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突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术后Cobb’S角由术前的(51.6±5.9)。恢复至术后(8.0士1.1)。,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t=24.706,P〈O.001)。术后平均矫正84%,全部患者植骨愈合。1例患者出现术后椎弓根螺钉部分松动,但后凸矫正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后路全椎体切除,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角状后凸畸形,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方式。[方法]通过后方入路经双侧椎弓根、椎体行楔形截骨,直到椎体前缘皮质下,并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共手术矫正后凸及侧后凸畸形1 200例,其中男938例,女262例;发病时间5.6~28年,平均11.6年;年龄15~52岁,后凸畸形时间2.5~26年,平均7.3年。后凸病因: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720例;脊柱压缩性骨折246例;脊柱结核132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59例;休门氏病后凸43例。最高截骨平面T9水平,单病例最多截骨达4处,平均截骨2处,一处椎体截骨时间平均30 min,出血约100 ml,术中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结论]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截骨规范充分、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截骨创面对合紧密、利于截骨创面愈合。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PVCR)治疗胸腰段结核继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12例胸腰段结核继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接受手术,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42.4岁。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之后每隔1年分别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并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5h,术中出血平均2410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平均随访25.3个月,术前、术后测得后凸Cobb角分别为49.9°±12.5°、18.3°±3.4°,平均矫正31.7°±10.9°,矫正率为62.8%±5.8%。术前合并神经功能障碍5例,FrankelC级3例、D级2例,术后FrankelD级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80%。围手术期发生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各1例,发生率为16.7%;随访期发现内固定物松动1例,发生率为8.3%。术前VAS评分平均7.8分,术后平均2.9分,改善率62.3%。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植骨节段全部骨性融合。结论一期PVCR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腰段结核病灶清除、矫正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僵硬性胸腰椎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脊柱僵硬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一期全脊椎切除截骨,对手术前、后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Oswestry评分进行评定,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14~31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术前为30°~100°(60.3°±7.5°),术后为5°~58°(21.4°±3.4°),矫正率为49.1%~87.6%(62.5%±4.2%);末次随访时为9°~62°(25.9°±5.7°),矫正率为44.1%~85.6%(57.1%±5.1%),丢失6.5°±1.2°。Frankel分级:末次随访时B级2例恢复至C级,C级6例恢复至E级3例、D级3例,D级5例恢复至E级4例、1例无恢复。Oswestry评分:术前为8.2~33.5(17.34±4.2)分,术后为4.1~25.3(11.75±3.5)分,改善率为30.2%~69.7%(45.7%±6.7%)。结论一期后路顶椎附近椎体全脊椎切除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满意,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2004年6月至2008年5月,收治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1例.男4例,女8例,年龄16-42岁,平均27.9岁:其中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6例,胸腰椎结核3例,陈旧性脊柱骨折2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82°~150°,平均107.0°;10例合并侧凸畸形,冠状面侧凸Cobb角11°~128°,平均52.7°;6例先天性椎体发育不良中有1例合并神经损害,3例结核中有1例合并神经损害,根据Frankel分级均为D级.均采用顶椎全脊椎切除折顶椎管三维同心闭合矫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为7.9~14.7h.平均11.1h.术中出血2400~5100ml,平均3866ml.脊髓短缩1.6~2.7cm,平均2.1cm.融合同定节段为8~14节椎体,平均12.5节.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7.0°矫正至26.1°矫正率75.6%.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52.7°矫正至12.3°,矫正率76.7%.躯干矢状偏移距离平均矫正率76.4%.术前2例神经损害者,术后Frankl分级恢复到E级,随访9~61个月,平均25.9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无脊髓损伤,也无矫正度的丢失.结论:全脊椎切除折顶复位术矫正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疗效满意,椎管三维同心闭合技术保证了截骨面椎管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的安全闭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的治疗经验。[方法]全脊柱截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闭合及植骨矫正脊柱后凸。[结果]于1984~2005年采用上述方法治疗50例病人。术后全组病例均未发生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经历2~15a平均2.4a随访,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经全脊柱截骨加有效的内固定手术不仅手术视野开阔操作安全方便;而且截骨和内固定相结合同时完成,是治疗脊柱后凸目前更完善并不断改进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后路分期脊椎切除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前后路分期脊椎切除后路矫形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11例,患者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男5例,女6例,年龄11~20岁,平均14.8岁,Lenke分型:2型7例,4型4例。术前:主弯Cobb角92°~110°,平均100.2°;胸椎后凸Cobb角20°~86°,平均31.6°;冠状面失衡0~3.2 cm,平均1.8 cm;矢状面失衡-2.8~1.5 cm,平均-0.8 cm。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患者均融合良好,无1例发生假关节及内固定失败,患者外观改善明显。主弯Cobb角:术后30°~48°,平均37.6°,矫正率63.2%;随访时30°~48°,平均38.7°,矫正率61.6%。胸椎后凸Cobb角:术后30°~42°,平均35.4°;随访时30°~43°,平均35.8°。冠状面失衡:术后0~1.8 cm,平均1.0 cm;随访时0~2.0 cm,平均1.1 cm。矢状面失衡:术后-1.7~4.0 cm,平均1.6 cm;随访时-1.5~3.5 cm,平均1.7 cm。1例术后需短期呼吸支持(24 h),1例出现1枚螺钉位置不良(侧位片显示螺钉向上斜行进入椎间隙),1例钛网位置不佳(正位片可见钛网倾斜)。所有患者切口均1期愈合,未发生感染、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结论采用前后路分期脊椎切除后路矫形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7~32岁,平均16.3岁;胸段19例,腰段2例;伴发脊髓纵裂7例,脊髓空洞1例,不全瘫3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记录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2.4个月。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69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429ml,冠状面Cobb角由82.9°矫正到36.0°,平均矫形率56.6%,矢状Cobb角由82.5°矫正到39.8°,平均矫形率51.8%,顶椎偏移由27.1mm矫正到11.1mm,矫正率59.0%。1例术后神经诱发电位示右胫后神经SEP降低,2周后恢复,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椎体间植骨病例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并可获360°减压,是目前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4):253-254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虽然常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治疗的后路脊椎截骨术(spinal osteotomy)(经关节突“V”型截骨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在轻、中度成人僵硬侧凸或脊柱侧凸翻修手术中取得成功,但对于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由于截骨范围有限,该两种方法均不能取得畸形的满意矫正和躯干平衡恢复。基于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和脊柱恶性肿瘤后路全脊椎切除的经验,全脊椎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主要适应证为: 相似文献
10.
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治疗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畸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治疗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5月至2007年12月,对41例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患者行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术前脊柱后凸Cobbb角平均43.8°,26例同时伴有脊柱侧凸畸形,侧凸Cobb角平均39.1°.7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受损症状,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5例.通过术前、术后脊柱正、侧位X线片,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价矫形效果、神经功能,观察手术并发症,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4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4个月~7年3个月,平均3年11个月,术中出现2例椎弓根骨折,3例椎弓根螺钉拔出现象,术后出现1例气胸,2例局部感染,6例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2周后凸C0bb角平均9.8°,矫正率77.6%,术后2周侧凸Cobb角平均10.°,矫正率为74.4%,畸形角度与躯干平衡情况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复查,所有病例固定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所有病例矫形效果均无明显丢失,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具有神经症状患者中,4例好转,2例无变化,1例加重;Frankel分级E级3例,D级3例,B级1例.结论 采用单纯后路脊椎切除治疗僵硬型角状脊柱后凸畸形能直接去除致病因素,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技术治疗僵硬性脊柱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技术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6年7月,采用单纯后路全椎体切除技术治疗的12例僵硬的脊柱后凸或侧后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68°;合并侧凸者平均76°。以加压-撑开-开放-闭合矫形力获得矫形。结果后凸及侧凸矫正率分别为77.6%和66.7%,均获得满意的躯干平衡。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结论在脊髓可耐受的范围内,全椎体切除术为脊柱全方位的矫形提供机会,可作为常规手术技术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2.
K. Otani K. Satomi Y. Fujimura S. Manzoku K. Shibasaki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1979,3(3):229-235
Summary Twenty-seven patients with severe tuberculous kyphosis have been treated at the National Murayama Hospital between 1966 and 1977.We have undertaken curettage of the foci and vertebral osteotomy through an anterior approach, followed by gradual correction with a halo pelvic distraction apparatus and subsequent vertebral fusion. Choice of this method depends upon the age of the patient, the degree of kyphosis before corre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concomitant lesions. Details of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are given and their importance is emphasized.The major risks of correction are discussed and precautions suggested.
Résumé De 1966 à 1977, 27 malades présentant une cyphose pottique sévère ont été traités à l'Hôpital National de Murayama.La correction chirurgicale de la cyphose tuberculeuse consiste en un curetage du foyer associé à une ostéotomie vertébrale antérieure. Ensuite la correction progressive est obtenue à l'aide d'un appareil distracteur halo-pelvien, qui permet également la fusion vertébrale. Les indications de cette méthode dépendent de l'âge du malade; du degré de la cyphose et de la présence de lésions associées. Les détails de la conduite post-opératoire sont précisés, en insistant sur leur importance.Les principaux dangers de la correction sont discutés pour lesquels on préconise un certain nombre de précautions.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部位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 月至2014 年2 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26例骨质疏松性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 例,年龄55~75岁,平均67岁;胸椎1例,胸腰椎21例,腰椎4例;共29个椎体骨折,单椎体骨折23例,双椎体骨折3例;术前后凸Cobb 角为32°~51°,平均(42.00±4.75)°;VAS 评分6~9 分,平均(8.40±0.75)分,脊髓功能按Frankel 分级:D 级4例,E 级22 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X 线片观察Cobb 角改善情况,应用VAS 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应用Frankel 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75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800~1 500 ml,平均1 100 ml.术后第2天时Cobb 角5°~15°,平均(9.60±2.5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改善率76%;VAS 评分1~5 分,平均4.00±1.0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1例由E 级变为C级,其余未有加重情况。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 角5°~19°,平均(11.00±3.50)°,VAS 评分1~6 分,平均(4.40±1.25)分,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由E 级变为C级1例,恢复至D级,余无加重病例。1 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下位椎体骨折,1 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体骨折,均予对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胸背痛症状缓解;影像学可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需重视术中操作及术后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1.5~18岁,平均11.3岁。半椎体均为侧后方半椎体,其中胸椎8例、腰椎10例。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及矫形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包括CDH2例、TSRH2例、ISOLA8例、Moss-Miami6例。其中4例使用Meshcage椎间支撑融合。结果手术时间2.5~8.0h,平均5.5h;术中出血量150~2000ml,平均918ml,平均输血量850ml;固定节段2~8个椎体,平均3.7个椎体。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2.11°矫正至14.25°,平均矫正率66.40%;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49.30°矫正至14.12°,平均矫正率69.98%;顶椎偏移由术前26.94mm矫正至11.06mm。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平均19.39°,丢失5.14°;矢状面Cobb角平均14.80°,无明显丢失。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1例,椎弓根切割需翻修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与前后路手术相比,可缩短时间、减少创伤,适用于从胸段至腰段的半椎体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后路全椎节切除、双轴旋转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陈旧结核性后凸的手术效果,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2004年5月~2011年9月,采用后路全椎节切除、双轴旋转矫形固定融合术治疗重度陈旧结核性后凸畸形患者33例。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龄34.7±14.1岁(11~63岁),其中年龄≥35岁18例,35岁15例;术前平均后凸角98.9°±18.2°(70.0°~130.0°),其中≥100°者17例,100°者16例;后凸顶点位于上中胸椎(T10及以上)19例,胸腰段及腰椎(T11及以下)14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B级各1例,C级5例,D级12例,E级14例。ODI术前平均19.5±9.4分。根据年龄、后凸顶点位置、后凸角度、术前Frankel分级、有无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组。对所有患者行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局部和全脊柱正侧位X线摄片,测量后凸Cobb角,对合并侧凸的患者测量侧凸Cobb角。对手术前和随访时的患者进行脊柱矢状位平衡测量、实际身高测量、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Oswestry评分、VAS评分和手术PSI满意指数的评定。总结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积极采取相应处理。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平均后凸Cobb角98.9°±18.2°,术后平均为30.9°±11.3°,矫正率为69.1%,末次随访时平均为34.8°±15.1°,矫正率为65.3%。患者脊柱矢状位平衡、身高测量、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生活质量Oswestry评分、腰背痛VAS评分均改善,手术总体满意率为87.9%。并发症发生率为54.5%,其中术中并发症12例、术后短期并发症2例、术后中远期并发症4例。所有并发症均及时采取相应处理。发生并发症者的总体后凸矫正率与未发生并发症者相当,但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者在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均明显不如无并发症者。结论:后路全椎节切除、双轴旋转矫形手术是治疗重度陈旧结核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但需要尽量防止严重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作者自1985年6月至1990年6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脊柱截骨器械,行多节段全脊椎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共344例。该手术与传统的脊柱截骨术比较有以下几个优点:(1)、全脊椎截骨术,截骨间隙能自然对合,接触面积大,稳定性强,愈合快。(2)、由于相邻椎体前缘不张开,可避免大血管损伤.(3)、以后凸顶点为截骨中心,符合矫形几何学和运动力学.(4)、截骨最高部位达胸10,突破了胸椎不宜截骨的禁区,提高了矫正效果。本组手术矫正度为35°~100°,平均56.7°。平均矫正率69.9%,优于传统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评价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11年2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或经关节突“V”型截骨矫形术的方法治疗2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男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6.5岁。共30个椎体骨折,两个椎体骨折8例,单个椎体骨折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VAS评分6~9分,平均8.3分,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6例,E级15例。胸腰椎后凸Cobb角为38°~54°,平均47.4°。采用X线片观察Cobb角改善情况,应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应用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脊髓功能情况。结果:9例患者接受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治疗,13例患者接受经关节突“V”型截骨矫形术治疗。手术时间190~260min,平均221min;术中出血量650~1400ml,平均876ml。术后5d时Cobb角3°~14°,平均9.1°,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改善率79.5%,术后VAS评分1~5分,平均4.2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2例由E级变为D级,经营养神经治疗后恢复为E级,其余未有加重情况。术后随访3~62个月,平均20.2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5°~22°,平均12.5°,VAS评分0~6分,平均4.1分,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1例C级患者改善为D级,2例D级患者改善为E级,无加重病例。影像学显示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现象。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上位椎体骨折,1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上位第二个椎体骨折,均予对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胸背痛症状缓解。结论: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形联合前方钛网支撑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经顶椎全脊柱截骨矫形内固定、前方钛网植骨支撑治疗21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男8例,女13例;年龄10~35岁,平均19.4岁;胸椎6例,胸腰段13例,腰椎2例;合并Chairs畸形2例,脊髓纵裂6例,脊髓空洞4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E级13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对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矢状面偏移距离、双肩相对高度、剃刀背畸形高度等影像学数据进行测量,并对术后矫正率进行评估。结果:21例患者手术时间3.5-6.5h,平均5.2h;术中出血量1400—4900ml,平均2500ml。术后2d患者主弯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矢状面偏移距离、剃刀背高度及双肩高度差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冠状面矫正率为(62.24±5.82)%,矢状面矫正率为(60.97±6.30)%。术后第1天2例Frankel分级由E级加重为D级,保守治疗2周后恢复;1例术后苏醒后查体Frankel分级由D级加重为C级,及时行翻修调整手术后恢复;左眼永久性失明1例,术中脑脊液漏2例,胸膜损伤1例。21例均获随访,时间9~31个月,平均18.6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D级4例,E级17例,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无矫正角度丢失及内固定松动。结论:全脊柱截骨术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可有效矫正和恢复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避免了脊柱短缩所造成的脊髓折皱,但仍应重视术中体位及神经系统损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总结分析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研究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33例,平均年龄40 3岁。病史平均36 0个月。后凸Cobb角平均40 8°(20°~82°)。全部患者均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26例。12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23例既往曾有手术史。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间隙松解植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15例,后路截骨减压矫形12例,前路松解、椎体间撑开植骨固定6例。结果全部患者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86 0%。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24 6个月(6个月~84个月), 32例骨性融合, 1例植骨未融合,行二次手术后骨性融合。10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 10例术后括约肌功能部分恢复。有显著腰背部疼痛者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结论单纯后路截骨矫形适用于角度较小( <45°)的后凸畸形。前路松解、后方经关节突截骨矫形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尤其对后凸严重或二次手术的病例更显优势。对于合并脊髓不全损伤的病例即使病史较长,手术仍然可能获得一定疗效,特别是对于腰部疼痛的缓解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