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LAA型急性脑梗死患者270例,详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24小时内检测患者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根据患者有无高血压及血清Hcy水平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患有高血压伴Hcy≥10 μmol/L),单纯高血压组(仅患有高血压),单纯高Hcy组(仅Hcy≥10 μmol/L),对照组(既无高血压又无Hcy升高);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轻度NIHSS≤5分,中重度NIHSS>5分)。分析H型高血压与LAA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中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H型高血压发生率高于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P<0.01);高血压与高Hcy对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交互作用指数(S)>1,有正交互作用。结论 H型高血压可能是LAA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并且高血压、高Hcy对神经功能恶化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脑小血管病(SVD)与大血管病变所致腔隙性脑梗死(LI)的预后.方法 选择124例急性LI患者,均通过头颅MRI检查确诊,按其病因分为2组:大血管严重粥样斑块或(和)严重狭窄、闭塞者53例(大血管组)、SVD 71例(小血管组),对2组患者均按常规给予对症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变化及治疗1年后2组脑梗死的复发率.结果 大血管组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高于小血管组(P<0.05),大血管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小血管组(P<0.05).治疗后小血管组脑梗死复发率较大血管组显著减少(49.3%比74.5%,P<0.05).结论 大血管病变所致L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SVD所致者严重,但功能恢复较SVD所致者好;治疗后SVD所致LI患者脑梗死的复发率较大血管病变所致者低.  相似文献   

3.
张扬  陈为安  毕涌  张旭 《中国康复》2014,29(3):167-169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基础训练、言语训练、针灸等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比较2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来筛选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 HAMD评分、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HAMD、NIHS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 HAMD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 FM A及 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感染、晚就诊、未实施早期康复训练、NIHSS评分低均为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后,可改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防治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入院第1日动态血压水平及节律特点,探讨其与梗死类型、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监测发病24 h内的31例脑梗死患者入院第一日血压情况.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评价患者发病第1日、第5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83.87%入选患者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24 h舒张压均数为NIHSS最重要的影响因素.NIHSS进步组夜间舒张压均数、夜平均动脉压均数较不变或恶化组低.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压节律明显异常.第1日神经功能缺损与血压之间相互影响;夜舒张压、夜平均动脉压高的患者可能早期神经功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静脉血CD133+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体积的相关性;评估CD133+在预测脑卒中高危因素中的价值。方法总检测90例样本,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脑梗死组),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但无脑梗死发生的住院患者30例(对照组)。以CD133+细胞作为内皮组细胞(EPC)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病72 h以内的EPC数量,并分别记录脑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病灶体积。根据TOAST病因分型将患者分为5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A)、其他明确病因型(SOE)、不明原因型(SUE)。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百分比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患者外周CD133+细胞百分比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787,P<0.01);与梗死病灶体积呈负相关(r=-0.746,P<0.01),脑梗死各病因分型的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SAA型中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高于LAA型、CE型(P<0.01),LAA型与CE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急性期,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明显降低,且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有关。CD133+水平具有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分析影响脑梗死预后的因素。方法我院收治的172例脑梗死患者,均接受阿托伐他汀钙+rt-PA静脉溶栓治疗,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预后(mRS评分),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治疗前后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治疗总好转率为90. 12%; 172例脑梗死患者中预后不良者占40. 12%,预后良好者占59. 88%;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吸烟史、脑梗死体积、治疗后收缩压、发病至治疗起始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脑梗死体积、治疗后收缩压、发病至治疗起始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是影响阿托伐他汀钙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明确,可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患者脑梗死体积、治疗后收缩压、发病至治疗起始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可能是影响阿托伐他汀钙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差异。 方法:2012—2014年住院介入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26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A组(≤54岁)、B组(55—64岁)、C组(65—74岁)、D组(75岁及以上),于康复治疗前和出院时,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对各年龄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和分析。 结果:D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BI差值显著低于B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BI差值跟年龄呈线性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r=-0.212);D组出院时NIHSS评分(NIHSS1)显著低于B、C组(P<0.05),BI日均改善率(|BI1-BI0|/介入时程)显著低于A、B组(P<0.05)。 结论:年龄是影响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75岁以上高龄患者其功能恢复程度和速度均降低,而低于75岁者脑梗死急性期其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将我院治疗脑梗死80例患者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观察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FMA评分、SF-36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统计差异明显(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58例脑梗死患者按有无2型糖尿病分组,根据空腹血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抑郁障碍、痴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中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均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有明显增高(P〈0.05)。②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痴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轻型和中型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相比则没有差异。③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中多灶性梗死、大面积梗死所占比例明显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混合性卒中及出血性梗死所占比率两组差异不显著,但两组中腔隙性梗死所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类型。结论糖尿病多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同时存在,而且糖尿病能加重脑梗死的症状,是影响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纳洛酮治疗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脑梗死2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部分(PACI)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PACI型脑梗死患者51例分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予降颅压、扩管、溶栓、抗凝、控压、降血脂及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1.2—1.8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3次,连续应用14d。在入院时、90d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应用SPSS11.5软件对以上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纳洛酮对同一脑梗死亚型的预后是否存在影响。结果:两组的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目醇血症、冠心病及吸烟史等差异均无显著性,但第90天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纳洛酮能减少PACI型脑梗死致残率,减轻其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并且安全性高,未发现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神经突起生长导向因子-1(Netrin-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以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分为恶化组(32例)和未恶化组(15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24例)和存活组(166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NIHSS评分、Netrin-1及NSE水平,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恶化组与未恶化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收缩压、舒张压、NIHSS评分、Netrin-1、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年龄、舒张压、NIHSS评分、Netrin-1、NSE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NIHSS评分、Netrin-1及NSE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AUC值分别为0.978、0.993、0.989。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NIHSS评分、Netrin-1及NSE水平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NSE、年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Netrin-1浓度和NSE是反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3.
文蕾 《浙江临床医学》2014,(9):1385-1386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VEGF、ET-1、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及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VEGF、NO水平明显升高(P〈0.05);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提高血管内皮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澜  黄晓琳  王伟 《中国康复》2005,20(6):337-338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发病3d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分为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16例和常规药物治疗加电针治疗(电针组)14例,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Fugl-Meyer(FMA)、ADL(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NIHSS评分电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ADL评分,2组均有提高,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早期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性质、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炎症介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血尿氮素(BUN)及血清肌酐(SCr)]、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ET-1、vWF、hs-CRP、TNF-α、IL-6水平、24 h Upro、BUN、SCr浓度、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前列地尔,可有效减少颈动脉斑块,提高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机体炎症,促进肾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37例脑梗死患者和133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 Hcy水平。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患者分成轻、中、重3组,并分析各组 H cy水平与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 H cy 水平为(21.39±9.02)μ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4±3.11)μmol/L ,且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其轻、中度组 H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 r=0.569,P<0.01和 r=0.604,P<0.01);而重度组 H 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相关性( r=0.037,P>0.05)。结论 H cy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ACI患者10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型脑梗死组(A组,NIHSS评分<4分)40例、中型脑梗死组(B组,NIHSS评分4~15分)38例、重型脑梗死组(C组, NIHSS评分>15分)28例。同期住院48例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危险因素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D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M IF水平,对ACI患者随访,评估90 d改良Ranking量表( mR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与D组血清MIF存在差异,数值上A组、B组、C组大于D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相关性分析,MIF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呈正相关,与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SBP )、M IF、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Hcy、WBC水平与患者90 d的mR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M IF水平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相关,说明M IF可能参与了ACI的炎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8例,按患者是否患有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n=38)与非恶化组(n=7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史、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恶化组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病史比例高于非恶化组(P<0.05);恶化组较非恶化组体温高、神经功能缺损得分高,收缩压及舒张压低(P<0.05);恶化组D-二聚体、白细胞水平,凝血酶原时间高于非恶化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非恶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OR=1.993),高体温(OR=3.012),低收缩压(OR=2.942),低舒张压(OR=1.838),有高血压(OR=3.522)、糖尿病(OR=1.05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OR=1.442)、心房颤动(OR=3.522)病史是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过高,体温过高,收缩压及舒张压过低,有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心房颤动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25羟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6月1 042例H型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组)、2 68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组)的体检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空腹血糖(FBG)、血脂、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25(OH)D等指标,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25(OH)D的相关性。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IMT明显增加,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易损斑块构成比明显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MT、H型高血压、HDL-C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25(OH)D则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25(OH)D水平降低是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ICS)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方法:测定180例ICS患者、165例出血性脑卒中(HCS)患者及105例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者血浆Lp-PLA2水平,检测ICS患者脑梗死大小并分组,对ICS患者血浆Lp-PLA2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ICS组Lp-PLA2高于HCS组、相关危险因素疾病组(P<0.05);ICS患者小、中、大体积梗死组Lp-PLA2水平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372,P>0.05);ICS患者血浆Lp-PLA2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关,r=0.837,P<0.05。 结论:ICS患者血浆Lp-PLA2水平明显升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