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凋亡细胞及活性核因子κB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5/09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造模组30只,给予88%基础饲料 10%猪油 2%胆固醇;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基础饲料。对照组大鼠于8周后处死,造模组分别于8,12,16周处死,取肝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观察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苦味酸染色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活性核因子κB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κBp65来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核因子κBp56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凋亡的相关性。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造模组大鼠肝组织炎症、脂肪变程度逐渐加重,造模16周窦周出现轻度纤维化(P<0.05)。②造模组12周、16周大鼠肝细胞凋亡细胞数和核因子κBp65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③活化的核因子κB与肝组织炎症、脂肪变及纤维化呈显著正相关(r=0.8491,0.6703,0.4237,P<0.01,0.05);凋亡程度与炎症、脂肪变相关亦呈显著正相关(r=0.6286,0.5936,P<0.01)。④核因子κBp56表达与凋亡存在明显相关关系(r=0.6412,P<0.01)。结论: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中,肝损伤与肝细胞凋亡的增加明显相关,凋亡与核因子κBp65表达、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核因子κB(NF-κB)是调控多种基因的重要转录因子。近年来发现,NF-κB的不适当激活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增殖、转移及细胞耐药密切相关。对NF-κB进行调控目前已经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维生素C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急性胰腺炎模型组(AP组)、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NAC组)和NAC 维生素C治疗组(NAC VitC组).造模后12 h取材,同时观察大鼠胰腺病理评分,测定血清淀粉酶(AMY)、丙二醛(MDA)浓度;检测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免疫组化链霉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ABC)法检测胰腺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测定胰腺组织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 AP组胰腺病理评分、AMY、MDA、MPO、NF-KB阳性表达率及ICAM-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NAC组上述指标均低于AP组(P<0.01),但仍高于SO组(P<0.01);NAC VitC组上述指标低于AP组和NAC组(P<0.01),但仍高于SO组(P<0.01).结论 在AP时应用NAC联合维生素C能明显减轻胰腺病理损伤,显著降低胰腺炎时血清AMY、MDA和胰腺组织MPO活性;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减少胰腺组织ICAM-1 mRNA的表达,减轻胰腺的损伤,对AP具有的治疗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X射线电离辐射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03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将HepG2细胞分3组: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辐射组单纯X射线电离辐射6Gy;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组是指在照射前30min用20μmol/L的lactacystin预处理细胞,然后按照同样的辐射条件进行X射线照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κB的激活,应用SPSS10.0软件包行多组均数间方差分析。结果:对照组、辐射组、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73%,20.90%,35.23%。对照组的核因子κB微弱激活,辐射组明显激活,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组的活性较辐射组减弱,与对照组相似。结论:辐射可以引起HepG2细胞凋亡,并诱导了核因子κB的激活,且可能在X射线辐射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发挥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肾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病死率高,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在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核转录因子-κB (NF-κB)是具有多向转录调节作用的核蛋白因子,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参与多种凋亡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具有抑制和促进细胞凋亡的双向作用.本文就NF-κB信号传导在急性肾损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tb-Ag)对中性粒细胞自发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中性粒细胞,加Mtb-Ag培养24 h,或用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N-甲苯磺基-L-苯乙胺酰氯甲基酮(TPCK)预处理30 min后,膜联蛋白V(AnnexinV/PI)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并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化学发光法检测Mtb-Ag刺激0、1、2、4、6、24h后,中性粒细胞NF-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加Mtb-Ag(1.125 mg/ml)培养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32%±3%)与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24 h后自发凋亡率(55%±6%)相比,明显降低(P<0.05).Mtb-Ag(1.125 mg/ml)作用中性粒细胞1 h后明显可见NF-κB活化,2 h NF-κB的DNA结合活性达高峰,24h回到静息水平;经TPCK(30 μmol/L)预处理后可阻断Mtb-Ag的抑制凋亡作用.结论 经激活NF-κB介导后,Mtb-Ag对中性粒细胞自发凋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氧化二砷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与核因子-κB活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与核因子-κB(NF-κB)活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 FITC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系K562-n凋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分析K562-n细胞NF-κB、VEGF、MMP9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As2O3在诱导K562-n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可活化NF-κB,而VEGF、MMP9的表达也随之增强.地塞米松(DXM)1μmol/L能显著增加As2O3诱导K562-n细胞凋亡的作用和抑制K562-n细胞NF-κB活化,细胞凋亡增加率为43.04%,(P<0.05),NF-κB活化抑制率为31.15%(P<0.05),VEGF、MMP9变化与NF-κB一致.结论:As2O3诱导K562-n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可使NF-κB活化,VEGF、MMP9表达亦随之增强;DXM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增强其诱导K562-n细胞凋亡的作用,VEGF、MMP9的表达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8.
核因子kappa B(NF-κB)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胚胎发育、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周期调控以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研究显示,NF-κB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关系密切。目前,恶性血液病细胞NF-κB的活化及其机制的研究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几年此方面的有关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核因子κB(NF-κB)是调控多种基因的重要转录因子。近年来发现,NF-κB的不适当激活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增殖、转移及细胞耐药密切相关。对NF-κB进行调控目前已经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介导WBF-344细胞凋亡信号转导调控中的作用。方法:为明确HGF对肝干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在加或不加HGF情况下WBF-344细胞用放线菌素D(ActD)20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细胞凋亡,DNA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为检测NF-κB的活性,用NF-κB报告基因质粒BD Great EscA PeTMSEAP vector瞬时转染WBF-344细胞,通过BD Great EscAPeTMSEAP荧光检测系统检测NF-κB的转录活性。为明确NF-κB活化在HGF介导抗凋亡效应中的作用,我们用NF-κB抑制剂如BAY-11-7082和aspirin(ASA)预处理WBF-344细胞,然后用HGF刺激,再通过ActD20ng/mLTNF-α诱导细胞凋亡效应。为证实这一结论,我们用NF-κB抑制质粒转染WBF-344细胞,筛选稳定表达株。转染细胞用HGF刺激48h,然后检测抗凋亡效应。结果:TNF-α可以诱导ActD致敏的WBF-344细胞凋亡。HGF对WBF-344细胞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HGF能够明显促进NF-κB活...  相似文献   

11.
核转录因子-κB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凋亡在体内稳态平衡、机体防御、老年及许多疾病的发生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核转录因子 κB(nuclearfactor kap pa ,NF κB)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 ,它在细胞因子诱导的基因表达中起关键性的调控作用 ,并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防御反应等。近年来 ,NF κB在抗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NF κB、细胞凋亡及其两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κB活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脑死亡状态下巴马小型猪肾脏结构、功能与核转录因子κB mRNA其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提高脑死亡供肾的肾移植效果。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2在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及河南省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及方法:将15只巴马小型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5),即脑死亡组、N-乙酰半胱氨酸组及对照组。脑死亡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均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脑死亡组不行药物干预;N-乙酰半胱氨酸组分别于初次确认脑死亡后1h,12h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动物麻醉后仅行开颅与开关腹手术。②实验评估:分别于首次判定脑死亡后3,6,12,18和24h检测动物血清中尿素氮、肌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于脑死亡后3,6,12及24h开腹取相同部位肾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肾组织结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 mRNA动态变化。结果:15只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自首次判定脑死亡后12h开始,脑死亡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尿素氮和肌酐水平逐渐升高(P〈0.05),相同时间点比较N-乙酰半胱氨酸组显著低于脑死亡组(P〈0.05)。②自首次判定脑死亡3h开始,脑死亡组及N-乙酰半胱氨酸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逐渐升高(P〈0.05),相同时间点比较N-乙酰半胱氨酸组显著低于脑死亡组(P〈0.05)。③自脑死亡后3h开始,脑死亡组及N-乙酰半胱氨酸组肾组织NF-κB mRNA其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相同时间点比较N-乙酰半胱氨酸组显著低于脑死亡组(P〈0.05)。④N-乙酰半胱氨酸组和脑死亡组动物脑死亡后12h可见肾脏结构变化,N-乙酰半胱氨酸组变化程度明显轻于脑死亡组。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可能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 mRNA其蛋白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保护脑死亡状态下肾脏的功能及结构,提高脑死亡供肾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余枭  李永国  徐明  陈道瑾  丁波泥  黄生福  文军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532-1534,1539
【目的】通过检测胰腺腺泡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及血液IL-2、IL-6、IL-10、TNF-α及ICAM-1含量的变化,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胰腺腺泡细胞NF-κB活性和血液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管逆行注射制备ANP动物模型。SD雄性大鼠40只,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ANP( )NAC治疗组和ANP(-)空白对照组。采用EMSA法检测胰腺腺泡细胞胞核NF-κB活性、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胰腺腺泡细胞胞质IκBa抑制活性及ELISA法检测血液IL-2、IL-6、IL-10、TNF-α及ICAM-1含量。【结果】治疗组在1h、3h、5h及7h均可显著抑制(P<0.01)呈点状出血坏死病理学改变的ANP胰腺腺泡细胞胞核NF-κB活性[(22.47±5.39)vs(31.36±5.72)、(27.92±4.75)vs(39.44±6.31)、(23.77±3.95)vs(33.80±5.96)及(19.78±3.48)vs(25.69±4.91)];显著增强(P<0.01)ANP胰腺腺泡细胞胞质IκBa活性[(8.55±1.26)vs(6.37±1.19)、(7.31±1.76)vs(5.91±1.65)、(9.53±1.73)vs(6.85±1.37)及(9.19±1.48)vs(6.97±0.86)];显著抑制(P<0.05)血液中炎症细胞因子IL-2、IL-6、IL-10、TNF-α及ICAM-1活性。【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可通过抑制ANP胰腺腺泡细胞NF-κB活性,增加胰腺腺泡细胞胞质IκBa抑制活性的能力,减少血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活性,从而抑制ANP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decoy策略调控核因子κB( NF-κB)调节组织因子(TF)表达及相应的因子Ⅶ(FⅦ)活化,探讨冠心病新的防治方法.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F-κB deco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转染效率 ,用凝胶迁移率改变竞争实验证实NF-κB decoy的作用机制,用RT-PCR检测组织因子(TF)mRNA,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表面TF抗原,重组组织因子一期凝血法检测与HUVEC共孵育的血浆中活化因子Ⅶ(FⅦa)活性.结果 decoy能成功地转染入HUVEC内,能与TF启动子的κB位点顺式作用元件竞争性结合转录因子NF-κB,明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的HUVEC TF mRNA TF抗原表达及相应的FⅦa活性.结论 NF-κB decoy能通过抑制TF表达而抑制FⅦ的激活,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刘兵荣  肖瑾  丁新生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5):13-15,F0003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1/06在南京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69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与治疗组,每组23只,每组分别于术后6h,1,3,5d取5只用于病理切片制作,于术后3d每组各取3只用于电镜检查。②模型组与治疗组均采用Ⅶ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Ⅶ型胶原酶;治疗组于造模术后2h给予黄芪多糖(美国泛华医药公司Pharmagenesis提供,批号8k01101)25mg/kg腹腔注射,1次/d;其余两组在同样时间点给予2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③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神经凋亡和核因子κB表达的动态变化。④透射电镜观察术后3d血肿周围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大鼠69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肿周围神经元凋亡细胞:模型组于术后6h开始增多,为(31.24&;#177;4.55)个/高倍视野。术后1d明显增多,为(72.58&;#177;7.23)个/高倍视野,术后3d达高峰[(159.42&;#177;12.26)个/高倍视野],术后5d减少[(90.98&;#177;7.65)个/视野];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明显多于假手术组[(1.73&;#177;0.37),(1.45&;#177;0.30),(1.43&;#177;0.32),(1.41&;#177;0.13)个/高倍视野,P〈0.01]。黄芪多糖组术后1,3,5d神经元凋亡细胞为(57.64&;#177;8.45),(132.65&;#177;8.48),(61.23&;#177;7.12)个/高倍视野,少于模型组(P〈0.05-0.01)。②血肿周围核因子κB阳性细胞数:模型组与治疗组术后6h在血肿周围及皮质部位见大量核因子κBp65阳性细胞,术后3d达高峰,术后6h&;#177;5d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术后6h,1,3,5d为(19.21&;#177;3.87),(44.28&;#177;5.76),(53.29&;#177;5.67),(27.82&;#177;2.74)个/高倍视野,均少于模型组[(26.75&;#177;4.08),(58.33&;#177;8.13),(68.15&;#177;6.89),(37.98&;#177;4.57)个/高倍视野,P〈0.05~0.011。③神经元超微结构:假手术组基本正常;治疗组神经元细胞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结论:黄芪多糖可能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表达来减轻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对脑出血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对急性缺血-灌流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局部功能的影响。方法 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流组(IR组)和缺血-再灌流加特异性NF-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组(PDTC组)。IR组于第一对角支以下1cm处套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恢复血流再灌流120min,PDTC组在心肌缺血前应用PDTC(100mg/kg),C组游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结扎。超声心动图中的应变率法测量左室局部收缩功能,Simpson’s双平面法测左室射血分数(EF),应用脱氧核甘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及蛋白印迹(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 R组NF-κB在缺血心肌组织中表达增高,显著高于C组(P〈0.05),而PDTC组NF-κB表达明显减弱,显著低于IR组(P〈0.05);PDTC组心肌细胞凋亡数较IR组明显减少(P〈0.05);IR组左室前壁缺血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peak)明显减低(P〈0.01),PDTC组的应变率与IR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射血分数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F-κB在心肌缺血-再灌流中起重要作用,PDTC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柔红霉素(DNR)在体外作用于HL-60细胞时细胞发生凋亡的规律及一些相关机制。方法:应用光镜、流式细胞仪(FCM)及DNA电泳检测DNR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作用;用免疫细胞化学(IC)、FCM观察相关蛋白的变化。加入活性氧(ROS)抑制剂四氢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或神经酰胺(CER)合成酶抑制剂马廉菌素B1(FB1)后,观察DNR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当DNR浓度为0.2-2.0μmol/L时,HL-60细胞发生的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与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及明显的DNA梯度条带。当1.0μmol/L DNR作用于HL-60细胞后,细胞中Bcl-2与C-myc蛋白的荧光强度指数(FI)总的趋势降低,Bax、caspase-3的FI值在作用2h时上升,而5h时降低,核因子κB(NF-κB)的FI值持续升高。PDTC可抑制DNR对HL-60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而FB1无影响。结论:一定浓度的DNR在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发生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Bcl-2和C-myc蛋白的表达、激活Bax、caspase-3蛋白诱导的;此凋亡过程与ROS、NF-κB有关,而与CER合成酶无关。  相似文献   

18.
X射线辐射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及对核因子κB的激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X射线电离辐射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03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将HepG2细胞分3组: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辐射组单纯X射线电离辐射6Gy;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组是指在照射前30min用20μmol/L的lactacystin预处理细胞,然后按照同样的辐射条件进行X射线照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κB的激活,应用SPSS10.0软件包行多组均数间方差分析。 结果:对照组、辐射组、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73%,20.90%,35.23%。对照组的核因子κB微弱激活,辐射组明显激活。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剂组的活性较辐射组减弱,与对照组相似。 结论:辐射可以引起HepG2细胞凋亡,并诱导了核因子κB的激活,且可能在X射线辐射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发挥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1/06在南京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69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与治疗组,每组23只,每组分别于术后6h,1,3,5d取5只用于病理切片制作,于术后3d每组各取3只用于电镜检查。②模型组与治疗组均采用Ⅶ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Ⅶ型胶原酶;治疗组于造模术后2h给予黄芪多糖(美国泛华医药公司Pharmagenesis提供,批号8k01101)25mg/kg腹腔注射,1次/d;其余两组在同样时间点给予2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③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神经凋亡和核因子κB表达的动态变化。④透射电镜观察术后3d血肿周围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大鼠69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肿周围神经元凋亡细胞:模型组于术后6h开始增多,为(31.24±4.55)个/高倍视野。术后1d明显增多,为(72.58±7.23)个/高倍视野,术后3d达高峰[(159.42±12.26)个/高倍视野],术后5d减少[(90.98±7.65)个/视野];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明显多于假手术组[(1.73±0.37),(1.45±0.30),(1.43±0.32),(1.41±0.13)个/高倍视野,P<0.01]。黄芪多糖组术后1,3,5d神经元凋亡细胞为(57.64±8.45),(132.65±8.48),(61.23±7.12)个/高倍视野,少于模型组(P<0.05~0.01)。②血肿周围核因子κB阳性细胞数:模型组与治疗组术后6h在血肿周围及皮质部位见大量核因子κBp65阳性细胞,术后3d达高峰,术后6h~5d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术后6h,1,3,5d为(19.21±3.87),(44.28±5.76),(53.29±5.67),(27.82±2.74)个/高倍视野,均少于模型组[(26.75±4.08),(58.33±8.13),(68.15±6.89),(37.98±4.57)个/高倍视野,P<0.05~0.01]。③神经元超微结构:假手术组基本正常;治疗组神经元细胞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结论:黄芪多糖可能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表达来减轻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对脑出血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黄对脓毒症大鼠核因子-κB活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脓毒症时肠道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MCP 1)及核因子 κB( NFκB)活性的相关性 ,揭示大黄治疗脓毒症的有效机制。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分别在术后 1、3、6、12、2 4、4 8h活杀大鼠取肠黏膜组织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 TNFα、MCP 1的含量 ,用凝胶电泳迁移法测 NFκB的活性。在脓毒症模型基础上加用大黄治疗 ,分别于治疗后 12、2 4、4 8、72 h活杀大鼠 ,用同样的方法检测 TNFα、MCP 1含量及 NFκB活性。结果 :脓毒症大鼠肠黏膜 NFκB活性及TNFα、MCP 1含量均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升高 ( P均 <0 .0 1) ;大黄治疗后能明显抑制升高的 NFκB活性和TNFα、MCP 1含量 ( P均 <0 .0 5 )。结论 :TNFα、MCP 1是脓毒症早期激活的细胞因子 ,其释放与NFκB活性密切相关 ;大黄可通过抑制 NFκB活性、减少炎症细胞因子释放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