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黄萍  钟慧  谢琦  吴修全 《吉林医学》2023,(3):769-772
目的:探讨在腔内心电图指导下肿瘤患者中心置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肿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穿刺方法进行中心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采取腔内心电图进行辅助中心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取管因素、PICC期间定位耗时和定位成本。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导管置管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定位耗时和定位成本方面低于对照组,在置管期间内观察组取管因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可提高PICC置管的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邓志妤  陈敏  黄明毅  张平 《海南医学》2012,23(14):116-117
目的 探讨静脉内心电图(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行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对照组行常规静脉内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效果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深度及置管到位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准确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李静  王飞  林昕  童群  梁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9):1314-1317
目的探讨2种不同时机的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对于肿瘤病人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置入PICC并接受化疗的64例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病人均采用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技术进行PICC置入,对照组病人在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置入PICC成功后30 min内进行X线片检查,干预组病人在腔内心电定位成功后3 h进行X线片检查。比较2种不同时机的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的导管定位置管成功率、病人满意度及置管后7 d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病人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病人的置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病人置管后7 d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00%(0/32),低于对照组的18.75%(6/32)(P < 0.05)。结论肿瘤病人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植入PICC后3 h后可以替代X线片检查,不影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有助于提高病人置管满意度以及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2种不同尖端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PICC置管提供更好的思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从2013年6月~11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入选100例,ECG定位组采取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术置入PICC导管,入选病例为49例;X线定位组采取常规方法置管后到放射科做胸部X线定位,入选病例为51例。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和65%(P<0.05)。结论借助Ⅱ导联P波心电图变化开展PICC尖端定位术,可有效指导临床PICC置管和提高PICC置管安全性,可明显降低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判断PICC尖端位置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55例需行PICC置入的患者,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置入PICC,送管过程根据引出的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的改变,判断PICC尖端的位置,置管后拍摄胸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并比较符合率。结果:心房腔内ECG定位技术置入PICC,符合率为96.2%,一次置管成功率达到92.7%。结论:通过观察心房腔内心电图P波的改变,可以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该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静脉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P波大小与PICC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NICU治疗的经上肢PICC置管新生儿1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和术后胸部X线片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和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及置管用时,并分析不同P波对应的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新生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为95.65%(88/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2%(75/92)(P<0.01);观察组置管用时和穿刺点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2/3 R波的导管尖端主要到达指南推荐位置,1/3~1/2 R波时导管尖端主要到达上腔静脉上2/3处,2/3~4/5 R波时导管尖端到达指南推荐位置或右心房,不同波段到达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有助于新生儿PICC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7.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朱丽波  许艳花  胡雪 《浙江医学》2021,43(22):2485-2487,2496
目的探讨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中的效果,分析护士在新生儿PICC中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收治的需要行PICC的患儿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对照组采用盲穿+常规胸部X线对PICC头端进行定位。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观察组护士在置管过程中所用时间、穿刺次数、操作评分及术后导管尖端位置等指标,计算累积和,绘制研究者个体学习曲线,分析掌握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进行PICC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结果(1)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00%比8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35,P<0.01);观察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19、9.989,均P<0.01);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脱落堵塞、导管相关感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0%比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09,P<0.05)。(2)观察组5名护士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操作了20例连续病例,通过绘制学习曲线显示,5名护士总体学习曲线斜率K=0时对应的穿刺例数为13例。结论B超引导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PICC成功率,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护士学习掌握该项技术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为13例。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159-162
目的 探讨PICC 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 波形态改变与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治疗的8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腔内心电引导PICC 尖端定位技术引导送管,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并分析出现特征性高尖P 波、双峰P 波以及双向P 波的引出率和定位准确率。结果 80 例PICC 置管患者均为实体或血液恶性肿瘤,排在前三位分别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及肺癌,分别占21.25%、13.75%和12.50%。80 例患者均完成PICC 置管,且患者置管后均完成腔内心电图检测,结果表明腔内心电图P 波变化,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Ⅱ导联有特征性高尖P 波和双向P 波,分别占93.75%和60.00%。结论 双峰P 波与双向P 波、特征性高尖P 波可作为定位导管尖端的重要依据,联合双峰P波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部位,能准确地定位右心房连接部位,对PICC 置管中腔内心电准确引导导管尖端定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合并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置管新技术的应用可对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体表心电图P波和腔内心电图P波地比较可对导管尖端进行定位,找到PICC头端到达的理想位置情况下进行的肿瘤治疗.结果: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合并腔内心电定位PICC置管的应用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结论:通过同步检测心房内心电图P波地变化,PICC头端可到达理想位置,可减少头端位置不佳相关并发症,患者安全更有保障,治疗成本也相对较低,更适用于肿瘤临床的应用普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在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需行PICC置管的10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置管后第2d和第6d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较常规方法置管更能准确定位靶向静脉血管,穿刺成功率高、对穿刺血管损伤少,能有效减少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9月于本院进行非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43例置管困难患者为对照组,同期的43例进行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留置时间、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二次和总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导管末端位置最佳率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置管困难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室4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置管护理,观察周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的置管护理有利于降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PICC置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县级医院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3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对照组,用传统盲穿技术行PICC置管;另选取17例相同情况患者作观察组,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对比2组患者的穿刺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4.11%与60.86%,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8%与26.08%.结论 通过非超声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适合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IC-ECG)辅助定位技术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四川省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经上肢PICC置管患儿2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C-ECG组和对照组。IC-ECG组按传统体表测量结合IC-ECG辅助定位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按传统体表测量定位法行PICC置管,每组患儿105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及导管相关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构成、胎龄、置管日龄、导管留置时间、疾病类型及穿刺部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ECG组导管相关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8%,低于对照组的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C-ECG组的静脉炎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   结论   在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中,利用IC-ECG辅助定位,可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创新》2016,(21):85-87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PICC盲穿术,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第2天穿刺点渗血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PICC置管术,能明显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入PICC导管新方法的疗效。方法将行PICC置管患者92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组460例,对照组460例,两组患者均于置管后观察疗效。结果超声组置管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ICC专用血管超声引导系统可安全和高效地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极大提高置管成功率,有效减少并发症,减少静脉穿刺次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型P波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心电定位的可行性、安全性、精确性.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的基础心电图为肺型P波的病人30例,置管时进行实时心电定位,置管后通过X线胸片定位验证腔内心电图定位效果.结果:技术可行性为100%,心电定位过程中未出现心电图技术相关并发症,与置管后X线胸片对比,97%导管到达最佳位置.结论:肺源性心脏病肺型P波病人PICC置管行心电定位精准、安全、可行,拓宽了PICC置管心电定位必须是正常P波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与传统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塞丁格方法PICC置管。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静脉炎、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具有实用、安全、损伤小、定位准的优点,较传统PICC 置管适用性、成功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穿刺时的相关并发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预防气管切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4年1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超声引导行PICC置管的气管切开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在PICC置管过程中,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后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 置管过程中,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4.7%(2/43),低于对照组的34.9%(15/43)(χ2=12.904,P=0.005)。观察组置管时间为(14.7±3.1)s,短于对照组的(22.4±14.0)s(t=-3.512,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9.3%(4/43)(χ2=4.195,P=0.041)。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结论 B超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气管切开患者PICC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且具有置管时间短、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