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本地区临床分离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Ⅰ类整合子基因存在情况.方法 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71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PCR技术对E.coli进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Ⅰ类整合酶基因的检测.结果 71株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分为66.20%、63.38%、59.15%、18.31%,其中23株为多重耐药株(32.39%).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阳性40株(56.34%),aac(6′)-Ⅰ阳性22株(30.99%),ant(3″)-Ⅰ阳性14株(19.72%),未检出aac(6′)-Ⅱ阳性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总检出率为74.65%;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阳性53株(74.65%).多重耐药与非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aac(3)-Ⅱ、aac(6')-Ⅰ、总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intI1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地区多重耐药E.coli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Ⅰ类整合酶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54株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类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谱及产ESBLs情况,分析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II的检出率及该酶的一些特征。方法采用MIC法测定临床分离的54株大肠埃希菌对7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谱,用NCCLS推荐的酶抑制剂增强纸片扩散法检测产ESBLs菌株,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克隆测序和测定重组菌耐药谱对aac(3)-II基因进行研究。结果54株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大观霉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4.8%、77.8%、59.3%、66.7%、68.5%、61.1%、22.2%;共检测出产ESBLs菌株34株,占63.0%;aac(3)-II基因在54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率为88.5%;质粒转化菌产ESBLs且同时检出aac(3)-II基因。重组菌BL21(DE3)/pET26::aac(3)-II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有耐药性,对其余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没有表现出耐药性。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大肠埃希菌与其产ESBLs有相关性;重组菌BL21(DE3)/pET26::aac(3)-II仅对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临床分离猪、鸡源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其携带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指导临床用药,探究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性机制.方法 应用K-B法测定分离株对19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用双纸片法检测产ESBLs菌株并进行基因分型.用PCR和测序方法检测氨基精苷类抗性基因aadA1,aadA2,strA-strB,aadB,aacC2,aac(3)-Ⅳ,aph(3')-Ⅰa,aph(3')-Ⅱa.结果 临床分离株表现多重耐药性,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最高(63%~97%),93%的菌株耐药谱值≥10.共检测到两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基因型属TEM-1+CTX-M-14.耐药菌株与相应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符合率高(≥74%)且序列保守.结论 猪、鸡源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呈多重耐药性,其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性机制以产生针对该类抗生素的修饰酶为主.  相似文献   

4.
儿科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从儿科肺炎患者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和常见的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特征.方法 56株鲍曼不动杆菌(AB)收集自2006年分离的儿科临床肺炎患儿的深部痰培养标本,均采用 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GNI和GNS卡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结果 检测的56株鲍曼不动杆菌菌有8株呈多重耐药性,阳性率14.29%,8株多重耐药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均耐药,其余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均敏感,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14.29%.除呋喃妥因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外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15%以下.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中检出2株aac(3)-Ⅱ(3.57%),2株aac(6')-Ib(3.57%),4株aac(6')-Ⅱ(7.14%),6株ant(3")-Ⅰ(10.71%);aac(3)-Ⅰ、ant(2")-Ⅰ和aac(6')-Ⅰad均阴性.对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均检出了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论 (1)儿科患者虽然极少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但由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可借助于整合子、转座子和质粒等在同种和异种细菌间传播,使其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2)鲍曼不动杆菌儿科患者分离株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与aac(3)-Ⅱ、aac(6')-Ib、aac(6')-Ⅱ和ant(3")-Ⅰ四种基因有关.不同地区细菌的修饰酶基因有很大差异,而儿童与成人患者亦有不同,因此要重视儿科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5.
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肠杆菌科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采用PCR方法对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产ESBLs菌株进行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研究,并同时对钝化酶基因DNA测序,进行网上基因相似性检索。结果20株耐氨基糖苷类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中存在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分别有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2”)-Ⅰ和aph(3’)-Ⅵ,以aac(3)-Ⅰ、aac(3)-Ⅱ和aac(6’)-Ⅰ为主。部分菌株同时可含有多种钝化酶基因。DNA测序分析结果与国外报道已知相应氨基糖苷钝化酶DNA测序结果一致。结论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中普遍存在氨基糖苷钝化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离得到的氨基糖苷类耐药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钝化酶基因型主要是aac(6')-Ⅰ,aac(3)-Ⅱ,aac(3)-Ⅰ和ant(2″)-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烧伤分离株携带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整合子、转座子遗传标记。方法测定分离自烧伤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Pa)和鲍曼不动杆菌(Ab)各20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检测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3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A、rmtB、rmtD)、1种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1-sul1)和1种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结果 40株非发酵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及妥布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达到95%~100%,38株(95%)非发酵菌携带aac(6')-Ⅱ基因,39株(97.5%)非发酵菌携带qacE△1-sul1基因。20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rmtB基因。结论本组非发酵菌烧伤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严重,aac(6')-Ⅱ和qacE△1-sul1基因在非发酵菌烧伤分离株中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60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存在状况。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选择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作为研究对象,用多重PCR法进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检测出耐药基因qnrA型2株,qnrB型耐药基因15株,aac(6’)-Ib基因9株,其中aac(6’)-Ib—cr型耐药基因5株。其中有1株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到同时含有qnrA和aac(6’)-Ib—cr基因;还有3株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到同时含有qnrB和aac(6’)-Ib—cr基因。未检测到qnrC、qnrD、qnrS、qepA型的耐药基因。结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含有多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10年临床分离的125株大肠埃希菌进行rmtB基因及整合子进行分析筛选。方法针对住院儿童大肠埃希菌采用KB法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及其他药物进行敏感性测定,并采用PCR方法扩增3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整合子。结果显示对12种药物耐药率达30%~75%。其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检出率12%,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基因aac(3)-Ⅱ和氨基糖苷类核苷转移酶基因aadA1检出率1.6%。rmtB阳性菌株携带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66.7%,主要携带了dfrA12+aadA2+orfF、dfrA17+aadA5两种排列形式。结论 rmtB基因及I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存在,其在耐药性播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大陆20家三甲医院尿来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并调查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和流行特点。方法收集卫生部全国耐药监测网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非重复298株尿液分离大肠埃希菌;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多聚酶链反应和DNA测序分析qn-rA,qnrB,qnrS,aac(6’)-ib和qepA基因的流行性;接合实验分析质粒的转移性;Eric-PCR分析喹诺酮基因阳性菌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卡方检验用于分析耐药基因与氟喹诺酮耐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98株大肠埃希菌对20种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其中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有很高的耐药性,耐药率高达78.5%和74.2%。经基因比对分析,62株(20.8%)细菌携带aac(6’)-Ib基因;45株(15.1%)细菌携带喹诺酮耐药基因,1株(0.3%)检测出qnrA基因,3株(11.4%)检出qnrB基因,5株(1.7%)检出qnrS基因,25株(8.4%)确定为aac(6’)-Ib-cr基因,12株(4.7%)检出qepA基因;此外,有3株细菌分别发现aac(6’)-Ib-cr和qepA1基因aac(6’)-Ib-cr和qnrB1基因,qepA和qnrS1基因共存。45株喹诺酮基因阳性菌株之间具有很大的遗传差异,并且其中有16株细菌携带的基因具有可转移性。aac(6’)-Ib的流行性与细菌的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不敏感性相关(P<0.05);喹诺酮耐药基因的流行性与细菌的氟喹诺酮不敏感性相关(P<0.05)。结论尿液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严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主要以aac(6’)-ib-cr为主,qepA1次之,这些潜在播散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对于临床尿路感染的治疗有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天津地区糖尿病足感染主要革兰氏阴性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PA)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旨在指导临床抗生素用药的选择,减少耐药菌株的增加。方法 采集本院209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细菌学报告以及药敏结果,筛选出41株PA菌株,萃取菌株DNA后,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 (3’)-Ⅱ、aac (6’) -Ⅰb、aac (6’) -Ⅱ、ant (2″) -Ⅰ、ant (3″) -Ⅰ及aac (3’) -Ⅰ,结合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对耐药报告,对耐药基因型及耐药表型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分离出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G+)菌为主,为51.67%;PA的总检出率为19.62%,是革兰氏阴性菌(G-)的首位致病菌;在感染较深、较重创面中PA的检出率明显增高;感染PA患者的溃疡面积明显高于感染其他G-菌和G+菌患者。PA菌株对所检测的氨基糖苷类抗菌素的耐药率高达73.17,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最多的为ant (3″) -Ⅰ(65.85%),aac (3’) -Ⅱ,aac(6’) -Ⅱ,aac (6’)-Ⅰb及ant (2″) -Ⅰ分别为63.41%,48.78%,12.2%及7.32%,aac(3’)-Ⅰ未检出。结论 研究提示在创面较深较大、感染较重的创面PA感染几率大;氨基糖苷类抗菌素的耐药现象非常严重; ant(3″)-Ⅰ是最为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菌素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的111株大肠埃希菌和170株肺炎克雷伯菌,用MIC法测定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纸片协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两种细菌对检出率不同,其中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56株,阳性率50.4%。肺炎克雷伯菌检出EsBLs19株,阳性率11.2%,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都有较高的耐药性,均大于5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比大肠埃希菌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头孢吡肟耐药率是22.3%低于大肠埃希菌的59.4%,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5.3%,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差异较小,两种细菌对碳青酶烯类都敏感,对含酶抑制剂的药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各自的耐药性也有差异,根据药敏结果适时足量用药是预防产生耐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及耐药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尿液等排泄物和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的150株大肠埃希菌株,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检测qnr以及aac(6')-Ib-cr质粒基因的表达,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150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20株菌检出阳性基因qnrB,qnrS以及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12.20%、9.76%、13.41%,共有8株菌同时携带超过2种质粒基因,其对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同时合并有其他类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12株菌检出单个质粒基因,其中4株对喹诺酮类敏感.结论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存在qnrB、qnrS、aac(6')-1b-cr流行,并存在两种及多种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细菌中的现象,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数量与耐药种类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判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对61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并比较分析。结果6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AMK、GEN、TOB、NET耐药率分别为52.4%、86.9%、91.8%、78.7%;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率(56/61)91.8%,其中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检出率分别为13.1%、60.7%、55.7%、4.0%、6.6%、26.2%。结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判断耐药与K-B纸片扩散法高度一致,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是筛选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南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A)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AMEs)分子类型.方法 K-B药敏法测定2003~2005年临床分离的PA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的药敏表型,筛选出56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至少对一种受试药物耐药)的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6种AMEs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PA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51.8%(29/56),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26.8%(15/56),对链霉素的耐药率为96.4%(54/56).6种AMEs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aac(3)-Ⅱ 48.2%、ant(2')-Ⅰ 48.2%、aac(6')-Ⅱ 41.0%、ant(3')-Ⅰ 17.8%、aac(6')- 12.5%、aac(3)-Ⅰ 0.0%.总AMEs检出率为68.0%.结论 南京地区PA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的耐药主要由AMEs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沙门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并分析其耐药基因aph(3')-Ⅱa的序列.方法 对19株致病性猪沙门菌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进行检测;对其质粒上的aph(3')-Ⅱa基因进行PCR扩增.选取其中任意一株(WWS171)的PCR阳性产物进行耐药基因aph(3')-Ⅱa的序列分析.结果 沙门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了广泛的耐药性,耐药率达100%;耐药基因aph(3')-Ⅱa经PCR扩增后在13株沙门菌的质粒上出现582bp的特异性产物,与药敏试验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68.4%,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与GenBank上发表的AF078924.1、AF188331.1、AY333434.1、AY598820.1、DQ842000.1的耐药基因aph(3')-Ⅱa的序列完全相同.结论 aph(3')-Ⅱa的PCR检测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具有较高的特异性.aph(3')-Ⅱa基因是决定本试验中Il缶床分离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基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KPN)老年人分离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I类整合酶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对80株PKN菌进行2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I类整合子的遗传标记-I类整合酶基因检测.结果 80株KPN菌中aac(3)-Ⅱ阳性60株(75%)、aac(6)-Ⅰb阳性5株(6.3%),共有60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75%),intll基因阳件62株(77.5%),与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75%、80%、65%和60%.结论 该80株老年人分离株PKN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与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及I类整合酶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对临床分离的35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aac(3)-Ⅱ,aac(6)-Ⅰ,age(6’)-Ⅱ,ant(3″)-Ⅰ,ant(2″)-Ⅰ。结果该35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aac(3)-Ⅰ阳性4株(11.8%),aac(3)-Ⅱ阳性7株(20.6%),aac(6’)-Ⅰ阳性13株(37.1%),aac(6’)-Ⅱ阳性7株(20%),ant(3″)-Ⅰ阳性11株(31.4%),ant(2″)-Ⅰ阳性12株(34.3%)。共有26株(74.3%)检出AMEs。同一菌株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论临床分离的产ESBLs肺炎克雷伯茵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8.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Ⅰ类整合子分布与耐药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川北地区大肠埃希菌的整合子携带情况及其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180株大肠埃希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敏感、中介、耐药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SLI)2006年公布的标准判定.PCR方法检测临床大肠埃希菌中的第一类整合酶基因(intI),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第一类整合酶基因(intI)阳性与阴性菌株的耐药性差异,分析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性形成的的相关性.结果 180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嗯唑、头孢唑啉、妥布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达32.9%~92.3%.临床分离180株大肠埃希菌中intI带率为64.4%,intI性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性.结论 川北地区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突出.intI携带率高,并且与耐药性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尿源性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中qnrA、qnrB以及qnrS的流行情况和耐药特征,为控制产ESBL细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琼脂稀释法测定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对46株尿源产ESBL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法检测qnrA、qnrB以及qnrS的存在情况.结果 46株产CTX-M型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6.1%、19.6%、13.0%、60.9%和43.5%.46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2株含qnrB(4.3%),未检出qnrA和qnrS.结论 尿源性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中有qnrB的存在,且对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严重,需参考药敏结果,不宜经验性选择喹诺酮类药物及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产ESBL且qnr基因阳性的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及尿源性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20.
李明成  李凡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12):726-728,I0007
目的 探讨产志贺毒索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类型及耐药机制。方法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筛选36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接合传递实验、质粒谱分析、PCR检测耐药基因和DNA序列分析产ESBLs菌株的表型和基因型。结果双纸片扩散法证明有2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产ESBLs,美国株E.coli 5 nonO157:H7和中国株E.coli 27O157:H7对头孢他啶等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并能通过5.8kb的质粒传递给受体菌。PCR检测含有blaTEM基因。DNA同源分析表明861bp的blaTEM DNA片段与blaTEM-1 DNA片段同源。结论产志贺毒索大肠埃希菌美国株和中国株产生相同类型的ESBLs。表现出对第三、第四代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