组再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暂时性脑缺血的大鼠模型,对细胞间粘分子-1(ICAM-1)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CAM-1在正常大鼠脑血内皮有向量表达,经缺血1h,再灌3h、6h、9h、12h后其表达量呈时间领事性增加,于再灌6h后达到高峰,病理切片再灌9h后缺血区白细胞渗出明显并见局灶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结果说明ICAM-1表达量的增加与脑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细胞间粘附分子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发展 ,发现脑缺血后的白细胞浸润所致的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而周围血中白细胞向缺血区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及白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的表达。粘附分子以配体 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 ,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或细胞 基质 细胞之间的粘附 ,在过去的十年中是各国科学家们热衷于研究的课题之一。 1986年Rottelein等人在研究淋巴细胞的粘附中发现一种LFA 1的配体 ,是细胞粘附必需的 ,定名为细胞间粘附分子 (intercellularad… 相似文献
11.
还原型谷胱甘肽预处理对体外循环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预处理对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6例人工瓣膜置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预处理组。预处理组在术前36h静脉给予生理盐水稀释的GSH;对照组则给予生理盐水,测定CPB前、复跳后5,10,15min时,左、右心腔血中丙二醛(MDA),凝血VⅢ因子(FVⅢ)及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并计算其差值。取CPB前、复跳后10min,1h及6h时桡动脉血测定氧合指数。结果:两组氧合指数术后均降低,但预处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心腔血浆中MDA,FVⅢ及FHb浓度均高于右心腔。预处理组中各指标增高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中,MDA增高值与FVⅢ增高值,FHb增高值与MDA增高值及FHb增高值与FVⅢ增高值之间均呈直线相关(r分别为0.774,0.753及0.802)。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预处理可减轻CPB时肺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FHb生成,降低自由基反应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自体肺体外循环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肺体外循环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为自体肺体外循环组,利用犬自体肺作为氧合器,对照组利用鼓泡式氧合器。实验组同时行左心和右心转流,对照组行常规转流。两组采用相同的心肌保护(冷晶体停跳液),两组体外循环均持续1h,于体外循环前、停机第5、30、60、90min后分别测定:右、左心房白细胞记数,并记算其比值;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两组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分别取肺标本(3cm×3cm×2cm)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体外循环后右、左心房白细胞比值自体肺组低于常规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动脉压低于常规体外循环组,其中第30、60、90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自体肺组体外循环后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常规体外循环组,差异有显著性。肺标本组织学检查示: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标本毛细血管轻度淤血,轻度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聚集;无肺水肿、肺不张;肺泡腔隙基本正常,无明显肺组织损伤性改变。人工肺组体外循环后毛细血管、小静脉严重淤血,中性粒细胞显著聚集。结论:自体肺体外循环组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对肺的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体外循环单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6只健康杂种犬阻断左肺动脉,终止左肺血供及通气,造成左肺缺血,并循体外循环60 min后开放左肺动脉,恢复左肺血供及通气形成再灌注损伤,左肺再灌注2.5h后结束实验,右肺全程维持血供及通气.于CPB前(T1)、阻断左肺动脉并循60 min(T2)、再灌注2.5h(T3)三个时间点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对比肺动态顺应性(CD)、氧和指数(OI)、呼吸指数(RI)变化比例.结果 ①病理学变化:CPB后左、右肺组织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宽,肺泡壁断裂甚至坏死;左肺病理改变较右肺严重;②病理切片评分:CPB后左、右肺病理评分逐渐升高;T1时点左、右肺组织评分无差异,T2、T3时点左肺评分明显高于右肺;③CD、OI、RI变化比例:CPB后CD、OI明显下降,RI明显升高;左肺CD、OI下降程度、RI升高程度较右肺明显.结论 本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成功,能全面地模拟临床心脏手术过程,对CPB肺保护相关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肺及心肺联合移植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晚期阻塞性、限制性、感染性肺部疾病和肺血管病,自1963年首例临床肺移植以后,全世界许多肺移植中心在肺移植方面取得了飞跃发展。其中围术期肺脏的损伤及其保护日益受到人们关注。肺损伤的确切机制并非完全清楚,不论是移植肺本身的原因,还是心功能不全,或是其它远处器官(如肝、肠)等的病变均会造成肺部的损伤,而其中供体肺经过保存和移植后复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现就近几年对移植肺I/R损伤的保护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粘附分子P选择素在肝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肝、肾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 ,进一步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以及氧自由基、细胞凋亡等与肝、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并观察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 (单抗 )对此的防治效果。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制备 :雄性Wistar大鼠 90只 ,体重 2 0 0g± 10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大鼠分为 2组 ,2 .5 %戊巴比妥钠 (1mg/Kg)腹腔麻醉 ,一组离断肝至横膈及腹壁的韧带 ,无损伤微血管夹夹闭供应肝左叶血的门静脉和肝动脉分支 6 0min后恢复灌注 ;另 1组分离左肾动脉 ,无损伤微血管夹夹闭左肾动脉 6 0min后恢复灌注同时… 相似文献
16.
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是SP中最主要的蛋白成分,主要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及clara细胞分泌。它具有参与局部防御、调节局部免疫和炎症等作用,并在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方面有重要作用。现就SP-A生物学作用以及其在LIRI中的表达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肺栓塞相关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比较快速和逐步再灌注对肺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球囊建立犬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犬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均观察28h.假手术组放入Swan-Ganz漂浮导管但不阻塞血管.快速再灌注组(以下简称快速组)球囊阻塞左下肺动脉24h后迅速抽空球囊.逐步再灌注组(以下简称逐步组)在再灌注时将球囊于30min内逐步抽空,余同快速组.观察血流动力学、血气、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大体标本观察:假手术组未见损伤,快速组损伤面积大于逐步组.左下叶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快速组(7.87±0.95)明显高于逐步组(6.06±0.74)和假手术组(5.33±1.15),P均<0.05;逐步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快速组的多个肺叶所含红细胞、白细胞、水肿液的肺泡数明显多于逐步组,P<0.05.左下叶肺泡间隔厚度:快速组[(9.0±0.7)]μm明显>逐步组[(7.2±1.2)]μm,P<0.05;此两组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5.8±0.7),P<0.05.结论应用改良的球囊阻塞法建立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是成功的.逐步再灌注可以减轻肺栓塞相关肺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细胞粘附分子1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研究证明,某些粘附分子是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粘附的原因,其中,l型细胞粘附分子(ICA-1)及其配体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一l(LFAI)尤其重要,据报道,抗ICAM-l单抗可抑制体内沙帕细胞的粘附。'"。为此,我们应用大鼠同基因原位肝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探讨ICAM-l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发病机制及其表达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雄性健康Wistar大鼠,供体重180-230已受体重ho-300g,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动物中心。小鼠抗大鼠ICAM司单抗IA29IgG及IA29F(ah'),购于日本东京SeihagakllKOgyo…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不同脑区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方法。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全身低血压法建立SD大鼠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24,48,72,96,168h)组,于规定时间取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亚甲蓝染色及I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体缺失明显,缺血脑区微血管肿胀变形,白细胞粘附、浸润;缺血再灌注后24h皮质及海马ICAM-1表达均显著升高,48h达高峰。可维持7d。结论 ICAM-1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表达明显上调,介导白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腺苷预处理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短暂的缺血应激使机体组织对随后更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 (I/R)损伤产生明显保护作用的一种适应性现象 ,称为缺血预处理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C) ,或简称预处理 ( preconditioning ,PC) [1] 。预处理是一种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 ,随着人们对预处理的特点及发生机制认识和理解日益深入 ,人们期待将预处理现象用于药理学开发 ,因而药物PC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体外循环 (CPB)、心肺联合移植前采用药理学预处理手段 ,通过对I/R损伤内源性耐受的诱导 ,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外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