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耳道乳头状瘤,国内较为常见,病因不明,疑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但未能证实。我们对14例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的15个标本进行了研究。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分布28~67岁,平均46岁。患者均有挖耳习惯,临床表现为外耳道软骨壁有黄豆大淡红色或黄褐色新生物。 超微结构改变:电镜下见多数病例角质层增厚,角化细胞内见残余细胞核,颗粒层见散在空泡细胞,透明角质颗粒减少,甚至消失。棘细胞层见散在或局灶性分布的空泡细胞,胞浆内线粒体肿胀呈空泡状,基质颗粒消失。内浆网扩张呈囊泡状,糖原颗粒减少,甚或消失,张力微丝呈细束状。细胞核少数有畸形、染色质呈小粒状散在于常染色质问,核仁明显。3万倍以上观察在空泡化细胞内未找见典型病毒颗粒,仅见核内染色质间颗粒增多,染色质周围颗粒及核小体易见,基底细胞层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
采用定位准确、特异性强的原位核酸杂交技术,以地高辛配基标记HPV6B/11探针进行标记。在喉乳头状瘤石蜡包埋标本中检测人乳头瘤病毒。在30例石蜡标本中19例阳性,11例阴性。结果表明喉乳头状瘤的病因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青少年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的严重性与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8例呼吸道乳头状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探测HPV亚型,应用Wiatrak量表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广东地区青少年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患者主要以感染HPV6、HPV11为主,分别占23.7%、50.0%,HPV11较HPV6感染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疾病。HPV6与HPV11的手术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州地区JO-RRP感染HPV以HPV6和HPV11型为主,HPV11较HPV6感染表现为更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6.
CO2激光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刘亭彦蒲章杰吴玉坤曹洪玲(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滨州市256603)关键词CO2激光;乳头状瘤;外耳道外耳道乳头状瘤是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良性肿瘤,是该部位鳞状细胞或基底细胞瘤。其特点是易复发,且有恶变倾向,一旦确诊应彻... 相似文献
7.
外耳道乳头状瘤中的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外耳道乳头状瘤(papilloma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PEAC)发病率占外耳道良性肿瘤的第1位。文中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在PEAC发病中的作用及HPV检测在PEAC中的意义。方法观察45例PEAC中挖空细胞及异型增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HPV低危型(6/11)DNA,HPV高危型(16/18)DNA。结果PEAC不伴挖空细胞、PEAC伴挖空细胞、PEAC伴挖空细胞同时伴异型增生组织中HPV低危型(6/11)DNA感染率分别为16.7%、80.6%、66.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高危型(16/18)DNA感染率分别为0%、16.7%、66.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低危型(6/11)DNA的检出率与性别有关(P<0.05)。结论HPV感染是PEAC致病的重要因素,积极开展抗HPV感染的治疗对减低PEAC的发病,防止其复发及癌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石蜡包埋标本17例,用PCR技术检测外耳道乳头状瘤的HPV DNA,并进行病理形态观察。17例全部检出HPV,病理观察10例出现特征空泡化细胞。认为HPV对外耳道乳头状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外耳道乳头状瘤局部注射5-氟脲嘧啶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耳道乳头状瘤是由乳头状病毒(HPV)引起,病变范围多发生在外耳道软骨部,单纯手术摘除极易复发。2004年~2007年我院收治16例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增多行手术摘除肿瘤后局部注射5-氟脲嘧啶(5-FU),并与8例不注射5-FU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探讨局部注射5-FU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8型(HPV16和HPV18)与喉鳞癌、喉乳头状瘤的关系。②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34例喉乳头状瘤、83例喉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HPV16及HPV18的DNA.③结果喉乳头状瘤及喉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为14.71%和30.1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3.006,P>0.05);HPV18在喉乳头状瘤组织中未检出,而在喉鳞癌组织中为6.0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87,P>0.05)。高分化喉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分化鳞癌(χ2=6.032,P<0.05),而高分化与低分化、中分化与低分化鳞癌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351,1.500,P均>0.05);不同病理分化喉鳞癌组织中HPV18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060,P>0.05)。④结论喉鳞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尤以HPV16明显 相似文献
12.
邹嘉平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1,15(4):438-438
外耳道乳头状瘤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疾病 ,易复发和有恶变倾向是本病的特点。临床上可根据生长部位及数量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现将我科近 1 0年间收治的 1 2 7例 1 31耳外耳道乳头状瘤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资料 1 2 7例外耳道乳头状瘤 ,4例为双侧耳 ,男1 0 2例 1 0 6耳 ,女 2 5例 ,年龄 1 7~ 78岁 ,平均 37岁。瘤体孤立单发 92耳 ,多发 4 1耳 ;耳道全堵者 1 4耳 ,1 2 7例中复发再治 5例。治疗方法 1 31只患耳分四组 :①冷冻组 51耳。适应证为外耳道 1~ 2个小乳头状瘤 ,冷冻前在鼓膜表面及耳道内放置干棉球 ,防止冷… 相似文献
13.
CO2激光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98例分析王健陈兆和1997-07-21收稿,1997-11-10修回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科,南京210008作者简介:王健,男,44岁,副主任医师外耳道乳头状瘤是发生于耳道外段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十... 相似文献
14.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发病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PCR产物斑点杂交技术,检测33例患者42份NIP石蜡和新鲜标本,以及20份正常鼻黏膜组织HPV6、11、16、18、33五个型别的HPV-DNA.结果 NIP组织HPV总阳性率为54 7%(23/42),其中HPV6为19.0%(8/42),HPV11为21.4%(9/42);HPV16为7.1%(3/42);HPV11 16为7.1%(3/42);HPV18 33均为阴性.对照组各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两组比较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HPV感染在NIP的发病和复发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良性NIP发病与HPV6、11型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局部注射氟尿嘧啶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耳道乳头状瘤为一常见的良性肿瘤 ,过去以手术治疗为主 ,但往往因刮除不彻底而极易复发。我院耳鼻喉科从 1989年开始采用 5 -氟尿嘧啶 (5 - FU)局部注射治疗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门诊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 2 0例 2 0耳 ,男 19例 ,女 1例 ,年龄 ,2 0~ 6 2岁 ,平均年龄 36岁。病史 ,10天至 6月。诱因 :18例均有在坐茶馆或理发时挖耳的嗜好 ,2例原因不明。症状 :均为耳内堵塞感 ,传音性听力障碍。检查 :外耳道被突起的乳头状新生物部分或全部堵塞 ,19例发生在外耳道外段 ,直径约 0 .3~ 0 .7cm,1例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中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54例原发组、26例复发组及24例恶变组NIP标本进行HPV 11、16及18检测分析。结果恶变组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原发组和复发组(P<0.01),复发组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原发组(P<0.05);原发组和复发组中,高危型HPV感染者多数存在局部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或局部细胞增生活跃;发生于鼻腔外侧壁组高危型HPV感染率均高于上颌窦、筛窦及额窦组(P<0.05)。结论 检测高危型HPV16/18在NIP中的表达状况对NIP的治疗及判断复发和恶变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手术+微波+干扰素综合疗法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53例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接着微波单极探头烧灼创面充分止血,然后改用微波双极探头平复创面,最后用注射器抽取重组人干扰素α-2b 100万U+0.9%生理盐水1ml溶解后作乳头状瘤基底部及其周围局部浸润注射,对广基肿瘤可采用多点注射,5d后可重复注射,共2-4次。红霉素眼膏涂于创面,常规口服抗生素1周。合并有感染者应控制感染后再治疗瘤体。术后随访6月-l年,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及听力。结果所有病例接受综合治疗后随访6月-l年,仅有2例复发,治愈率达96.2%。2例复发病例再次接受上述综合治疗,随访6月,最后痊愈。无1例外耳道狭窄发生。结论手术+微波+干扰素综合疗法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具有效果好、创伤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外耳道乳头状瘤术后5-Fu湿敷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耳道乳头状瘤术后5-氟尿嘧啶(5-Fu)湿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1例外耳道乳头状瘤的惠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术治疗加5-Fu局部湿敷为实验组(45例),单纯手术治疗为对照组(36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93,3%,对照组80.6%,两组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复发率6.6%,对照组41.7%。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外耳道乳头状瘤术后加用5-Fu湿敷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型别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生殖器疣的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课题组所制定的标准检测技术———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于序列分析的基因分型方法,检测HPV型别。结果经PCR扩增分析153份CA患者活检标本中,93例HPVDNA阳性(60.8%);PCR阳性标本中,75例成功分型;单一型别感染率为47.1%,复合型别感染率为2.0%;高危型HPV16检出24例(15.7%),低危型HPV6和HPV11型分别检出27例(17.6%)和24例(15.7%)。结论本地区CA患者HPV感染以单一型别及HPV6、HPV11和HPV16型为主;感染高峰集中于40岁以下的性活跃期人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