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盐酸雷诺嗪结晶水及其对晶体稳定性的影响,探讨盐酸雷诺嗪半水合物水分含量不稳定的原因及可能对其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动态水分吸附法,分析盐酸雷诺嗪半水合物中结晶水分子在晶体中的稳定性;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卡尔-费休氏法测定水分含量,分析盐酸雷诺嗪半水合物中的结晶水分子对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 结晶水在晶体中不稳定,极易脱去,仅约0.3%的水分可以与盐酸雷诺嗪分子稳定结合,盐酸雷诺嗪半水合物的生产工艺稳定,结晶水分子的丢失对其晶体结构影响不大.结论 可以根据产品的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调整水分限度.  相似文献   

2.
头孢替唑钠的结晶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昌勤  成双红  陆璐 《药学学报》2002,37(4):275-279
目的探讨头孢替唑钠的结晶特性。方法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DSC和TGA等理化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条件得到的头孢替唑钠晶体。结果头孢替唑钠晶体为头孢替唑钠一水合物,至少有I型和II型两种不同的晶型;水分子在不同的头孢替唑钠晶格中有不同的结合状态。结论不同结晶条件下得到的头孢替唑钠一水合物的晶格结构略有差异,并影响晶体的热稳定性。I型晶体较II型晶体对热稳定。  相似文献   

3.
自1940年青霉素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又发现了许多新的抗生素药物,尤其80年代是抗菌药物开发研究的光辉十年。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分子中都含有β-内酰胺结构,因而统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本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现状作一综合介绍,并对其未来发展略加展望。  相似文献   

4.
头孢菌素类药物因其结构特点在抗生素分类中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还包括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类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β-内酰胺类。它们的化学结构共同点是都具有β-内酰胺环,此环与抗菌作用密切相关,如被打开则抗菌活性消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特点都具有7-ACA结构。目前,因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抗酶性强,抗菌谱广,发展迅速,作用强而被临床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5.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 分子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宗儒 《药学学报》2008,43(3):227-233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包含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体对药物的处置,所进行的物理和化学、时间和空间的处置,遵循一般的规律,具有共性特征,即分子的整体和宏观性质影响药代动力学行为。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是药物分子与靶标蛋白的物理或化学结合,引发药理(或毒理)作用,起因于药物的特异性作用,是药物分子的个性表现,受制于药物分子中特定的原子或基团与靶标分子在三维空间的结合,这种微观结构就是药效团。药物分子可视作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集合,统一在分子的整体结构之中,宏观性质决定药代和物化性质,微观结构决定药理作用。认识宏观与微观同药代与药效的内在相互关系,可以深化对药物作用的认识,指导药物分子设计。决定分子宏观性质的因素是相对分子质量、水溶性、电荷、脂溶性(分配性)和极性表面积等,通常是由分子骨架和整体分子所决定,无特异性的结构要求;决定活性的微观结构因素有氢键给体、氢键接受体、正电中心、负电中心、疏水中心和芳环中心。不同的生物活性取决于这些不同特征的组合及其空间排布。分子的宏观性质,包含了微观结构中原子和基团的贡献;在改变分子的结构以调整宏观性质时,往往影响微观结构的空间位置。药物分子设计的技巧是整合这两个因素成最佳配置,在早期研究阶段,应兼顾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使药效强度和选择性、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达到最佳的匹配,为此,要求表征药代的空间与药效学的选择性空间有结构交盖。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感染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根据β-内酰胺环是否连接有其他杂环以及所连接杂环的化学结构差异,又可分为青霉素类(Penicillins)、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头霉素和氧头孢烯类(Cephamycins)、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以及β-内酰胺酶(ESBL)抑制剂(Beta-lactamase inhibitors)。  相似文献   

7.
毛竹叶  李志 《中国药业》2007,16(12):25-2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各类药物之首。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主要抗原决定簇是由青霉噻唑酰基团与大分子结合所形成的,大多数青霉素类抗生素因具有此结构而被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青霉素分子的其他部位也可以诱导免疫反应。侧链结构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头孢菌素乃继青霉素之后在自然界发现的第二类型β-内酰胺抗生素。它在化学结构、生物学性质、以及由前体生物合成方面与青霉素有许多共同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是唯一已知的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只是到最近,才知道有一个新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一硫霉素。头孢菌素的特点是分子中有一个由β-内酰胺和双氢噻嗪环构成的缩合双环系统(Ⅰ)。  相似文献   

9.
头孢唑林钠(cefazolin sodium)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半合成头孢菌素,其与水分子等作用可形成α型(含5分子结晶水)、β型(含3/2分子结晶水)和γ型(含1分子结晶乙醇)等晶体[1],但目前仅有少量文献对其晶体结构进行探讨[2~4].  相似文献   

10.
仲兆金 《首都医药》2004,11(2):39-42
化学预防和早期抗生素治疗的应用使得儿童在获得性和医源性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大大地降低了。通常在治疗之前对微生物进行诊断需要较长时间,所以多数抗生素的选择是根据患者最可能感染的致病菌、感染的部位、严重性和局部耐药的经验判断来进行抗生素治疗。儿童中需氧菌/厌氧致病菌的混合感染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所以适当抗生素的选择特别重要。长期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在儿科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具有广谱的抗致病菌生物活性,并且使用方法简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其他药物没有明确的相互作用,它具有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度收集到的125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果4年间共收到181份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125例占69.06%,病例报告中涉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24例)、青霉素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3例)。ADR累及人体的14个系统,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控制β-内酰胺抗生素中聚合物的含量是减少临床中过敏反应的有效措施[1]。高分子聚合物是指药品中比药物分子本身的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杂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1 000~5 000。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高分子杂质按其来源通常可分为2类:外源性杂质和内源性杂质。外源性杂质一般来源于发酵工艺,内源性杂质是指抗菌药物的自身聚合产物。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目前产品中的外源性  相似文献   

13.
从单环β-内酰胺不同类型结构探讨所设想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模式.先合成2个系列36个新的单环β-内酰胺化合物,经元素分析、IR、PMR及MS证实.用化学法测试其抑酶活性.鼻子化学CNDO/2法进行分子静电势计算.所得分子静电势图与青霉烷砜酸所得相比较,阐明作用模式设想有合理性.继又合成21个新化合物,也经元素分析、IR、PMR及MS证实.经酶法测试活性,支持了所提出的受体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临床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药疹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对确诊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的致敏药物、皮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致敏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以青霉素类最常见,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等,对确诊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的皮疹类型依次为发疹型、荨麻疹型、湿疹型、固定型、剥脱性皮炎型、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紫癜型等。结论:临床医生在用药时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注意搜集、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资料,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水分子广泛存在于药物靶标蛋白中,对于药物与靶标蛋白相互作用具有重要贡献。在药物设计中,替换水分子、与水分子形成相互作用,是优化化合物结构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通过合理替换水分子,提高化合物的结合活性、增强化合物的选择性、改善其药动学性质的案例。结合案例,对利用水分子指导化合物结构优化的方法以及研究水分子性质的方法和软件工具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化合物结构优化和创新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房》2017,(26):3711-3715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发生交叉过敏反应的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结合笔者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附属医院进修期间的学习心得,同时根据美国拉什大学医学中心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史者的安全用药管理经验,总结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生交叉过敏反应的机制,并介绍美国UIC附属医院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患者的处理流程。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生交叉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药物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侧链,人体内免疫球蛋白E通过识别这些侧链而产生交叉过敏反应。美国UIC附属医院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患者的处理流程,包括对患者是否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指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规范的青霉素皮试,并采用谨慎渐进式流程用药和快速诱导药物耐受流程进行抗感染治疗。结论:美国UIC附属医院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交叉过敏反应患者的处理方法,可为国内临床药师处理可疑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史者,尤其是针对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药物化学是一门药学专业基础课.在这门课程中,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药物结构与活性变化关系是基本核心内容.同时,这也是药物化学教学的难点,因为药物分子结构是三维的,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也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在平面上很难观察清楚,教师觉得难讲解,学生觉得难理解、难记忆.现有的化学教学软件如Chemwindows、ISIS/Draw等只能处理二维结构,如何使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以及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过程在微机上表现清楚、准确、美观,提高药物化学教学效率和质量,这几年来,我们经过比较,选择WebLab ViewerPro作为教学软件,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用混合粉碎法制备晶体药物与β-环糊精包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晶体药物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分析包合物中药物的分散状态;考察最佳粉碎时间及形成包合物的适宜贮存湿度。方法采用混合粉碎法制备包合物;根据红外图谱、粉末X-射线衍射验证包合物的形成及最佳粉碎时间;通过升华失重确定包合物中药物分子的分散状态;变换贮存湿度考察包合物的聚结稳定性。结果制成的包合物为无定形结构,药物分子进入β-环糊精空穴中通过分子间氢键结合;包合物的分散度和粉碎时间有关,本系统的最佳粉碎时间为10 min;包合物中药物分子的状态受贮存时相对湿度的影响,在相对湿度低于75%下贮存时,包合物的分散状态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采用混合粉碎法制备包合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将晶体难溶性药物与β-环糊精混合粉碎可得到非晶质包合物,能有效地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9.
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分析技术。由于其分析时间短,样品消耗少,分离度高,应用灵活,能够在生理条件或者接近生理条件的缓冲液中运行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就毛细管电泳研究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不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体系,如蛋白质-蛋白质/多肽,蛋白质-DNA/RNA,蛋白质-糖,抗原-抗体,蛋白质-药物,脂质体-蛋白质/药物等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探讨了毛细管电泳从组合化学库中筛选先导药物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β-环糊精对普鲁卡因青霉素荧光增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秀芬  张煜  查建蓬 《河北医药》2008,30(1):106-106
β-环糊精(β-CD)是淀粉经酶解环合后得到的由7个葡萄糖连结而成的环状低聚化合物,其分子形状略呈锥形的圆环,能作为"宿主"包结不同的客体分子,形成特殊结构的包结物.以β-CD作为荧光增敏试剂增强药物的荧光强度已有许多报道[1-7].普鲁卡因青霉素是β-内酰胺类广谱抗生素,与盐酸普鲁卡因有相同的结构成分,与β-CD形成包结物后其荧光强度似亦应明显增强.本文研究了在不同pH值条件下,β-CD对普鲁卡因青霉素的荧光增强作用,以及β-CD浓度变化对荧光增强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