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阳  王于昌  彭海文  董希杰  刘国栋  王伟  闫红  杨帆  刘丁  敬慧丹  解雨  汤曼力  陈娴  高伟  郭庆山  唐朝晖  唐昊  何炳灵  毛庆祥  王震  白祥军  陈大庆  陈海鸣  刀敏  都定元  冯皓宇  冯珂  高翔  何武兵  胡培阳  胡熙  黄刚  黄光斌  姜伟  金红旭  孔来法  李贺  李连欣  李湘民  李新志  李怡飞  李子龙  刘慧敏  刘长剑  马小刚  潘春球  潘晓华  彭磊  屈纪富  任前贵  桑锡光  邵标  沈印  孙明伟  汪方  汪娟  王军  王文楼  王志华  吴旭  肖仁举  谢扬  徐峰  杨新文  杨越涛  姚永坤  尹昌林  郁毅刚  张可  张兴文  章桂喜  赵刚  赵小纲  朱晓松  朱延安  朱长举  李占飞  张连阳 《中华创伤杂志》2023,(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 严重创伤患者救治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冲击。2020年2月12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专家共识》在线发布, 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早期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和医护人员防护提供了有力指导。根据疫情发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疾病名称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决定自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因此, 2020版专家共识不再适用于疫情防控新阶段的严重创伤紧急救治。为确保新阶段严重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创伤医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牵头, 制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方案为政策依据,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Delphi法专家咨询投票, 从相关定义、感染防护、紧急手术和术后管理4个方面提出16条推荐意见, 为疫情防控新阶段严重创伤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COVID-19感染蔓延迅速,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在疫情期间,为了保障非新冠创伤骨科限期手术患者的救治质量,提高骨折预后水平,避免在救治过程中出现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根据医院及科室自身特点制定了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骨科限期手术患者的管理路径和避免交叉感染的防护措施。本文主要从疫情期间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门、急诊患者接诊流程、入院后管理以及医护和陪护的防护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述,希望为各级医院开展创伤骨科限期手术处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尤其疑似症状患者,住院手术的系统防控策略和临床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2020年3月15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骨科收治患者21例,其中6例疑似症状患者(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4~84岁,平均67. 5岁),包括1例锁骨骨折、1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1例C_6椎体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和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其中2例有发热症状,3例有呼吸道症状,3例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采用科室的症状筛查、分层评估、分级病房、系统防控方法完成了安全防控和手术救治。结果 21例患者均完成了系统防控,包括症状筛查、分层评估、分级病房隔离观察、安全手术救治。其中6例疑似症状患者完成筛查、隔离后接受手术,锁骨骨折和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行股骨头置换,C_6椎体爆裂骨折和寰枢椎骨折脱位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全部患者术后效果满意,无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COVID-19肺炎疫情期间骨科住院手术,结合"新冠期间骨科手术患者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尤其对于疑似症状患者,通过症状筛查、分层评估、分级病房、系统防控后手术等措施,强化常规病房的疫情防控效果,为患者安全、及时、有效救治创建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体同仁和全国放射界同道: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防控举措,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工作阻击战放射学分会是中华医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医学影像学检查和诊断不可或缺,医学影像工作者责无旁贷!为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在防疫工作中的优势,体现医学影像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向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的所有委员及全国放射界同道们发出以下倡议。  相似文献   

5.
熊元  米博斌  闫晨晨  李卉  周武  孙云  夏天  曹发奇  侯志勇  于腾波  喻爱喜  赵猛  谢肇  赵劲民  吴新宝  蒋协远  余斌  张殿英  吴丹凯  刘光耀  刘国栋  花奇凯  刘梦非  胡益强  程鹏  薛航  卢力  楚翔宇  胡良聪  陈朗  查康康  林传陆  余臣焱  陶然阳  林泽  谢旭东  韩艳玖  郭晓东  叶哲伟  周启胜  刘勇  王俊文  夏平  车彪  胡冰  何承建  王光林  王栋梁  林凤飞  倪江东  王爱国  傅德皓  董世武  陈林  许新忠  苏佳灿  唐佩福  姜保国  张英泽  付小兵  刘国辉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与多发伤学组 《中华创伤杂志》2023,(6)
慢性难愈性创面(CRW)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及预后差等原因, 是临床上面临的最具挑战性难题之一。针对CRW病因复杂、疗效不佳的现状, 相关领域诊疗专家有必要对CRW的诊疗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 并制订规范化诊疗指南。为此,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创伤骨科与多发伤学组共同组织相关专家, 依据需求牵引及循证医学的原则针对临床问题形成推荐意见, 最终制订《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 从CRW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术后管理、并发症预防与合并症管理及康复治疗与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9条推荐意见, 为CRW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患者病情复杂, 主要表现为sTBI可显著增高COVID-19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概率;COVID-19也可增加sTBI的手术风险和术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点, 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救治带来困难。截至目前, 可供医务人员参考的有关sTBI合并COVID-19的临床研究和诊疗规范甚少。为规范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 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方案为政策依据, 基于国际疫情大流行3年来sTBI和COVID-19的国内外文献, 制订《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从急诊处理、急诊手术和病房综合管理等方面提出15条推荐建议, 为sTBI合并COVID-19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处置1例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检测单阳患者的应急措施复盘研究,进一步清晰应急处置工作的任务与流程,加强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方法 某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妇产科对1例住院术后发热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抗体主动筛查,发现该患者全血新冠病毒抗体IgM阳性.医院及时启动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固化工作场景,控制...  相似文献   

8.
正自2019年12月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影像同仁迎难而上,共克时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影像表现,特别是CT表现在其诊疗过程中极其重要,有关内容已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通知》~([1])。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检查工作处在抗疫前沿。为加  相似文献   

9.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以下简称为新冠疫情)仍在蔓延,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现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严防死守,同时避免对本专业疾病诊治过度限制,加强疫情期间介入诊疗医患双方医疗安全,是当前介入治疗质量控制最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鉴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特制定疫情防控期间需要接受紧急介入治疗的有基础疾病新冠患者诊疗规范,内容包括介入诊疗适应证、介入诊疗术前评估、介入治疗术前讨论及手术、手术记录、治疗后评估及随访、知情同意。同时分别制定诊治新冠患者的介入医务人员和接受紧急介入治疗的新冠患者及家属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并迅速蔓延。疫情防控期核医学诊疗工作中如何进行防护显得尤为重要。核医学诊疗工作涉及门诊、影像检查、检验和放射性核素病房治疗等,环节较多,流程相对复杂。因此,对核医学诊疗过程中各个环节工作人员和患者的管理、防护以及工作场所的环境消毒等的要求应更为严格。笔者根据国家相关指南和实际工作状况,提出了COVID-19疫情防控期核医学诊疗工作的防护建议,旨在加强核医学诊疗工作中的防控,并保障医患安全。  相似文献   

12.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手术治疗是髋部骨折主要的治疗手段。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基础代谢率下降、骨折后蛋白质分解加速、合成代谢减弱, 加上手术应激等原因导致围术期营养不良发生率增加。营养不良不仅会增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还会导致其病死率升高。因此,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管理十分重要。目前,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 为此, 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临床经验制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 从营养筛查、营养评估、营养诊断、营养干预、营养监测等方面提出14条推荐意见, 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营养护理管理提供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烈性传染性疾病.截至2020年11月24日,全球确诊感染人数已接近6000万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耗竭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还给社会经济和医疗秩序带来巨大的影响.医疗机构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还要继续开展常规医疗诊治工作,尤其是对于严重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本文基于武汉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与疫情防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创伤中心在疫情期间的创伤救治经验,阐明医疗机构如何在疫情下做好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以确保救治质量不下降和院内"零"感染,同时根据疫情等级,科学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胡衍  王栋梁  陈晓  施忠民  周凤金  张建政  陈雁西  曹烈虎  王思成  王剑飞  王宏亮  冯勇  应志敏  胡成栋  韩庆林  李明  陈晓涛  顾峥嵘  黄标通  熊蠡茗  张云飞  王志伟  禹宝庆  王勇  张磊  杨雷  童培建  刘曦明  周强  牛丰  杨伟国  张文财  陈世杰  贾金鹏  杨强  沈涛  于斌  张鹏  张勇  苗军  孙廓  林浩东  俞银贤  王金武  陶坤  万大千  王蕾  马昕  易诚青  刘宏建  张堃  刘国辉  张殿英  侯志勇  翁习生  张英泽  苏佳灿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骨质疏松学组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 《中华创伤杂志》2023,(4)
肩关节周围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术后常出现内固定失败、肱骨头缺血坏死、上肢功能障碍等不良事件, 严重危害老年人群运动健康。相比骨量正常的肩关节周围骨折类型, 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复杂、愈合慢、康复效果差, 临床处理更为棘手, 且目前国内尚无该类骨折诊疗的指南或共识。为此,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骨质疏松学组、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订《老年骨质疏松性肩关节周围骨折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从骨质疏松性肩关节周围骨折的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提出9条推荐意见, 旨在推广规范化、系统化、个性化诊疗理念, 改善老龄化背景下骨质疏松性肩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功能预后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影像学是临床诊断COVID-19的重要指标,放射科技师与护士直接面对患者,处于抗疫第一线,感染风险大。为进一步规范全国COVID-19影像检查的院内感染防控,保护医患安全,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牵头组织全国委员和国内相关医院专家讨论编写了本推荐意见。本推荐意见阐述了放射科抗击COVID-19疫情中的应急管理,分区检查,个人防护用品规范使用的培训、考核与督查等内容,同时阐述了放射技师需要学习并掌握COVID-19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不同疾病患者同时检查的流程优化和消毒规范,旨在指导放射科技师面对疫情强化防范意识,做好自我防护,且针对不同的设备配置客观条件和待检者规范有序进行影像检查,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我国海军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 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旦发生在舰艇上, 将会对我海军战斗力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舰上环境和人员特殊, 及时、有效的人员管控可以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率。笔者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现状, 并结合任务实际设计模拟场景, 启动撤侨工作期间预防疫情传播的应急预案, 将人员分为指挥组、采样检测组、隔离救治组和综合保障组, 并对不同准备阶段的人员管控进行了介绍, 以期为提高海上任务人员对于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创伤性脑脊液漏常见于颅脑创伤患者, 可引起脑膜炎、脑室炎、脑脓肿、硬膜下血肿、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 如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或治疗方式、时机不当, 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并危及患者生命。部分创伤性脑脊液漏临床表现隐蔽、易漏诊。因损伤部位、机制及脑脊液漏程度不同, 创伤性脑脊液漏确诊后的治疗方案个体差异大。为此,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和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组织相关专家, 基于循证证据和临床经验, 制订《成人创伤性脑脊液漏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主要从创伤性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治疗及颅内感染防治方面提出16条推荐意见, 以规范创伤性脑脊液漏的临床诊疗,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其病原并命名为2019一新型冠状病毒,其导致的肺炎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放射学诊断是COVID-19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为进一步规范全国COVID-19的放射学诊断工作,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牵头组织全国委员、心胸学组部分委员和国内相关医院专家讨论编写本推荐意见,阐述总结COVID-19的放射学检查流程、放射学表现和分期、放射学转归和基于放射学表现的出院依据等。同时阐述儿童COVID-19的临床特点和放射学表现,旨在指导各级医疗机构的放射诊断工作。  相似文献   

19.
【摘要】随着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好转,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增加,普通门诊、急诊和住院部开始连续恢复非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但无症状或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将成为重要的传播源,CT检查作为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尤其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排查,使CT室成为感染防控的重点科室。通过阅读相关政策文件、规范标准及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从规范CT检查流程、建立疫情防控小组、环境、人员和流程防控五个方面,提出非新冠肺炎患者CT检查流程及感染防控策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可经人与人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随着感染病例的不断增加,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救治的医务人员存在较大的医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因此,采取适当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对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十分重要。该文总结了介入病房临时改造的感染病房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的感染防控策略,涉及病区结构、人员培训、消毒隔离制度和工作流程等方面,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可为其他隔离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