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究托珠单抗联合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前后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特点。方法选取2021年12月一-2022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托珠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2例,用流式法检测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AS28评分降低,外周血中活化中央记忆T细胞和活化效应记忆T细胞(包括活化CD4 /CD8*T细胞)和髓样树突状细胞比例降低,血清中IL-6 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托珠单抗联合甲 氨蝶呤治疗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活化记忆T细胞以及髓样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减少炎性因子IL-6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晚期肿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数量和T细胞亚群的表达,评价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9例晚期肿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数量,免疫表型分别为:髓样树突状细胞,CD85K+CD33+CD(16+14)-;浆细胞树突状细胞,CD85K+CD123+CD(16+14)-;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与疾病活动性、肾脏损伤及血清抗ds-DNA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 选定SLE疾病组51例、疾病对照组30例(类风湿关节炎、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各15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①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比例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疾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疾病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23+亚群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而两者CD11c+亚群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LE肾病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23+亚群比例显著高于非肾病组患者(P<0.01),两者CD11c+亚群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DNA+组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比例均显著低于ds-DNA-组(P<0.05).结论 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的变化可能是SLE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诊断、预后以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以及替雷利珠单抗对DLBCL患者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3例初治DLBCL患者作为DLBCL组,同期34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CD4+/CD8+比值。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不同疗效的DLBCL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的水平。结果:DLBCL组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6、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IPI评分越高、高Ann Arbor分期、有B症状、高β2-MG、高LDH及高CRP水平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6及IL-10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ypo-MDS(n=25)和AA(n=33)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分析两组间外周血象、生化指标、骨髓各细胞组分以及异常染色体的差异。结果:AA组CD8+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hypo-MDS组(P=0.001),而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率明显低于hypo-MDS组(P=0.015;P=0.001)。与hypo-MDS组相比,AA组CD4+、CD8+活化T(TA)细胞及记忆Treg比例均明显下降(P=0.043;P=0.015;P=0.024),而AA组CD8+初始T(TN)细胞比例较高(P=0.044)。与AA组相比,Hypo-MDS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P=0.025),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维生素B12水平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物制品(托珠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抽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RA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生物制品托珠单抗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TJC、SJC指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TJC、SJC降低,并且治疗后观察组TJC、SJC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治疗中采用生物制品托珠单抗进行治疗,能够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关节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关于芦可替尼联合激素一线治疗初诊中高危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疗效(NCT04061876)的单臂、开放性临床试验患者,一线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淋巴亚群尤其是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的动力学特征。方法:前瞻性观察本院23例采用芦可替尼联合激素一线治疗的中高危a GVHD患者的疗效,同时监测其淋巴细胞亚群和MDSC的变化特征,并与20例allo-HSCT后无a GVHD及23例采用激素一线治疗的a GVHD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3例中高危a GVHD患者采用芦可替尼联合激素一线治疗后28 d的CR率为78.26%(18/23)。治疗28 d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9+T细胞(P=0.08)含量低于治疗前,而研究中监测的其他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均高于治疗前;与难治性a GVHD患者相比,CR患者外周血中CD4+CD29+T细胞呈下降趋势。治疗28 d后,a GVHD患者外周血中CD8+CD28-T细胞(P=0.03)及CD8+...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表达水平对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该院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行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的NSCLC患者48例,依据治疗4个周期后的效果分为缓解组(n=22)和未缓解组(n=26)。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治疗4个周期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CD3+、CD4+、CD8+、PD-1)、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分析NSC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表面共抑制分子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及NSCLC患者疗效影响因素,评价外周血各指标对治疗NSCLC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治疗4个周期后外周血CD3+、CD4+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且缓解组高于未缓解组,外周血CD8+、...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周血Th1/Th2平衡偏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拟建立一种准确的、客观的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探讨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平衡状态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免疫科住院的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和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外周抗凝血,以PE标记的抗CD195单抗和CD30单抗与FITC标记的抗CD4单抗作双色流式细胞术,用淋巴细胞设门,分别以CD4^+ CD195^+和CD4^+CD30^+细胞代表Th1、Th2细胞,分析ITP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各亚群百分率及Th1/Th2比例的变化。结果ITP组治疗前Th1、Th2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而Th1/Th2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和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后,血小板数上升,Th1/Th2比值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ITP患者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异常,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即ITP患者体内Th1/Th2比值升高,提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Tb1优势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4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同期49名同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并分析不同分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上述检测结果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活化指标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及N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期较高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D3+、CD4+及NK水平均低于分期较低的患者,CD8+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均高于分期较低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3+、CD4+及NK降低,CD8+、CD62、GMP-140、CD63及CD61升高均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呈现明显的异常状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肿瘤全抗原激活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肿瘤的杀伤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树突状细胞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向T淋巴细胞有效地提呈抗原,发挥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的作用,本实验主要观察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癌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03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完成。选取华北煤炭医学院健康志愿者30例,抽取外周血10mL,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应用重组人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4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7d后获取树突状细胞。以肺癌细胞系CALU-6肿瘤细胞全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联合活化自体混合T淋巴细胞,使其增殖为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体外观察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及其培养上清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检测不同的树突状细胞对其活化的杀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结果:①10mL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重组人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联合培养7d收获的树突状细胞数量为(1.88&;#177;0.77)&;#215;10^6个。②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其细胞表型CD8阳性率明显增加。③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对于肿瘤细胞全抗原来源的肺癌细胞系CALU-6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④树突状细胞浓度适中,其活化的杀伤细胞的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最强,树突状细胞浓度过高或过低,其活化的杀伤细胞的杀伤力均减弱。⑤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上清液有一定的杀伤活性,并且随着树突状细胞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结论: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自体的混合T淋巴细胞,产生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进而诱导高效而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与其浓度有关,呈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陆洛  王飞  顾伟英 《临床荟萃》2022,37(11):1001-1007
目的 分析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诊断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化疗后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16例初治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10例健康人群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为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采用ROC曲线计算CD4/CD8临界值,并将患者分为低CD4/CD8组和高CD4/CD8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ITL患者诊断时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3+CD25+活化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同时,CD19+B细胞、CD20+B细胞、CD5+CD19+及CD19+CD23+活化B细胞计数皆明显降低。在第一疗程化疗后,患者CD3+T细胞比例较初诊时明显升高,在完成3疗程治疗后,CD4...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Ag-NORs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Ag-NOR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49例SLE病人及43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及Ag-NORs。结果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在SLE初发病例升高,经治疗后有一定程度降低(P<0.05);稳定期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D3 T细胞SLE各期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初发病例及活动期,CD4 T细胞及CD4 /CD8 均降低(P<0.05),CD8 细胞均升高(P<0.05)。在SLE稳定期各亚群正常人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淋巴细胞Ag-NORs与T淋巴细胞亚群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Ag-NORs分析有助于了解SLE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分析R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为RA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RA患者及健康者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淋巴细胞。FITC标记的抗CD3单抗,Cy5标记的抗CD4、CD8单抗,PE标记的抗CD30单抗,以CD3/CD4,CD3/CD8设门作三色流式细胞术(Tris-color flowcytometry),分析RA患者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RA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CD8^+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CD4^+/CD8^+比例明显升高(P〈0.05);CD3^+CD4^+CD30^-细胞百分率.CD4^+CD30/CD41CD30^+和CD8^CD30^-/CD8^+CD30^+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而CD3^+CD4^+CD30^+、CD3^+CD8^+CD30^+及CD3^+CD8^+CD30^-细胞百分率无明为变化(P〈0.05)。结论 RA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发生改变,呈明显的Th1/Tcl型细胞优势;Th1/Tol型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可能与R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揭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累积分子机制研究资料。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8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应用相应的单克隆抗体检测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同时通过CD45/SSC设门分析,分别测定多种CD分子的表达率,并通过配对检验分析不同高表达CD分子相关性。结果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患者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33、CD15、Cyt-MPO和CD64阳性表达不仅比例高,而且表达量高。配对分析表明CD33/CD15和CD33/Cyt-MPO的抗原表达有差异性。结论 AML患者免疫系统低下,外周血CD33、CD15、CD64和Cyt-MPO的表达高。  相似文献   

16.
梅毒患者免疫功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56例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与4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19+,NK细胞比例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8.01±7.45)%较正常人对照组(4.79±4.37)%显著增高(P<0.01).结论 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较高,它们对梅毒患者具有免疫抑制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树突状细胞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向T淋巴细胞有效地提呈抗原,发挥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的作用,本实验主要观察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抗癌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03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完成。选取华北煤炭医学院健康志愿者30例,抽取外周血10mL,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应用重组人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7d后获取树突状细胞。以肺癌细胞系CALU-6肿瘤细胞全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联合活化自体混合T淋巴细胞,使其增殖为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体外观察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及其培养上清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检测不同的树突状细胞对其活化的杀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①10mL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重组人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联合培养7d收获的树突状细胞数量为(1.88±0.77)×106个。②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其细胞表型CD8阳性率明显增加。③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对于肿瘤细胞全抗原来源的肺癌细胞系CALU-6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④树突状细胞浓度适中,其活化的杀伤细胞的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最强,树突状细胞浓度过高或过低,其活化的杀伤细胞的杀伤力均减弱。⑤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上清液有一定的杀伤活性,并且随着树突状细胞浓度的降低而降低。结论:负载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能诱导自体的混合T淋巴细胞,产生树突状细胞活化的杀伤细胞进而诱导高效而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与其浓度有关,呈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淋巴细胞的异常变化.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和X线分期将47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分为两组:确诊AS组和可能AS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确诊AS组、可能AS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同时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A(IgA).并分析T细胞亚群与CRP、HLA-B27、IgA在AS疾病中的相关性.结果 确诊AS患者CD3+无明显变化,CD4+T细胞(48.16 ±7.17)明显升高,CD4 +/CD8+比值(3.80±0.28)增加,高于可能AS组CD4+ (35.13±6.46)、CD4+/CD8+ (2.32±0.23),CD8+明显减少(20.45±6.41)低于可能AS组(24.40±7.11)(P均<0.05).T细胞亚群的表达有随着CRP、IgA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结论 在AS患者的外周血中CD8+T细胞显著降低、CD4+T细胞明显升高,并且与疾病的活动性高度相关,说明调节T细胞可能参与了AS的发病,AS患者的易感性可能与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答有关.早期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可能为RA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因此,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在RA的发病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多种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亚群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致病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介导血管翳增生、破骨细胞生成及滑膜新生血管生成,因此它们是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调节性T(Treg)细胞是具有抑制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功能的一类T细胞亚群。Th17与Treg细胞的失衡被认为是RA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而关于RA患者外周血及关节液中Th17/Treg细胞水平的观察结果不一,本文就致病性Th17细胞和抑制性Treg细胞在RA患者外周血及关节液中的水平,结合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IL-12)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方法以RPMI-1640培养基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实验组中加入10pg/ml和5pg/ml重组mIL-12,对照组不加,72h后以ELISA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中CD4T、CD8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脾淋巴细胞中T细胞总数、CD4T细胞比例及CD4T/CD8T比值显著增大,上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含量显著增加,而Th2型细胞因子(IL-4)含量则相应减少。结论IL-12可以诱导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化增殖,调节Th细胞亚群平衡,使免疫应答向Th1漂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