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丹参水提液的纳滤浓缩工艺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摸索丹参水提液的纳滤浓缩工艺。方法:选择热不稳定成分丹酚酸B为检测对象,采用HPLC测定丹酚酸B保留率,检测波长281 nm,流动相乙腈(A)和1%冰乙酸(B)梯度洗脱(0~20 min,5%~15%A;20~50 min,15%~40%A)。以丹酚酸B保留率和膜通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截留相对分子质量、操作压力、吸附特征等因素对丹参水提液浓缩工艺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的保留率随着膜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而增大,受压力、浓缩倍数的影响较小;膜通量与压力、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呈正相关,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大而减小;孔径300 Da纳滤膜对丹酚酸B的保留率99.5%,膜通量12 L·m-2·h-1,对丹参药材中其他成分无明显影响,且浓缩效率高。结论:纳滤浓缩适用于含热不稳定类成分的药液浓缩,效率高且成分损失少。  相似文献   

2.
黄芩中黄芩苷生物转化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优选黄芩经纳豆菌发酵后黄芩苷转化生成黄芩素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HPLC测定黄芩素含量,流动相甲醇(A)-乙腈(B)-0.2%磷酸水(C)梯度洗脱(0~28 min,20%~35%A,20%~35%B;28~32 min,35%~20%A,35%~20%B),检测波长278 nm。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菌龄、粉碎度、料液比及接种量对黄芩发酵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发酵工艺为菌龄12 h,液料比3∶1,培养温度37℃,粉碎度40目,接种量30%,发酵时间7 d。黄芩素质量分数10.02%,平均转化率96.5%。结论:优选的发酵工艺稳定可行,黄芩经纳豆菌发酵后黄芩苷基本转化为黄芩素,可提升黄芩的药用价值和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3.
活血通络注射液超滤工艺的膜污染及清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永香  刘涛  王振中  徐海娟  萧伟 《中草药》2011,42(5):913-915
目的考察活血通络提取液在超滤时不同药液性质对超滤膜污染程度的影响及不同清洗方法对恢复被污染超滤膜纯水通量的能力。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超滤时药液温度、超滤前药液质量浓度、药液pH值对膜污染程度的影响;考察不同膜清洗方法(超声、0.1 mol/L NaOH清洗、0.1 mol/L NaClO清洗、0.1 mol/L HCl清洗)对膜通量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药液在稀释1倍且保持温度60℃,pH 2时膜污染程度较小,且指标成分苦杏仁苷转移率高。膜清洗采用0.1 mol/L NaOH、0.1 mol/L NaClO循环后1 h,浸泡2 h再循环清洗1 h对膜纯水通量恢复作用最好,0.1 mol/L HCl能恢复至80%左右,超声无明显恢复作用。结论确定药液超滤方法和膜清洗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活血通络注射液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6,(8)
目的研究中药水提液真空膜蒸馏过程中的膜通量衰减和清洗方法。方法选择代表性中药(黄芩、白芍、二丁颗粒)水提液,通过恒浓、浓缩实验分析膜通量衰减。以通量恢复率和膜表面结构变化为指标,考察不同清洗方法对聚偏氟乙烯疏水膜的效果。结果与吸附污染相比,浓度变化对膜通量的影响更大。酸碱液结合的清洗效果最好,通量恢复率可达97.98%;超声波清洗会破坏膜的表面结构,使通量恢复率大于100%。结论酸碱液(0.3%氢氧化钠+0.3%柠檬酸)结合更适合用于清洗聚偏氟乙烯疏水膜。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 ,研究膜分离主要影响因素与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转移率、药液的膜通量和干膏 (固体物 )降低率 3个指标的关系 ,探讨膜分离技术分离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先进性、适用性与经济性。以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转移率、药液的膜通量和干膏 (固体物 )降低率 3个考察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对中药苦玄参、黄芩、黄柏水提液进行超滤实验。结果表明 ,超滤技术不仅能除去大部分杂质 ,而且能较为有效地保留有效成分。在实验中并对膜孔径、操作温度、料液浓度和操作压力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中药水提液在反渗透膜处理过程中渗透压与电导率的相关性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黄芩、栀子、六味地黄丸等25个单、复方中药水提液体系在反渗透膜过程中渗透压(π)与电导率(e)的相关性分析,以药液质量浓度为桥梁,提出渗透压-电导率相关性模型,选择栀子、六味地黄丸水提液加以验证。结果:中药水提液e在0.78~7.26 ms·cm-1时,与其相应的渗透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64 2);栀子水提液渗透压与电导率在反渗透膜过程中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且二者均与药液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栀子水提液在25~250 g·L-1时符合方程π=0.088 0e-0.050 1,六味地黄丸水提液在25~125 g·L-1时符合方程π=0.368 4e-0.118 9,计算值与实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构建的中药水提液渗透压与电导率的相关性模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为中药反渗透膜过程实现渗透压在线检测提供简单、有效、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黄芩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为黄芩薄层鉴别用对照提取物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溶媒用量、提取时间为自变量,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提取率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黄芩提取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和工艺验证。采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25 min,27%A;25~27 min,27%~43%A;27~40 min,43%~56%A;40~45 min,56%~85%A),检测波长274 nm。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54%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35 min。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平均提取率分别为12.53%,2.77%,0.66%,0.25%,总评"归一值"预测值和实测值偏差1.19%。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预测性良好,为黄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用卷式反渗透膜浓缩复方川芎胶囊含油水体超滤液过程中,药液温度、操作压力、浓缩倍数、pH值等参数对膜过程及截留率的影响,进行膜过程优化设计。方法以复方川芎胶囊挥发油含油水体超滤液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操作参数下膜通量、截留率的变化。结果对于本体系合适的操作压差为1.6MPa,操作温度35~40℃左右,pH值为9~10。结论采用卷式反渗透膜对复方川芎胶囊挥发油含油水体超滤液进行反渗透浓缩,在适当操作条件下可取得较好膜通量和截留率。  相似文献   

9.
黄芩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黄芩的提取工艺,提高黄芩苷的转移率。方法:以黄芩苷的含量和出膏率为综合指标,应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黄芩的提取工艺。结果:黄芩提取的较佳工艺加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小时,将提取液浓缩至1∶2(生药克数/药液体积)时,加60%乙醇醇沉即得。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提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滤-纳滤联用技术浓缩益母草中生物碱,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模型,优化浓缩工艺。实验表明通过超滤预处理,益母草水提液中总蛋白去除率94.38%,纳滤技术相较于传统热浓缩优势明显,益母草生物碱的最佳浓缩工艺为截留相对分子质量450,p H 3.07,盐酸水苏碱质量浓度80.15 mg·L-1,总生物碱质量浓度285.73 mg·L-1,在此条件下,盐酸水苏碱和总生物碱的截留率分别为93.37%,95.85%,相对误差为0.79%,1.16%,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可以用于益母草生物碱的浓缩工艺优化,纳滤浓缩为热敏性中药成分的分离精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优选半枝莲总黄酮提取液的前处理工艺及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 方法: 以野黄芩苷转移率、溶液颜色及澄清度为指标,考察半枝莲提取液的前处理工艺。以野黄芩苷转移率和出膏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洗脱剂浓度、水洗量、洗脱流速等对半枝莲总黄酮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的影响。 结果: 前处理工艺为调节提取液pH 3.0~3.3,离心2次,野黄芩苷转移率达90%。AB-8型树脂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径高比1:5,上样液质量浓度0.17 g·mL-1,药材量-树脂体积(1:2),上样流速2 BV·h-1,水洗量4.5 BV,洗脱溶剂40%乙醇,洗脱剂用量5.5 BV,洗脱流速4 BV·h-1;野黄芩苷转移率约93%,质量分数约8%,出膏率约2.5%。 结论: 提取液的前处理工艺可显著降低半枝莲纯化物的出膏率和颜色,优选的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牛黄解毒片方中中药配伍能否减低雄黄的肝毒性及其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4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雄黄组,牛黄解毒片全方组(7.8 g·kg~(-1)),牛黄解毒片全方去甘草黄芩大黄组(3.8 g·kg~(-1)),牛黄解毒片全方去雄黄组(7.3 g·kg~(-1))和正常组5组,雄黄组剂量设置为0.5 g·kg~(-1),根据《中国药典》的牛黄解毒片组方比例,设置其他给药组剂量(含等效雄黄量),各组经口给药9周,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与氧化损伤,并应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原位凋亡和凋亡相关分子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雄黄组小鼠肝组织出现显著水肿,且局部有坏死,而牛黄解毒片全方组及其他给药组的肝组织未见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雄黄组的丙二醛(MDA)明显升高(P0.05);TUNEL凋亡指数,Bax表达平均吸光度A明显增加,Bcl-2表达平均A明显减少(P0.05);与雄黄组比较,牛黄解毒片全方组的MDA明显降低(P0.05),TUNEL凋亡指数,Bax表达平均A明显下降,Bcl-2表达平均A明显增加(P0.05);全方去甘草、黄芩、大黄后,凋亡指数较全方组增加,Bax表达亦明显增加,但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牛黄解毒片方中中药配伍可减低雄黄的肝毒性,抑制雄黄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可认为是牛黄解毒片配伍减低雄黄肝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抑制过程可能是通过促进Bcl-2表达而阻碍Bax表达来实现的,抑制药物与甘草、黄芩、大黄3味中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寒、热药性中药对生物效应指标的影响,分析变量对寒、热药性贡献度,初步建立寒、热药性生物效应判别模式。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寒性中药(苦参、栀子、黄柏,黄芩、黄连、龙胆)各组、热性中药(附子、干姜、高良姜、花椒、肉桂、吴茱萸)各组,灌胃相应中药水煎液10 mL·kg-1,每日2次,共给药30 d;检测文献已报道的可能与寒、热药性相关联的生物效应指标共53项;运用Clementinel2.0数据挖掘软件,建立数据仓库;选取空白对照组数据、寒性中药组(栀子、黄柏、黄连、苦参、龙胆)数据、热性中药组(附子、干姜、肉桂、花椒、高良姜)数据,作为训练集,C5.0算法和C&R分类回归算法找出变量的重要性,构建决策树;并对黄芩、吴茱萸进行寒、热属性的测试。结果:C&R分类回归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最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30%,其次为甘油三酯、肝Na+-K+-ATP酶、肌糖元、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7.39%;C5.0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最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40%,其次为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肌糖元、肝Na+-K+-ATP酶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8.26%;C&R分类回归算法、C5.0算法决策树判定吴茱萸属于热性药和黄芩属于寒性药的可能性均为100.00%,77.78%。结论:肝SDH活性为中药的寒热药性最为重要的生物效应指标;中药寒、热药性的判别通路或模式与能量代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质的种苗是保证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基础,寻求绿色、安全、有效的措施缩短萌发时间、提高萌发率和发芽整齐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5常用种中药材种子为研究材料,比较烟水与常用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烟水母液由悬铃木干燥植物材料闷燃产烟入水制得;利用TTC测定种子活力;测定种子含水量;检测种子吸水率;分别用水(空白组),烟水(0.2%母液)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150 mg·L-1),氯化镧(0.6 mg·L-1),硝酸钙(30 mg·L-1)和水杨酸(0.028 mg·L-1)处理种子,比较植物源烟水和4种生长调节剂对5种常用中药材(菘蓝、桔梗、知母、黄芩、黄芪)种子发芽率、平均萌发时间和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烟水对菘蓝、桔梗、黄芩种子的发芽率均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其中使黄芩种子发芽率提高27.27%;对5种种子的平均萌发时间没有显著影响;显著提高桔梗和黄芩的发芽指数,分别提高30.97%和27.49%;具有类似赤霉素的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结论:烟水的无毒性和易于取得性使其更易于应用于农业实践,综合来看,烟水技术在促进中药材种子萌发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芍药甘草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成分差异. 方法: 制备传统汤剂(TD)、自制配方颗粒汤剂(DGD-S)、市售A厂和B厂配方颗粒汤剂(DGD-A,DGD-B)共4类11批芍药甘草汤,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A)-0.05%磷酸水溶液(B,pH 2.42)梯度洗脱(0~8 min,16%A;8~35 min,16%~50%A;35~36 min,50%~100%A;36~38 min,100%~16%A;38~40 min,16%A),检测波长250 nm.以3批TD的平均信息为标准汤剂信息,从成分的出现或消失、指标性成分含量、共有峰面积、主成分分析及指纹图谱相似度共5个方面全面对比芍药甘草汤不同剂型的差异信息. 结果: DGD与TD比较,未见有紫外吸收的化学成分的出现与消失.指标性成分含量差别较大,其中DGD中甘草酸铵含量均与TD存在极显著差异.DGD-A中23个共有峰峰面积的总和与TD无显著差异,而DGD-S,DGD-B的共有峰面积之和与TD存在极显著差异,二者分别相当于TD的2.5,3.2倍.在PCA中,DGD-A更接近于TD,表明其各单体成分的绝对量更接近于TD,而DGD-S,DGD-B的绝对量远大于TD.DGD-A与标准汤剂的相似度最小,表明DGD-A中各成分间的比例与标准汤剂相差较大. 结论: 芍药甘草汤DGD与TD间仅有成分比例的明显差异,并无成分本身的明显差异;应按比例调整某些DGD的用量以使其与汤剂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刺五加根有效组分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最佳有效组分,为刺五加根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分中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检测波长分别为510,550 nm。利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法,羟基自由基(·OH)清除法,1,1-二苯基-2-苦基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亚铁还原能力实验(FRAP)法测定刺五加根不同有效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不同有效组分的刺五加根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抗氧化能力越强。在O-2·清除法模型中,质量浓度为20 g·L~(-1)时,30%乙醇洗脱部位清除率(91.61±2.59)%。在·OH清除法模型中,质量浓度为1.0 g·L~(-1)时,30%乙醇洗脱部位清除率(90.29±2.06)%。在DPPH自由基清除法模型中,质量浓度为0.7 g·L~(-1)时,30%乙醇洗脱部位清除率清除率达(84.45±0.14)%。在FRAP法中,质量浓度为1.0 g·L~(-1)时,30%乙醇洗脱部位的FRAP值3 474±36.84。结论:刺五加根各有效组分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30%乙醇洗脱部位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可开发成天然的植物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7.
初匀速法预测制川乌的有效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化学动力学方法预测制川乌有效期。方法:采用HPLC测定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含量,流动相乙腈(A)-40 mmol·L-1乙酸铵溶液(B)梯度洗脱(0~45 min,30%~45%A;45~65 min,45%~50%A;65~75 min,50%~55%A;75~80 min,55%~65%A;80~85 min,65%A),检测波长240 nm。采用初均速法对制川乌药材进行加速试验并预测其有效期,考察不同温度下制川乌药材中双酯型生物碱和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制川乌在室温条件下贮存期0.69年。结论:高温不利于制川乌的稳定,初均速法可为制川乌药材有效期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构建黄芩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ITS2)条形码数据库,建立黄芩种子DNA条形码鉴定新方法,保障黄芩种子基原准确。方法:收集黄芩对照药材、基原植物、生药材、公共数据库及其常见代用品的ITS2序列,构建黄芩DNA条形码数据库;收集62份市售黄芩种子样品,每份种子获取3~4条ITS2序列,基于BLAST方法、遗传距离法和邻接(NJ)系统发育树法进行物种鉴定。结果:共获得101条黄芩及其代用品的ITS2序列。黄芩的种内序列变异小于种间序列变异,黄芩、甘肃黄芩和粘毛黄芩在NJ系统发育树上分别聚为独立的支,可相互区分。共获得195条黄芩种子的ITS2序列,DNA条形码鉴定结果表明193条为黄芩序列,2条为真菌序列。结论:黄芩ITS2条形码数据库稳定可靠,可满足黄芩种子DNA条形码鉴定的需求。DNA条形码技术可用于黄芩种子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19.
牛蒡子亚临界萃取后药渣中总木脂素的富集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选经亚临界萃取后牛蒡子药渣中总木脂素的富集工艺,为该药材资料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以牛蒡子油得率、药渣中总木脂素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牛蒡子亚临界萃取溶媒.采用醇提水沉法富集牛蒡子药渣中木脂素类成分,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工艺条件.采用HPLC测定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30%~35%A;5~13 min,35%~45%A;13~15 min,45%~48%A;15~20 min,48%~53%A;20~29 min,53%~80%A;29~40 min,80%~100%A),检测波长280 nm. 结果: 选择丁烷为萃取溶媒脱脂.最佳富集工艺为加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滤液减压回收至0.5 g·mL-1,按药渣量加12倍量水沉淀,煮沸回流60 min;总木脂素纯度>50%,转移率>80%. 结论: 醇提水沉法适用于牛蒡子中总木脂素部位的富集纯化,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