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经重组得到2幅显示面神经管(FNC)全程的斜位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并验证其在骨折中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收集100耳正常颞骨CT图像(正常组),经MPR得到同层显示FNC鼓室段、锥曲及乳突段的斜位图像A与同层显示迷路段、膝状窝及鼓室段的斜位图像B,计算斜位图像A、B的MPR重组成功率.选择43耳经手术证实的FNC骨折CT图像(对照组),计算斜位图像A、B重组成功率,对比分析诊断模式Ⅰ(常规轴位+冠状位)与诊断模式Ⅱ(常规轴位+冠状位+斜位图像A或B)对骨折显示率的差异.结果 正常组斜位图像A、B重组成功率分别为96.00%、97.00%.对照组斜位图像A、B重组成功率分别为97.67%、95.35%,模式Ⅰ对骨折显示率为48.84%,模式Ⅱ对骨折显示率为81.40%,两者对骨折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本文的MPR固定重组步骤,可用2幅斜位图像显示FNC全程,常规轴位和冠状位图像与斜位图像A或B联合应用可提高FNC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共35处肋软骨骨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共35处肋软骨骨折,CT表现特征为肋软骨钙化中断伴明显错位、肋软骨条状高密度影不连续伴明显错位或错位不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肋软骨骨折的部位、数目、形态及移位情况,对肋软骨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斜矢状位图像显示颈动脉鞘周围淋巴结的显示效果。方法:选择因颈部肿块或结节就诊的门诊患者39例,行颈部各项同性扫描及对比剂增强扫描,然后分别进行轴位、冠状位、双侧斜矢状位重建,观察双侧颈动脉鞘周围显示淋巴结的数目。最后在工作站多方位重组图像观察淋巴结的数目,比较三种图像观察淋巴结的数目的百分率。结果:冠状位图像观察到得淋巴结数目多于轴位图像,双侧斜矢状位图像多于冠状位及轴位图像。斜矢状位图像与颈动脉鞘内血管及胸锁乳突肌走行一致,并与颈动脉鞘周围淋巴结长轴平行,可以直观显示淋巴结及血管的长轴。结论:双侧斜矢状位不但显示颈动脉鞘周围淋巴结数目上明显优于其他图像,而且可以真实直观地反映淋巴结与周围血管及肌肉的关系,将有助于颈部淋巴结的定位、定量诊断和治疗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胸骨骨折患者的MSCT资料,均对胸骨进行横断面MPR、矢状位MPR和冠状位曲面MPR (CPR)成像,比较不同方位MPR图像对不同类型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胸骨骨折中,矢状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横断面MPR (58.3%)和冠状位CPR (83.3%)图像的检出率(P =0.000).对胸骨横断骨折,尤其是无错位的横断骨折,矢状位MPR图像明显优于横断面MPR和冠状位CPR图像(P =0.000).而对错位性骨折、斜行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三种方位MPR图像对骨折的检出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的MPR图像可准确地检出胸骨骨折,尤其是矢状位MPR图像可避免对无错位横断骨折的漏诊.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在肘关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在肘关节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肘关节损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和三维重建。结果24例中检出22例42处骨折,4例关节脱位。轴位平扫CT(2D CT)发现29处骨折,MPR显示骨折39处,3D发现骨折35处。结论MPR在发现小的骨折方面及显示骨折内部情况较好,而3D能直观、立体、多角度地显示肘关节的损伤。MPR和3D在诊断肘关节骨折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MPR和沿病变长径的CPR。将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SCT对浆膜层浸润的显示率为93.1%(27/29),淋巴结转移显示率为83.3%(5/6),远处脏器转移显示率为60.0%(3/5),肿块显示率为100.0%(36/36),肿瘤供血显示率为100.0%(23/23)。结论:MSCTMPR和CPR可以更好地显示病灶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独特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多层CT面神经管MPR双斜位成像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利用多层CT各向同性容积数据,实现面神经管的MPR双斜位成像。方法:对50侧正常颞骨行多层CT横断位扫描,利用双斜位MPR技术,先在横断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与面神经管鼓室段长轴平行,然后在冠状位参考图像上再次调整参考线方向与面神经管乳突段长轴方向平行,重组出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计算面神经管成像成功率,并与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比较面神经管行程的显示程度有无差异。结果: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需要在横断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的角度为32.85°±6.76°,在冠状位参考图像上旋转参考线的角度为14.15°±9.02°;在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上,面神经管表现为“ㄟ”形,由前向后同时显示出膝状神经节、鼓室段、后膝部和乳突段;面神经管双斜位成像成功率为100%,面神经管行程的显示程度大于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结论:多层CT双斜位MPR是显示面神经管的新方法,面神经管双斜位图像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诊断,对全面、直观地观察面神经管行程、管径、毗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组在距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轴位扫描、多平面重组(MPR)和三维(3D)重组图像在距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6例距骨骨折患者经X线平片检查后行螺旋CT、MPR和3D重组。着重分析骨折线走行与关节面的关系,对关节面塌陷程度等进行比较。结果3D重组、MPR对关节受累情况和骨折线走行显示较好。结论螺旋CT轴位扫描、MPR和3D重组图像相结合,可更好地显示距骨骨折,能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薄层扫描及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在确定肠梗阻病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肠梗阻108例,其中经手术后病理证实102例,肠镜活检证实6例。患者均采用64层GE light speed VCT机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将薄层容积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后重建处理,获得兴趣区的MPR图像、曲面重组(CPR)图像、滑动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STS-MIP)图像。对肠梗阻的梗阻病因作出诊断,然后与手术及肠镜结果进行逐一对照。结果:MSCT及多平面重组技术对肠梗阻总的病因诊断符合率为90.7%。肠道本身病变39例,诊断符合数34例(87.2%);肠道外病变50例,诊断符合数46例(92%);肠道内病变19例,诊断符合数18例(94.7%),以上三种分类病因的诊断符合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8.79,P〈0.05)。结论:MSCT及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在确定肠梗阻病因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肠梗阻患者的首选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0.
MSCT多平面重组诊断非裂孔性膈疝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诊断非裂孔性膈疝(nonhiatus diaphragmatic hernia,NHDH)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23例NHDH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Bochdalek疝8例,Morgagni疝3例(1例经手术证实),创伤性膈疝9例(均经手术证实),医源性膈疝3例.23例均行MSCT容积扫描,由3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师先后回顾分析MSCT横断位及MPR表现,观察有无横膈异常升高、膈肌连续性中断缺损、"颈圈征"及"内脏依靠征"等征象作为NHDH诊断依据,并分别作出判断.结果 22例MSCT横断位及MPR图像见膈上大小不等的疝囊及内容物,膈肌连续性中断.横断位显示13例,MPR显示22例(t=4.97,P<0.05).2例Bochdalek疝误诊为膈肌衰老,1例误诊为脂肪瘤,1例较大Morgagni疝误诊为脂肪瘤,4例创伤性膈疝首诊提示诊断,2例医源性膈疝漏诊,术前诊断率56.5%;术后回顾分析横断位14例(60.7%)提示NHDH,结合MPR 21例(91.3%)提示NHDH诊断(t=4.33,P<0.05).结论 MSCT MPR能够清晰显示NHDH膈肌连续性中断及膈上疝囊与膈肌的关系,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技术研究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面神经管的异常。方法对15例(17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进行多层螺旋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图像后处理在Philips Mx8000工作站进行。结果17耳中,外耳道狭窄2耳,外耳道膜性闭锁2耳,骨性闭锁13耳。外耳道先天性胆脂瘤及耳后瘘管1耳。鼓室畸形3耳。听小骨先天畸形7耳。内耳畸形1耳。面神经管异常17耳。其中面神经管总长度变短11耳,面神经管走行异常5耳,面神经管位置异常9耳,面神经管管径变细1耳,面神经管分叉1耳。结论MSCT高分辨率扫描加CPR技术能清晰显示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中面神经管的异常,有利于临床医生术前详尽了解面神经管的行程,减少不必要的面神经意外损伤。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管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测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及测量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面神经管。方法 用多层螺旋CT对 40例 (80耳 )病人行颞骨轴位高分辨率CT扫描 ,在轴面及多平面重建的矢状位、冠状位上行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观察及测量面神经管。结果 面神经管的平均长度为 (2 9.73± 1.0 7)mm。迷路段、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 (5 .6± 0 .74)mm、(10 .66± 0 .79)mm及 (13 .47± 1.0 1)mm。迷路段、膝状神经窝、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直径分别为 (0 .76± 0 .16)mm、2 .3 7± 0 .63 )mm、(1.0 3± 0 .16)mm及 (1.5 7± 0 .3 1)mm。第一膝及第二膝的平均角度分别为 67.0 4°± 9.41°及 114 .2 5°± 8.44°。面神经管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壶腹及弓部的平均距离分别为 (0 .5 7± 0 .19)mm及 (1.5 9± 0 .61)mm。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成角 10 .63°± 3 .6°。面神经管鼓室段与矢状面平均成角为 3 4.65°± 5 .3 9°。 80耳中 89%可见面神经管的裂缺 ,73 .7%仅位于鼓室段 ,其余 2 6.3 %在鼓室段、乳突段均可见裂缺。结论 面神经管的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是研究面神经管CT解剖的良好影像学方法 ,结合颞骨高分辨率CT的轴面扫描及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建 ,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中耳炎继发面神经骨管破坏的HR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HRCT在中耳炎继发面神经骨管破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骨算法薄层连续扫描后行中耳重建放大 ,显示面神经骨管各段的解剖结构。回顾性分析 2 3例经手术证实的中耳炎继发面神经骨管破坏的 HRCT表现。结果 :1.胆脂瘤型中耳炎继发的面神经骨管破坏最多 (91% ) ;2 .面神经骨管破坏以鼓室段和迷路段为主 (73% ) ;3.发生于上鼓室和鼓窦区的病变易继发面神经骨管破坏 ;4.面神经骨管破坏大部分合并面神经损伤而致面瘫。结论 :HRCT对中耳炎继发面神经骨管破坏的诊断 ,对临床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 ,避免面神经损伤 ,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面神经管与周围结构解剖关系的显示能力及其CT表现,为诊断面神经病变及相关手术操作提供可靠信息.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06年9月来我院行副鼻窦螺旋CT检查且无颞骨病变的患者70例,其中成人50例(100耳),儿童20例(40耳);均行副鼻窦横断面螺旋CT扫描,骨算法重组成像,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PR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重组.在重组出的MPR斜矢状面、斜横断面上观察面神经管的正常形态,在MPR常规横断面、冠状面上对各段面神经管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进行测量,比较不同年龄组间上述测量值有无差异.结果 (1)面神经管乳突段内缘与颈静脉窝外缘最突出点的距离在侧别以及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距离小于左侧,儿童距离小于成人;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突段后缘距乙状窦前缘距离在成人测量值大于儿童(P<0.05),侧别及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乳突段前缘距外耳道后壁、圆窗龛后外缘、鼓岬外缘最突出点垂直距离在侧别、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段下缘位于前庭窗下缘水平上方者占33.57%,位于其下方者占19.29%,与该水平平行者占47.14%.鼓室段内缘距前庭窗上缘、下缘的垂直距离在侧别、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鼓室段下缘距鼓岬外缘最突出点、圆窗龛后下缘的垂直距离在侧别、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人工耳蜗植入术面隐窝径路相关结构关系的研究:鼓岬外缘最突出点距圆窗中点、圆窗龛后外缘、锥隆起顶点、面隐窝后缘、面隐窝前外缘顶点的距离在侧别、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 MPR技术是研究面神经管与周围结构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可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及避免术中的意外伤害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图像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 (CPR)图像对面神经管的显示能力及其在面神经管解剖研究与面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30例正常人及 11例面瘫患者的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CPR图像 ,对 30例正常人 (6 0耳 )各段进行测量。结果  30例正常人均可在一幅图像上清晰显示双侧面神经管结构 ,显示率10 0 % ,11例面瘫患者中 9例能良好显示病变段面神经管 ,显示率 81.8%。CPR图像上测得面神经管解剖数据与文献基本一致 (P >0 .5 )。CPR图像能确定面瘫病因 ,面神经管受累部位、程度。结论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CPR图像是目前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面神经管的解剖变异、先天畸形、外伤、胆脂瘤累及面神经管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与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urved p lanar reform ation,CPR)的方法并研究其解剖学的可靠性。方法20具(40侧颞骨)成人尸头标本行高分辨CT扫描及面神经管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曲面重建并测量各段长度、直径和2个弯曲的角度,观察重建图像上面神经管各段的形态及走行;对40侧颞骨标本的面神经管进行解剖,测量相应各段长度、直径和2个弯曲角度,并观察面神经管形态及走行。结果①3个方向CPR图均能将面神经管全程直观地显示在1幅图像上,可清楚的显示面神经管在颞骨内的走行、形态和管壁等情况;②重建图像均可准确测得各段长度、直径及锥曲角度,冠状位和矢状位能准确测量膝状神经节角度,与解剖测量结果一致(P>0.05);③迷路段和膝状神经节的形态与走行方向在冠状位CPR显示好,水平段、锥曲及垂直段形态和走行在轴位CPR显示好,与解剖具有很好的对应性。结论面神经管高分辨率CT图像的CPR为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良好的、可靠的方法,可代替解剖测量与观察。  相似文献   

17.
常规头颅CT对眼眶内侧壁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常规头颅CT对眼眶内侧壁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常规头颅CT可疑眼眶内侧壁骨折者行眼眶CT扫描。结果40例中35例在眼眶CT上确诊为眼眶内侧壁骨折,常规头颅CT显示的眼眶内侧壁骨折征象包括:眼眶内侧壁内陷、内直肌增粗、筛窦密度增高及眶内积气。结论常规头颅CT可以作为眼眶内侧壁骨折诊断或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面颅骨骨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锐  顾明  何乾文 《西南军医》2004,6(5):15-16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面颅骨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处理 2 6例面颅骨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分析其多平面重建 (MPR) ,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 (SSD) ,容积重建 (VRT)等多种重建技术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MPR、SSD、VRT可清晰显示面颅骨骨折的位置、形态、大小 ,叠加成像能清楚显示面颅骨骨折与邻近结构关系。结论  3D重建能立体地显示面颅骨骨折 ,结合轴位图像能提高诊断面颅骨骨折的准确性 ,对临床治疗方案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64层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价值。方法利用64层CT扫描的50例腰椎弓峡部裂病例的各向同性扫描的容积数据,采用不同角度的多平面重组(MPR)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利用MPR模拟出4种扫描模式(1)常规的椎间盘扫描方式的断面图像;(2)腰椎横断面图像;(3)沿椎弓方向的斜横断位(椎弓反角度扫描)图像;(4)沿腰椎长轴的矢状断面图像。分析4种方法的峡部裂隙检出率、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碎骨片检出率、假关节形成检出率。结果峡部裂隙检出率以矢状MPR图像、斜横断MPR(100%)最高(u=8.51,P<0.05);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以矢状MPR图像(90%)最高(u=4.18,P<0.05);碎骨片检出率以斜横断MPR(28%)和矢状MPR图像(20%)最高(u=2.08,P<0.05);假关节形成检出率以斜横断MPR(18%)最高(u=2.237,P<0.05)。结论64层CT后处理图像的多平面重组(MPR)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平面分析椎弓峡部裂的各种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