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针刺产生针感是取得针刺效果的重要条件。进一步阐明针感与穴位结构的关系,对探讨针灸针麻原理以及经络实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有关针感感受结构的知识,主要得自尸体解剖、动物实验和对人体的心理一生理学观察。本文报告在人体上用机能和形态相结合的方法所作的一些观察,并且比较了电针与手针在某些生理作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Wang XL  Fang JL  Zhou KH  Wang Y  Hong Y  Liu J  Wang L  Xue C  Zhao T  Liu BY  Zhu B 《中国针灸》2011,31(10):905-909
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 36 vsGB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 6 vs PC 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 36 vs ST 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 4 vs CV 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 36 vs CV 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 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 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针感和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 36较ST 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 36较CV 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 4较CV 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 36 vs GB 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 6 vs PC 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 36 vs ST 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 4 vs CV 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 36 vs CV 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 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 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针感和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 36较ST 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 36较CV 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 4较CV 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早在二千年前的《内经》就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在针刺麻醉和针刺治病中,也很重视针刺感应(即受针者有酸、胀、重等感觉,以下简称“针感”)。目前一般都认为针感是针刺麻醉和针刺治病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针感”是在穴位内什么部位产生?穴位“针感”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了解穴位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循经感传指的是刺激人体经穴时,受试者产生一种特殊感觉,(麻胀热等),从接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向一定方向循行传导,其循行经过的路线与所记载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一致。阐明循经感传现象。对揭示经络实质,提高针效与针刺镇痛作用有  相似文献   

6.
从手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手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主要以病理性和实验性感觉分离者为对象,分析手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产生手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在针感普查掌握手针感主要特性、进而分析与穴位组织层次关系的基础上,对感觉分离受试者感觉分离部位检测诸类浅、深感觉机能及手针感反应,从中鉴别手针感与哪些或那种感觉机能关系密切,从而确定穴位感受针刺、产生针感的感受性装置,即物质基础。结果:手针感与穴位深痛觉的关系至为密切,凡深痛觉存在部位都能引起手针感反应,反之,深痛觉缺失部位是不能产生手针感反应的;手针感与躯体其他各类感觉机能之间都不存在此种内在联系。结论:产生手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主要是深部痛觉感受器。  相似文献   

7.
循经感传是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系指使用针刺、艾灸或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产生的“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中医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的出现与经络实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穴位针感结构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是经络的组成部分,又是针刺效应韵起点。针刺“得气”即产生针感(酸、麻、重、胀,)是针刺疗效和针麻效果的必要条件。祖国医学早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幽标赋》等许多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经气感传与神经传导的协同作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内联脏腑,外络肢体,手部穴位主要分属于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针刺手部穴位,其经气感应可按经络循行,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从而治疗相应脏腑及经络循行中某些器官的疾病。对于经气感传,古人早有认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也有人  相似文献   

10.
探讨穴位与经络的本质、结构特征和活动机制以及针灸治病基本机制等内容,以及共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现代经络学基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是:穴位是因有差异的神经性或神经副属性结构的分布而具有了较高敏感性或兴奋性的躯体位点;真正的经络是针灸刺激引起的可感知可传递性效应活动所运行的线路,是一功能体(系);气感是针刺反应活动之感,感传是传递的神经反射性效应活动之感,针灸疗效是可通过感传实现的针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国内许多资料认为神经系统是针感反应的物质基础,也有认为针感的产生与血管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用儿茶酚胺荧光和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皮下组织中小血管周旁大量神经分布,对它们做了定性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曾提出过用这些方法所反映出的神经和经络实质,针刺原理的关系。国内外都有资料强调针刺针麻效应都产生于穴位深部组织,多在肢体肌肉内。因此观察骨骼肌,关节囊等深部组织神经分布就很必要,我们特别重视了与血管有关的神经。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景贤 《国医论坛》1998,13(1):16-18
1经络与穴位的关系是“线”与“点”的关系一般来说,穴位都各归属于某一经脉,而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脏腑,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和针灸疗效的机理。这就是传统中医有关经络与穴位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主要从循经感传现象去研究经络与穴位的关系,其前提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经络实质的存在,且经络与穴位密切相关。但是这些前提是否存在,至少在目前是值得怀疑的,理由是:第一,关于经络实质的实验研究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经过生物物理学和经络实验生理学的研究,经络的实质仍未能被揭示,目前已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游振栓  张炜 《针刺研究》1992,17(1):75-78
<正> 针刺时要有得气感才能产生疗效。但是针刺受针者将出现什么样的得气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而得气感与针效是否有关?它与感传的出现有何关系?对探讨针刺机理和经络实质都十分重要,但未见这方面的报导。本文对300例冠心病患者,由专人施针,采用相同手法,单独针刺左侧内关,以心电图ST段、T波和心输出量SV、CO为客观指标,观察受针者的得气感与感传及针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外气针刺     
外气针刺是进针后,不作任何针刺手法,以气功外气遥控操纵,达到针灸的针刺补泻法治病的目的。针刺感传是受针者于针刺穴位有自我感觉(酸、胀、麻、重、热、凉……等)并循经络传导。感传的产生,传统方法是用于手法操纵,近代发展了用电针、微波、激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朝医四象体质的穴位针刺感应差异,探讨脏器大小与经络经穴针感之间的关联。方法:健康人为对象,以填写辨象设问表以及专家研讨的方式进行朝医辨象,并检测穴位针刺感应,比较组间的得气反应。结果:太阴人的足三里穴针刺传导感低于少阳人、少阴人的合谷穴无针感多于少阳人、左右侧足三里和合谷四个穴位均无针感的有2名均为太阴人。结论:“过热”体质的少阳人针刺感应强于“气涩”体质的太阴人与“过冷”体质的少阴人,证明针刺感应与体质一-经络-内脏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穴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祖国医学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无论是针刺治疗,还是针刺麻醉,针刺必须“得气”才能获得良好效果。针刺穴位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针刺的作用机理如何?到目前为止尚不十分清楚。大量针刺临床研究工作指出,经络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感传作为一种机能现象,也必然会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为探讨经络现象的本质,本实验工作从一些穴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数量和形态等进行观察,试图探索其与经络本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了通过穴位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对人体经络系统进行研究的结果。所用示踪剂为校医学中常用的(?)酸钠,照相机为数字闪烁r-照相机,所附计算机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穴位通过触摸或皮肤(?)抗测量来确定。示踪剂用皮下针刺入穴位,有针感后注入0.05ml,10~20(?)的剂量,进行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测经络穴位刺青足三里对大鼠末梢白细胞影响。[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15只Wistar大鼠喂养3d,称重后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针刺组、刺青组,5只/组。刺青组:经络穴位刺青足三里;针刺组:针刺足三里,留针30min;对照组:同等条件下刺青针点刺足三里10min。观测末梢血白细胞计数。[结果]大鼠末梢血白细胞计数针刺组、刺青组均大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低于刺青组(P0.01)。[结论]经络穴位刺青可使大鼠末梢血白细胞数量增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针刺穴位后产生和保持“针感”,对于针刺治病和针麻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然而,针刺刺到穴位的什么组织结构才能产生和保持“针感”?“针感”是针尖接触的组织,还是整个针体接触的组织?“针感”是针尖直接刺激的组织起作用,还是由于针的提插、捻转机械刺激牵动附近组织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激发经络感传 提高针刺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达甫 《中国针灸》1996,16(6):43-44
激发经络感传提高针刺疗效任达甫(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医院,210001)主题词循经感传.激发;得气针感,即得气,是针刺疗效的保证。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关系到疗效的提高、针刺麻醉的成功率以及针刺原理、经络实质的研究。经络循行的路线在《灵枢》中早有详载,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