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方法 利用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变化并动态观察头颅CT表现,然后进行临床与CT分析。结果 HI发生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的4.3%,且在病后1-2周发生率最高,发生HI时部分患者病情再度加重,且以头痛频度最高,也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无变化。头颅CT多表现为低密度影内可见散在斑点、斑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结论 掌握HI的临床特点,对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论其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须定期作头颅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本病,争取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CT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 35例HI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病因、CT及临床表现的改变。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 ,以梗死后第 2周发病率最高 ,血肿型症状重 ,有占位效应 ;非血肿型症状轻 ,但恢复慢。结论 对初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症状继续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体征以及按脑梗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应及时行头颅CT扫描 ,以相应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CT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35例HI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CT及临床表现的改变。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以梗死后第2周发病率最高.血肿型症状重,有占位效应;非血肿型症状轻,但恢复慢。结论 对初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症状继续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体征以及按脑梗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时行头颅CT扫描,以相应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23例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CT和临床检查,对23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HI多见于病情加重或经治疗持续不缓解或癫痫发作者16例(69.6%),病后1-2周内HI发生率达91.35%,且均见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表现分二型: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 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建议发病后1-2周内进行颅脑CT复查。治疗中应依据曩像及病情变化而进行分别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 (HI)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CT和临床检查 ,对 2 3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HI多见于病情加重或经治疗持续不缓解或癫发作者 16例 ( 69 6% ) ,病后 1~ 2周内HI发生率达 91 3 5 % ,且均见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表现分二型 :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 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 ,建议发病后 1~2周内进行颅脑CT复查。治疗中应依据影像及病情变化而进行分别治疗。  相似文献   

6.
44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 对44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及头颅CT改变,并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HI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63.64%),其次为高血压控制不良(38.64%)及糖尿病患者(27.27%),其中病前有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者(72.73%);头颅CT有一定特点,可分为4型.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为心源性脑栓塞,部位以脑叶多见.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脑梗死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对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34.9%)、高血压(53.5%).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CT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出血性脑梗死及12例大面积脑梗死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2年随访。结果 HI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占71.4%,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HI常发生于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危险性增加,但长期预后较非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好转率高。结论 HI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6~2010-03经CT、MRI确诊的44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4例中非血肿型28例,血肿型16例;经治疗基本痊愈9例(20.45%),显著进步23例(52.27%),进步11例(25.00%),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27%)。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时复查CT、MRI为HI早期诊断的关键;对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合并高血压等疾病者应密切观察,及时复查,以免漏、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出血性脑梗死及12例大面积脑梗死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2年随访。结果HI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占71.4%,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HI常发生于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危险性增加,但长期预后较非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好转率高。结论HI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16例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出自1990-2001年治疗的2050例脑梗死病例)。结果:2050例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占5.66%,最常见的原因是脑梗死(62.06%),特别是心源性。最早出现的出血性脑梗死为脑梗死后17小时。78例为血肿型,38例非血肿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变或加重,特别是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应检查或复查CT和(或)MRI。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应立即停用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脑梗死30例临床和影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影像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3年中341例住院非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分析30例HI的病因、临床和影像改变。结果 HI发病率占同期脑梗死的8.8%。脑栓塞为其主要病因,占70%,并以心源性栓塞为主。HI最早发生在脑梗死后24h内。最长时间为30d。26例发生在MCA分布区。有血肿型和非血肿型之分(18例12 例)。结论 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建议发病后1到2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及CT扫描的表现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05-03—2014-03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74例,均接受CT检查,将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CT诊断的准确性,并观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检查提供指导性建议。结果 CT扫描后均确诊为脑梗死,经后期持续复检明确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为100.0%。病灶部位多为大脑中动脉主干、动脉供血区以及分支供血区。血肿型20例,非血肿型54例。血肿型患者CT检查的表现特点为低密度区存在明显可见的高密度团块状影,而非血肿型患者CT表现特点为各形态低密度影中存在不均匀的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且样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临床早期诊断措施可指导治疗的准确程度,进而降低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率。针对疑似患者采用CT检查与复查可有效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确诊率,具有良好的准确性,通过检查结果的不同表现特征也能够明确指出出血范围与部位,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与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58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05%,好发于心房纤颤、大面积梗死、溶栓、降纤、抗凝患者;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86.21%,血肿型占13.79%.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降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在入院后10 d内行头颅CT复查,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05例,女140例,101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组的年龄、脑梗死体积、脑卒中史或TIA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抗凝药和房颤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而2组抗血小板聚集药、他汀类、高脂血症史、吸烟或饮酒史无明显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68,95%,CI=1.059~3.412; P=0.021)、梗死体积(OR=3.461,95%C1=1.317~6.270; P=0.044)和房颤(OR=1.284,95%C1= 1.117~2.903; P=0.015)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为29.3%,年龄、脑梗死体积和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绝大多数出血性转化不会加重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加重的患者主要是脑实质血肿型。  相似文献   

16.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现机制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出血脑梗死(HI)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通过CT、MRI和临床检查,对47例病人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HI发病率为6.8%,主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40.8%),高血压(31.95),高血糖(25.5%),原因不明例(4.2%),根据CT、所见将其分为血肿型及非血肿型,并阐述了HI复杂多变的临床特点,结论:HI病因多为心源性脑,埘同龄、高血糖、有抗凝,溶栓史者病情较重且预后不良,HI发病时间距缺血性中风时间越短,症状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19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其临床特点,并多次复查CT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头痛、呕吐、偏瘫加重及意识障碍加深等),CT表现以不规则出血型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其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不规则出血型改变者,应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31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以期获得对该病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预防和早期诊断与治疗。本组31例出血性脑梗死中属皮质型9例、血肿型7例、梗死灶内渗血型15例。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为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面积校死易发生出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临床确诊为PD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2例,结合其临床症状变化及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分析总结PD患者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结果:PD患者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导致运动障碍等PD症状加重,手术清除血肿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于运动障碍加重的中晚期PD患者,应警惕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可能,需行头颅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螺旋CT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选取5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梗死组)和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脑梗死组),2组均行螺旋CT扫描,并分析其CT图像的特征。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组病变部位额顶叶11例,颞顶叶18例,基底节8例,小脑7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6例;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中病变部位额顶叶8例,颞顶叶12例,基底节9例,小脑10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的有3例;缺血性脑梗死组CT征象为脑回征25例,浮云征20例,假肿瘤征5例;出血性脑梗死组CT表现为非血肿型24例,血肿型18例。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