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手术前后踝肱指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8例(50条肢体),均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部分患者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分析髂动脉、股腘动脉以及膝下动脉手术成功率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随访24个月,评估病变血管畅通率.结果 50条肢体共51处病变,其中37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14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4.1%(48/51),术后踝肱指数为(0.7±0.2),显著高于术前的(0.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静息痛消失,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增加.不同病变部位分析,髂动脉病变手术成功率为100.0%(20/20),术后6月、12月及24月动脉畅通率分别为100.0%(20/20)、95.0%(19/20)、85.0%(17/20);股腘动脉病变手术成功率为95.2%(20/21),术后6月、12月及24月动脉畅通率分别为90.5%(19/21)、76.2%(16/21)、66.7%(14/21);膝下动脉病变手术成功率为80.0%(8/10),术后6月、12月及24月动脉畅通率分别为70.0%(7/10)、60.0%(6/10)、40.0%(4/10).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膝下动脉术后再闭塞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40例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回顾患者临床资料,予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分析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手术成功率93.8%,患者术前ABI为(0.41±0.12),术后ABI为(0.88±0.21),手术前后ABI对比(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术后5~14 d出院,随访1年,间歇性跛行患者跛行距离明增加,静息疼痛消失,溃疡者经换药后溃疡愈合。足趾坏死患者行截趾术,将足背、足跟保留,切口均于Ⅰ期愈合。2例患者术后再狭窄行介入治疗后成功。术后1年患者血管通畅率73.3%,术后救肢率为95.6%。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取得让人满意效果,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6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支架植入术、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进行综合加入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随访1年,观察其血管开通率。结果在56例PAD患者中,其中成功开通50例,成功开通率为89.29%,术后半年经超声检查血管开通44例(占88.00%),术后1年血管开通41例(占82.00%)。术后患者ABI及TT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腔内综合介入治疗手术效果显著,创伤性小,值得临床进行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38例(42条患肢)ASO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18例(20条患肢)和B组20例(22条患肢)。A组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B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均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 ABI)、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动脉通畅率和保肢率及生活质量( QOL)评分。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动脉通畅率和保肢率及术后30 d 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足背动脉、胫动脉ABI均较治疗前升高,术后6、12个月B组QOL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球囊成形术与球囊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在ASO治疗中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后者对ASO患者QOL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下肢ASO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交替分组法分为2组,对照组62例接受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6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6月后临床疗效,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的踝肱指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运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人.给予对照组常规外科治疗,观察组运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开通率为95%,对照组为7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为2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运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成效显著,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健  路延平  张孟增  石振峰 《河北医药》2012,34(15):2270-2271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和近期疗效.方法 46例共53条肢体84处病变接受治疗,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进行分析.结果 79处病变行经腔内血管成形术(PTA),34处病变行PTA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本组技术成功率94.1%(79/84).AB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6.7%、90.3%、76.9%,82.8%、78.8%、64%,64.7%、56.2%、44.4%.结论 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安全有效,近期效果好,可重复操作,能迅速重建肢体血流,改善组织供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进行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均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以及下肢溃疡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ABI指数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1年内跛行距离逐渐延长,但观察组效果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一年随访中,下肢溃疡逐渐愈合,围手术期内无不良反应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具有微创,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结合围手术期功能锻炼能够巩固和扩大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共25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后,行血管腔内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制定术前术后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手术患者术后穿刺点均未出现血肿,其中5例出现皮下淤血,1例患者发生急性血栓形成,经导管溶栓后再通。术后患肢皮肤温度增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患肢血液循环明显改,患足疼痛明显减轻,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作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一种手段,具有微创及良好的安全性,其近期临床疗效确切。术前术后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术后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7例。所有患者行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的患者的经皮氧分压(TcPO2)和跛行距离(DOC)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在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大力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临床诊断CT血管造影提示有2条以上小腿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伴有股、腘动脉闭塞;所有患者经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病变血管的部位和长度后.利用“路途”技术将再通导线穿过动脉狭窄或闭塞段,沿导丝送入专用的高顺应性小球囊导管进行扩张成形,对伴有股动脉病变处同时行扩张成形或投放支架.结果 10例患者共10次介入治疗,其中9例肢体血流恢复,症状改善.5个月内有效率90%.1例无效(10%),因并发足背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并在3个月后因足背动脉复发性闭塞行截肢.本组患者保肢率90%,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腿动脉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保肢率高.  相似文献   

15.
宋杰  周石  蒋天鹏  许敏  王黎洲  李兴 《江苏医药》2013,39(11):1298-1300
目的 探讨Advance 18 LP长球囊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患者(28条患肢)采用Advance 18 LP长球囊(直径2-4 mm,长度10 cm)行膝下动脉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评估术后7d及1个月踝肱指数(ABI)变化.结果 28条患肢术后7d及1个月ABI值分别为0.71±0.11和0.62±0.14,明显高于术前的0.26±0.14 (P<0.05).结论 采用Advance 18 LP长球囊行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35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以来开展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术后31例达到正常直径的60%以上,4例达到40%,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并经系统随访,期限为3个月至10个月,发生穿刺部位血肿3例;颈动脉窦反应10例,高灌注综合征2例,缺血性脑卒中l例,未发现术后再狭窄。结论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安全、有效方法之一,10个月内随访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68例老年和63树非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和病变血管支数与非老年冠心病患者无显著差别,支架植入比例和成功率无区别;老年组和非老年组PTCA治疗的病倒成功率分别为92.6%和96.8%,围手术期的共发症老年组未见增加。提示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PTCA和支架植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19.
刘洞宇  丁锐 《安徽医药》2013,34(4):398-400
目的探讨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血管外科收治的43例TASCⅡ分级在B~D级、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为0~0.4的ASO患者腔内治疗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技术成功率91.8%(45/49)。与治疗前比较,踝肱指数平均升高0.2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症状完全缓解36例,好转4例,无明显改善3例;随访截肢率5%(2/40),病死率为2.5%(1/40)。结论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操作性,腔内成形(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作为难治性ASO的首选外科治疗手段,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彭喜涛  梁冰  王海生  袁启东 《贵州医药》2022,46(9):1363-1364
目的 探讨PTA对老年下肢ASO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河南省直三院收治的70例老年下肢ASO患者,其中20例采用ABG治疗作为对照组,50例采用PTA治疗作为观察组,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等治疗,并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内再狭窄率、通畅率、保肢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VAS评分、SNCV、MNCV,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内两组通畅率、再狭窄率、保肢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的足背血流量均增多,血流峰速、SNCV、MNCV均加快,动脉内径均增宽,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与ABG治疗老年下肢ASO的效果相当,均可以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但PTA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