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儿童肠旋转异常的影像学认识,着重讨论上消化道造影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27例手术证实的儿童肠旋转异常影像学表现。27例均摄腹部平片.上消化道造影24例,钡剂灌肠10例,CT检查3例。结果肠未旋转3例,肠旋转不良24例。合并左膈疝、巨大脐膨出、环状胰腺、肠重复畸形、十二指肠降部膈膜、多处肠闭锁各1例。腹部平片为高位梗阻23例,其中17例为不全性,6例为完全性,1例小肠低位梗阻,左膈疝1例,肠道充气正常2例。24例上消化道造影均有十二指肠梗阻,不全性梗阻21例,其中9例有不同程度的中肠扭转,完全性3例。10例钡剂灌肠均见回盲部位置异常。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反映其基本病理改变,对疑有肠旋转异常的患儿应首选上消化道造影,必要时行钡剂灌肠检查。  相似文献   

2.
1 病例介绍例1,男性,50岁。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5天入院。否认“腹外疝”史。曾在外院以“不全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查体:腹胀、有肠型,轻度腹肌紧张,全腹压痛。肠鸣亢进有金属音。腹部X线透视中腹部多个阶梯液平。诊断:机械性小肠梗阻,肠粘连。剖腹探查发现小肠高度扩张,距回盲部60 cm有肠袢嵌入右侧腹股沟管,牵拉松解困难。切开腹股沟管,见10cm长的肠管已坏死,穿孔1cm×1cm。作部分小肠切除,端端吻合,疝修补。术后切口感染,住院25天,痊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重度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方法,避免肠梗阻术后复发。方法分析1994年至2004年8例重度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手术资料。结果8例病人经不同程度的肠切除吻合术后追踪观察1至8年无肠梗阻复发。结论重度粘连性肠梗阻手术作粘连松解梗阻解除多有困难,且过份分离粘连易造成肠壁损伤,术后创面易再粘连。手术拟采取适当的肠切除吻合术。必要时行多段肠切除吻合,重新构建肠袢,以确保肠壁浆膜层的光滑完整及肠管的通畅。是术后防止肠梗阻复发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调查自1984年以来收治的 35 1例腹股沟疝患者。结果 :发现 7例合并粘连梗阻。患者均有共同临床特点 :疝反复嵌顿、反复复位 ;在无嵌顿情况下 ,有不全性肠梗阻反复发作及 X线表现。术中经疝环盲探发现 3例 ,经疝环置入腹腔镜探查发现 4例 ,7例患者均一期手术处理 ,其中肠切除 2例。结论 :腹股沟疝反复嵌顿 ,损伤肠壁 ,引起粘连。因此 ,争取腹股沟疝早期手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术中腹腔镜探查是预防本病遗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肠灌肠造影对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诊断粘连性小肠梗阻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和X 线腹平片,对于慢性梗阻,为了明确梗阻原因,选择恰当的治疗措施,有时也行造影检查。常规钡餐检查法往往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小肠灌肠造影则由于钡剂的连续灌注,在肠曲内形成不间断的钡流,而对梗阻部位和粘连改变易明确显示。本文回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1994~1996年共收治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病人83例,根据久Assalia文献报告,具有高渗和良好水溶性的泛影葡胺有助于术后肠粘连或肠麻痹引起不全性肠梗阻的缓解,为评价其对粘连性不全小肠梗阻治疗作用,本文对83例粘连性不全小肠梗阻进行研究观察。 1 临床资料 本组83例,男57例,女26例,年龄5~78岁,平均38.5岁。其中腹部外伤(包括闭合性和开放性)8例,腹部手术后59例,胃溃疡穿孔保守治疗15例,不明原因1例(因口肠泛影葡胺无效,开腹治疗发现为肠粘连)。全组病人均经X线证实有气液平面,临床上有痛、呕、胀、闭,但症状不持续加重,常延续5~10天,有时有排气排便。不全性粘连性小肠梗阻诊断依据:(1)有腹部外伤史;(2)肠梗阻症状不持续性加重;(3)X线提示有气液平面;(4)偶有间断排气排便。  相似文献   

7.
欧荣册  姜淮芜  刘君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30-1431
目的:探讨小肠扭转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收治的38例小肠扭转病例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小肠扭转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小肠扭转均为顺时针扭转。我们采用了经单纯减压复位术8例,行肠切除术30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术后7天出现粘连性肠梗阻2例(经再次手术松解粘连治愈)。治愈34例(占89.5%),死亡4例(占10.5%)。结论:小肠扭转为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要在扭转肠袢发生坏死之前手术,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对肠梗阻患者采用选择性小肠造影的影像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52例,均采用选择性小肠造影,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 52例患者置管成功率为100%,置入空肠时间为(13.1±2.7)min。选择性小肠造影中57.7%无明显异常X线征象,后确诊18例为单纯性肠梗阻,7例为脑出血后麻痹性肠梗阻,5例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6.5%为粘连性小肠梗阻,其中9例肠腔非狭窄,8例为肠腔狭窄但不完全,2例完全狭窄;5.8%为小肠转移肿瘤;经治疗后梗阻解除成功率为86.5%,7例中转外科手术。结论选择性小肠造影诊断肠梗阻可初步明确其病因,联合经鼻导管小肠减压可有效解除梗阻。  相似文献   

9.
开腹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开腹手术后早期肠梗阻11例。结果8例早期炎性粘连梗阻,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2.5d;1例小肠扭转,再手术复位治愈;1例回盲部肠套叠,再手术复位治愈;1例粘连性索带压榨,小肠绞窄坏死,行小肠切除后治愈。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多为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可治愈。但应警惕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肠绞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0年3月~1990年4月用小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4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3~70岁,平均42.5岁;病史最长者15年;26例有腹部手术史,占76.5%,其中6例因粘连性肠梗阻曾行1~3次粘连松解术,3例附加肠切除术。本次均有典型的粘连性肠梗阻的症状及体征,腹部拍片有机械性肠梗阻表现。1.2 手术方法:本组计用肠壁间断缝合法7例,Noble改良式21例,肠系膜穿线法5例,肠系膜穿管法1例。排列范围,除小肠首末端各留5cm游离外,全部排列。各肠袢长度视患者腹腔横径而定,一般成人第一袢长10cm~12cm,以后每袢递增2cm~3cm,中间袢肠长20cm~22cm,之后再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趟声(简称彩超)检查在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的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声像图特征。结果15例彩超均提示肠梗阻,其中11例提示肠绞窄均得到手术证实,准确率73.3%(11/15),腹内疝并发肠梗阻彩超主要表现为小肠局限性或较大范围的肠管扩张,绞窄处肠管变窄,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少量广泛性或局限性腹腔积液;梗阻部位肠壁水肿增厚,肠管蠕动减弱或消失。结论彩超检查是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提供了准确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黏连性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肠袢间的黏连或因黏连带所致的肠梗阻,比较常见的原因有粘连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嵌顿疝以及肿瘤造成。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及停止肛门排便排气。多为小肠机械性梗阻,患者有既往腹腔手术或感染的病史。腹腔内手术后引起的黏连性肠梗阻,多在术后1~2年内发生,也可发生在术后3—7d。肠梗阻发生后,不仅有肠管本身解剖和功能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季惠 《河北医药》2001,23(1):55-56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对术后病理证实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位于十二肠3例,空肠6例,回肠7例。以腺瘤居多(68.75%)。常见嵝腹痛或腹胀、消瘦、贫血、腹块、便血。术前明确诊断者仅3例,占18.75%。结论: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延误诊治。对慢性不全性肠梗阻,不明原因的腹痛或腹胀、消瘦、贫血及上消化道出血,应考虑到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X线钡影、纤维内镜、B超及CT检查,低强小肠钡剂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一定的诊断价值。手术是小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对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经腹部X线检查,82例患者造影剂进入大肠,其中60例于12~24 h内症状缓解,22例患者于24~36 h症状缓解,余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口服泛影葡胺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组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泛影葡胺胃肠道造影可作为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一种手段,可作为粘连性小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常规措施并可重复使用,在对粘连性肠梗阻明确梗阻部位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潘亮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275-2276
目的: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时机及指征。方法: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结果:治愈32例,好转3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的鉴别非常重要;单纯性小肠梗阻可先行保守治疗,而绞窄性小肠梗阻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粘连性肠梗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袢间相互粘连或粘连带压迫肠管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或运行。是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腹部手术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70%~80%粘连性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后所致。我院对33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手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钡餐及钡灌肠法对小儿粘连性肠梗阻分型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亚 《河北医药》1997,19(1):41-42
粘连性肠梗阻患儿入院后的关键是决定是否立即需要手术。因为小肠发生扭转、内疝后坏死很快,需立即手术。但广泛粘连使大部分肠管互相固定在腹腔的一定位置,游动肠管不多,不易发生扭转和内疝。肠攀间甚至与腹壁间不能分离,保守减压常可恢复到发作前状况而使梗阻缓解,相反手术则较困难。因此重要的是区分容易发生绞窄的由于单纯索条所致的肠梗阻,还是不易发生绞窄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上极有价值。一般肠梗阻依靠其症状包括腹痛、呕吐、无排气便及腹部压痛与肌紧张,多可决定手术。如立位腹平片见高张力气液面,腹腔穿刺有腹水(混浊或血性),则更明确诊断。对一些症征及X腹平片难以确诊的病例可用钡灌肠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能提供一个明确及及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10年5月8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表现为急慢性肠梗阻症状,有腹部手术史3例。碘油造影检查5例,其中2例表现肠袢排列成花菜样征;CT检查6例,5例示小肠径路紊乱,肠管扩张,聚集成团,周围见膜状物。结果手术中均见部分或全部小肠被一层灰白色致密坚韧的纤维膜包裹,术后病理检查示包膜由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构成,2例有炎性细胞浸润,2例伴有透明样变性。结论当患者反复出现急、慢性肠梗阻症状时,应想到腹茧症的可能,X线检查能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 16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小肠梗阻患者均行非手术治疗,对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5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治愈时间14~38d,1例非手术治疗2周无效,中转行肠粘连松解和小肠排列管置入术。术后2周肠梗阻症状和体征消失,恢复进食,4周后去除小肠排列管。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8年,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小肠梗阻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必须排除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探查,但必须耐心细致行粘连松解和小肠排列管置入,以免发生更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并比较X线钡剂造影、CT在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十二指肠肿瘤的普通X线钡剂造影和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钡剂造影十二指肠肿瘤主要表现为充盈缺损、黏膜破坏和功能改变等。CT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肠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肠外侵犯和周围脏器改变及壶腹部肿瘤伴随胆道系统、胰管的扩张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X线钡剂造影可发现早期病变,观察腔内改变和功能变化优于CT。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及其周围的浸润和转移,是钡剂造影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