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命题在《伤寒论》理法方药体系中的体现进行了研究。从《伤寒论》的病证症状构成统计,到方药性能对比及临证方剂应用分析,表明《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体系充分体现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立论。认为《伤寒论》对临床病证客观规律反映之真实、组方之严谨、用药之精确,是中医学界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是医圣张仲景在其巨著《〈伤寒杂病论〉自序》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3.
中医引产习用行气破血之剂以催生、但临床效果实在令人失望。曾有人用《本草纲目》中的85种堕胎药及便产须知歌中所举之孕妇忌药通过四组药物进行观察41例孕妇,其效果为0%!笔者也曾用朱丹溪的佛手散。《女科杂证》的去私胎方、《女科要旨》的加味芎归汤、傅青主的加味平胃散和《和剂局方》中的黑神散等多种方剂於临床,但均无济於事。唯有张景岳之脱花煎尚有下死胎之功,但  相似文献   

4.
《内经选读》所选《素问》二十五篇、《灵枢》十一篇,均为《黄帝内经》中的主要篇目。其中虽有注释和语译,但对函授学员来说,阅读仍有不少困难。况且语译内容,大多以意译为主,若随便指出某句某词之义,也难免有费解之弊。因此,笔者泛览《内经选读》,对其中部分篇目中的一些字、词、音、义及难句,从词法与句法方面,略作归类阐释,这对加深理解诸篇主旨,疏通难句含义,也许会起到辅助的作用。以下分三个问题论述之。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辞海》《辞源》《说文解字注》等文字工具书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相关原文,结合后世医家的注解,追本溯源,从《黄帝内经》原文、文字学涵义、中医学涵义、临床意义等方面对心之变动——忧进行具体详明的分析。认为心之变动——忧是心经异常变动的表现,表现为言语失常或心气上逆所致的打嗝、呃逆等症状。掌握心之变动——忧的确切涵义,对于五行理论研究和临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整个一部《老子》 (又称《道德经》)的思想精髓 ,从“大叙事”的角度说 ,就是“为道”之学 ;从“小叙事”的角度说 ,就是“为我”之学。自韩非子《解老》、《喻老》以来 ,不知多少哲人、智者对《老子》的“为道”之学进行了评析、阐释、发挥 ;相比之下 ,《老子》中的“为我”之学却较少有人问津。一提起“为我主义” ,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杨朱“不拔一毛 ,不利于下”的命题 ,却很少和老子联系起来。但“在本质上 ,老子和杨朱是一致的。”古人如此认为 ,今人更如此认为。《列子·杨朱》载 :“禽子问杨朱曰 :‘去子体之一毛 ,以济一世 ,汝…  相似文献   

7.
<正> 有人提出就《内经》而言,少阳在六经中的位置似有矛盾。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当在太阳、阳明之间,而《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少阳又当在阳经之末,阴经之前。历代《伤寒论》注家有持前说者,有持后  相似文献   

8.
关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皆重《素问》而轻《灵枢》.作者以脾藏象为例,通过对脾与胃的解剖关系、脾开窍于唇、脾藏营、脾瘅、脾病则四肢不用等脾之系列生理病理现象的揭示,以及《黄帝内经》重胃轻脾的经文等,系统论证了《黄帝内经》之"脾"系解剖学之胰腺,进而阐述《灵枢》以实证为基础建立脏腑系统的特征.《素问》则以关系为主,脾之属土、不主于时、脾胃为五脏气机之枢轴及重脾轻胃等理论特征,系古代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素问》之哲学化的医学理论,系建立在《灵枢》实证认识基础上,是对实证认知的补充与完善,《灵枢》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脏腑理论中的作用应得到现代中医学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杨上善与《太素》类编的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文类编注释《内经》之作,为杨上善奉敕编撰。近年来,有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类分编撰,提出了异议。但是,从注文中的有本、一本非指《太素》的别本;注文援引《素问》、《九卷》并非用于校勘《太素》;对杨上善撰与注的分析;对《太素*水论》注文“太素经论”的分析等4个方面,对《太素》的经文与注文进行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太素》的类编,确系出自杨上善之手。  相似文献   

10.
甲诊的源流与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诊起源于《内经》,丰富于《脉经》、《中藏经》,扁鹊、华佗曾有贡献;清化诊法专著《望诊遵经》、《形色外诊简摩》有甲诊专论,发展明显。其理论,在生理上将扑甲纳入胆肝系统,甲为筋为之余、肝之华、胆之外候,抓甲的形色能反映禀岍中的胆腑形质;在病理上重视甲下血色观察,以甲下青黑为厥之凶兆。周学海发明按甲观察法,为我国望甲观察微循环变化动态之始,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始生考》又名《内经类考》,为明代阴秉所著。全书无篇名,以"始生"命名,意为"始生之端也",即探讨人之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生理病理变化,人与天文、地理的关系等等,以《黄帝内经》有关条文为基础,加以注释、阐发,是学习、研究《内经》的较好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标本"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标本理论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标本之说始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皆极言标本之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内经》还列出《素问.标本病传论》及《灵  相似文献   

13.
甲诊起源于《内经》,丰富于《脉经》、《中藏经》,扁鹊、华佗曾有贡献;清代诊法专著《望诊遵经》、《形色外诊简摩》有甲诊专论,发展明显。其理论,在生理上将爪甲纳入胆肝系统,甲为筋之余、肝之华、胆之外候。爪甲的形色能反映禀赋中的胆腑形质;在病理上重视甲下血色观察,以甲下青黑为厥之凶兆。周学海发明按甲观察法,为我国望甲观察微循环变化动态之始,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4.
逍遥散五析     
<正> “逍遥”名释 《庄子》内篇之第一篇,曾有古代文学中有名的“逍遥游”曰:“逍遥乎寝卧其下”句,意指放情任性,无所用心,逍遥自得之态,是庄子幻想中的绝对自由之境。殷朝第一代君主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句,与“逍遥游”所指一致。无往而不逍遥,随遇而能自安,为“逍遥游”篇之精神实质。“逍遥”,形容自由自在,悠闲自得之意。如《离骚》有“聊浮游以逍遥”之吟,《张衡传》有“永逍遥乎宇内”之云,《诗·郑风·清人》之“河上乎逍遥”和《庄子·让王》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等,也反映了优游自得之貌。《红楼梦》中也有句  相似文献   

15.
根据"肺为娇脏""小儿之肺尤为娇嫩"的理论,临床小儿常易出现肺寒证而用温肺法治疗。以五版《中药学》肺寒证主证设计入选标准,选取秦汉至清代主治肺寒证之方剂。收集、整理《伤寒论》《金匮要略》《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医宗金鉴》等二十余部著作中的儿科温肺方剂,对其涉及药物频次进行排序,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探索其遣方用药的特点,为现代中医儿科临床提供有益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跃叶 《开卷有益》2010,(8):33-33
<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局方至宝丹、紫雪(散),以及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安宫牛黄丸,这三种古方中成药,被医家推崇为中成药之"三宝",皆属于凉开类(开窍)药物,均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功能,具有应急治病,抢救生命的高效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 《周易》为群经之首,《内经》是医家之宗。《周易》为中国古代哲学之基石,《内经》为中医学之基石,两部经典,在不同领域内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其奥秘是什么?对比一下《周易》的“卦象”与《内经》的“脏  相似文献   

18.
<正>在《内经》中,厥字出现有380余处,还有《素问·气厥论》、《素问·厥论》、《灵枢·厥病》3篇专论厥的篇章,充分反映出《内经》论厥的丰富性。后世医家就《内经》中的厥证也多有阐发。直至近现代,《内经》中有关厥的论述对中医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明确《内经》中厥的含义至关重要。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厥的含义《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说文解字》中说:“欮,阙或省疒”,意思是说欮当为本字,瘚为累增字。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可见,瘚当为屰气,从疒表示一种病,瘚作为病名后借厥字为之。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屰,不顺也,从干,下口,屰之也。”屰即逆,义为不顺。从对厥字的解释梳理中,可以认为,厥就是逆,为气逆之意。2《内经》中厥的含义2.1厥为“逆”义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厥的含义多有阐发。其中,清代姚止庵在其所著《素问经注节解·九卷》中对《内经》中厥的解释颇为精当。他说:“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素问·厥论》)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素问·厥论》)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  相似文献   

19.
陈皮、枳实是《石山医案》中最为常用的理气之品,通过对此二药出现频次、剂量及相关配伍的研究,发现二药在《石山医案》中的用药特点有异同之处:两者均可消耗脾胃,尤以枳实为甚;而枳实除痰消痞之力又为陈皮所不及,因此临证时各有所用。  相似文献   

20.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第279条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中芍药的阐发多以白芍论之,通过分析这种观点的原因,结合《伤寒论》中的其他条文,认为此处芍药应以赤芍为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