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前输血与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6年4月肾移植前1034例患者,其中输血患者374例。采用美国Onelanmbda公司和美国GTI公司抗原板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结果374例肾移植前输血的患者中,男性136例,女性238例。男性和女性PRA阳性率分别为11.76%(16/136)和20.59%(49/238)。结论输血是导致群体反应性抗体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患者抗体产生的概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尿毒症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种类与频率。方法分析2008-2013年本院门诊及住院的2727例尿毒症患者PRA检测结果,血清样本以ELISA方法检测HLA I类、Ⅱ类混合抗原板。将检测结果分为阴性组(PRA〈10%)和阳性组(PRA≥10%),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患者PR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2727例患者中,PRA阳性组366例,PRA阴性组2361例,阳性率13.4%。其中,男性1840例,阳性率为10.1%(186/1840),女性887例,阳性率为20.3%(180/887),男女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2,P〈0.01);各年龄组阳性率比较,结果显示少年组为4.8%(4/83),青年组为10.0%(85/854),中年组为16.1%(268/1660),老年组为6.9%(9/130),各年龄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4,P〈0.01)。ELISA方法能检出HLA-A、B、CW、DR、DQ位点特异性抗体20种、27种、5种、13种和7种。各位点出现频率较高的抗体种类分别是A2、A25、A23、A24、A66;B7、B13、B57、B44、B60;CW4、CW 6、CW 10、CW 7、CW8;DR11、DR1、DR7、DR9、DR12;DQ6、DQ5、DQ7、DQ8、DQ2,频率分布与中国人群HLA抗原频率分布不尽一致。结论尿毒症患者PRA阳性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阳性率也有显著差异,以少年组最低,中年组最高。针对不同等位基因的HLA抗体产生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3.
背景: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存在与否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率及肾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分析研究初次等待肾移植手术的患者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因素。方法:检测1674例初次等待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根据患者肾移植前的输血史和妊娠史,将患者分单纯输血组(n=509):输血均为全血,输血量为200mL以上;单纯妊娠组(n=397);输血+妊娠组(n=235);未输血未妊娠组(n=533)。结果与结论:初次等待肾移植的患者中,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患者单纯输血组88例,阳性率为17.29%(88/509);单纯妊娠组33例,阳性率8.31%(33/397);输血+妊娠组64例,阳性率27.23%(64/235)。结果提示,单纯妊娠导致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的概率较低,其阳性率并不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次是输血的的影响,女性患者移植前输血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概率高于男性;既输血又妊娠的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概率大于单纯输血或单纯妊娠患者;既未输血又未妊娠的患者一般不会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  相似文献   

4.
背景: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存在与否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率及肾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分析研究初次等待肾移植手术的患者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因素。方法:检测1674例初次等待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根据患者肾移植前的输血史和妊娠史,将患者分单纯输血组(n=509):输血均为全血,输血量为200mL以上;单纯妊娠组(n=397);输血+妊娠组(n=235);未输血未妊娠组(n=533)。结果与结论:初次等待肾移植的患者中,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患者单纯输血组88例,阳性率为17.29%(88/509);单纯妊娠组33例,阳性率8.31%(33/397);输血+妊娠组64例,阳性率27.23%(64/235)。结果提示,单纯妊娠导致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的概率较低,其阳性率并不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次是输血的的影响,女性患者移植前输血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概率高于男性;既输血又妊娠的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概率大于单纯输血或单纯妊娠患者;既未输血又未妊娠的患者一般不会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  相似文献   

5.
贾保祥  马威然  田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7):2060-2061,2064
目的 研究再次肾移植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再次肾移植手术的患者30例检测PRA.PRA检测采用ELISA法筛选HLA-Ⅰ类、Ⅱ类混合抗原板和鉴定板.结果 根据肾移植手术时间分为3组:移植肾存活8年以上组患者3例,HLA错配2个抗原者1例,错配4个抗原者2例,无PRA生成;移植肾存活5年以上组患者10例,HLA错配4个抗原者6例和错配2个抗原者3例,肾功能正常,PRA阴性,错配3个抗原者1例,PRA阳性;移植肾存活3年以上组患者17例,HLA错配1个抗原和2个抗原者各1例,PRA阳性,HLA错配3个抗原者3例,其中1例PRA阳性,HLA错配4个抗原者7例,1例术前和术后均有抗Ⅱ类抗体,4例PRA阴性,2例PRA阳性,HLA错配5个抗原者5例,4例PRA阴性,1例PRA阳性.结论 HLA配型是维系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而HLA抗体对移植肾长期存活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分析移植肾失功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法对23例移植肾失功患者的PRA进行检测.观察抗HLA-Ⅰ类和抗HLA-Ⅱ类抗体产生的情况,比较两类抗体在轻中度致敏组(PRA 10%~50%)和高度致敏组(PRA 51%~1oo%)中的差别,并对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阳性率与PRA水平变化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PRA阴性10例,阳性13例.抗HLA-Ⅰ类抗体阳性2例(15%),抗HLA-Ⅱ类抗体阳性7例(5 4%),抗H,A-Ⅰ+Ⅱ类抗体阳性4例(31%).分别检出抗HLA-A、B、Cw,DR、DQ特异性抗体8、6、1、7、5种.检出DSA以抗A11、抗DR7、抗-DR9居多,且DSA阳性率随着PRA水平的升高而增加(x2=4.790,P<0.05).结论 肾移植可导致患者血清中抗HLA-Ⅰ类、抗HLA-Ⅱ类抗体水平及DSA阳性率升高.抗HLA-Ⅱ类抗体与移植肾的成功率及远期存活率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的关系。方法追踪2000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再次肾移植患者45例,于近期再次检测PRA及血肌酐、尿素氮浓度。PRA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血肌酐和尿素氮检测数据由检验科提供。结果(1)移植肾存活5年以上组患者13例,HLA—A、B、DR和DQ抗原错配2个抗原4例,肾功能正常,PRA阴性。错配3个抗原的1例,肾功能丧失,PRA阳性;错配4个抗原的8例,PRA阴性,肾功能正常。(2)移植肾存活5年以下组患者32例:HLA—A、B、DR和DQ抗原错配1~2个抗原10例,其中8例PRA阴性,肾功能正常;2例PRA阳性,肾功能下降。HLA—A、B、DR和DQ抗原错配3个抗原患者3例,其中2例PRA阴性,肾功能正常;1例患者PRA阳性,肾功能下降。HLA—A、B、DR和DQ抗原错配4个抗原患者9例,肾功能正常5例,PRA阴性;4例患者肾功能异常,其中2例PRA阳性。HLA—A、B、DR和DQ抗原错配5个抗原7例,4例患者肾功能正常,PRA阴性;1例患者目前肾功能下降,PRA阳性。HLA—A、B、DR和DQ抗原错配6个抗原患者3例,目前肾功能正常2例,1例已丧失肾功能。结论HLA配型是维系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但抗-HLA对移植肾长期存活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供者特异性抗体(DSA)与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了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接受肾移植的128例患者。PRA检测采用美国One lambda公司和美国GTI公司提供的ELISA筛选HLA-I类I、I类混合抗原板。DSA检测使用Micro-AMS HLA-I&II DSA检测试剂盒。结果 128例肾移植患者有13例在术前、术后排斥及恢复期的3个时间点的PRA和DSA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结果。在128例肾移植患者有10例为再次肾移植患者,其中有9例在术前、术后排斥及恢复期的3个时间点中呈现不同程度的PRA和DSA阳性结果。而初次肾移植患者为118例,仅有4例在术前、术后排斥及恢复3个时间点的PRA和DSA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结果。结论DSA和PRA检测在肾移植抗体检测中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众多研究证实,肾移植前患者体内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存在与否及该抗体的致敏程度对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移植后器官功能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目的:对比分析老年和青年尿毒症患者移植前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的频率。方法:选择402例待做肾移植的尿毒症患者,其中青年组尿毒症患者226例,男179例,女47例;高龄组尿毒症患者176例,男88例,女88例。凡是年龄小于35岁以下和大于50岁以上的尿毒症患者均在统计之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筛查受者移植前血清中HLA-IgG抗体。结果与结论:青年组尿毒症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4例;老年组尿毒症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3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青年组中男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0例,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4例,男女间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组中男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0例,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22例,男女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老年尿毒症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的频率高于青年尿毒症患者,并且老年女性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的频率高于老年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目前众多实例和资料证实,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存在与否及该抗体的致敏程度对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移植后器官功能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排异情况,分析肾移植患者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8-09/2000-05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肾移植研究室完成.对象:选择在北京友谊医院接受肾移植的633例患者,男348例,女285例,年龄16~67岁.方法:采用美国One Lambda 公司和德国Biotest公司淋巴细胞冷冻板,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一两个月内血清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主要观察指标:术前及术后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临床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591例,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64例,61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占10.3%;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42例,移植后30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71.4%,12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与阳性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肾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均为阴性患者427例,术后24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5.6%;肾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164例,70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占42.7%.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与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并发生排斥反应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01).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与术后排异与否的相关系数为0.612,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与术后排异与否的相关系数为0.685,二者在P=0.01水平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群体反应抗体对预测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的概率较高;而术前、术后群体反应抗体阴性的患者发生急性排斥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同种异基因输血能引起受者致敏,促使受者体内产生记忆性免疫细胞及群体反应性抗体.目前研究认为输血致敏是造成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在移植排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输血致敏与移植排斥的相关性、免疫机制及防治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现代输血中,成分输血特别是红细胞成分的输注占有重要地位.自本院推广成分输血以来,笔者对2002年3月~2004年1月的尿毒症透析患者进行了120例次的红细胞成分为主的输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在我院施行胆石症手术(非腹腔镜手术) 54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术后感染情况.结果: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术后感染率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围手术期输血量1u、2u红细胞者术后感染率与未输血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输血量≥3u红细胞患者与未输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手术期输血增加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率,临床用血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35例原位经典肝移植患者在围术期的用血情况,为原位肝移植合理输血和备血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本院2010~2013年进行的13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各阶段的输血率、输血量、红细胞与血浆的比例,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术中输血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135例肝移植患者中,术前、术中和术后输血率分别是15.6%、100.0%、80.0%;围术期人均用血总量为4 808.8ml,术前、术中和术后分别占3.2%、72.0%和24.8%,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红浆比例分别为0.59∶1,0.95∶1,2.43∶1。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中红细胞的输注量与上腹部手术史、血红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相关。结论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血液的需求主要在术中,术前以应用血浆为主,术中和术后以应用红细胞为主。对于有上腹部手术史、血红蛋白低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低的患者,手术备血时建议多备一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和相关指标,以期获得最好的肝移植术中血液保障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我院因各种肝脏疾病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中是否输注血液制剂分为输血组(n=153)与非输血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根据其术前诊断将肝移植患者分为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及其他...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资料回顾性分析,确定影响肝硬化患者肝脏移植术中红细胞输注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3-2010年肝脏移植中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328例,根据红细胞输注量将移植受体分为无红细胞输注组、一般输注组(8I细胞输注量〈12单位)和大量输注组(红细胞输注量≥12单位)3组,比较各组患者资料,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选择预示术中红细胞输注指标。结果术中红细胞输注量与患者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7和0.250,P〈0.01),不同红细胞输注组的年龄、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术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ChildPugh评分、术前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和肌酐水平对术中红细胞输注量有预示作用。结论患者术前的肝肾功能是影响肝硬化患者肝脏移植术中红细胞输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肝脏合成功能受损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行非血缘脐血移植术(UCBT)后患者成分输血及剂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9例行非血缘脐血移植的血液病患者移植后60天内输血信息,将患者分为低剂量输注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量总计<18 U;高剂量输注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量总计≥18 U。分析患者的移植前临床资料、移植后植入情况、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以及一年内生存率与临床输血情况的关系。结果29例患者移植后60天内平均红细胞输注量为(10.97±11.80)U,平均血小板输注量为(7.12±5.06)U,血小板与红细胞的输入量呈显著正相关;高低剂量输注组移植前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与血小板输注量呈正相关(P<0.05);移植后发生Ⅱ~Ⅳ级aGVHD的患者输注红细胞与血小板显著高于0~I级aGVHD的患者;低剂量输注组一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剂量输注组(P<0.05)。结论非血缘脐血移植患者移植后60天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量与供体植入,移植后aGVHD发生以及移植后生存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PRA检测在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LA抗体特异性(PRA)检测在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6例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PRA,给予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分别输注CDC交叉配型血小板与随机供者血小板,检测患者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回收率(PPR),比较两种血小板输注患者PPR的差异,探讨患者PRA水平与PPR之间的关系,动态观察27例患者血小板输注后PRA水平的变化。结果:36例患者的HLA抗体阳性率为72.2%。采用CDC交叉配型法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24hPPR平均值(9.65、45.44)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C交叉配型法与随机供者血小板输注法血小板输注24hPPR平均值(45.44VS12.35)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C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供者随患者PRA水平升高而减少。连续跟踪27例患者的PRA水平变化,发现有59.26%(16/27)的患者PRA水平无改变,29.63%(8/27)的患者PRA水平降低,11.11%(3/27)的患者PRA水平升高。结论: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输注CDC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可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于需长期输血的PRA高水平患者来说,要找到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需要做大量频繁的交叉配型实验。PRA水平影响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输血效果。PRA检测为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选择正确的血小板输注方案及预测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有意义。由于输注血小板后,患者PRA水平可随时间而改变,需要监测患者PRA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