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心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压迫颈部神经、血管等正常组织出现类似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候群,可归属于中医“胸痹”“心痛”“项痹”等范畴。邱玲教授认为本病多因体虚受邪,经筋失养,心脉痹阻不通而痛,治疗多通过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以治其本,针筋解结、畅通经络以治其标,注重辨筋论治,常根据筋结分布选穴布针,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论述筋针经筋平刺法,为其在面瘫病急性期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以指导临床。方法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从面瘫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分期及治疗研究概况等方面,探讨针灸治疗在面瘫病急性期中应用的合理性,同时结合筋针经筋平刺法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方法,分析其在面瘫病急性期的应用。结果 筋针经筋平刺法运用筋针疗法理论,在面部相应的经络循行筋经上,进行筋穴平刺、无感得气,可以达到以知为数般的疗效。结论 筋针经筋平刺法在面瘫病急性期中的应用中具有有效性,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项痹归属"经筋病"范畴,经筋理论可以诠释项痹的生理病理并指导项痹治疗.颈椎的稳定由颈项部的经筋维持,经筋对颈椎的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持维系作用;项痹病理改变关键是筋急,病理产物的关键是筋结.项痹治疗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局部"以痛为腧"和循经筋结聚点远端点的取穴原则,太阳经筋为主和其他筋为辅的辨筋论治原则,阳筋与阴筋功能平衡...  相似文献   

4.
明确"依脉引筋气"治疗经筋病的作用机制与方法,为临床治疗经筋病提供参考。"依脉引筋气"是杨上善对《黄帝明堂经》中经筋病治疗思路的概括总结,但其具体论述已散佚,笔者通过对现存典籍的考究,对筋气的具体含义、经筋与经脉的关系、"依脉引筋气"的方法及其取穴侧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标本兼顾治疗经筋病。  相似文献   

5.
《中国针灸》2020,(4):419-422
探讨陈日新教授治疗膝痹"痛在关节,病在经筋"的学术观点。陈日新教授根据膝痹发生发展特点,将膝痹分为筋急、筋结、筋挛、筋痿4期,提出膝痹病"筋病为先,骨病为果"的筋骨发病关系。指出阳气不足贯穿膝痹病始终,治疗应"治膝先治筋,筋柔膝自健",以"温通祛邪,温阳柔筋"为治疗原则。采用热敏灸治疗为主,针对各期不同病机特点制定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刘晶  宫玉榕  修忠标 《环球中医药》2020,13(8):1384-1387
在经筋理论推广运用,实现精准医学等环境下,基于经筋理论的膝痹病的精准可视化治疗再次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因此,肌骨超声视角下对经筋辨治膝痹病的再认识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梳理和分析经筋理论对膝痹病病因病理、治则治法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肌骨超声技术凭借其对软组织较好分辨力、动态对比成像、无辐射等优势,能实现膝痹病经筋病灶点的定位、定性评估,为不同经筋刺法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实时引导可视化治疗。最后对肌骨超声实现膝痹病经筋辨治的规范化、标准化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背部肌筋膜炎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临床以局部疼痛、筋结点形成为主要表现。傅立新教授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时既要注重松解局部筋结,又要顾护脾胃、调补气血。临床上常先以芒针针刺调气要穴中脘、气海,再用筋骨针松解筋结点,效果显著。本文通过介绍傅立新教授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诊治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陈振虎教授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经验。陈振虎教授认为,颈源性耳鸣病机关键在于颈项部三阳经经筋不通,故临证注重经筋辨证,治以筋治筋之法,兼顾调神,注重督脉取穴,具体为先辨筋、次选穴。临证强调针具对针灸疗效的影响,运用特殊设计的针尖既圆又利、针身中空的岐黄针进行治疗,治疗手法强调轻、快。日常调养推崇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介绍吴汉卿教授运用中医筋骨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吴汉卿教授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机主要为颈项部、手三阳经筋受损、筋结形成,痹阻经脉,气血瘀滞;治疗上主要应用筋骨针疗法,以松解筋结、疏利手三阳经筋、活血行气为原则;取穴方面采用"三关定位法",选取手阳关三针、腕阳关三针,于颈部选取相应节段横突筋结点,同时"循...  相似文献   

10.
经筋是是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筋针以痛为腧、以结为腧,通过对局部阿是穴的施术,起到疏调经筋、宣导卫气、缓解疼痛的作用。目前,筋针疗法在经筋病变所致的筋性痹病、腔病与窍病中展现了许多优势。从筋针的特点、临床应用、脏腑体质方面,浅析其研究进展概况与未来发展趋势,为其基础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郝峻  彭娟  赵楠 《江西中医药》2020,51(2):19-22
经筋病(疼痛病)为临床常见病,"筋针"疗法对此病疗效较为突出。笔者在多次治疗中发现,将灸法与之结合,针灸合用,可称之"温筋针"法。此法可提助卫阳之气,提升通达经络、解痉止痛的效果。通过临床案例导引,结合《内经》中"燔针劫刺"概念和经筋理论与卫气学说进行分析,探究温筋针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临床应用中所需注意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银质针经筋理论针刺法加胸椎整复治疗肩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用银质针经筋理论针刺法加胸椎整复疗法对肩背肌筋膜炎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和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治疗后常规推拿治疗,配合电脑中频治疗。两组均隔天1次,5次(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6例,总有效率达到93.2%;对照组痊愈12例,总有效率72.7%。结论:银质针经筋理论针刺法加胸椎整复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疗效明显优于采用局部和循经取穴针刺治疗配合常规推拿及电脑中频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总结傅立新运用筋骨针治疗经筋病的经验。傅立新认为经筋过用、气血瘀滞而发为筋结为本病关键病机,以舒筋解结、疏通气血为治法,选穴以扳机点为主,临证时运用筋骨针治疗经筋病,疗效显著。附医案2则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筋针疗法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刘农虞教授整理从业30余年针灸临床、教学、科研经验后总结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肩周炎作为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学归属于“经筋病”范畴,且部分十二经筋走行分布于肩关节,筋针疗法具有一定特色及优势。根据肩周炎病情的发展,阐述筋针结合运动疗法在筋肉型、筋骨型、筋脉型三个阶段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经筋是经络系统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循行分布规律、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在概括经筋疾病临床特征的前提下,认为经筋辨证体现出以望筋伤部位颜色、形态功能异常以及触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以辨病筋为基础,筋性肢节病辨筋伤与筋性骨伤之标本且局部与整体多维互参辨病位,筋性脏腑病辅以脏腑辨证辨阻滞气血之病筋,八纲辨证贯穿始终的辨证思路。通过探讨经筋辨证,以期丰富经络辨证体系的科学内涵,更好地指导筋伤病的针灸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浅谈循经按摩治疗经筋病的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经筋病的治疗原理,总结了筋病治筋;筋病治经;治筋求本的方法,为按摩治疗经筋病提出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桑涛  马惠昇     宋毛毛  杨振江  王媛 《陕西中医》2021,(5):638-641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属痹症范畴,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又称“五十肩”“冻结肩”“肩凝症”,临床西医常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关节镜、局部封闭术等治疗,中医常规采用毫针针刺十二经穴联合推拿及理疗等保守治疗。马惠昇老师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及阅读古籍,认为肩周炎的病位在经筋,病机以外感风寒湿邪、体虚筋脉失养、外力创伤等以致经筋痹阻,不通则痛为主。毫火针齐刺经筋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可以更好地温阳散寒,激发人体阳气,活血通筋,迅速消除或改善“不通则痛”的症状,且疗程较短,价格低廉,易为患者所接受。故临床上常采用“温通经筋”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现结合临床病案将马惠昇老师治疗肩周炎的思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谢辉  郭亮  吴笛  冉丹 《中国中医急症》2022,(6):1092-1095
腰痛病属于中医学“筋伤”“痹病”范畴,推拿是筋伤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全国名中医郭剑华主任中医师从“经筋”上阐述,以“筋结”为病机,要求医者治疗腰痛病时做到:“手摸心会”“以痛为腧”辨证取穴,推拿施治以“轻、柔、透、巧”为准则。手法治疗上将多种推拿手法有机结合,手法技巧与力量有机组合,提出“急性筋伤不治伤,治伤首先治远端”,针对不同病情施治,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9.
经筋病包括经筋痹病与筋性脏腑病,但目前中医学界对于经筋病的认识与研究多局限于经筋痹病,对于筋性脏腑病缺乏系统的认识,使筋性脏腑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经筋理论不仅可用于指导经筋痹病的诊治,亦可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筋性脏腑病与非筋性脏腑病并不等同,需严格区分。故旨在通过经筋理论从筋性脏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4个方面探讨此类疾病,希望借此引发大家对筋性脏腑病的关注与研究,从而正确应用经筋理论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20.
筋病为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包括筋痹、伤筋、筋挛及经筋病等,近年临床证实温通针法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疗程短等特点。本研究通过从颈、肩、腰、膝等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经络分布分析总结,郑氏温通针法在治疗筋病中取特定穴位施以手法操作可达到显著疗效,以期更好促进郑氏针法的临床应用与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