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对头颈外科手术的确立提供帮助。方法:收集整理我院2002年2月—2011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腮腺良性肿瘤和8例恶性肿瘤病例,分析其CT影像表现特征,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CT诊断符合率78.6%(21/27),其中,良性肿瘤诊断符合率78.1%(15/19),恶性肿瘤符合率75%(6/8),腮腺良性肿瘤CT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多位于腮腺浅叶,无侵袭性及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肿块影,常累及深叶或跨深浅两叶,具有侵袭性及淋巴结转移。结论:腮腺良恶性肿瘤,在部位、形态、边缘、侵袭性、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有显著影像学差异。CT扫描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CT可明确腮腺肿瘤的部位及良恶性的影像学特征,为头颈外科手术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种类繁多,CT为腮腺占位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CT征象,探讨CT在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29例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的CT征象,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边界、强化程度、均匀性、邻近组织的浸润、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腮腺低度恶性肿瘤组:共8例,4例为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3例为腺泡细胞癌、1例为上皮-肌上皮癌;3例病灶边缘清楚,3例病灶边缘部分欠清,2例病灶边缘不清;5例病灶形态规则,3例病灶形态不规则;8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2例病灶内密度均匀,6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区;所有的病灶均未见侵犯邻近肌群的CT征象,有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征象。(2)腮腺中高度恶性肿瘤组:共21例,5例为低分化鳞癌、8例为恶性混合瘤、2例为腺癌、1例为淋巴上皮癌、4例为粘液表皮样癌、1例为腺样囊性癌;5例病灶边缘清楚,7例病灶边缘部分欠清,9例病灶边缘不清;10例病灶形态规则,11例病灶形态不规则;17例病灶呈明显强化,4例恶性混合瘤病灶呈轻度强化;9例病灶内密度均匀,12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区;8例病灶侵犯邻近肌群,8例病灶与腮腺床的脂肪间隙消失,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的CT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和肿瘤的恶性程度存在相关性,但是,还须结合肿瘤的大小、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才能做出更精确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3.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诊断腮腺肿瘤的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表现。统计术前CT诊断和术后病理的符合率,探讨误诊的原因。结果 50例中良性肿瘤35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33例;密度不均,边缘不清2例。15例恶性肿瘤CT表现为病灶较大,血缘不清,密度不均。结论 CT能对大多数良恶性腮腺肿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探头在腮腺区直接扫查,记录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并与病理诊断比较.腮腺肿瘤59例,男性35例,女性24例,年龄9~72岁,平均46岁.结果 超声提示腮腺肿瘤符合率为88.1% (52/59).59例腮腺肿瘤中,病理证实良性肿瘤51例,分别为腮腺混合瘤34例,腮腺淋巴瘤17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20% (46/51);恶性肿瘤8例,分别为腺泡细胞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5例,腺样囊性癌1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5.0%(6/8).结论 超声提示诊断腮腺肿瘤符合率高,可为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涎腺肿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点。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16例.包括涎腺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5例,涎腺外肿块4例(神经鞘瘤2例,淋巴结转移2例),另有慢性腮腺炎1例。结果 6例涎腺良性肿瘤中5例呈圆形或椭圆形,1例呈多结节分叶,增强后均匀强化。6例肿物较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5例涎腺恶性肿瘤轮廓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结构受侵,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 涎腺区肿块的部位、边界、包膜、密度及茎突移位情况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主要依据,认为CT对肿瘤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及涎腺内外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腮腺肿块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块89例CT表现。结果89例肿块包括:良性肿瘤44例,潴留囊肿7例,炎性病灶8例,恶性肿瘤30例。CT定位准确89例。良性肿瘤和囊肿多表现为轮廓光整,边缘规则,界限清楚(49/51);而恶性肿瘤多表现为轮廓不规则,边界模糊(22/30),和向周围组织侵犯(11/30)(P<0.01);4例结核和2例脓肿病灶周围腮腺组织出现“磨玻璃”样改变,而其他病灶未见该征象。4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多发灶(4/7)。术前CT对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正确率82%(73/89)。结论CT对腮腺肿块定位准确,CT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基本可靠,但组织学的分类价值有限。“磨玻璃”样改变是腮腺炎性团块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CT增强扫描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30例,CT增强扫描早期30 s和延迟期120 s,对肿瘤实质部分行密度测量。结果:30例良性18例,恶性12例。腮腺腺淋巴瘤早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腮腺混合瘤和腮腺癌早期强化不及腮腺腺淋巴瘤,延迟期持续强化。结论:CT增强强化形式有助于辨别肿瘤良恶性和组织学分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鉴别腮腺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价值,以期为腮腺肿瘤术前精准诊断提供有用的定量指标。材料与方法 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均行DCE-MRI检查,分析肿瘤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并计算K~(trans)、V_e、K_(ep)值,探讨K~(trans)、V_e、K_(ep)值在腮腺不同病理类型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1)47例患者中良性肿瘤37例,恶性肿瘤10例。37例腮腺良性肿瘤中TIC曲线表现为A型有11例,B型有9例,C型有17例;10例恶性肿瘤中TIC曲线表现为B型有2例,C型有8例;腮腺良恶性肿瘤TIC曲线类型的组间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2)腮腺良性肿瘤(不包括腺淋巴瘤)的K~(trans)、K_(ep)值低于恶性肿瘤,V_e值高于恶性肿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瘤的K~(trans)、K_(ep)值低于恶性肿瘤及腺淋巴瘤,而V_e值高于恶性肿瘤及腺淋巴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淋巴瘤的K~(trans)、K_(ep)值均高于恶性肿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_(ep)、V_e值在混合瘤与恶性肿瘤、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能较准确、无创地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尤其为缺乏形态学特征的腮腺肿瘤鉴别诊断提供有用的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应用对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年龄28~80岁(平均46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术前均行MR平扫、动态增强和DWI扫描,绘制肿瘤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获得相关参数(峰值时间Tpeak、600 s时的廓清率),在表观弥散参数(ADC)图上显示测量的肿瘤ADC值,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之间的TIC参数及ADC值,并分析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40例腮腺肿瘤中,良性28例,主要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恶性12例,病理类型较多。多形性腺瘤以A型(缓慢上升型)、C型(快进缓降型)曲线为主,且A型曲线只存在于多形性腺瘤中,其中1例为多形性腺瘤恶变,可将多形性腺瘤与其他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腺淋巴瘤以B型(速升速降型)曲线为主,较具有特征性,恶性肿瘤以C型曲线为主,但是C型曲线也存在于部分良性肿瘤中,两者之间存在部分重叠。腮腺良性肿瘤的ADC值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1.13×10-3 mm2/s vs 0.84×10-3 mm2/s),其中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腺淋巴瘤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联合ADC值可进一步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腮腺肿瘤106例临床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6例不同性质的腮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肿瘤97例(91.5%),包括腮腺良性混合瘤81例(76.4%),乳突状囊腺瘤9例(8.5%).腺淋巴瘤7例(6.6%);恶性肿瘤9例,其中黏液表皮样癌3例(2.8%),恶性混合瘤、腺癌各2例(各1.9%),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各1例(各0.9%).76例获随访,随访1~5年,复发3例,其中1例腮腺混合瘤因单纯肿瘤摘除而复发,另2例为腺癌复发(1例复发后死亡).结论:腮腺混合瘤应采取面神经解剖、肿瘤与腺体同时切除的术式,乳突状囊腺瘤不易单纯摘除,腺淋巴瘤可选择单纯肿瘤摘除.恶性腮腺肿瘤术前可借助B超、X线造影、CT、MRI辅助诊断,不主张常规切开活检,以根治或扩大手术范围为主.一般不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可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腮腺肿瘤良恶性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间60例腮腺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同时实施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比较单独技术检测和联合检测对腮腺肿瘤良恶性诊断的效能。结果:CT术前检出恶性肿瘤17例,良性肿瘤43例,漏诊8例,误诊12例,诊断敏感性为38.5%,特异性为74.5%,准确性为66.7%。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恶性肿瘤26例,良性肿瘤34例,漏诊3例,误诊16例,诊断敏感性为76.9%,特异性为66.0%,准确性为68.3%。两者技术联合检出恶性肿瘤14例,良性肿瘤46例,漏诊2例,误诊3例,诊断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93.6%,准确性为91.7%。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联合检查诊断腮腺肿瘤的敏感性较CT检查显著提升;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联合检查诊断腮腺肿瘤的特异性、准确性较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显著提升(P0.05)。结论:实施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技术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均优于单独CT或超声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超声诊断老年腮腺肿瘤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应用高频探头对135例55-79岁老年患者进行常规腮腺超声检查,记录肿瘤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35例腮腺肿瘤患者中,超声诊断提示良性肿瘤95例,恶性肿瘤15例,炎性25例。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93例(其中腮腺混合瘤59例,腮腺淋巴瘤28例,腮腺囊腺瘤6例),恶性18例,炎性2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良性97. 89%,恶性83. 33%,炎性96. 00%。结论:超声检查诊断老年腮腺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优势,从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情况来初步判断良性、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并分析1.5 T MR影像特征与腮腺肿瘤病人良恶性诊断的关系及病理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早期腮腺肿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1.5 T MR检查,并经病理诊断确诊。其中良性肿瘤51例(良性肿瘤组),恶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组)。分析并比较良恶性肿瘤的MR及病理结果、良恶性肿瘤MR影像结果特点(包括位置、形态、密度、轮廓)、良恶性组MR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及峰值时间。结果MR诊断腮腺肿瘤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良恶性肿瘤MR影像学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恶性肿瘤在位置、形态、密度、轮廓等表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肿瘤MR动态特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性组持续型、廓清型(廓清率≥0.3%)、平坦型比率高于恶性组(P < 0.05),恶性组廓清型(廓清率 < 0.3%)比率高于良性组(P < 0.05),良性组峰值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1.5 T MR在腮腺肿瘤病人良恶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对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较大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上腺偶发瘤术后的病理结果与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为术前判断肿瘤良恶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93例肾上腺偶发瘤患者,术前患者均进行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肿瘤病理性质进行回顾分析,并与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提示皮脂腺癌肿瘤内部回声均不均匀,转移癌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13例(92.86%),良性肿瘤大部分回声均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类型肿瘤内部血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示肿瘤密度均匀、边界规整、形态规则,则肿瘤为良性的可能性大,良恶性肿瘤在这三方面具有差异性(P<0.05);良性肿瘤CT值在-79.2610.27 HU,恶性肿瘤CT值在9.7710.27 HU,恶性肿瘤CT值在9.7775.16 HU,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醇升高提示肾上腺皮脂腺瘤,醛固酮、皮质醇、儿茶酚胺均升高提示嗜铬细胞瘤,皮脂腺癌患者均出现血钾降低,转移癌患者实验室检查无内分泌检查异常;肿瘤直径<3 cm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13.21%,肿瘤直径为375.16 HU,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醇升高提示肾上腺皮脂腺瘤,醛固酮、皮质醇、儿茶酚胺均升高提示嗜铬细胞瘤,皮脂腺癌患者均出现血钾降低,转移癌患者实验室检查无内分泌检查异常;肿瘤直径<3 cm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13.21%,肿瘤直径为36 cm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26.67%,肿瘤直径>6 cm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40%,肿瘤大小与肿瘤良恶性具有相关性。结论超声、CT检查结果可以反映患者术前肿瘤的性质,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肿瘤大小,可准确对患者肿瘤的良恶性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15.
超声评分术前评价卵巢肿物良恶性及辅助术式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评分系统术前评价卵巢肿物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1~2周内对287例卵巢肿瘤患者行腹部或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卵巢肿物声像图表现进行超声评分及分组:以肿物声像图评分≥6分判定为可疑恶性肿瘤(高风险组)建议开腹手术;肿物声像图评分6分判定为可疑良性肿瘤(低风险组)建议腹腔镜手术。术后所有肿物均行病理检查。结果 287例中超声检出321个卵巢肿物,手术病理诊断良性肿瘤270个,恶性肿瘤51个;声像图评分高风险组(≥6分)53个肿物,病理证实为良性肿瘤8个(15.1%),恶性肿瘤45个(84.9%);声像图评分低风险组(6分)268个肿物,病理证实为良性肿瘤262个(97.8%),恶性肿瘤6个(2.2%)。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超声评分系统将2例早期卵巢癌及4例卵巢交界性肿瘤误评为良性,而将4例卵泡膜细胞瘤、2例皮样囊肿、1例黏液性囊腺瘤及1例卵巢甲状腺肿样瘤误评为恶性;超声评分系统评价卵巢肿物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8.2%、97.0%、84.9%、97.8%及95.6%,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29.78、0.12。结论超声评分系统术前评价卵巢肿物良恶性准确性高,但易将少数早期卵巢癌和卵巢交界性肿瘤评为良性,以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为基础的超声评分系统可为卵巢肿瘤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腮腺恶性肿瘤CT误诊原因。方法:分析8例CT误诊腮腺恶性肿瘤的病理分型及CT表现。结果:8例中腺泡细胞癌4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腺样囊性癌1例,腺癌1例。CT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平扫密度均匀6例,不均匀强化3例,有浅分叶6例,4例部分边缘模糊,1例合并淋巴结肿大。结论:分化较好或病灶较小的腮腺恶性肿,CT定性诊断困难。肿块有浅分叶或部分区域轮廓模糊时,提示有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1978~1983年诊断涎腺肿瘤69例,大多数病人的年龄为20~40岁,多半是女性。其中腮腺肿瘤58例(混合瘤36例,癌8例,腺淋巴瘤5例,粘液表皮样瘤4例,园柱瘤4例,脂肪瘤1例);颌下腺肿瘤11例(混合瘤9例,癌2例)。根据病史、视诊和触诊,考虑肿瘤的生长时间和速度、形态和大小、活动性和硬度等进行临床诊断,把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6例,误诊率为8.7%。全部进行了诊断性穿刺和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90%以上,但把4例粘液表皮样瘤误诊为腺淋巴瘤,把1例癌和1例园柱瘤误诊为混合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0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中,2个病灶密度相对均匀,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43例腮腺淋巴瘤患者中,43个病灶密度较均匀,18个病灶密度不均匀。3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中,16个病灶密度均匀,15个病灶密度欠均匀,CT增强扫描6例明显强化,余25例轻度强化。1例鳃裂囊肿表现为类圆形的低密度结节,CT值19 HU,边缘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检查囊内容物不强化,囊壁可轻度增强。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基底细胞腺瘤、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鳃裂囊肿。基底细胞腺瘤双期CT增强幅度大于其他种类疾病(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能对腮腺肿瘤进行有效定位,双期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性肿瘤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2例腮腺肿瘤患者与25例参加健康体检的体检志愿者,分别设置为腮腺肿瘤组、对照组,两组均接受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测量、记录并CT灌注参数。再对腮腺肿瘤组施行手术病理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计算CT灌注成像对腮腺肿瘤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采用一致性检验方法,对CT灌注成像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诊断一致性进行分析。根据手术病理诊断,将腮腺肿瘤患者划分为混合瘤组、腺淋巴瘤组、基底细胞腺瘤组、恶性肿瘤组,比较混合瘤组、腺淋巴瘤组、基底细胞腺瘤组、恶性肿瘤组的CT灌注参数。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CT灌注参数与腮腺肿瘤的相关性。结果 CT灌注成像对腮腺肿瘤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78.57%、78.70%、78.69%,经一致性分析,CT灌注成像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诊断一致性良好。腮腺肿瘤组的BV、BF、PEI均高于对照组(P0.05),TTP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瘤组、基底细胞腺瘤组的BV、BF、PEI均低于恶性肿瘤组(P0.05),两组TTP均高于恶性肿瘤组(P0.05),而腺淋巴瘤组的BV、BF、PEI均高于混合瘤组、基底细胞腺瘤组、恶性肿瘤组(P0.05),TTP低于其他组(P0.05)。经相关性分析,CT灌注参数中的BV、BF、PEI均与腮腺肿瘤呈正相关,TTP与腮腺肿瘤呈负相关。结论 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对腮腺肿瘤性质予以明确,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其灌注参数可对腮腺肿瘤予以反映,临床诊断时可将CT灌注成像作为腮腺肿瘤定性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探讨115例眶内肿瘤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搜集115例眶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15例中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者33例、炎性假瘤30例、皮样囊肿12例、多形性腺瘤11例、腺样囊性癌6例、脑膜瘤6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2例、眶内转移瘤3例(包括肺癌2例、结肠癌1例)、继发性肿瘤1例(视神经母细胞瘤眶内浸润)、横纹肌肉瘤、脂肪瘤、淋巴瘤、原发性眶内黑色素瘤及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各1例。结果:良性肿瘤CT表现为大多数呈边缘清楚圆形、椭圆形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压迫周围组织造成移位,眶壁骨质无破坏。恶性肿瘤大多数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压迫或包绕周围组织,眶壁骨质破坏。CT定位诊断率100%,定性诊断率76.8%(88/115),良性肿瘤定性诊断率达80.1%(81/101),恶性肿瘤定性诊断率50%(7/14)。结论:眶内肿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征,根据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对大多数眶内肿瘤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