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A组给予头针留针30 min,1 d 1次,结合舌针,1 d 1次;对照B组给予推拿治疗,治疗组联合对照组A和对照B组的疗法。3组均每周治疗5 d,休息2 d,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粗大运动商值均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速刺与留针治疗脑性瘫痪60例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及靳三针疗法,进行速刺与留针治疗脑性瘫痪60例对比观察。结果 经治2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出现差异.留针组对综合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均明显优于速刺组。结论 留针以达到足够刺激量是靳三针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影像评估观察头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更有效的留针时间。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A组30例,头针留针时间为30 min;B组30例,头针留针时间为2 h;2组均治疗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5天,连续治疗3疗程。同时选取正常同龄儿童30例作为对照比较,对正常儿童及治疗前后的患儿进行DTI扫描,并评估A组、B组的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后,A组、B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评分均较前提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治疗均有疗效,而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组、B组DTI图像各感兴趣区点各向异性性分数值(F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性瘫痪患儿白质纤维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治疗后,A组在扣带束(CG)、内囊前肢(ICAL)上F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囊后肢(ICPL)、皮质脊髓束(CST)、胼胝体压部(SCC)、胼胝体膝部(GCC)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在以上各项感兴趣区点F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间比较,B组各项FA值均较A组高,且在CST、ICPL、CG、SCC、GCC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组疗效优于A组。结论:头针留针2 h的康复疗效要优于留针30 min。  相似文献   

4.
不同留针时间对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为探讨留针时间长短对疗效的影响,以探求针刺的最佳时间参数。方法:将272例踝关节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5组:留针5分钟组,20分钟组,30分钟组,40分钟组,60分钟组。结果:在急性损伤中,以留针30分钟疗效最佳(P<0.01);慢性损伤中,以留针60分钟疗效最佳(P<0.01);急性损伤疗效明显优于慢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游立 《吉林中医药》2011,31(7):665-666
目的:观察标准头针治疗线结合朱氏头针治疗线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头针组30例,采取标准头针治疗线结合朱氏头针治疗线进行治疗;药物组30例,口服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症状及指标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比较,头针组明显优于药物组;临床疗效比较,头针组明显优于药物组。结论:标准头针治疗线结合朱氏头针治疗线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针刺留针时间与疗效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俞剑虹 《中国针灸》2004,24(8):551-552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单纯性面神经麻痹中留针时间长短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单纯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针刺得气后留针10分钟,对照组得气后留针40分钟,每日1次,30天后统计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90.0%,对照组为26.7%,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1.8天,对照组为18.9天,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短时间留针比长时间留针疗效要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儿科以及针灸科就诊的脑性瘫痪患儿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自理能力、认知力、运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70%,对照组有效率为4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足反射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10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年龄在6月—6岁之间,运用头针+运动+足反射疗法;对照组100例用头针+运动疗法。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病情的差异无显著性;(2)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足反射疗法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头穴久留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头针不同留针时间对多发性抽动症(TS)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入选的62例TS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以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治疗主穴均取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配穴取顶颞前斜线、颞后线.观察组每次留针2 h,对照组留针30 min,隔日1次,观察治疗2个月.采用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YGTSS)和多发性抽动症综合量表(TSGS)为疗效评定标准,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等症状;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61.3%,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留针2 h与头穴留针0.5 h均可有效改善TS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大体一致,无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10.
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1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莉  翟红印  苏春娅 《河南中医》2009,29(7):660-662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运用基础治疗+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基础治疗+上田法。连续治疗3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3月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CDCC智力评分、修订的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头针滞针法治疗小儿脑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米曙光 《中国针灸》2002,22(7):11-1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最佳针法。方法:采用头针滞针刺法加体针(治疗组)治疗小儿脑瘫150例,同时设头针常规刺法加体针(对照组)70例以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智商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滞针法治疗小儿脑瘫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互动式头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将34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者按照年龄、瘫患部位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配对,治疗组采用互动式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头针加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GMFM总百分比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反映走、跑、跳能力的能区(E区)百分比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与运动疗法结合可以改善痉挛型小儿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互动式头针在改善患者行走能力方面较常规头针加运动疗法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短对脑卒中偏瘫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头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提供依据。方法将8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短时留针组(30例)、长时留针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短时留针组和长时留针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留针时间分别为0.5h和24h的常规头针治疗。三组均分别在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以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MS)、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表(FMA—B)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长时留针组治疗后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方面的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短时留针组(P〈0.05),而短时留针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留针时间长短对头针治疗腑卒中偏瘫有明显影响,应采用长时间留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促进脑瘫患儿的脑功能代偿的良好方法。方法:将1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体针(穴取臂臑、风池、环跳、阳陵泉等)及神经生长因子足三里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做头颅CT、SPECT检查以观察病变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治疗后发育商(DQ)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合神经生长因子注射能促进脑功能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针灸治疗方案的优选及对IR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优选方案及其机理.方法:将63例脑梗死病人按正交设计方案随机分组,分别采用行针次数(A)、留针时间(B)、针具(C)、穴位(D)4因素及相应的3水平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胰岛素抵抗(IR)的改变.结果:D、A对两者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P<0.01);B有明显的影响(P<0.05);而C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影响不大(P>0.05),对IR改善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P<0.01);D是针灸治疗脑梗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调督为主针法、行针2次、留针60分钟是这个实验中的最佳方案;对IR的良性调整作用是其获效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针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小儿脑性瘫痪头针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32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并运用GMFM-66项量表对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动态改变以评分法进行测评,运用PEDI量表对治疗前后功能性技巧及照顾者援助中的移动能力情况进行测评。结果经过1个疗程(3个月)治疗后,GMFM-66项分值、PEDI量表功能性技巧及照顾者援助中移动比率分值具有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临床开展头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头针配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头针配合体针和单纯体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并比较。结果:2组疗后积分均比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显著大于体针组(P〈0.05);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疗效明显高于体针组。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志、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状态,头针配合体针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8.
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应用醒脑开窀针刺(治疗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20例,同时设传统针同学组(对照组)60例以比较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智商、改善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地形图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其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脑性瘫痪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功能训练,针灸治疗采用头针加体针,对照组行单纯功能训练。比较治疗前后患儿运动功能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的73.3%(P〈0.25);治疗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别为36.86±7.45、65.91±10.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后评分差值29.05±5.32明显高于对照组14.27±3.61(P〈0.01)。结论: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