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MRI对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5例骶骨肿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平片能显示较明显的病变,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CT能显示较早期的病变,并清楚显示病变的结构与邻近组织关系;MRI可以及时发现病变,并能反映病变的组织成分,以及骨质和软组织受累的范围。结论对骶骨肿瘤的诊断,X线平片、CT和MRI各有特点。三者应互相结合,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肾脏原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PNET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6例肾脏PNET中,4例位于左肾,2例位于右肾;1例呈类圆形;2例呈椭圆形;1例呈葫芦形;2例呈不规则形;瘤体直径7.0~20.9cm。CT或MRI扫描6例均呈囊实性肿块,CT或MRI平扫6例呈混杂低密度或混杂高低不等信号。增强扫描皮髓质期6例均呈轻度强化,强化方式呈分隔状、条片状、絮状或不均质强化,实质期持续性强化或轻度延迟性强化;2例病灶边界较模糊,其余4例边界清晰。结论:肾脏原发PNET临床罕见,CT和MRI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确诊仍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输卵管癌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洁  陈文新  吴晶涛  王守安  叶靖   《放射学实践》2013,(11):1144-1147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FTC病例,其中9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10例为单侧病灶,2例为双侧病灶。CT表现:输卵管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实性肿块1例;不规则囊实性肿块5例;腊肠形、“C”形实性肿块3例;管状囊性肿块伴管壁软组织结节3例。增强后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呈延时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MRI表现: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DWI呈高信号。5例伴有输卵管积水。8例患侧子宫圆韧带均匀增粗,走形自然,增强后均匀强化。结论:PFTC典型表现为附件区腊肠样实性肿块,管形囊性肿块伴乳头状突起,伴输卵管积水。患侧子宫圆韧带增粗是PFTC重要的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4.
钟建平  王叶军   《放射学实践》2013,28(6):666-668
目的:分析含脂肪肝癌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含脂肪肝癌的CT和MRI表现。结果:8例含少量脂肪成分,3例含大片脂肪成分,11例均见包膜样结构,7例实质部分呈"快进快出"样强化。结论:包膜样结构和实质部分的快进快出强化有利于含脂肪肝癌的诊断,慢性肝病史和AFP升高有利于与其它肝脏含脂肪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组织病理联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病理证实的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学征象。结果 8例中普通型4例,间质型2例,透明细胞型和黏液型各1例;7例髓内型,1例皮质旁型。病灶均单发,累及胸椎3例(T4、T5和T11~12),骶椎3例(S1~3),腰椎和颈椎各1例。8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7例病灶内见环状或弧线样软骨基质钙化。3例T2WI上见分叶状更高信号区(富水分区)病灶中,2例为传统型,且含MRI液-液平面,病理证实瘤灶内有动脉瘤样骨囊肿改变;另1例为透明细胞型,病理显示富含透明软骨成分;此两型共5例,其中4例MRI呈线样或分隔样强化。黏液型病灶MRI信号混杂,但较传统型和透明细胞型信号相对均匀;除钙化区域外,瘤体呈弥漫强化。2例间质型病灶均表现为明显软组织肿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不同影像学表现可提示不同病理类型。熟悉脊柱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学特征及不同病理类型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及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CT和MR及其增强表现,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27例,术前分别或同时经X线平片、CT平扫和增强、MR SE T1WI、T2WI和T1WI增强扫描,复习影像学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27例软骨肉瘤中,普通型22例,间充质型3例,去分化型2例.发病部位包括骨盆11例,管状骨10例,肋骨2例,胸骨1例,椎体1例,软组织1例,腹膜后1例.肿瘤直径4.5~23.0 cm,<5.0 cm 2例,5.0~10.0 cm 17例,>10.0 cm 8例.骨质破坏呈轻度膨胀性或溶骨性,密度等于或低于肌肉密度,钙化21例,扇贝状分叶边缘19例,骨膜增生3例.肿瘤CT值等于或低于肌肉;MR 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高信号内总见弓环状低信号分隔或低信号结节.CT和MR增强13例,小叶分隔呈环弓状进行性持续强化,小叶自身不强化.结论:扇贝状分叶边缘、弓环状钙化、T2WI显著高信号内存在弓环状低信号、弓环状进行性强化等构成各型软骨肉瘤的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骶骨肿瘤CT与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 69例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 ,包括动脉瘤样骨囊肿(ABC)、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各 1例 ,骨髓瘤 2例 ,淋巴瘤 3例 ,骨巨细胞瘤 5例 ,脊索瘤 2 3例 ,转移瘤 33例。结果 骨巨细胞瘤位于椎体和前部附件 ,呈溶骨性破坏 ;ABC位于后部附件 ,MRI有液 -液平面 ;骨母细胞瘤和骨肉瘤CT呈骨性密度 ,MRI信号较低 ,后者伴软组织肿块 ;2 2例脊索瘤伴骶前包块 ,1 1 / 1 6例CT上出现钙化 ,9例在T2 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骨髓瘤 (1例 )、淋巴瘤和转移瘤在T1 WI和T2 WI分别呈略低信号和较高信号 ,1例骨髓瘤在T2 WI呈较高信号。结论 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两者结合 ,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患者共28个病灶。单发病灶14例,多发病灶6例。病灶多位于脑深部白质、基底核、胼胝体及丘脑等近中线部位,以及额叶、顶叶等脑实质表面。CT检查5例,共10个病灶,9个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1个为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9个病灶明显强化,1个病灶轻度强化。MRI检查15例,共18个病灶,其中平扫11个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3个T1WI、T2WI均呈等信号,4个T1WI、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14个病灶明显强化,3个呈不均匀强化,1个呈环形强化。4例累及脑膜,引起脑膜增厚,见"脑膜尾征"。2例室管膜呈线样强化。28个病灶中可见"缺口征"2个、"尖角征"3个、"握拳征"2个。5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示4例为缓升型,1例为平台型。2例行MRS检查,见明显的脂质峰。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和MRS检查,能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仍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9.
Alzheimer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zheimer病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伴有神经元功能的缺失,临床上以认知能力、功能及行为的进行性恶化等为特征,其病理改变以老年斑及神经纤维缠结为特征。近年来影像学检查中结构影像学及功能影像学多种成像手段为临床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该病提供越来越多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中枢系统神经元肿瘤包括单纯神经元肿瘤及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是2002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十大类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之一.肿瘤含有异常的神经元成分,能够引起所在位置的神经机能障碍,且大多显示出特征性放射学表现.其具有良好的预后,因此与胶质瘤的鉴别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以来收治的5例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影像特点。结果原发性黑色素瘤2例,转移性黑色素瘤3例。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影4例、类圆形低密度影1例;4例行MR检查,呈短T2、短T2者3例,稍长T1、短T2者1例。结论MRI有助于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原发性和转移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12.
斜坡是位于颅底中央区的宽厚骨板,位置深在,周围结构较复杂。斜坡病变种类多,但各类病变的临床表现相似,诊断比较困难。影像检查是诊断斜坡病变的重要方法,CT和MRI能够较好地显示病变钙化、骨质破坏、肿瘤形态及周围浸润情况。按照斜坡病变的原发部位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介绍其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斜坡疾病的诊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于加省  胡道予  李振强  何跃  陈如东  陈劲草  陈坚  雷霆   《放射学实践》2011,26(10):1085-1088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窭瘘(CCF)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期指导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致CC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9例动脉瘤性CCF,7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均为突发颅内搏动性杂音或眼部症状.头部CT/...  相似文献   

14.
王运韬  倪敏  陈自谦  钟群  王志敏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6):1500-1503,160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PCCCL)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7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8例行MR T1WI,T2W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2例患者均为男性;10例有乙肝病史,HBsAg(+);6例甲胎蛋白(AFP)阳性,11例为单发病灶,其中10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1例肝内播散;病灶多呈类圆形,边界较为清楚,以实性成分为主。CT平扫呈不均匀等或低密度影,其中2例病灶内部见不规则的更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均呈不均匀强化,2例病灶有无强化的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相对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减低。MRI T1WI上病灶多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不均匀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动脉期呈较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强化较为明显,门静脉期强化程度相对下降,其中2例病灶见环形强化的假包膜。延迟扫描病灶呈低信号。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细胞PAS、Hep Par1染色均为阳性,CD10,CA-50多数阳性,但p53及CerbB-2染色均为阴性。结论 PCCCL的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诊断需结合相关临床资料,确诊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5.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CT与MR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MR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8 例颅内巨大动脉瘤病人进行了CT和MR检查,并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其中,男4 例,女4 例,年龄34~72岁,平均54岁。临床上5例表现为颅内占位症状,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结果:5例动脉瘤起源于颈内动脉,2 例起源于大脑中动脉,1例起源于椎基底动脉。CT和MR表现如下:(1)CT平扫病灶呈稍高密度圆形阴影,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2)MR扫描显示残存瘤腔在T1WI及T2WI上均呈无信号区,周围为混合信号带。该信号带在T1WI上信号稍高于脑灰质,在T2WI上则稍低于脑灰质。增强扫描部分病例动脉瘤壁及混合信号带有强化表现。(3)动脉瘤破裂时,CT与MR可显示相应出血表现。结论: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MR优于CT,尤其在显示瘤腔和血栓方面MR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X线平片、CT、MRI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平片、CT、MRI诊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12例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均有X线平片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CT检查,其中3例有增强扫描。结果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颈椎1例,胸椎7例,腰椎2例,胸腰椎受累2例,共有30个椎体受累。附件受累4例,软组织肿块10例,椎管内、硬膜外肿块6例,病理性骨折3例。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弓根影消失、椎体压缩性骨折。CT示椎体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平扫肿瘤为中等密度,增强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强化。MR T1WI上肿瘤呈略低及等信号,T2WI上呈低、等、高多种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结论(1)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肿瘤可侵犯相邻多个椎体,软组织肿块常较大且极少坏死,增强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强化;(3)MR T1WI上肿瘤信号较低可能与肿瘤细胞密集和含较多纤维组织有关:(4)肿瘤较易侵入椎管内沿硬膜外向上、下呈袖套状生长:(5)X线平片对发现病变及定性诊断价值有限,MRI显示骨内病灶较CT更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自发性眶内出血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技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超声、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或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中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单纯性血囊肿6例,静脉性血管瘤伴血囊肿形成10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7例,眼外肌3例),静脉曲张伴血囊肿形成2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眼外肌各1例),另12例由穿刺证实.30例自发性眶内出血在超声上均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囊性结构伴轻度可压缩性,且内部无血流.所有病例在CT平扫上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缺乏特征性,但病灶的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其中发病1~3 d者4例,CT值为82.0~89.0 HU,发病4~20 d者20例,CT值为69.0~82.0 HU;发病21 d至2个月者6例,CT值为30.0~37.0 HU.在MRI上,病灶具有典型的血肿信号特征及演变规律,发病1~3 d(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的低信号;发病4~10 d(10例),T1WI上病灶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上仍呈低信号;发病11~20 d(10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发病21 d至2个月(6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表现.超声、CT平扫和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诊断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6.7%(29/30)、26.7%(8/30)和100%(30/30),但均难以区分单纯性和继发性眶内血肿.结论 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诊断以及对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的评价作用均优于超声和CT.  相似文献   

18.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0例,男6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CT及MRI检查。结果:回顾分析其CT及MRI影像表现有如下特点,CT:①肿瘤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或等低高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肿瘤通常为明显不均匀强化;②肿瘤临近骨质可有破坏,但无增生硬化;③半数以上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④肿瘤形态呈分叶状或菜花状。MR:①肿瘤主要表现为等长混杂T1、等长混杂T2信号影,偶可见短T1或短T2信号影,注药后,肿瘤增强明显但不均匀;②外形呈不规则分叶状;③半数以上的肿瘤与硬膜窄基底相连;④肿瘤内常可见血管流空影而见不到钙化影。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有比较典型的CT及MR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其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的CT、MRI和超声表现特征。方法:搜集1个家系5例经临床证实的结节性硬化症,均行颅脑CT检查和肾脏超声检查,其中颅脑MRI检查1例,肾脏CT检查2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结节性硬化症常累及皮肤、脑、肾脏等器官,主要影像学特征为室管膜下多发性结节,突入脑室生长,结节大于10mm,出现脑积水,即可诊断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本组5例,2例合并肾脏错构瘤,2例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结论:CT、MRI和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结节性硬化症的大小、形态和延伸范围,多数能定性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骶椎CT、MRI影像融合建模3D打印引导骶神经穿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拟行骶神经调控术(SNM)的4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2)与试验组(n=2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X线透视下十字定位法进行骶神经穿刺,试验组采用骶椎CT、MRI影像融合建模3D打印辅助骶神经穿刺。记录两组穿刺次数、穿刺成功所用时间、刺激器调试时间、刺激器最小起效电压、累计X线辐射剂量和术后疗效(二期转化)、并发症。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穿刺次数、穿刺成功所需时间、术中刺激器调试时间、辐射剂量、最小起效电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15例和16例患者完成二期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7,P=0.384)。对照组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感染2例,出血1例,试验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骶椎CT、MRI影像融合建模3D打印方法能安全引导SNM骶神经穿刺,相较于传统X线下透视穿刺定位法,能有效提高穿刺效率,减少术中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