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囊切除术可增加胃肠癌发生风险胆囊切除术与胃肠癌之间是否有相关性一直没有定论,而发表在《韩国医学科学》杂志上的文章显示胆囊切除术可增加胃肠癌发生风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来自韩国大邱延南大学医学院内科胃肠病区和肝病区的研究者,他们对胆囊切除术与胃肠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着重研究了胆囊切除术与胃癌或结直肠癌(CRC)之间的关系以及韩国胆囊切除术患者癌症发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癌结节最早在结直肠癌中被提出,后续也被发现存在于其他肿瘤,对相关肿瘤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结直肠癌与胃癌患者的重要组织病理学特征之一,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2017年第8版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将不伴淋巴结转移的癌结节归为N1c,而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结节并未纳入分期系统。在胃癌中,虽然癌结节已被相关研究证明了其重要性,但关于胃癌癌结节的来源、具体定义、预后价值及对胃癌分期的影响尚存争议。因此,癌结节如何影响结直肠癌与胃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决策还需进一步探索。本文就癌结节对胃肠癌预后和分期的影响及目前研究未达成的共识等进行综述,总结近期关于癌结节预后价值的研究结果以及癌结节对结直肠癌和胃癌分期和治疗的影响,提示其在胃肠癌预后判断及治疗指导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促炎性饮食和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关系,为科学饮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截至2019年7月,系统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筛选出饮食炎症效应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相关的文献。所纳入文献均采用膳食炎症指数(DII)来评价膳食的炎症效应。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研究的OR值及95%CI值进行合并,同时根据肿瘤类型和地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篇,参与者964 93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高促炎性饮食的个体与最高抗炎性饮食的个体相比较,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增加(OR=1.43,95%CI=1.28~1.60)。按肿瘤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促炎性饮食的结肠癌患病风险增加(OR=1.37,95%CI=1.20~1.57),直肠癌患病风险亦增加(OR=1.33,95%CI=1.11~1.61)。按地域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促炎性饮食的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在亚洲(OR=2.17,95%CI=1.77~2.68)、欧洲(OR=1.56,95%CI=1.32~1.85)、北美(OR=1.28,95%CI=1.21 ~1.35)。结论 促炎性饮食可能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亚洲地区促炎性饮食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可能高于欧洲和北美洲,这一结论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DNA损伤修复基因hOGG1和XPD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用DNA抽提试剂盒从肿瘤患者外周血标本中抽提基因组DNA, 其中胃癌患者98例, 肝癌患者76例, 结直肠癌患者95例, 非肿瘤对照组8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hOGG1 Ser326Cys和XPD Lys751Gln的基因型分布,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携带hOGG1Cys 326Cys基因型使患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的风险分别增加1.485倍(P=0.036)、1.114倍(P=0.011)和1.940倍(P=0.001)。携带hOGG1 326Cys等位基因同时饮酒者, 可增加胃癌发病风险38%(P=0.008), 肝癌发病风险增加30%(P=0.036);携带XPDLys751Gln基因型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的风险分别增加2.150倍(P=0.003)、2.340倍(P=0.002)和1.292倍(P=0.008)。携带XPD751Gln等位基因并饮酒可使胃癌发病风险增加26%(P=0.027), 肝癌发病风险增加40%(P=0.005)。同时携带hOGG1 326Cys和XPD 751Gln等位基因, 患胃癌的危险性降低24%(P=0.010), 患肝癌和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分别增加40%(P=0.003)和23%(P=0.016)。  结论  hOGG1基因的Cys 326Cys基因型和XPD基因的Lys751Gln基因型可能是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 携带hOGG1326Cys等位基因或XPD 751Gln等位基因且饮酒, 可能增加胃癌和肝癌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肿瘤谱特点,为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收集的69个HNPCC家系(符合Amsterdam标准Ⅱ33个、Japan标准24个、Bethesda指导原则1~3项12个)肿瘤谱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9个家系共有癌症患者277人,其中肠癌患者213人,占76.9%.肠外癌患者64人,占癌患者的23.1%,其中胃癌、子宫内膜癌分别占癌患者的6.5%和4%,列前两位.结论:肠癌在中国人HNPCC肿瘤谱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胃癌和子宫内膜癌.肠外癌谱是HNPCC家系的重要特点,对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国外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RO)有关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以及预防措施的研究.方法:应用PubMed以及vip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为关键词,检索1990-2008年相关研究文献,共检索到英丈文献679篇.纳入标准:1) CaCRC的流行病学研究;2) CaCRC的危险因素研究;3)CaCRC的发病机制研究;4) CaCRC的预防措施研究.根据纳入标准选取45篇丈献.结果:CaCRC是炎性肠病的一种主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有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合理的监管以及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发病率.结论:我国需要进一步做好炎性肠病患者的治疗、监控管理工作,降低CaCR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蛋白)在人结直肠癌组织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及26例正常肠组织标本中Glu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正常肠组织中未见Glut-1蛋白的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Glut-1蛋白表达率为80.0%。Glut-1蛋白的表达量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有关(P<0.01)。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Glut-1蛋白表达水平异常增高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结直肠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8.
刘炳荣  郁宝铭 《肿瘤》1992,12(1):17-18
用显微分光光度木测定了24例结、直肠癌及其对照肠粘膜细胞的DNA和RNA相对含量。异倍体肠癌细胞RNA和DNA含量,均非常明显大于其对照肠粘膜细胞(P<0.01)。与对照肠粘膜细胞相比,二倍体肠癌细胞的DNA含量无显著差别,而RNA含量明显增加(P<0.05),因此DNA/RNA值,二倍体肠癌明显小于其对照肠粘膜(P<0.05)。24例结、直肠癌细胞的RNA与DNA平均含量行相关比较,相关系数(r)=0.90,P<0.01,是非常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王仲阁  尹春  张李珍  陈蕊蕊 《中国肿瘤》2023,32(10):789-796
[目的]探索常规循环肝功能标志物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剔除基线慢性结肠炎、肠息肉和恶性肿瘤患者及基本资料不全者,以金昌队列3次随访期间新发结直肠癌患者145例为病例组,以随访未发生结直肠癌的人群作为对照来源,根据同期随访、基线年龄±2岁和同性别进行1∶4个体匹配,获得对照组580名,最终纳入725名研究对象。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常规循环肝功能标志物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相关因素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1.24岁,男性占比71.72%。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总胆红素第2四分位数组研究对象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是第1四分位数组的0.490倍(OR=0.490,95%CI:0.273~0.879),处于白蛋白第2、3、4四分位数组的研究对象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分别较处于第1四分位数组的研究对象降低41.6%(OR=0.584,95%CI:...  相似文献   

10.
CXCL8(又名IL-8)具有3种受体,CXCL8结合不同受体则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CXCL8与多种类型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与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关系尤为密切。CXCL8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后通过诱导肠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抵抗失巢凋亡以及免疫抑制等机制,促进肠癌细胞侵袭、迁移、释放入血形成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甚至促进CTCs存活以及定向趋化,进而在肝内定植形成转移灶。CXCL8及其受体还可介导肿瘤细胞-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负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避免肿瘤细胞或CTCs免疫杀伤。本文综述有关CXCL8及其受体在结直肠癌进展和肝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1.
体重正常的绝经后女性新陈代谢异常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根据发表在《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与预防》杂志上的文章,体重正常的绝经后女性新陈代谢异常会极大地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人员计算得出,与新陈代谢正常的绝经后女性相比,那些新陈代谢异常的绝经后女性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49%.研究人员还发现,患有代谢综合征的绝经后女性比代谢正常的绝经后女性患结直肠癌的几率高出2倍多.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探讨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Arg399Gln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在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16年4月10日之间发表的有关XRCC1 Arg399Gln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关系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估计。[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包括3502例患者和4828例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Gln/Gln vs Arg/Gln遗传模型中,XRCC1 Arg399Gln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发生风险有显著相关性,与基因型Arg/Gln相比,基因型Gln/Gln增加了中国人群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OR=1.23,95%CI:1.04~1.46,P=0.016)。其余遗传模型中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Gln/Gln vs Arg/Gln遗传模型中,XRCC1 Arg399Gln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基因型Gln/Gln增加中国人群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饮食总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取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在江苏省进行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用包括83种食物摄取频度和摄取量的问卷表,凋查了34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93例健康对照的饮食状况,计算各类饮食营养素的平均每日摄取量,采用三分位法分析营养素摄取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OR值计算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结肠癌组脂肪摄取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直肠癌组总能量和蛋白质摄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直肠癌组的碳水化合物摄取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调整可疑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取量高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脂肪摄取量高显著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但在营养素互相调整后,总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取对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结肠癌OR=0.44,95%CI:0.28~0.71;直肠癌OR=0.51,95%CI:0.36~0.74).[结论]饮食营养素摄取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取可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及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能够增加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乳腺癌和胃癌等肿瘤的发生风险。本文对糖尿病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吴扬  喻华芝  郑伟 《中国肿瘤》2012,21(4):258-263
[目的]评价浙江省常见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浙江省常见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分析显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的共同危险因素有性子急、负性生活事件、平时心情不愉快。有吃夜宵的习惯、吸烟、脑力活动为主的职业会增加患肿瘤的风险。喜食烫食、经常饮酒、平时心情不愉快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以荤菜为主的饮食方式、进食速度快、久坐以及泌尿生殖、肝胆和消化系统疾病史为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雌激素替代疗法会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以体力为主的职业可以降低肺癌、结直肠癌的风险。人均年收入与胃癌、乳腺癌的风险呈负相关。饮茶、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对胃癌具有保护作用,平均每周进行重体力活的天数≥2d为肝癌的保护因素。[结论]饮食、行为等因素是浙江省常见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有研究提示质子泵抑制剂(PPIs)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关,长期使用PPIs可能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本文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 探讨PPIs的使用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广泛检索2009年12月前公开发表的有关PPIs与结直肠癌研究的相关文献.所有人选文献均进行发表偏倚和异质性分析.合并OR值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的95%置信区间.结果 共有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括了超过10万名患者,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P<0.01),因此采用随机效用模型.结果 表明PPIs的使用与结直肠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OR=1.19;95%CI:0.90-1.57).结论 短期内常规剂量使用PPIs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并不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作为治疗性靶点的可能性。方法:观察人结直肠癌及正常结直肠细胞中的Mn-SOD表达,检测Mn-SOD在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观察结直肠癌细胞以及正常肠上皮细胞中的过氧化氢以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表达情况,评估Mn-SOD抑制剂DDC对肿瘤细胞中的Mn-SOD功能的影响,观察DDC与奥沙利铂联合使用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Mn-SOD在结直肠癌各细胞中均有表达,与正常肠癌上皮细胞相比,其蛋白表达含量呈升高趋势。直肠癌细胞中的LDH含量以及H2O2生成量亦比正常肠上皮细胞高(P<0.01)。中、高剂量的DDC能显著地抑制Mn-SOD的功能抑制率分别为23%和65%。在同等实验条件下,DDC与奥沙利铂联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杀伤癌细胞。结论:Mn-SOD是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8.
胃肠癌T抗原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花生凝集素(PNA)对52例人胃癌和82例结直肠癌进行了亲合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胃癌T抗原阳性率是100%,结直肠癌T抗原阳性率是86.6%;正常胃粘膜的部分细胞可见阳性,正常结直肠粘膜全不表达T抗原。作者认为,T抗原对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对胃癌没有特异性,只是肿瘤相关标记。胃肠癌T抗原的定位呈现3种分布形式:(1)腔膜型:沿癌性腺体的腔面呈线状分布,局限于癌细胞的腔面细胞膜及紧邻腺腔的顶部胞浆;(2)胞浆型:定位于癌细胞的部分胞浆或整个胞浆,且失去极性分布;(3)混合型:即以上两型的混合形式。癌细胞T抗原的定位分布与胃肠癌的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phA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EphA1 在肠癌细胞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甲基化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EphA1蛋白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EphA1在肠癌细胞中不同程度表达,并存在甲基化。EphA1 mRNA在癌旁正常黏膜和肿瘤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6)。EphA1蛋白在肠腺瘤中弥漫强阳性,在癌组织中主要为低或缺失表达,低表达多见于低分化腺癌(P=0.027)、伴有更深的肠壁浸润深度(P=0.002)和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9)。EphA1下调多见于中晚期病例(P=0.002),下调较上调患者预后不良。结论:EphA1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肿瘤抑制作用,有可能成为预测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期间胃癌患者53例,结直肠癌患者48例,非肿瘤对照组患者56例,检测血清瘦素和脂联素表达水平,比较胃癌、结直肠癌组与非肿瘤对照组的血清瘦素和脂联素的表达变化,并进行相对危险度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对人口学特征及疾病特征比较后发现,三组患者在性别(χ2=27.353, P=0.000)、年龄(χ2=9.953, P=0.007)、受教育程度(χ2=27.527, P=0.000)及肿瘤家族史(χ2=133.503, P=0.000)方面存在差异。与非肿瘤对照组比较,胃癌组患者血清瘦素表达水平升高[(6.02±1.83) vs (4.76±1.62), P=0.013]、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瘦素表达水平升高[(6.21±1.74) vs (4.76±1.62), P=0.006];胃癌组患者血清脂联素表达水平降低[(4.43±0.48)vs (4.90±0.39), P=0.000]、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脂联素表达水平降低[(4.41±0.42) vs (4.90±0.39), P=0.000]。按病理分型对数据进行分层比较,高、中、低分化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按肿瘤不同分期进行分层比较,早期与中晚期肿瘤两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将胃癌、结直肠癌组与非肿瘤对照组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按照四分位数分层后,进行相对危险度分析,胃癌、结直肠癌组血清瘦素风险比值分别为3.51和9.23,血清脂联素OR值分别为0.20和0.07。结论 血清瘦素水平升高是胃癌、结直肠癌发病的风险因素,血清脂联素水平是胃癌、结直肠癌发病的保护因素,血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增加了胃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变化可能与胃癌、结直肠癌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