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比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7例;年龄58~84岁[(68.8 ±3.5)岁].损伤节段:T11 5例,T121...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脊柱胸腰段单节段压缩性骨折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复位固定不植骨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适应证.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组(螺钉组)和椎弓根螺钉结合后外侧植骨组(植骨组),每组15例.通过观测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变化,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平均24个月.结果显示,螺钉组手术时间(76.58±12.67) min明显少于植骨组(116.29±17.45) min(P <0.01);螺钉组失血量(287.54±30.76) ml明显低于植骨组(480.34±100.54) ml(P <0.01);两组在术前及术后即刻、内固定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ODI评分在内固定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胸腰椎单节段压缩性骨折,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复位固定不植骨,可取得与固定并同时植骨相近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接诊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55岁,平均38.45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6~53岁,平均38.51岁。观察组行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植骨并行后外侧植骨,对照组后路经伤椎固定术与观察组相同,常规外侧植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84±13.12)min vs.(78.31±14.94)min,(218.12±34.30)m L vs.(221.92±35.69)m L,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在术后1周、3个月时Cobb角均比对照组低[(10.23±1.55)°vs.(14.38±2.17)°,(4.12±0.52)°vs.(7.43±1.30)°],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78.23±12.35)%vs.(64.84±10.54)%,(84.98±15.42)%vs.(72.42±13.09)%,P0.0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DI指数在术后1周、3个月时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腰胸椎骨折患者中实施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伤椎骨水泥强化与伤椎置钉分别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患者82例,随机分为经伤椎置钉组(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和骨水泥强化组(伤椎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各41例.男性28例,女性54例;年龄63~82岁,平均72.1岁.道路交通伤16例,摔伤55例,其他1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脊柱功能康复指标及生活质量,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伤椎置钉组手术时间少于骨水泥强化组[(84.7±15.6)min vs.(96.2±18.7)min,P<0.05],而骨水泥强化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伤椎置钉组[(43.7±5.7)mL vs.(57.3±6.4)mL,(1.6±0.7)d vs.(4.2±1.2)d,(10.0±3.4)d vs.(16.6±2.5)d;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脊柱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12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水泥强化组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伤椎置钉组,Cobb角小于伤椎置钉组[(88.3±8.1)%vs.(81.7±7.8)%,(7.7±2.8)°vs.(9.2±2.9)°;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水泥强化组ODI低于伤椎置钉组,ADL评分高于伤椎置钉组[ODI:(29.8±5.4)分vs.(33.4±4.6)分,(20.8±3.2)分vs.(29.9±3.8)分;ADL:(71.2±8.7)分vs.(65.2±8.2)分,(82.4±9.3)分vs.(73.3±8.7)分;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伤椎置钉组出现邻近椎体骨折2例,螺钉松动3例,并发症发生率12.20%(5/41);骨水泥强化组出现骨水泥渗漏至椎旁软组织2例,未见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4.88%(2/4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强化联合椎弓根螺钉与伤椎置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均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术固定方式,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疗效相当,但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促进术后康复、改善术后生存质量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第九八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5~51岁,平均3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植骨术组和联合组各30例。植骨术组实施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术,联合组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或来院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3个月。植骨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39.3±37.2)min vs.(182.5±42.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6.5±57.2)mL vs.(327.9±75.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1.4)d vs.(9.3±2.0)d]和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2±0.9)个月vs.(7.4±1.1)个月]均小于联合组(P<0.05)。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切口疝、脑脊液漏、植骨块移位和内固定失效,经对症处理或二次手术后均好转,植骨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联合组(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疗效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当,手术创伤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57~79岁[(67.7±6.1)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通道椎体内自体植骨、伤椎单侧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采用短节段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内植骨的治疗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28例(植骨组),并与单纯内固定椎旁植骨3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本组5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月~2.5年,平均13月。A组术后随访8月以上28例,其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丧失,Cobb角较术后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术后随访7月以上30例,其椎体前缘高度丧失,Cobb角增加较术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B组腰背疼痛率低。结论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植骨,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式是可行的。该种术式早期促进伤椎骨折愈合,增加脊柱前柱中柱稳定性,同时对减少内固定失效、伤椎高度丢失、椎体后凸畸形、腰背疼痛等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4年5月采用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随访资料完整者6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7例;年龄18~62岁。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4(平均47.3)个月。共3例(4.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浅表感染1例、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皮质2例,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时,ODI为19.8%~29.2%[(24.4±7.6)%]、伤椎高度矫正率为91.3%~100%[(96.8±5.9)%],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为4.1%~8.2%[(7.6±2.4)%],Cobb角矫正率为83.6%~97.2%[(86.2±4.1)%]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为2.1%~6.7%[(5.8±3.4)%]。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伤椎置钉有利于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防止后凸畸形矫正及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Ⅰ期改良后路截骨固定(mPVCR)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1例OVCF行PVP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例, 女7例;年龄61~81岁[(70.2±6.4)岁]。损伤节段:T9 1例, T11 2例, T12 3例, L1 1例, L2 2例, T11~T12 1例, T12~L1 1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D级5例, E级6例。均采用Ⅰ期mPVCR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 术后2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病变节段Cobb角;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时, 病变节段Cobb角丢失情况;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情况。观察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及骨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4个月[(26.0±9.4)个月]。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0~330 min[(279.2±28.6)min]、500~1 100 ml[(840.9±18...  相似文献   

10.
王长峰  杨乐 《武警医学》2023,(5):369-372+376
目的 探讨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联合改良后路经椎间隙截骨术(TIO)治疗老年多节段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择武警江苏总队医院2011-03至2020-01应用MU-PVCR联合改良TIO组合截骨矫形技术治疗的老年性多节段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17例。比较术前、术后骶骨倾斜角(SS)、脊柱矢状轴(SVA)值、VAS评分、腰痛ODI评分、JOA评分、Cobb角及椎间高度等;观察是否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结果 本组随访1.2~4.3年。末次随访VAS评分(2.6±0.5)较术前(6.9±1.8)显著改善(P<0.05);ODI评分(7.4%±2.8%)较术前(68.4%±9.8%)显著改善(P<0.05);JOA评分(24.6±3.18)较术前(13.08±3.81)显著增高(P<0.05)。术前15例神经功能正常;2例Frankel分级D级,术后6个月后随访,恢复正常。3例发生PJK,时间是术后8~15个月;1例最远端两枚螺钉拔出,位移6 mm。末次随访胸腰椎后凸Cobb角(20.2°±4.4°)较术前(61.5°±1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异体骨粒打压植骨预防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伤椎椎体塌陷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经椎弓根行伤椎椎体内异体骨粒移植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4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正、侧位X线片,测定伤椎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压缩百分比、椎体成角及上下终板成角,评价局部胸背痛变化情况,了解骨折复位术后随访期有无内固定失败及矫形丢失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术后疼痛缓解明显,椎体高度、椎体成角及上下终板成角均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年以上的38例患者中34例胸背疼痛完全解除,所有患者影像学测量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 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异种骨粒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有效矫正局部畸形,预防伤椎椎体塌陷及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分别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5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 ~ 66岁,平均41.5岁.损伤部位:T1213例,L127例,L2 16例.按AO分型:A1.2型6例,A3.1型29例,A3.2型9例,A3.3型12例.载荷评分5~8分,平均6.3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8例,D级17例,E级24例.采用椎弓根螺钉跨伤椎固定27例,经伤椎固定29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性进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随访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恢复情况.采用Den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的恢复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12 ~48个月,平均25.8个月.跨伤椎固定组1例于术后1.5个月出现棒松动,其余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术后Cobb角矫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管占位率恢复及最后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保持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跨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1例(78%),经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7例(93%)(P<0.05).在局部疼痛评分上,经伤椎固定组优于跨伤椎固定组(P<0.05),而在工作状态的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同时能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胸腰椎骨折后路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髂骨植骨与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0例, 女22例;年龄65~75岁[(69.5±8.5)岁]。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6例, 四部分骨折16例。18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植骨组), 24例行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非植骨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后1, 6, 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内旋和外旋)和肱骨头高度丢失程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6, 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Neer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5±3.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植骨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1±0.7)个月, 短于非植骨组的(4.2±0.9)个月(P<0.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 两组肩关节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应用自体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融合加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方均受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其中A组采用后路所切除的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B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n=2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率、VAS评分、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102.7±13.9min)及术中出血量(170.3±25.7ml)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28.9±12.3min、191.1±3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6个月A、B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4%(14/15)和100%(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行前后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椎板作为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结合人工骨椎体增强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3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采用短节段固定融合结合人工骨椎体增强术治疗,术后获完整随访,从椎体高度丢失率、后凸Cobb’s角等情况观察手术效果,腰背痛采用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评价。结果术前与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丢失率、Cobb’s角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丢失率、Cobb’s角与术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VAS评分由术前(8.2±1.3)分降至末次随访(2.3±1.0)分(P<0.05)。结论短节段固定融合结合人工骨椎体增强术可重建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有效防止椎体高度丢失,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1月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椎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26~62岁,平均39.2岁。损伤节段: T119例,T1213例,L110例,L23例,L31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6例。神经功能情况按Frankel分级: B级2例,C级13例,D级6例,E级15例。通过对术前、术后即刻以及终末随访时影像学指标、神经功能的比较分析临床疗效。结果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60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后1.5年随访时按Frankel评价标准均有1~3级不同程度恢复,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影像学检查示椎管狭窄率、Cobb角、伤椎楔变角、下间隙角、上间隙角、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较术前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较好地重建伤椎高度,有效维持伤椎的三柱稳定性,降低了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术与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年龄较大患者多节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4月收治36例多节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单纯内固定组和联合椎体成形组,其中单纯内固定组19例采用长节段或多节段后路钉棒融合、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组17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伤椎高度恢复R值、伤椎后凸Cobb角以及患者的VAS疼痛指数、住院费用。结果联合椎体成形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单纯内固定组,术后随访6个月~3年,单纯内固定组患者术后R值、Cobb角与联合椎体成形组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术后VSA疼痛指数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未出现异物反应,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现象,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无丢失,未出现腰背部疼痛。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短节段后路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传统跨伤椎固定41例(跨伤椎组)与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1例(经伤椎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经伤椎组伤椎复位率及Cobb角矫正度显著优于跨伤椎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相比于术前均显著降低。而相比跨伤椎组,经伤椎组患者上述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后路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伴骨化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25例胸椎椎间盘突出伴骨化患者在我院接受经后路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变节段:T4/5、T5/62例,T6/71例,T8/92例,T9/104例,T10/116例,T11/128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 JOA)评分及Otani评分系统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75.7±12.4) min,术中出血量(630.8±33.7)ml,5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经治疗后愈合;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逐渐降低,考虑伤口内血肿形成,给予清创后肌力恢复至术前水平。 JOA评分由术前的6.3±2.1,恢复为术后3个月的9.4±3.0,以及末次随访时的9.7±3.3,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tanni评分获优13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4.0%。术后随访15~3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及脊柱不稳等情况发生。结论经后路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伴骨化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中需注意脑脊液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对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10月在乐山市中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其中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8~63岁,平均40.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0例,高处坠落伤15例。骨折部位L_(1~5)。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55例,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26~65岁,平均40.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8例,高处坠落伤17例。骨折部位L_(1~5)。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188.9±18.0)min,术后住院时间(12.1±1.6)d,较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长[(160.1±20.1)min,(9.3±1.0)d],术中出血量(312.5±9.3)mL,较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285.2±10.2)mL]多(P0.05);两组术前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椎体前缘压缩度(45.1±5.9)%,后凸Cobb角(25.7±3.7)°,低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45.1±6.2)%,(25.7±4.1)°]。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患者术后1、3、7d的磷酸肌酸激酶水平低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生活质量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虽然手术时间长,但对腰椎骨折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对椎旁骨骼肌损伤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