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中医情志疗法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以中医情志疗法干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国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S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MBI)评估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抑郁症状、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4周后,2组HAMD评分和MS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HAMD评分和M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结合中医情志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治疗效果较单纯使用醒脑开窍针法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脑卒中后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后眩晕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眩晕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脑卒中后眩晕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显著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T引导下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后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各46例。两组均行CT引导下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对比两组NIHS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及QOL-BREF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治疗应用于行CT引导下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35)与针灸组(n=35)。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针灸组在此基础上施加醒脑开窍针刺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针灸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治疗15、30 d时,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针灸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5、30 d时,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Vs、Vd、V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I、R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针灸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0 d后,针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5.71%,高于对照组的40.00%(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3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九物汤加减及醒脑开窍针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NIHSS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质量(SS-QOL评分)。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NIHSS、FMA及SS-QOL分值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NIHSS分值低于对照组,FMA及SS-QOL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5.38%(P0.05)。结论黄芪九物汤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能显著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予以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评分与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趋势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一用药,对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CRP水平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9月收治的1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0%,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应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醒脑开窍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某院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及偏瘫侧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结果治疗1个月、2个月后,两组NIHSS分值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偏瘫侧踝关节AROM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醒脑开窍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偏瘫侧踝关节AROM。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处理及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电刺激(取穴与醒脑开窍针刺穴位相同)。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 结果经3周治疗后,2组患者CNS、FMA及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CNS评分[(8.53±2.79)分]、FMA评分[上肢部分评分为(22.65±8.89)分,下肢部分评分为(27.65±9.63)分]及MBI评分[(72.29±13.36)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有无接受针刺治疗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均按常规治疗,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4周为1个疗程。比较各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20-222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行醒脑开窍针联合氟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氟西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HAMD评分及药物副作用发生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7、14、21和第28d治疗组较对照组HAMD的评分下降明显;治疗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和起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依达拉奉、纤溶酶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西药+针刺组各64例。西药组给予依达拉奉、纤溶酶治疗,西药+针刺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依达拉奉、纤溶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浆生化指标、日常生活能力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西药+针刺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血浆生化指标、日常生活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针刺组神经功能、血浆生化指标、日常生活能力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依达拉奉、纤溶酶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提升患者活动能力,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ACT)联合养血清脑颗粒对脑梗死(CI)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CI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ACT治疗,观察组接受ACT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认知功能[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IMT值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两组MMSE、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两组IMT值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T联合养血清脑颗粒应用于CI恢复期患者中,可提高患者认知功能,降低IMT值,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对颅脑损伤康复期患儿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2021年7月-2022年12月于我院儿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恢复期患儿共8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人,其中对照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试验组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高压氧治疗,采用神经功能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评分及认知功能评定表(LOTCA)来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康复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后试验组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儿上下肢FMA评分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LOTCA评分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康复期患儿,能有效提高患儿认知及运动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替罗非班联合波立维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波立维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罗非班联合波立维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DL、SF-36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波立维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血小板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气虚血瘀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应用复元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92例缺血性脑卒中(CIS)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给予以常规西药+复元通络方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积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较对照组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西药基础上,联合复元通络方治疗气虚血瘀型CIS恢复期患者可增强疗效,促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及血液循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恢复期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IS恢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促脑循环、营养神经药物等基础干预,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情况指导其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Lovett肌力分级标准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中文版36条目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2组患者肢体肌力、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及生活质量等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下肢Lovet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观察组Lovett评分[上肢(2.71±0.59)分,下肢(3.42±0.95)分]亦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SF-36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6.82±2.3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SF-36评分[(81.17±6.9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能进一步增强IS恢复期患者肢体肌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在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8月收治的卒中后偏瘫患者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康复训练,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BI与FM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BI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在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能力,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疾病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加头针法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单纯药物组30例,常规针刺组30例,醒脑开窍加头针组30例,比较其0、7d、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hs-CRP水平。结果常规针刺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单纯药物组无显著性差异;醒脑开窍加头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常规针刺组及单纯药物组(P〈0.05)。治疗前3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值(P〈0.01),治疗后3组血清hs-CRP水平均有所下降,醒脑开窍加头针组7、14d hs-CRP水平低于常规针刺组及单纯药物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加头针可降低急性脑梗死血清hs-CRP水平,改善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